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康路上 無問西東】一根拉麵兩地情緣 江蘇經驗打通青海化隆...

2020-12-25 荔枝網新聞

  東西手拉手,共同奔小康,江蘇廣電融媒體新聞中心推出特別策劃《小康路上 無問西東》,一起解碼脫貧攻堅中的江蘇力量。

  青海省化隆縣,曾因拉麵而得名,為了脫貧致富,當地人依靠一碗麵闖出一片天。在三年前,一位江蘇無錫的幹部去化隆掛職副縣長,化隆脫貧攻堅戰的「最後一公裡」是如何打通的?來自江蘇的發展經驗又在青藏高原上書寫出了怎樣的傳奇一頁?

  2002年,考古學家在青海省海東市的喇家遺址發現了一碗4000歲的拉麵,比義大利麵足足早了兩千年。從喇家遺址循河而上,轉過幾個彎就到達了黃土高原與青藏高原的過渡地帶,這裡就是「拉麵之鄉」化隆,一個以回族為主的多民族聚居縣。九曲黃河,化隆點睛。伴隨著呼嘯掠過的長風和繾綣浮動的白雲,四千年後,在這兒拉麵還是亙古不變的鄉土滋味。

  正宗化隆拉麵講究一清(湯)、二白(蘿蔔) 、三紅(辣椒油)、四綠(香菜)、五黃(拉麵)。在化隆,人們熱戀鄉土,酣暢嗦面,大口嚼饃,可因為山大溝深,一直以來,化隆都是國家級深度貧困縣。

  王琪,江蘇省無錫市錫山區副區長,青海省海東市化隆縣掛職縣委常委、副縣長。他告訴記者,自己剛到化隆縣的時候,全縣沒有一輛公交車,沒有一家電影院,很難想像這裡的孩子要走幾個小時的路去上學。

  德恒隆鄉,化隆縣六個深度貧困鄉之一,也是王琪的扶貧連點鄉。在王琪看來, 大美青海的「大」,從生活或者說生產經營角度來說有時候反而是一種制約,某種程度上也體現了這邊的老百姓生活之難、發展之難以及脫貧之難。

  高原缺氧,不缺精神。再難,也要走出去。1988年,首家化隆拉麵店在廈門開張。憑藉勤勞、果敢與樂觀,如今化隆人把拉麵店開到了全國各地。哪裡有化隆拉麵店,哪裡就有「拉麵辦事處」。

  化隆駐無錫市「拉麵辦」主任馬林說,就是要讓拉麵人安心在異地他鄉創業,解決他們的後顧之憂。

  馬林在無錫開路搭橋,王琪則在化隆推動實施「帶薪在崗實訓+創業」項目,幫助更多人走上拉麵創業路。

  通過拉麵培訓,包海買夫婦走出大山,來到無錫創業,他們在錫山區政府食堂裡忙碌著。拉麵扶貧窗口開進政府食堂,這是全國首例。包海買開心地告訴記者,現在兩口子一年能有13萬元的收入。

  作為娘家人,馬林給很多像包海買這樣的化隆人,解決了開店、辦證、住房等問題。化隆人在全國開了1.8萬家拉麵店,三年來,僅江蘇就新開化隆拉麵店700多家。如今,馬林基本上一年中有200多天在無錫,他說,江蘇幹部對化隆縣做出了很大的貢獻,但還是要依靠當地老百姓自己去努力,去改變貧困的面貌。

  2017年以來,拉麵經濟「帶薪在崗實訓+創業」項目,直接帶動化隆近一萬貧困群眾實現脫貧。

  但這,還不夠。王琪發現,化隆的牛肉拉麵為什麼不能用化隆當地的牛羊肉呢?留守在化隆還有將近20萬人,他們完全有條件,也理應當成為拉麵經濟的重要一環。

  如何整合農戶手裡的牛羊,延長拉麵產業鏈,創造更大效益呢?王琪希望,把江蘇通過發展集體經濟,帶動農戶增收的經驗帶到青海化隆。

  化隆縣德恒隆鄉鄉長多傑才旦心裡也在犯嘀咕,扶貧幹部提出來的江蘇發展模式,在青海當地到底能不能實現呢?

  為了讓多傑堅定信心,王琪專程安排他去了趟無錫。當時,整個德恒隆鄉還沒有集體經濟收入,而錫山區一個村的集體年收入能超過一千萬元,多傑被深深觸動了。

  在德恒隆鄉,以前農戶養殖牛羊是散養的,每個家裡養殖規模也不大;養殖場建成以後就把所有的分散養殖集中起來。但新的問題又來了,養殖合作社和拉麵店之間因為商業模式的差異,沒有辦法直接發生聯繫,這就需要找一個中間體,於是「公司+合作社+農戶」的模式應運而生。

  在化隆縣甘都鎮福順德畜產品開發有限公司,這是多傑幾個月來最開心的一天,又有一個村與當地最大的牛羊肉銷售企業談下了意向合作。

  公司負責人馬永明告訴記者,公司做大做強以後,村裡農戶也得到了實實在在的收益。以前老百姓賣一頭牛大概是7千元,現在可以賣到8千至1萬元。

  「公司+合作社+農戶」模式是「江蘇經驗」在青海化隆的成功運用。青海省海東市化隆縣縣委書記劉建昱認為,江蘇掛職幹部們發揮的作用一是「智能導航」,路往哪兒走,給化隆確定了發展方向。另一個就是「科技外腦」,江蘇的幹部帶來了先進的發展理念、很好的技術;還可以說是「渦輪增壓」,就是為了讓發展的車輪跑得更快一些。

  目前,化隆362個行政村全部實現集體經濟「破零」,真正實現了「造血」功能。2020年4月,化隆縣成功脫貧摘帽。而王琪的三年掛職生涯,也將告一段落。

  多傑才旦鄉長坦言,王琪即將離開化隆,真的有點捨不得;不光是自己一個人捨不得,化隆人民都捨不得。

  路雖遠,行必達;念念不忘,必有迴響。王琪說:「對於江蘇人而言,吃麵有常來常往的意思,這一根拉麵縈繞的兩地情緣。我將永記於心,雖然化隆脫貧摘帽了,但是江蘇的幫扶不會摘,蘇青兩地的情誼也不會斷,未來路上,我們依然會並肩向前……」

  江蘇廣電總臺·融媒體新聞中心記者/許薇 郭鍇峰 無錫中心站/劉康亮 編輯/胡超

  (本條新聞版權歸江蘇省廣播電視總臺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

相關焦點

  • 一根拉麵兩地情緣 江蘇經驗打通青海化隆脫貧攻堅「最後一公裡」
    中國江蘇網12月8日無錫訊 青海省化隆縣,曾因拉麵而得名,為了脫貧致富,當地人依靠一碗麵闖出一片天。在三年前,一位江蘇無錫的幹部去化隆掛職副縣長,化隆脫貧攻堅戰的「最後一公裡」是如何打通的?來自江蘇的發展經驗又在青藏高原上書寫出了怎樣的傳奇一頁?
  • 一位無錫幹部與青海化隆的一「面」之緣 |小康路上 無問西東
    青海省化隆縣,曾因拉麵而得名,為了脫貧致富,當地人依靠一碗麵闖出一片天。在三年前,一位江蘇無錫的幹部去化隆掛職副縣長。化隆脫貧攻堅戰的"最後一公裡"是如何打通的?來自江蘇的發展經驗又在青藏高原上書寫出了怎樣的傳奇一頁。
  • 拉麵之鄉3年摘掉貧困帽
    東西手拉手,共同奔小康,從11月2日起,江蘇廣電融媒體新聞中心推出特別策劃《小康路上 無問西東》,解碼脫貧攻堅中的江蘇力量。這,是魷魚絲?一段蛇皮?還是一捆麻繩?在三年前,一位江蘇無錫的幹部去化隆掛職副縣長,他是如何打通化隆脫貧攻堅戰的"最後一公裡"的?來自江蘇的發展經驗又在青藏高原上書寫出了怎樣的傳奇一頁?九曲黃河,化隆點睛。伴隨著呼嘯掠過的長風,和繾綣浮動的白雲,四千年後,在化隆,拉麵還是亙古不變的鄉土滋味。
  • 無錫經驗:扶貧窗口開進政府食堂 一碗拉麵拉出致富路
    在三年前,一位江蘇無錫的幹部去化隆掛職副縣長,打通了國家級扶貧縣脫貧攻堅戰的「最後一公裡」。來自江蘇無錫的發展經驗在青藏高原融合出了怎樣的發展路?「扶貧拉麵」人氣旺在錫山區政府食堂,中午的人氣打卡點就是化隆拉麵專窗,這是全國首個開進政府食堂的扶貧窗口。
  • 青海化隆官方推介當地品牌「化隆牛肉麵」:區別於蘭州拉麵
    青海化隆官方推介當地品牌「化隆牛肉麵」:區別於蘭州拉麵 張添福/中國新聞網 2018-04-07 17:42
  • 青海化隆拉麵:從「脫貧面」到「致富面」
    青海化隆拉麵人韓海明將一團面重重甩在案板上,揉好後上下左右三拉兩纏就抻扯出一把毛細拉麵。   一碗拉麵盤活了整個青海化隆縣的經濟。化隆縣位於青海省東部乾旱山區,山大溝深,當地村民生活艱苦。改革開放後,不甘貧窮落後的第一代化隆拉麵人決心走出去闖一闖。1988年,廈門首家化隆拉麵店開張營業。從此,化隆拉麵人親幫親、鄰幫鄰,化隆拉麵在全國各地出現。
  • 「小康路上 無問西東」但行好事莫問誰!高原上的青春接力
    東西手拉手,共同奔小康,江蘇廣電融媒體新聞中心推出特別策劃《小康路上 無問西東》,解碼脫貧攻堅中的江蘇力量。1995年,南通一位自稱"莫文隋"的人,多次匯款幫助當地貧困生,感動全城。經過一番尋找,"莫文隋"是南通大學退休老師湯醇淵,而"莫文隋",就是但行好事"莫問誰"!
  • 小拉麵大產業 青海化隆的脫貧致富路
    (中國減貧故事)小拉麵大產業 青海化隆的脫貧致富路中新社北京9月12日電 題:小拉麵大產業 青海化隆的脫貧致富路作者 陳康亮 張添福「一碗拉麵雖小從事拉麵行業已近20年的韓海明,從一個打工的拉麵匠,到旗下擁有5家拉麵直營店和12家加盟店,年收入超100萬元(人民幣,下同)。「很多化隆人通過做拉麵,在市區住上了別墅,過上了好日子。」韓海明所在的化隆縣地處中國西北省份——青海省東部,屬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
  • 習總書記之問:青海的拉麵 蘭州的牛大 區別在哪(1)
    原標題:習總書記之問:青海的拉麵 蘭州的牛大 區別在哪未來網北京3月11日電(記者張曉迪)「昨天我們看電視,看到總書記問青海拉麵和蘭州拉麵的區別,我很激動啊。」
  • 習總書記之問:青海的拉麵 蘭州的牛大 區別在哪
    習總書記之問:青海的拉麵 蘭州的牛大 區別在哪  「昨天我們看電視,看到總書記問青海拉麵和蘭州拉麵的區別,我很激動啊。」在北京開拉麵館的青海小夥馬華對未來網記者說,「區別就是,青海拉麵是青海味,蘭州拉麵是蘭州味。」馬華笑著說。
  • 青海「化隆牛肉麵」進入世博會美食街 - 經濟日報多媒體數字報刊
    一見面,青海化隆回族自治縣副縣長馬維忠就興奮地告訴記者:「上海世博局已正式批准『化隆牛肉拉麵』入駐世博會中華美食街。我們已做好了一切準備工作,只等正式運營,讓參加世博會的中外遊客領略青海美食與眾不同的韻味。」
  • 青海化隆縣「拉麵經濟」「創新驅動」拉出脫貧致富面
    如今,一碗拉麵已經成長為「拉麵經濟」。目前化隆縣有近11萬人、在全國280多個城市開辦拉麵實體店達17400多家,年產值達130億元已成為青海化隆縣脫貧致富的龍頭產業。  青海拉麵經過30年的培育和發展,已經成為化隆縣各族群眾的「精準脫貧面」、「民族團結面」、「社會和諧面」、「致富小康面」。也得到了各級黨委、政府的關心關愛和大力支持。
  • 一碗化隆拉麵好看又好吃
    照片由陳晨、王臻攝一碗「一清二白三紅四綠」的化隆拉麵,一泓清湯,半抹紅油映襯著新綠的小蔥、香菜,料不多,卻也顯出豐盛和趣味來。從不多的料裡看出趣味,就要看面匠的手藝了。很多參賽選手是第一次參加拉麵比賽,但是他們參加比賽的心態都很好,拉麵的技藝也很精湛。希望他們可以推動拉麵匠人拉麵技藝的傳承。」擔任比賽評委的工作人員說道。化隆拉麵是我國西部特有的民族風味,是在清乾隆年間回族名廚馬保友創造的基礎上改進而來的,具有百年歷史,現被納入《青海省第五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深受普通百姓的喜愛。
  • 青海化隆走上「網際網路+拉麵」新徵途
    青海省化隆回族自治縣拉麵人韓海明將一團面重重甩在案板上,揉好後上下左右三拉兩纏,就抻出一把毛細拉麵。  走在化隆的大街上,隨處可見來自全國各地的車牌,這源於當地發展了近30年的「拉麵經濟」。從「面一代」到「面三代」,化隆人在全國271座城市開設拉麵店1.7萬家,拉麵從業者11萬人。2019年,化隆「拉麵經濟」年產值達100多億元,利潤40億元。
  • 「青海年·醉海東」拉麵精英雲集青海化隆爭霸演繹中國拉麵英雄匯
    著力發展拉麵經濟是助推脫貧攻堅的重大舉措。弘揚敢為天下先拉麵人奮鬥精神,展示高原特色地域民俗文化和拉麵餐飲行業風貌,持續鞏固各民族和諧發展的大好局面。「1月29日在中國「拉麵之鄉」青海省化隆縣成功舉行中國拉麵精英爭霸賽。
  • 江蘇螃蟹落戶新疆天山腳下|小康路上 無問西東
    2015年,原本打算發展水產養殖產業的管小平,在一次江蘇鹽城援疆工作組組織的考察中,與螃蟹相遇了。   葉爾波力說,因為缺乏養殖技術,一開連螃蟹把食物吃完了沒有都不知道,「江蘇來的技術專家給我們講了,太辛苦他們,慢慢教給我們。」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走向「網際網路+」的「新拉麵」
    青海省海東市化隆回族自治縣被稱為「拉麵之鄉」,30年間,化隆農民依靠一碗麵,不僅「拉」出了40多億元的脫貧致富大產業,還帶動當地十萬貧困農牧民走出山門、跳出農門、跨進城門。如今,化隆拉麵享譽全國,成為當地脫貧致富的「致富面」「小康面」。
  • 雨做的水:小康路上的追夢人
    原來老闆是化隆灘心人,姓韓,家裡弟兄四人,父親早亡,母親一人拉扯他們長大,他是老大,東挪西借給他娶了媳婦,他又當了兩年學徒,學會了拉麵,又相應黨的政策,貸款跟隨親戚到廣州開了這家拉麵館,現在不僅還了貸款,還把弟兄幾個也帶出來了,老二在肇慶市,老三在鄭州,老四在化隆縣上照顧母親。現在他們一家三代在廣州。老闆負責管帳採購兼服務員,兒子面匠,兒媳炒匠,老闆娘洗漱,帶孫子,一家其樂融融。
  • 總書記今天聊到的青海拉麵和「拉麵經濟」
    3月10日上午,習近平總書記來到青海代表團參加審議。審議過程中,有代表談到精準扶貧,介紹了青海扶貧攻堅舉措,包括勞務輸出過程中形成了像「拉麵經濟」這樣的品牌。總書記詢問青海拉麵的由來、與蘭州拉麵的區別、經營拉麵人員的情況等。聽說現在青海有2.8萬家拉麵店,有18萬人在全國各地從事拉麵經營,不少人都由此成為了企業家,總書記對此表示肯定。
  • 「拉麵經濟」——化隆縣穆斯林群眾脫貧致富奔小康的新模式
    4000年後的今天,青海省海東市以化隆人為主的「拉麵大軍」,以數以萬計的「拉麵館」為載體,將「牛肉拉麵」從「面文化」的發源地「拉」向全國,打造出了富有民族特色的勞務品牌--「化隆牛肉拉麵」,並逐步發展成為少數民族貧困地區的穆斯林群眾脫貧致富奔小康的模式--「拉麵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