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拉麵大產業 青海化隆的脫貧致富路

2020-12-14 中國新聞網

(中國減貧故事)小拉麵大產業 青海化隆的脫貧致富路

中新社北京9月12日電 題:小拉麵大產業 青海化隆的脫貧致富路

作者 陳康亮 張添福

「一碗拉麵雖小,卻讓我們過上了好日子。」年近40歲的韓海明對中新社記者感慨道。

從事拉麵行業已近20年的韓海明,從一個打工的拉麵匠,到旗下擁有5家拉麵直營店和12家加盟店,年收入超100萬元(人民幣,下同)。「很多化隆人通過做拉麵,在市區住上了別墅,過上了好日子。」

韓海明所在的化隆縣地處中國西北省份——青海省東部,屬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全縣耕地總面積3.7萬公頃,人均耕地不足2畝,自然條件惡劣,一度一方水土養活不了一方人。

上世紀90年代初,許多為生計奔波的化隆人,瞄準拉麵在中國沿海城市的商機,果斷走出大山,靠一張爐子、幾張桌子,做起拉麵生意,轉身為「面一代」,並成功脫貧。

2001年,韓海明離開家鄉、前往沿海城市打拼。剛到上海沒什麼手藝,只得從跑堂幹起,後來他跟著師傅學會拉麵,逐漸積累起開店的本金。不久,他在上海開設了自己的第一家拉麵館。隨後的時間裡,韓海明的店越開越多,漸成規模。

跑堂—面匠—店長—老闆的發展路徑,是大多數韓海明們的拉麵成長之路。而今,在當地政府的護航下,這條道路有望讓更多貧困民眾脫貧致富。

青海省化隆縣地方品牌產業培育促進局副局長馬建國在接受中新社記者採訪時表示,近年來,青海省化隆縣搶抓脫貧攻堅等重大戰略機遇,通過設立駐外拉麵經濟服務辦、註冊「化隆牛肉麵」品牌、發放拉麵貼息貸款、創新開展「帶薪在崗實訓+創業」培訓等措施,有效推動拉麵產業高質量發展。

馬建國表示,化隆縣在全國開有1.7萬家「化隆拉麵店」。為發揮這一優勢,增加貧困民眾增收產業,激勵貧困戶走出去,2016年化隆縣創新實施「帶薪在崗實訓+創業」脫貧模式,鼓勵貧困戶參加實訓,每年每人由政府補助5000元,在實訓期間拉麵店每年給實訓人員開出不低於3萬元工資。通過這種「工資+補助」方式,引導貧困勞動力走上「學技術+增收入」雙贏脫貧模式。

據悉,2016年以來,化隆縣全縣累計實訓貧困勞動力3783人次,發放補助3427.6萬元。當地貧困戶參加「帶薪在崗實訓+創業」實訓後,通過自己參加實訓2年的積蓄、以及「530」貸款(5萬元貸款、三年零利率)等融資後,開辦的拉麵店數量達到117家,拉麵產業已成為化隆縣最大的產業。

2015年,化隆縣精準識別建檔立卡貧困村144個,貧困戶9641戶,貧困人口36326人。經過五年的合力攻堅,今年4月,青海省政府正式公告,化隆縣脫貧摘帽、退出貧困縣序列。據統計,在化隆縣累計脫貧的13萬人中,9萬人是通過拉麵脫貧的。

「脫貧只是第一步。」作為化隆「面一代」的韓進錄表示,對於他們那一代人,化隆拉麵是一碗「脫貧面」,但對於新一代化隆人來說,這碗面更多的是一碗「致富面」。

經過30年的發展,目前化隆縣共有11萬人在全國280個大中城市開辦拉麵店1.7萬家,實現總產值近100億元。此外,目前有200餘名經紀人在義烏、廣州等地長期與中東、中亞等地區40多個國家從事國際貿易活動,推動化隆拉麵走出國門、走向世界。

馬建國透露,化隆縣計劃投資13億元,主要用於升級連接1.7萬家拉麵店、建設拉麵電商大數據平臺、建設拉麵食材「中央大廚房」標準化廠房等,以加快推動當地拉麵產業發展。(完)

相關焦點

  • 青海化隆縣「拉麵經濟」「創新驅動」拉出脫貧致富面
    如今,一碗拉麵已經成長為「拉麵經濟」。目前化隆縣有近11萬人、在全國280多個城市開辦拉麵實體店達17400多家,年產值達130億元已成為青海化隆縣脫貧致富的龍頭產業。  青海拉麵經過30年的培育和發展,已經成為化隆縣各族群眾的「精準脫貧面」、「民族團結面」、「社會和諧面」、「致富小康面」。也得到了各級黨委、政府的關心關愛和大力支持。
  • 一碗化隆拉麵好看又好吃
    照片由陳晨、王臻攝一碗「一清二白三紅四綠」的化隆拉麵,一泓清湯,半抹紅油映襯著新綠的小蔥、香菜,料不多,卻也顯出豐盛和趣味來。從不多的料裡看出趣味,就要看面匠的手藝了。很多參賽選手是第一次參加拉麵比賽,但是他們參加比賽的心態都很好,拉麵的技藝也很精湛。希望他們可以推動拉麵匠人拉麵技藝的傳承。」擔任比賽評委的工作人員說道。化隆拉麵是我國西部特有的民族風味,是在清乾隆年間回族名廚馬保友創造的基礎上改進而來的,具有百年歷史,現被納入《青海省第五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深受普通百姓的喜愛。
  • 「青海年·醉海東」拉麵精英雲集青海化隆爭霸演繹中國拉麵英雄匯
    如今,一碗拉麵已經成長為「拉麵經濟」。化隆拉麵店現遍布全國271個大中型城市,數量達到1.5萬家,全縣從事拉麵行業的人數近11萬,「拉麵經濟」年產值100億元。已成為青海化隆縣脫貧致富的龍頭產業。據悉,此次比賽由中共化隆縣委和化隆縣人民政府主辦,拉麵爭霸賽分為拉麵專業組、業餘愛好者組、幹部職工組等三個組別。」
  • 青海化隆官方推介當地品牌「化隆牛肉麵」:區別於蘭州拉麵
    青海化隆官方推介當地品牌「化隆牛肉麵」:區別於蘭州拉麵 張添福/中國新聞網 2018-04-07 17:42
  • 一根拉麵兩地情緣 江蘇經驗打通青海化隆脫貧攻堅「最後一公裡」
    中國江蘇網12月8日無錫訊 青海省化隆縣,曾因拉麵而得名,為了脫貧致富,當地人依靠一碗麵闖出一片天。在三年前,一位江蘇無錫的幹部去化隆掛職副縣長,化隆脫貧攻堅戰的「最後一公裡」是如何打通的?來自江蘇的發展經驗又在青藏高原上書寫出了怎樣的傳奇一頁?
  • 【小康路上 無問西東】一根拉麵兩地情緣 江蘇經驗打通青海化隆...
    青海省化隆縣,曾因拉麵而得名,為了脫貧致富,當地人依靠一碗麵闖出一片天。在三年前,一位江蘇無錫的幹部去化隆掛職副縣長,化隆脫貧攻堅戰的「最後一公裡」是如何打通的?他告訴記者,自己剛到化隆縣的時候,全縣沒有一輛公交車,沒有一家電影院,很難想像這裡的孩子要走幾個小時的路去上學。   德恒隆鄉,化隆縣六個深度貧困鄉之一,也是王琪的扶貧連點鄉。在王琪看來, 大美青海的「大」,從生活或者說生產經營角度來說有時候反而是一種制約,某種程度上也體現了這邊的老百姓生活之難、發展之難以及脫貧之難。   高原缺氧,不缺精神。再難,也要走出去。
  • 青海化隆拉麵:從「脫貧面」到「致富面」
    青海化隆拉麵人韓海明將一團面重重甩在案板上,揉好後上下左右三拉兩纏就抻扯出一把毛細拉麵。   一碗拉麵盤活了整個青海化隆縣的經濟。化隆縣位於青海省東部乾旱山區,山大溝深,當地村民生活艱苦。改革開放後,不甘貧窮落後的第一代化隆拉麵人決心走出去闖一闖。1988年,廈門首家化隆拉麵店開張營業。從此,化隆拉麵人親幫親、鄰幫鄰,化隆拉麵在全國各地出現。
  • 【媒體看化隆】賦能大數據讓拉麵產業更智慧
    在展館內,除了美味的拉麵,智慧拉麵數據平臺也吸引了不少市民的眼球。記者注意到,智慧拉麵數據平臺上顯示著全國千餘家拉麵店實時拉麵總營業額和拉麵數據成交單數。從今年5月開始,全國各地陸續有1800餘家化隆拉麵店加入智慧拉麵數據平臺,通過收銀系統和點餐系統將數據統一收錄。  近年來,海東拉麵通過青洽會、農展會等各大展會,知名度越來越高。
  • 「拉麵經濟」——化隆縣穆斯林群眾脫貧致富奔小康的新模式
    上個世紀七、八十年代,群眾生活苦不堪言,為了生計,有一些人甚至鋌而走險到可可西裡盜獵藏羚羊、有的在家制槍販槍從事違法犯罪活動,境內一度形成了制槍販槍的「黑三角」,有的人因犯罪鋃鐺入獄,甚至人頭落地,有的家庭因犯罪致貧,有的家庭因犯罪妻離子散,家破人亡……「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到了九十年代初,化隆農民終於找到了一條脫貧致富的路———外出「拉麵」,從此,化隆人的生活因為「拉麵」而改變。
  • 飛上「雲端」的青海拉麵
    一碗小小的拉麵已經成為當地各族群眾脫貧致富的大產業。  隨著拉麵產業的發展壯大,如今,青海拉麵正通過電商平臺飛上「雲端」……  記者在化隆縣「青海拉麵產業電商服務中心」看到,湯料、清油、麵粉、牛羊肉等拉麵食材和標準統一的各式拉麵餐具、廚具整齊有序擺放。智慧拉麵平臺大數據電子屏實時顯示出全國上萬家化隆拉麵館在線運行情況。
  • 青海化隆走上「網際網路+拉麵」新徵途
    化隆拉麵成了一代代化隆青年的「脫貧面」「致富面」,不僅僅讓走出去的化隆青年掙了票子,「還讓化隆人育了孩子、換了腦子、練了膽子、拓了路子、創了牌子,」化隆縣地方品牌產業培育促進局副局長馬建國這樣總結。  從「脫貧面」到「致富面」  一碗拉麵盤活了整個化隆縣的經濟。
  • 一位無錫幹部與青海化隆的一「面」之緣 |小康路上 無問西東
    青海省化隆縣,曾因拉麵而得名,為了脫貧致富,當地人依靠一碗麵闖出一片天。在三年前,一位江蘇無錫的幹部去化隆掛職副縣長。化隆脫貧攻堅戰的"最後一公裡"是如何打通的?來自江蘇的發展經驗又在青藏高原上書寫出了怎樣的傳奇一頁。
  • 青海「拉麵匠」在廈門的幸福生活
    5月16日,中午11點半,位於廈門市嶼後北路的大鬍子拉麵館如往常一般開始忙碌起來,食客們絡繹不絕,頭戴小白帽的馬佔海在店裡跑堂。馬佔海來自青海化隆回族自治縣,家裡3個兄弟在廈門打理拉麵館多年。消息傳回家鄉,「拉麵經濟」一時間吸引了不少化隆人的目光,「走出山門,走向廈門」的說法在當地廣為人知。90年代初,已經有20多位化隆縣人在廈門開起了拉麵館,隨著越來越多的「拉麵匠」選擇廈門,1998年10月,在廈門市總工會的支持下,依託青海化隆在廈門設立的辦事處,青海化隆(廈門)個私工會聯合會成立,化隆駐廈辦事處主任馬成祥當選主席。
  • 走向「網際網路+」的「新拉麵」
    青海省海東市化隆回族自治縣被稱為「拉麵之鄉」,30年間,化隆農民依靠一碗麵,不僅「拉」出了40多億元的脫貧致富大產業,還帶動當地十萬貧困農牧民走出山門、跳出農門、跨進城門。如今,化隆拉麵享譽全國,成為當地脫貧致富的「致富面」「小康面」。
  • 拉麵人的拉麵情
    30年來,化隆人民依靠一碗麵,不僅「拉」出了40多億元的脫貧致富大產業,還帶動當地貧困群眾走出山門、跳出農門、跨進城門,幾代人不畏艱辛、艱苦創業,闖出了自己的牌子。這是多數化隆拉麵人的成長之路。如今,在當地政府「護航」下,這條道路讓更多貧困民眾脫貧致富。  30年間,一碗拉麵盤活了整個化隆縣的經濟。化隆縣累計脫貧的13萬人中就有近10萬人是通過拉麵脫貧的,「拉麵經濟」人均收入佔到化隆農民人均純收入的54%以上。2019年,化隆「拉麵經濟」年產值達130億元,利潤40多億元。
  • 總書記今天聊到的青海拉麵和「拉麵經濟」
    3月10日上午,習近平總書記來到青海代表團參加審議。審議過程中,有代表談到精準扶貧,介紹了青海扶貧攻堅舉措,包括勞務輸出過程中形成了像「拉麵經濟」這樣的品牌。總書記詢問青海拉麵的由來、與蘭州拉麵的區別、經營拉麵人員的情況等。聽說現在青海有2.8萬家拉麵店,有18萬人在全國各地從事拉麵經營,不少人都由此成為了企業家,總書記對此表示肯定。
  • 青海的他憑藉拉麵拉出長長的生活路
    摘要:青海省海東市化隆回族自治縣甘都鎮牙路乎村的高文強緊握政府給的機會,依靠拉麵展開了脫貧致富的路。   近日,34歲的高文強正在老家海東市化隆回族自治縣甘都鎮牙路乎村處理一些家事,忙前忙後的他在談起拉麵產業帶來的變化時,高文強若有所思,感慨地說了一句,「拉麵讓我的生活變得越來越好!」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走向「網際網路+」的「新拉麵」
    青海省海東市化隆回族自治縣被稱為「拉麵之鄉」,30年間,化隆農民依靠一碗麵,不僅「拉」出了40多億元的脫貧致富大產業,還帶動當地十萬貧困農牧民走出山門、跳出農門、跨進城門。如今,化隆拉麵享譽全國,成為當地脫貧致富的「致富面」「小康面」。
  • 今日視點:「拉麵經濟」拉動18萬青海人富起來
    「循化撒拉人家」和「化隆牛肉麵」同時被國家工商總局商標局核准註冊,填補我省無集體商標的空白,而這兩家餐飲企業成為了我省的知名品牌,更是成為我省拉麵經濟的「代名詞」。人們一說青海拉麵,首先想到的就是化隆牛肉麵和循化撒拉人家。  依託拉麵經濟的品牌,越來越多人從事拉麵經濟工作。以化隆縣這個「拉麵縣」為例。
  • 神奇的蘭州拉麵!青海一個縣,靠它脫了貧!還在日本爆紅
    據未來網3月10日報導,近年來,「拉麵經濟」推動了甘肅經濟的發展,幫助當地人民脫貧致富。一位在北京開拉麵館的馬女士說起店裡的生意,笑得合不攏嘴。我跟著老闆在北京賣了20多年的拉麵啦!這些年來,拉麵的生意是越來越好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