2018年11月12日,中新兩國正式籤署《關於中新(重慶)戰略性互聯互通示範項目「國際陸海貿易新通道」建設合作諒解備忘錄》。自此,以重慶為運營中心,以廣西、貴州、甘肅為關鍵節點,中國西部相關省區市與新加坡等東協國家通過區域聯動、國際合作共同打造的有機銜接「一帶一路」的國際陸海貿易新通道——正式更名為「陸海新通道」。
西部最便捷的出海物流通道
三面被陸地圍繞的廣西北部灣,素有「一灣相挽十一國」之稱,它擁有53個天然良港,其中可開發港口達21個,是我國西部地區最便捷的出海口,也是此次陸海新通道輸出東協國家的重要海上通道。
「陸海新通道」銜接「一帶」和「一路」,它的出現加深了中國與東協間的合作關係,將廣闊的西部內陸地區與充滿生命力的東南亞市場緊密聯繫起來。如今,為了保障這座重要的海上港口與運輸通道,定製設計的航標塔氣象站與浮動航標站被成功布設,其組成的氣象監測網絡將進一步完善北部灣地區的海洋氣象觀測站網。
首套航標站落戶北部灣
航標對支持水運、漁業、海洋開發和國防建設等具有重要作用,它的存在可以幫助引導船舶航行、定位和標示礙航物,為各種水上活動提供安全信息。如今,航標與氣象站的結合,又為船舶安全出行,護航經濟發展提供多一層的保護。
航標塔氣象站與浮動航標站,能夠實時、準確的監測氣溫、溼度、氣壓、雨量、風向風速、能見度氣象要素。通過使用316不鏽鋼材料及特殊的加固和密封設計,保證設備具有良好的抗腐蝕和抗風能力。航標氣象站內置基於北鬥和GPS的高精度雙差分定位定向傳感器,可對航道上移動觀測設備的方位數據和經緯度信息進行實時解算。
航標站建成後,將肩負起協助氣象與海事部門護航陸海新通道的重擔,而其持續監測的數據還將填補我國在近海氣象觀測領域的空白,並為今後的海洋監測、港口建設、物流運輸提供更多可靠的數據支持與建設模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