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減貧故事)小拉麵大產業 青海化隆的脫貧致富路
中新社北京9月12日電 題:小拉麵大產業 青海化隆的脫貧致富路
作者 陳康亮 張添福
「一碗拉麵雖小,卻讓我們過上了好日子。」年近40歲的韓海明對中新社記者感慨道。
從事拉麵行業已近20年的韓海明,從一個打工的拉麵匠,到旗下擁有5家拉麵直營店和12家加盟店,年收入超100萬元(人民幣,下同)。「很多化隆人通過做拉麵,在市區住上了別墅,過上了好日子。」
韓海明所在的化隆縣地處中國西北省份——青海省東部,屬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全縣耕地總面積3.7萬公頃,人均耕地不足2畝,自然條件惡劣,一度一方水土養活不了一方人。
上世紀90年代初,許多為生計奔波的化隆人,瞄準拉麵在中國沿海城市的商機,果斷走出大山,靠一張爐子、幾張桌子,做起拉麵生意,轉身為「面一代」,並成功脫貧。
2001年,韓海明離開家鄉、前往沿海城市打拼。剛到上海沒什麼手藝,只得從跑堂幹起,後來他跟著師傅學會拉麵,逐漸積累起開店的本金。不久,他在上海開設了自己的第一家拉麵館。隨後的時間裡,韓海明的店越開越多,漸成規模。
跑堂—面匠—店長—老闆的發展路徑,是大多數韓海明們的拉麵成長之路。而今,在當地政府的護航下,這條道路有望讓更多貧困民眾脫貧致富。
青海省化隆縣地方品牌產業培育促進局副局長馬建國在接受中新社記者採訪時表示,近年來,青海省化隆縣搶抓脫貧攻堅等重大戰略機遇,通過設立駐外拉麵經濟服務辦、註冊「化隆牛肉麵」品牌、發放拉麵貼息貸款、創新開展「帶薪在崗實訓+創業」培訓等措施,有效推動拉麵產業高質量發展。
馬建國表示,化隆縣在全國開有1.7萬家「化隆拉麵店」。為發揮這一優勢,增加貧困民眾增收產業,激勵貧困戶走出去,2016年化隆縣創新實施「帶薪在崗實訓+創業」脫貧模式,鼓勵貧困戶參加實訓,每年每人由政府補助5000元,在實訓期間拉麵店每年給實訓人員開出不低於3萬元工資。通過這種「工資+補助」方式,引導貧困勞動力走上「學技術+增收入」雙贏脫貧模式。
據悉,2016年以來,化隆縣全縣累計實訓貧困勞動力3783人次,發放補助3427.6萬元。當地貧困戶參加「帶薪在崗實訓+創業」實訓後,通過自己參加實訓2年的積蓄、以及「530」貸款(5萬元貸款、三年零利率)等融資後,開辦的拉麵店數量達到117家,拉麵產業已成為化隆縣最大的產業。
2015年,化隆縣精準識別建檔立卡貧困村144個,貧困戶9641戶,貧困人口36326人。經過五年的合力攻堅,今年4月,青海省政府正式公告,化隆縣脫貧摘帽、退出貧困縣序列。據統計,在化隆縣累計脫貧的13萬人中,9萬人是通過拉麵脫貧的。
「脫貧只是第一步。」作為化隆「面一代」的韓進錄表示,對於他們那一代人,化隆拉麵是一碗「脫貧面」,但對於新一代化隆人來說,這碗面更多的是一碗「致富面」。
經過30年的發展,目前化隆縣共有11萬人在全國280個大中城市開辦拉麵店1.7萬家,實現總產值近100億元。此外,目前有200餘名經紀人在義烏、廣州等地長期與中東、中亞等地區40多個國家從事國際貿易活動,推動化隆拉麵走出國門、走向世界。
馬建國透露,化隆縣計劃投資13億元,主要用於升級連接1.7萬家拉麵店、建設拉麵電商大數據平臺、建設拉麵食材「中央大廚房」標準化廠房等,以加快推動當地拉麵產業發展。(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