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個世紀的日本,有多位著名作家自殺,不論寫下《羅生門》的芥川龍之介,還是被後世不斷提起的太宰治都是其中之一。1970年時,著名作家三島由紀夫切腹自盡,數百位作家到場,但只有川端康成被允許進入現場,並對旁人說:該死的人是我!
川端康成為何說出這樣的一番話呢?這一切或許要從川端康成的童年說起。
從小參加葬禮,14歲孤家寡人
川端康成的家世並不好,而他本人更是從小就參加親屬的葬禮。
出生的第二年,他的父親就去世了。兩歲時母親因為肺結核病逝,小學時奶奶病逝,4年級的時候姐姐去世。
此時家中只剩他跟爺爺相依為命,但是到了14歲的時候,爺爺也去世了。
可以說川端康成從小就在不停地參加家人的葬禮,到了14歲徹底變成了孤家寡人。
由於經常參加葬禮,川端康成還寫了一篇小說,叫做《參加葬禮的名人》,書中內容既有自述的感覺,又有他悲觀的人生理念。
情場失意,事業得意
由於自小缺少家人的陪伴和關愛,導致川端康成特別缺愛。所以他很瘋狂地追求愛情,有趣的是,他曾愛上過4名叫做"千代"的女子,只可惜都沒有結果。
川端康成因此還自嘲得了"千代病"。直到遇見了一名不叫千代的女子,他才順利結婚。
雖然情場失意,但是川端康成卻把這幾段情感經歷都寫進了小說裡,於是著名的《伊豆的舞女》《篝火》等作品相繼問世。
川端康成漸漸在日本文壇嶄露頭角,而他也遇到了自己的忘年之交——三島由紀夫。
川端康成 三島由紀夫
對於三島而言,川端康成是他的老師、朋友、文學路上的指明燈。
對於川端康成而言,三島是他一生少有的知己。
二人先是討論文學,而後慢慢熟悉起來,交談的內容也不只是藝術。
比如互送食物,川端夫婦給三島介紹對象,三島給住院的川端夫婦寫"住院指南"。
川端康成的《雪國》在國外出版後,三島還專門寫信表示祝賀:
恭賀《雪國》和《千鶴》在國外出版。我覺得美國人根本不糊塗,該理解的地方都能夠理解。相反,倒是歐洲人的頭腦比較僵化,對日本文學缺乏柔軟的理解力。
從藝術到思想,二人不斷產生共鳴。
日本歷史上第一位諾貝爾獎得主
1968年,川端康成憑藉《雪國》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此時距離《雪國》在西方出版已經過去了整整12年。而他也成為了日本歷史上第一位諾貝爾獎得主。
在頒獎典禮上,他沒有穿西裝打領帶,而是穿上了日本傳統服飾——和服。
在領獎致辭時,他向西方社會宣講了何為"日式美學",而這篇演講稿,是他上臺前一小時才剛剛完成。
諾貝爾獎讓川端康成的名氣達到了頂點,家被圍了個水洩不通,採訪者絡繹不絕,這也讓他感受到:名氣也是一種枷鎖。
三島自盡,川端康成親自到場
1970年,三島由紀夫在日本自衛隊東部總部大樓當中發表演講,而後切腹自盡。
當時有上百位作家到場,但是只有川端康成被允許進入現場,雖然沒有見到三島的遺體,但是川端康成卻說:該死的人是我。
之所以會說這句話,或許是川端康成想起三島寫給他最後一封信,在那封信的結尾,三島寫道:
敬請先生保重貴體。
或許這是三島對他說的最後一句話。
1972年,川端康成也隨三島由紀夫而去,在公寓中吸煤氣而死。
如果說日本人的傳統文化是"菊與刀",那麼川端康成是"殉菊",而三島是"殉刀"。
由於日本戰敗,西方的先進思想湧入日本,傳統的"武士道"和"物哀"文化漸漸凋零。
而作為日本古典文化的守墓人,三島與川端康成決定以身殉道,隨他們心中的理念而去。
這一幕,像極了因為"昨日的世界"毀滅而自殺的茨威格。
川端康成用自己的死,實現了他對於日本古典文化中"物哀"的理解。
如果想要了解什麼是"物哀",我們可以讀一讀川端康成的作品。
比如這套《川端康成作品集》,裡面有三本書,分別是諾獎作品《雪國》和《千隻鶴》《古都》。
這三本書在豆瓣的評分都在8分以上,《古都》更是接近9分。
相信通過這三本書,不僅可以了解川端康成,更能對日本古典文化和古典美學有一個更深的了解。
點擊下方商品卡,即可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