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0年三島由紀夫切腹自盡,川端康成親自到場,卻說:該死的是我

2020-12-25 暮雪賞梅疏見月

在上個世紀的日本,有多位著名作家自殺,不論寫下《羅生門》的芥川龍之介,還是被後世不斷提起的太宰治都是其中之一。1970年時,著名作家三島由紀夫切腹自盡,數百位作家到場,但只有川端康成被允許進入現場,並對旁人說:該死的人是我

川端康成為何說出這樣的一番話呢?這一切或許要從川端康成的童年說起。

從小參加葬禮,14歲孤家寡人

川端康成的家世並不好,而他本人更是從小就參加親屬的葬禮。

出生的第二年,他的父親就去世了。兩歲時母親因為肺結核病逝,小學時奶奶病逝,4年級的時候姐姐去世。

此時家中只剩他跟爺爺相依為命,但是到了14歲的時候,爺爺也去世了。

可以說川端康成從小就在不停地參加家人的葬禮,到了14歲徹底變成了孤家寡人。

由於經常參加葬禮,川端康成還寫了一篇小說,叫做《參加葬禮的名人》,書中內容既有自述的感覺,又有他悲觀的人生理念。

情場失意,事業得意

由於自小缺少家人的陪伴和關愛,導致川端康成特別缺愛。所以他很瘋狂地追求愛情,有趣的是,他曾愛上過4名叫做"千代"的女子,只可惜都沒有結果。

川端康成因此還自嘲得了"千代病"。直到遇見了一名不叫千代的女子,他才順利結婚。

雖然情場失意,但是川端康成卻把這幾段情感經歷都寫進了小說裡,於是著名的《伊豆的舞女》《篝火》等作品相繼問世。

川端康成漸漸在日本文壇嶄露頭角,而他也遇到了自己的忘年之交——三島由紀夫。

川端康成 三島由紀夫

對於三島而言,川端康成是他的老師、朋友、文學路上的指明燈。

對於川端康成而言,三島是他一生少有的知己。

二人先是討論文學,而後慢慢熟悉起來,交談的內容也不只是藝術。

比如互送食物,川端夫婦給三島介紹對象,三島給住院的川端夫婦寫"住院指南"。

川端康成的《雪國》在國外出版後,三島還專門寫信表示祝賀:

恭賀《雪國》和《千鶴》在國外出版。我覺得美國人根本不糊塗,該理解的地方都能夠理解。相反,倒是歐洲人的頭腦比較僵化,對日本文學缺乏柔軟的理解力。

從藝術到思想,二人不斷產生共鳴。

日本歷史上第一位諾貝爾獎得主

1968年,川端康成憑藉《雪國》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此時距離《雪國》在西方出版已經過去了整整12年。而他也成為了日本歷史上第一位諾貝爾獎得主。

在頒獎典禮上,他沒有穿西裝打領帶,而是穿上了日本傳統服飾——和服。

在領獎致辭時,他向西方社會宣講了何為"日式美學",而這篇演講稿,是他上臺前一小時才剛剛完成。

諾貝爾獎讓川端康成的名氣達到了頂點,家被圍了個水洩不通,採訪者絡繹不絕,這也讓他感受到:名氣也是一種枷鎖

三島自盡,川端康成親自到場

1970年,三島由紀夫在日本自衛隊東部總部大樓當中發表演講,而後切腹自盡。

當時有上百位作家到場,但是只有川端康成被允許進入現場,雖然沒有見到三島的遺體,但是川端康成卻說:該死的人是我

之所以會說這句話,或許是川端康成想起三島寫給他最後一封信,在那封信的結尾,三島寫道:

敬請先生保重貴體。

或許這是三島對他說的最後一句話。

1972年,川端康成也隨三島由紀夫而去,在公寓中吸煤氣而死。

如果說日本人的傳統文化是"菊與刀",那麼川端康成是"殉菊",而三島是"殉刀"。

由於日本戰敗,西方的先進思想湧入日本,傳統的"武士道"和"物哀"文化漸漸凋零。

而作為日本古典文化的守墓人,三島與川端康成決定以身殉道,隨他們心中的理念而去。

這一幕,像極了因為"昨日的世界"毀滅而自殺的茨威格。

川端康成用自己的死,實現了他對於日本古典文化中"物哀"的理解。

如果想要了解什麼是"物哀",我們可以讀一讀川端康成的作品。

比如這套《川端康成作品集》,裡面有三本書,分別是諾獎作品《雪國》和《千隻鶴》《古都》。

這三本書在豆瓣的評分都在8分以上,《古都》更是接近9分。

相信通過這三本書,不僅可以了解川端康成,更能對日本古典文化和古典美學有一個更深的了解。

點擊下方商品卡,即可購買!

相關焦點

  • 為武士道而自殺的日本文豪,1970年三島由紀夫當眾切腹震動文壇
    這無疑是瘋子行為,但三島由紀夫不是一般人,他是享譽全日本的大文豪,所以他還真做成了一件驚天的事情,1970年11月25日,他發動政變,。三島事件中鼓動自衛隊員發動政變的三島由紀夫(1970年11月25日)但是三島由紀夫顯然不明白當時日本社會的真實情況,此時二戰時期的狂熱思潮在日本國內早就散盡,即使是意識形態領域也是左翼佔絕對優勢。
  • 日本近代最有名的一次切腹事件是文學家三島由紀夫作為
    三島對日本傳統的武士道精神和嚴厲的愛國主義深為讚賞,對日本戰後社會的西化和日本主權受制於外國非常不滿。1970年11月25日,被譽為日本海明威的三島由紀夫在煽動政變未遂後,切腹自殺。古賀等三人表示「歸順,不抵抗」,被警員順利逮捕。最後,三人被處以四年徒刑——這就是震驚世界的「三島由紀夫事件」。
  • 最後一個切腹自殺的日本男人:1970年11月25日三島由紀夫切腹
    作者:薩沙本文章為薩沙原創,謝絕任何媒體轉載【薩沙講史堂第一千三百七十八期】(歷史系列第671講)最後一個切腹自殺的日本男人:1970年11月25日日本作家三島由紀夫在東京市谷駐屯地的陸上自衛隊東部方面隊總監部(軍區指揮部)鼓動兵變失敗後,切腹自殺身亡
  • 三島由紀夫為何試圖用切腹自殺喚醒軍國主義?首相:他一定是瘋了
    1970年11月25日,日本作家三島由紀夫起了個大早,隨後帶著他的「盾會」成員來到了日本陸上自衛隊東部方面總部。三島由紀夫帶著手下劫持了指揮官益田兼利,聞訊而來的數百名自衛隊士兵來到了樓下,三島由紀夫滿心歡喜地對自衛隊發表了一場慷慨激昂的演講,然而得到的卻是自衛隊士兵們的破口大罵。
  • 今夜,我們談談三島由紀夫之死
    1968年,三島由紀夫組織了自己的私人武裝——「盾會」,聲稱要保存日本的武士道精神並保衛日本天皇。經過兩年多的準備,三島於1970年11月25日將他的政變計劃付諸實施。當天他交付《豐饒之海》的最後一部。隨後帶領他「盾會」的幾名成員。綁架了日本陸上自衛隊東部總監部師團長為人質。並在總監部陽臺向八百多名自衛隊士官發表演講,呼籲他們隨自己發動政變,但並沒有人響應。
  • 一心想要切腹自殺的日本作家,為防大便失禁往身體裡塞棉絮
    1970年在日本歷史上是一個不尋常的年份,這一年一個叫三島由紀夫的作家在東京綁架了日本自衛隊的司令官,並且對800名日本自衛隊成員發表講話,要求他們跟隨他一起做「真的武士」,推翻日本當局。不過當時那800名自衛隊員就那麼靜靜地看著他發瘋,誰也沒有響應。
  • 日本最後一個切腹自殺的人,崇尚所謂武士道精神的作家三島由紀夫
    據了解,日本最後一個用「切腹」作為自殺方式結束自己生命的人,叫三島由紀夫,死於1970年11月25日。 三島由紀夫,原名平岡公威。1925年,出生於日本東京,是日本當代有名的作家。有「日本的海明威」之稱,並三次入圍諾貝爾文學獎。
  • 三島由紀夫死時多慘?切腹後腸子出來了,別人連砍三刀都沒死
    之前和大家分享過日本最後一位剖腹自殺的男子叫三島由紀夫,他自殺時有多慘呢?今天就和大家分享分享。三島由紀夫出生在日本東京一個沒落的貴族家庭,其父親很平庸,無法復興家族。所以,出身武士之家的祖母永井夏把家族復興的希望放在了他這個長孫身上。
  • 學者唐納德·金:他的一個建議,讓三島由紀夫沒拿到諾貝爾文學獎
    唐納德·金向評委會進言:日本社會向來論資排輩,如果38歲的三島由紀夫越過77歲的谷崎潤一郎獲獎,會引起騷亂。結果,1968年,川端獲獎,1970年三島切腹,又兩年川端自殺,文學家大岡昇平說諾獎殺了兩個人。看來唐納德·金做知日狀,好似老於世故,卻有點壞了事。
  • 普希金和三島由紀夫的死亡行為藝術
    David Bowie畫的三島由紀夫像 高中時在一家書店翻看三島的《豐饒之海》,序言裡描述了他拍電影時的切腹表演,後來我找到了這個名為《憂國
  • 日本的海明威,三島由紀夫:菊與刀,柔美與剛毅並存
    剛毅與柔美並存三島由紀夫是日本作家,川端康成的得意門生,被稱為日本的海明威。談起三島,我只看過他的《潮騷》,豐饒之海中的《春雪》(節選),和剛看完的《假面自白》,以及一本唐月梅寫的三島傳記。以下談談我對三島的印象和感受。
  • 三島由紀夫10句精華語錄,體會他作品中的極致美學,太震撼了!
    三島由紀夫是我很喜歡的一位日本作家,他的文字充滿陰鬱美、暴力美,作為一個作家,他太具有代表性了。作為一個人,他太獨特了。三島由紀夫出生在1925年1月14日,今天是他誕辰95周年。他的代表作有《假面自白》、《金閣寺》、《豐饒之海》,前兩本我有幸讀過,真的是絕美的文字,極細膩的寫作手法,豐富的內心世界,和處處體現的幾乎瘋狂病態的美、極端的美,對人體的迷戀,對死亡的迷戀,這都是他作品帶給我的感覺。三島由紀夫一生創作了21部長篇小說,80多部短篇小說,還有30多個劇本。其中有十部左右被改編成電影。
  • 半世紀前,三島由紀夫砍了他四刀後切腹 寺尾克美:我不恨他
    日本著名小說家三島由紀夫在50年前的今天(11月25日),挾持自衛隊官員、發表演說後自殺。今年91歲的前自衛官寺尾克美,當年被三島砍中4刀,他回憶這段往事時說,他不恨三島,也不生氣。三島由紀夫原名平岡公威,他在1970年11月25日帶領民兵隊「盾會」4名成員,進入位於東京市谷的陸上自衛隊駐地(現防衛省總部),並在發表兵變演說後切腹自殺,當時三島45歲。日本時事通訊社報導,三島當年進入自衛隊駐地後,前往總監室,挾持時任東部方面總監益田兼利。
  • 三島由紀夫著作《性命出售》中文新譯本將在臺出版
    原標題:三島由紀夫著作《性命出售》中文新譯本將在臺出版日本名作家三島由紀夫在死前兩年寫下這部情節荒謬的《性命出售》,寄寓了他看穿生命的虛無之感,中文版新譯本近日在臺出版。   《性命出售》1968年起連載,同年底出版。1970年三島由紀夫衝進日本自衛隊總部挾持總監,最後切腹自殺結束45歲生命。
  • 憎惡文學的三島由紀夫,為何成為了大作家?
    小時候目睹三島由紀夫之死對日本社會帶來的震撼,之後專注於三島由紀夫文學研究的佐藤秀明,是研究三島由紀夫的專家,也是三島由紀夫文學館現任館長。在他的講述中,我們逐漸了解三島由紀夫的人生中那極度熾熱的一面。
  • 英國記者寫的三島由紀夫傳記,關於美與暴烈
    是夜,羅德裡克先致敬詞,簡略講述了三島由紀夫的諸多生平業績。三島生於1925年,原名平岡公威,是東京一個富庶家庭的長子,三島由紀夫則是筆名。在校成績優異, 1944 年以班級第一的佳績畢業於貴族學生院。年僅十九歲便專程前往東京中部的皇宮領獎——獎品是一塊銀懷表——還是由裕仁天皇親自授予的。
  • 生前知交撰寫,新版三島由紀夫傳記《美與暴烈》解開作家死亡之謎
    三島由紀夫是日本「二戰」後聲譽最高的作家之一,從小深受古典文化薰陶,他青年時憑《假面的告白》一舉成名。但與輝煌的文學履歷相伴的則是其短暫而飽受爭議的一生。在完成四卷長篇《豐饒之海》的盛年之際,卻為表達其激進的政治訴求而「切腹辭世」,留給世人一個難解的謎團……
  • 三島由紀夫:毀滅是終極之美
    我感到和他們之間也有友情。這種友情就像是隔著鐵絲網。我們朝對方微笑,但不可能接吻。」這段對六十年代末日本左翼學生的評論,想不到是出自極右翼作家三島由紀夫筆下。這是在他死前一年,他前往母校東大(東京大學)與左翼學生進行了一場著名的辯論之後總結的。這場辯論,也成為了若松孝二的遺作《11·25自決之日:三島由紀夫與年輕人們》的其中一個重要場景。
  • 躲不開的宿命-三島由紀夫《金閣寺》
    《金閣寺》是三島由紀夫重要的代表作,發表於1956年。日本評論家奧野健男曾評價這部作品說:「這是三島文學的最高水平,三島美學的集大成。可以說,《金閣寺》在戰後文學史的潮流中完成了一個劃時代的任務。」
  • 【BBC精讀】三島由紀夫:一位日本作家的奇聞
    三島由紀夫身材矮小,溫文爾雅,他站在陽臺上,就像在舞臺上一樣,吸引了集合的衛士軍官。三島由紀夫原名平岡松威。1970年代,他是日本最有名的小說家。1970年11月25日,他來到東京的一個軍事基地,綁架了他們的指揮官,召集軍隊,想要發動軍變。他譴責當時以北國為後盾的政府和制度,斥責士兵的卑躬屈膝,想要恢復天皇戰前作為國家領袖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