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西手拉手,共同奔小康,江蘇廣電融媒體新聞中心推出特別策劃《小康路上 無問西東》,一起解碼脫貧攻堅中的江蘇力量。
青海省化隆縣,曾因拉麵而得名,為了脫貧致富,當地人依靠一碗麵闖出一片天。在三年前,一位江蘇無錫的幹部去化隆掛職副縣長,化隆脫貧攻堅戰的「最後一公裡」是如何打通的?來自江蘇的發展經驗又在青藏高原上書寫出了怎樣的傳奇一頁?
2002年,考古學家在青海省海東市的喇家遺址發現了一碗4000歲的拉麵,比義大利麵足足早了兩千年。從喇家遺址循河而上,轉過幾個彎就到達了黃土高原與青藏高原的過渡地帶,這裡就是「拉麵之鄉」化隆,一個以回族為主的多民族聚居縣。九曲黃河,化隆點睛。伴隨著呼嘯掠過的長風和繾綣浮動的白雲,四千年後,在這兒拉麵還是亙古不變的鄉土滋味。
正宗化隆拉麵講究一清(湯)、二白(蘿蔔) 、三紅(辣椒油)、四綠(香菜)、五黃(拉麵)。在化隆,人們熱戀鄉土,酣暢嗦面,大口嚼饃,可因為山大溝深,一直以來,化隆都是國家級深度貧困縣。
王琪,江蘇省無錫市錫山區副區長,青海省海東市化隆縣掛職縣委常委、副縣長。他告訴記者,自己剛到化隆縣的時候,全縣沒有一輛公交車,沒有一家電影院,很難想像這裡的孩子要走幾個小時的路去上學。
德恒隆鄉,化隆縣六個深度貧困鄉之一,也是王琪的扶貧連點鄉。在王琪看來, 大美青海的「大」,從生活或者說生產經營角度來說有時候反而是一種制約,某種程度上也體現了這邊的老百姓生活之難、發展之難以及脫貧之難。
高原缺氧,不缺精神。再難,也要走出去。1988年,首家化隆拉麵店在廈門開張。憑藉勤勞、果敢與樂觀,如今化隆人把拉麵店開到了全國各地。哪裡有化隆拉麵店,哪裡就有「拉麵辦事處」。
化隆駐無錫市「拉麵辦」主任馬林說,就是要讓拉麵人安心在異地他鄉創業,解決他們的後顧之憂。
馬林在無錫開路搭橋,王琪則在化隆推動實施「帶薪在崗實訓+創業」項目,幫助更多人走上拉麵創業路。
通過拉麵培訓,包海買夫婦走出大山,來到無錫創業,他們在錫山區政府食堂裡忙碌著。拉麵扶貧窗口開進政府食堂,這是全國首例。包海買開心地告訴記者,現在兩口子一年能有13萬元的收入。
作為娘家人,馬林給很多像包海買這樣的化隆人,解決了開店、辦證、住房等問題。化隆人在全國開了1.8萬家拉麵店,三年來,僅江蘇就新開化隆拉麵店700多家。如今,馬林基本上一年中有200多天在無錫,他說,江蘇幹部對化隆縣做出了很大的貢獻,但還是要依靠當地老百姓自己去努力,去改變貧困的面貌。
2017年以來,拉麵經濟「帶薪在崗實訓+創業」項目,直接帶動化隆近一萬貧困群眾實現脫貧。
但這,還不夠。王琪發現,化隆的牛肉拉麵為什麼不能用化隆當地的牛羊肉呢?留守在化隆還有將近20萬人,他們完全有條件,也理應當成為拉麵經濟的重要一環。
如何整合農戶手裡的牛羊,延長拉麵產業鏈,創造更大效益呢?王琪希望,把江蘇通過發展集體經濟,帶動農戶增收的經驗帶到青海化隆。
化隆縣德恒隆鄉鄉長多傑才旦心裡也在犯嘀咕,扶貧幹部提出來的江蘇發展模式,在青海當地到底能不能實現呢?
為了讓多傑堅定信心,王琪專程安排他去了趟無錫。當時,整個德恒隆鄉還沒有集體經濟收入,而錫山區一個村的集體年收入能超過一千萬元,多傑被深深觸動了。
在德恒隆鄉,以前農戶養殖牛羊是散養的,每個家裡養殖規模也不大;養殖場建成以後就把所有的分散養殖集中起來。但新的問題又來了,養殖合作社和拉麵店之間因為商業模式的差異,沒有辦法直接發生聯繫,這就需要找一個中間體,於是「公司+合作社+農戶」的模式應運而生。
在化隆縣甘都鎮福順德畜產品開發有限公司,這是多傑幾個月來最開心的一天,又有一個村與當地最大的牛羊肉銷售企業談下了意向合作。
公司負責人馬永明告訴記者,公司做大做強以後,村裡農戶也得到了實實在在的收益。以前老百姓賣一頭牛大概是7千元,現在可以賣到8千至1萬元。
「公司+合作社+農戶」模式是「江蘇經驗」在青海化隆的成功運用。青海省海東市化隆縣縣委書記劉建昱認為,江蘇掛職幹部們發揮的作用一是「智能導航」,路往哪兒走,給化隆確定了發展方向。另一個就是「科技外腦」,江蘇的幹部帶來了先進的發展理念、很好的技術;還可以說是「渦輪增壓」,就是為了讓發展的車輪跑得更快一些。
目前,化隆362個行政村全部實現集體經濟「破零」,真正實現了「造血」功能。2020年4月,化隆縣成功脫貧摘帽。而王琪的三年掛職生涯,也將告一段落。
多傑才旦鄉長坦言,王琪即將離開化隆,真的有點捨不得;不光是自己一個人捨不得,化隆人民都捨不得。
路雖遠,行必達;念念不忘,必有迴響。王琪說:「對於江蘇人而言,吃麵有常來常往的意思,這一根拉麵縈繞的兩地情緣。我將永記於心,雖然化隆脫貧摘帽了,但是江蘇的幫扶不會摘,蘇青兩地的情誼也不會斷,未來路上,我們依然會並肩向前……」
江蘇廣電總臺·融媒體新聞中心記者/許薇 郭鍇峰 無錫中心站/劉康亮 編輯/胡超
(本條新聞版權歸江蘇省廣播電視總臺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