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網北京2月4日訊(記者 劉瀟瀟)近日,衛計委將金箔作為「食品添加劑」加入白酒中面向社會各界公開徵求意見,引起了廣泛爭議。對此,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中心風險交流部副主任鍾凱撰文指出,「金箔入酒」在去年已公開徵求過意見,並未收到不同意見,而衛生計生部門應以開放、坦誠的態度面對公眾質疑,避免出現「眾口鑠金」的情況。
鍾凱表示,早在2014年8月,「金箔入酒」已經公開徵求過意見,時間跨度為一個月。在這期間,標準管理部門組織了專家審查,並未收到任何不同意見。「由於未收到任何不同意見,按程序就可以批准了,但標準管理部門認為,『金箔入酒』聽起來比較敏感。上一次徵求意見雖然是公開的,但實際公眾和媒體基本上未關注,因此衛生計生部門再次公開徵求意見,就是希望多聽聽社會上的不同聲音。」
據鍾凱介紹,聯合國糧農組織(FAO)和世界衛生組織(WHO)食品添加劑專家委員會(JECFA)曾於1977年對金箔作為著色劑進行了評估,認為在食品中少量使用,不具有危害性,無需制定其作為食品添加劑的日許量。「因此,在國際標準中金箔是可以用的。」此外,歐盟在2000年對金箔進行了評估,允許用在糖果外層、巧克力及烈酒的裝飾上,目前仍未有明確的限量規定,認為可按需使用。日本、愛爾蘭、中國臺灣等國家和地區,金箔也可作為食品添加劑使用。
對於古代「吞金自殺」的說法,鍾凱指出,「吞金自殺」主要緣於機械摩擦和擠壓、重力下墜導致的嚴重消化道損傷。「按照擬批准的添加量,1斤酒內僅含有0.01克金子,實在不足以造成『吞金自殺』的後果。」
鍾凱表示,希望衛生計生部門以開放、坦誠的態度面對公眾質疑,而不要迴避。「在將來的工作中,希望有關部門繼續保持標準制修訂過程公開透明的同時,還要想辦法吸引更廣泛的社會監督和參與。」鍾凱說,「對於輿論比較敏感的話題,爭取把解釋說明工作做到前面,回應得再快一點,只有這樣才不會『眾口鑠金』。」
相關報導:
風險評估中心再次就金箔作為食品添加劑徵求意見
(責任編輯:韓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