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半聊Sao建築史 | 羅馬萬神廟何以留名千古?

2021-02-18 半平米工坊

以下為阿半聊Sao建築史第9期視頻內容~

以下為阿半聊Sao建築史第9期圖文內容~

小夥伴們大家好呀,阿半我又回來啦!絮絮叨叨了這麼多期,古典建築的旅程也即將走向終點,本期阿半將繼續為大家講解古羅馬的經典建築。

下面是今天的第一個建築類型:廟宇。

羅馬人基本上繼承了希臘的宗教,同時也繼承了古希臘的廟宇形制,但羅馬人不在風光秀麗的大自然中建造聖地,而是把廟宇造在城裡、市場邊。廟宇形制照希臘傳統,以矩形的為主,但由於處在城市建築群中,必然強調正面,大多不用圍廊式而用前廊式。有的前廊特別深,達到了3開間。

東方最大的矩形廟宇是敘利亞的巴爾貝克(Baalbek)的大廟。這個廟宇建築群建於公元1~3世紀間,包括大廟、小廟(朱比特廟和圓廟(維納斯廟)。大廟為雙層圍柱式,用獨石製成。前依次有106m×106m的方形院子、59m直徑的6角形院子和12根柱子的門廊,它們和大廟形成有軸線的縱深布局,具有東方宗教建築的神秘色彩。

萬神廟是供奉眾神的寺廟。它始建於公元前27年,公元80年被焚毀。後來喜歡做設計的哈德良皇帝又將它重建。重建後的萬神廟是是單一空間、集中式構圖的建築物的代表,也是羅馬穹頂技術的最高傑作。

萬神廟的主體平面是圓形的,它的牆厚6.2m, 材料為混凝土。牆體內沿圓周發8個大券, 其中一個做大門,7個做壁龕。壁龕正中為一個大門廊,內有三開間列柱,柱身用紅色花崗石,柱頭以白色大理石製成,採用科林斯柱式。

萬神廟穹頂直徑達43.3m,頂端高度也是43.3m。按照當時的觀念,穹頂象徵天宇。它中央開一個直徑8.9m的圓洞,從圓洞進來柔和的漫射光,照亮空闊的內部,有一種宗教的寧謐氣息

穹頂的材料有混凝土,有磚。為了減輕重量,穹頂越往上越薄,下部厚5.9m,上部厚只有1.5m。並且在穹頂內面做五圈深深的凹格,每圈28個。凹格越往上越小,在穹頂中央大孔洞射進來的光線作用下,鮮明地呈現出穹頂飽滿的半球形狀。

大廳中心地面微凸,以彩色大理石為主拼成圖案。

萬神廟外牆面劃分為3層,下層貼白大理石,上兩層抹灰,第三層可能有薄壁柱作裝飾。下兩層是牆體,第三層包住穹頂的下部,所以穹頂沒有完整地表現出來,這可能和當時的審美習慣有關。

它的門廊高大雄壯,也華麗浮豔,代表著羅馬建築的典型風格。門廊面闊33m, 正面8根柱子, 高14.18m, 科林斯式,柱身用獨塊的埃及灰色花崗石。山花和簷頭的雕像,大門扇、瓦、廊子裡的天花梁和板,都是銅做的,包著金箔。

萬神廟內部的藝術處理非常成功。因為用連續的承重牆,所以內部空間是單一的、有限的。它十分完整,幾何形狀單純、明確而和諧,開朗、闊大而莊嚴。

早在共和時期,羅馬大小城市裡都仿晚期希臘的模樣,建造公共浴場,滿足居民多種多樣的需求。那時浴場各種房間大致按功能需要安排,所以總是不對稱的。到帝國時期,由於拱券技術成熟,浴場把各種輔助房間都設在地下室中,拱券能防火,所以連鍋爐房都放到地下去了。因此,主要房間的平面布置容易多了,逐漸趨向對稱。當時還出現了男女混浴的情況,引起了許多不可描述的事,而且屢禁不止。

這時期的代表作有羅馬城裡的卡拉卡拉浴場(Thermae of Caracalla)和戴克利提烏姆浴場(Thermae of Diocletium)。

卡拉卡拉浴場為例,它是一個龐大的建築群。佔地575mx363m,周邊為建築物,位於前沿和兩側的前部,是一色的店面,因為院子裡外有高差,臨街2層,對內1層。接在兩側店面之後的是演講廳和圖書館。地段後部是運動場,它的看臺之後是水庫,水由高架輸水道送來。

浴場的主體建築物長216m,寬122m。在地段的中央,中軸上一串排著冷水浴、溫水浴和熱水浴三個大廳,兩側完全對稱地布置著一套更衣室、洗濯室、按摩室、蒸汽室和散步的小院子。每側一個出入口。輔助雜用房間在地下室。

卡拉卡拉浴場主體建築的結構十分出色,採用十字拱、穹頂等拱券結構的有機組合,擺脫了承重牆,內部空間開闊通暢,複雜多樣的拱券體系構成一個有機的整體。

它的功能很完善。由於結構體系先進,全部活動可以在室內進行,各種用途的大廳聯繫緊湊。由於有小天井或者利用高差造成側高窗,所有重要的大廳都有直接的天然採光。此外還有圖書室、演講室、健身房、運動場和商店等,能滿足多方面的需要。

同時它的內部空間組織得簡潔而又多變,開創了內部空間序列的藝術手法。冷水浴、溫水浴和熱水浴三個大廳串聯在中央軸線上,而以熱水浴大廳的集中式空間結束它。兩側的更衣室等等組成橫軸線和次要的縱軸線。主要的縱橫軸線相交在最大的溫水浴大廳中,使它成為最開敞的空間。軸線上,空間的大小、縱橫、高矮、開闔交替地變化著。不同的拱頂和穹頂又造成空間形狀的變化。

把浴場同萬神廟比較,可以看到結構的進步徹底改變了建築的空間藝術,從單一空間到複合空間,空間在建築藝術中的作用大大提高了。

羅馬廣場(Forum)的形制演變與政治體制轉變息息相關,表現出從共和制向帝制再到神化皇帝的演化過程。

羅馬共和時期,廣場繼承了希臘晚期的傳統,是市民集會和交易的場所,也是城市的政治活動中心。廣場通常沒有統一的規劃,布局較自由。

到了羅馬帝國時期,廣場從公共活動場所轉變為皇帝個人的紀念物。其布局嚴謹對稱,成為封閉的、規劃完整的廣場。廣場的構圖中心常常是一座以象徵與歌頌皇帝的神廟。通過對比三個經典的羅馬廣場,我們對廣場的演化會有更多的了解。

愷撒廣場是共和末期,愷撒掌權之後的產物,它第一個定下了封閉的、軸線對稱的,以一個廟宇為主體的廣場的新型制,廣場上各個建築物失去了獨立性,被統一在一個構圖形式之中。以圍廊式神廟(維納斯)作為廣場盡端核心建築物,廣場中間立著愷撒的騎馬青銅像。

愷撒的繼承人奧古斯都最終地擊敗了共和派的反抗,成為了古羅馬的第一位皇帝。他在愷撒廣場旁邊又造了一個奧古斯都廣場。它比愷撒廣場更進一步,純為歌功頌德,只在兩側各造了一個半圓形的講堂作為共和時代的殘餘。廣場上的廟宇是獻給奧古斯都的本神 戰神的,採用圍廊式,以其高大的體量控制住了廣場。廣場沿邊有一圈單層的柱廊,把廟宇襯託得很高峻。

帝制建成以後,羅馬皇帝漸漸汲取東方君主國的習俗,建立起一整套繁文縟節來崇奉皇帝。羅馬最宏大的廣場圖拉真廣場就是在這時建造的。

廣場的形制軸線對稱。入口為一凱旋門,進門是120mx90m的廣場,廣場左右兩側各有一半圓形廳,中央是圖拉真銅像。廣場的底部橫放著圖拉真家族的烏爾比亞巴西利卡(Basilica of Ulpia ), 這是古羅馬最大的巴西利卡之一。巴西利卡後是一個小院子和圍廊式的大院子,末端是崇奉圖拉真本人的廟宇,非常豪華。

廣場採用多層縱深布局,運用縱橫、大小、開闔、明暗交替的手法不停變換著室外空間,雕刻和建築物也交替變化出現。

這裡需要特別提及的是廣場裡的圖拉真紀功柱,它位於烏爾比亞巴西利卡後面的小院子中。柱子是羅馬多立克式的,柱身全由白大理石砌成,分18段,裡面是空的,循多級石梯盤旋而登,可達柱頭之上。全長200m以上的浮雕帶繞柱23匝,刻著圖拉真遠徵的史跡。柱頭上立著雕像。

古羅馬軍事力量強大,通過對外徵戰,不僅掠奪了大量土地和財富,還獲得許多奴隸,這些都造就了羅馬的繁榮。

相對穩定的環境和財富的增加使羅馬人逐漸沉溺於娛樂活動和物質享受,奢靡之風、享樂主義盛行。在這一背景下,古羅馬公共建築的類型很多,各種建築物的形制被推敲的十分精細,這是一大突破。

羅馬帝國的第一位皇帝奧古斯都這樣說過:「我得到的是磚頭的羅馬,我留下來的是大理石的羅馬」,誇耀自己的功績。後來的皇帝們個個都爭著建造壯麗的建築來歌頌他們的豐功偉業。它們按作用主要分兩類:第一類,為軍事帝國的徵戰服務的。比如我們之前提到的凱旋門、廣場、紀功柱和廟宇等,很多都是為了紀念某一場戰爭的勝利而建。第二類,為享樂生活服務的,例如欣賞戲劇的劇院、血腥刺激的角鬥場和休憩放鬆的公共浴場等。

這些建築是古羅馬強大生產力的表現,也體現著奴隸制軍事帝國的尖銳矛盾。

奴隸主獲取的財富更多投入到建築中,拼命壓榨奴隸,卻很少對奴隸再投資,想要馬兒跑得快,又不給馬兒吃草,導致奴隸的勞動力最終被榨乾。奴隸主在宴會上縱情歡愉,奴隸在饑寒中折磨而死。著名的暴君尼祿為了造新房子,甚至放火燒掉羅馬城。無數壯麗的建築,吸乾了社會的膏血。

另一方面,多數勞動者是在奴役下建造這些建築物的,他們很少可能使用銳利的工具,也沒有機會成為熟練的工匠,勞動積極性很低。因此,古羅馬的建築物往往不太精緻,到帝國時期更加顯著。

古典建築的旅程就到此為止了,不過建築的故事仍未終結,公元395年,羅馬帝國分裂為東西兩部分,被後世稱作「黑暗時代」的中世紀隨後登上了歷史舞臺。阿半聊SAO建築史到這裡也要先告一段落啦,我們有緣再見,拜拜~

相關焦點

  • 羅馬萬神廟何以留名千古?
    萬神廟是供奉眾神的寺廟。它始建於公元前27年,公元80年被焚毀。後來喜歡做設計的哈德良皇帝又將它重建。重建後的萬神廟是是單一空間、集中式構圖的建築物的代表,也是羅馬穹頂技術的最高傑作。萬神廟的主體平面是圓形的,它的牆厚6.2m, 材料為混凝土。
  • 你從未見過的羅馬萬神廟
    事實上,阿格裡巴修的廟早塌了,現在留給我們的是羅馬第十四代皇帝哈德良於公元125年(東漢延光四年)下令重建的。中世紀,拜佔庭皇帝將萬神廟獻給羅馬教皇卜尼法斯四世,後者將它更名為「聖母與諸殉道者教堂」於是逃過一劫,存留至今。只可惜古羅馬時期在神廟北面用迴廊圍和出巨大的庭院已然不在。少了這個前導空間做鋪墊,萬神廟的雄偉只怕打了折扣,實為一大憾事。
  • 羅馬萬神廟——古羅馬時期最重要的建築成就之一
    萬神廟又譯萬神殿、潘提翁神殿,位於今義大利羅馬,古羅馬時期的宗教建築,後改建成一座教堂,是古羅馬時期最重要的建築成就之一。        公元609年拜佔廷皇帝將萬神廟獻給羅馬教皇卜尼法斯四世,後者將它更名為聖母與諸殉道者教堂(Santa Maria ad Martyres),這也是今天萬神廟的正式名稱。萬神廟的結構簡潔明了,主體呈圓形,頂部覆蓋著一個直徑達43.3米的穹頂,是自建成後到1436年間最大的穹頂。穹頂的最高點也是43.3米,頂部有一個直徑8.9米的圓形大洞,用於採光。
  • 專題 ▌羅馬萬神廟
  • 算好日子、查好黃曆—再去羅馬看萬神廟!
    事實上,阿格裡巴修的廟早塌了,現在留給我們的是羅馬第十四代皇帝哈德良於公元125年(東漢延光四年)下令重建的。中世紀,拜佔庭皇帝將萬神廟獻給羅馬教皇卜尼法斯四世,後者將它更名為「聖母與諸殉道者教堂」於是逃過一劫,存留至今。只可惜古羅馬時期在神廟北面用迴廊圍和出巨大的庭院已然不在。少了這個前導空間做鋪墊,萬神廟的雄偉只怕打了折扣,實為一大憾事。
  • 建築史是個什麼玩意兒?
    陽光穿越羅馬的輸水道,滑落在大角鬥場經典的三段式柱廊上,然後又慢慢照亮周圍的神廟和浴場,以及廣場上的人。※古羅馬01他被萬神廟的穹頂吸引了經過一個隧道,就看不見羅馬建築的身影了。他穿過混亂的中世紀,穿越那些咄咄逼人的哥特教堂。在窒息的宗教氛圍裡,羅馬的精神已埋在廢墟中,羅馬宏偉的建築長滿了荒草。
  • 羅馬人的創舉——萬神廟
    無論在義大利還是放眼全球,萬神廟都是建築領域裡中都是舉足輕重的重要部分,在建築史上亦有著非常重要的地位。例如佛羅倫斯的聖母百花大教堂,布魯內萊斯基就是參考萬神殿建造的穹頂;還有那不勒斯的保羅聖芳濟教堂也是仿造萬神殿建造的。 古諺語戲說,到羅馬不看萬神殿,他來時是頭蠢驢,去時還是頭蠢驢。
  • 羅馬 | 月光下的萬神廟
    還好,我離開羅馬的時候不再是一頭蠢驢。因為羅馬當地人有諺語說,「一個人來羅馬如果沒看萬神廟,來的時候是一蠢驢,走的時候還是一蠢驢。」四週遊客的嘈雜聲消失了,眼前舞動的小紅旗模糊了,只剩下空靈的軀殼,體會著近兩千年前羅馬人與神的遙遠,又親密的距離。萬神廟本就是為了祭奠古羅馬眾神的神殿。現在的建築落成於公元126年,是哈德良皇帝主持設計並在舊址上第二次重建的(之前兩次修建都不幸被毀)。
  • 靜悄悄的革命——哈德良皇帝和羅馬萬神殿
    萬神殿在羅馬帝國衰亡之後的千年時光裡劫後餘生,全靠披上了這一襲天主教袍。我的父母之所以失望,既是因為萬神殿已經化身教堂,也是因為它隱藏在如同蛛網密布的尋常巷陌之中。他們不知道,兩千年前此處曾是羅馬城繁華無比的北部新區,大理石裝飾的宏偉建築爭奇鬥豔。像所有的羅馬神廟一樣,萬神殿也坐落在高高的基座上,前面是一座寬闊的方形廣場。萬神殿的基本結構分為兩部分:長方形門廊和圓形內殿。
  • 研究稱羅馬萬神廟或是日晷 陽光影響建築構造
    羅馬萬神廟或是日晷羅馬萬神廟或是日晷  東方網8月2日消息:據外媒1日報導,羅馬萬神廟頂部有一直徑30英尺的大洞,幾個世紀以來,這個洞的用途一直讓人甚為困擾。不過最近歷史學家提出一個全新觀點:萬神廟或許是一個巨大的日晷,當光線照亮入口時,古羅馬皇帝就在此刻進入廟中舉行儀式。  在兩千年前,這個洞是神殿唯一的採光點。研究者發現,只有在春秋分之間,光線才能射入大廳內部,而4月21日恰恰是羅馬的建城日。皇帝會在吉時進入神殿沐浴陽光,祈求神明保佑。
  • 艾菲爾鐵塔迎來大修計劃,羅馬萬神廟或將對外收費
    [摘要]菲爾鐵塔將投入3億歐元進行為期15年大修計劃,羅馬萬神廟遞交提案計劃2008對外收費,用於博物館和遺址的維護。11世紀古蹟威尼斯聖馬可大教堂20年來首現無支架外觀,通常處於「持續維護」狀態。艾菲爾鐵塔將投入3億歐元進行為期15年大修計劃,羅馬萬神廟遞交提案計劃2008對外收費,收費所得將用於博物館和遺址的日常維護。威尼斯聖馬可大教堂20年來首現無支架外觀,這座11世紀以來的古蹟通常總是處於「持續維護」狀態。
  • Ap 羅馬的萬神殿
    ,雖然羅馬滿街都是歷史,但走近萬神殿的時候,還是會驚訝於它和其他遺蹟的明顯不同,因為它顯得年代更久遠。希臘雅典帕特農神廟之所以我想說帕特農神廟,因為它的名字和羅馬的萬神殿是一樣的,都是「Partheon」,「Partheon」一詞出於雅典娜的別號Parthenon,即希臘文「∏αρθενωσ」的轉寫,意為「處女」。
  • 歷史上最具影響力的建築之一:羅馬萬神廟
    羅馬萬神廟位於義大利首都羅馬圓形廣場的北部,是羅馬最古老的建築之一,也是古羅馬建築的代表作。萬神廟是至今完整保存的唯一一座羅馬帝國時期建築,始建於公元前27-25年,由羅馬帝國首任皇帝屋大維的女婿阿戈利巴建造,用以供奉奧林匹亞山上諸神,可謂奧古斯都時期的經典建築。
  • No12:義大利羅馬萬神廟(Pantheon)——羅馬穹頂技術的最高代表,歷史上最具影響力的建築之一
    今天小燕就要帶大家去看看羅馬最古老的建築之一,也是唯一保存完整的古羅馬帝國時期的建築物:萬神廟。羅馬萬神廟鳥瞰圖萬神廟正立面萬神廟,又叫萬神殿,潘提翁神殿。羅馬人喜歡把諸神集中起來供奉,在一所神廟裡同時設幾個聖殿。萬神廟就是一座供奉諸神的廟宇,它位於義大利首都羅馬圓形廣場的北部。
  • 10座最壯觀的古羅馬神廟
    羅馬神廟雖然在總體設計和命令使用方面與希臘神廟的形式有關,但它們代表神廟形式的單獨類別。例如:羅馬神廟建在一個高高的高原上,帶有一個前樓梯,而希臘神廟則建在一個三級臺階上(一個莖狀花序)。羅馬人還向羅馬神廟建築添加了兩個新命令:託斯卡納和複合材料命令。
  • 萬神殿:拉斐爾等藝術家的長眠之地,穹頂上方的圓洞採光!
    萬神殿(Pantheon)又譯萬神廟、潘提翁神殿,位於羅馬,古羅馬時期的宗教建築,後改建成一座教堂。公元609年拜佔廷皇帝將萬神廟獻給羅馬教皇卜尼法斯四世,後者將它更名為聖母與諸殉道者教堂(Santa Maria ad ),這也是今天萬神廟的正式名稱。
  • 羅馬道路塌陷現沉洞,萬神廟初建石材重見天日
    義大利首都羅馬萬神廟(Pantheon)前一段人行道,上月底突然路陷,形成一個長約3米、深約2.4米的沉洞。專家檢視後發現,在沉洞下發現多塊相信於2000多年前、用來興建萬神廟的石灰華石塊,極具歷史價值。
  • 羅馬遺風,巴爾貝克神廟遺蹟
    羅馬人一世紀左右取代腓尼基人入主黎巴嫩,黎巴嫩便成為羅馬帝國的一部分。痴迷於建築的羅馬人走到哪裡就把羅馬建築蓋在哪裡,巴爾貝克神廟就是羅馬帝國歷史上建造的最大的神廟群,歷經了兩千年風雨有幸保存至今,是名副其實的世界上最大保存最完好的古羅馬遺蹟之一。
  • 千年龜茲夢(下篇):大峽谷·阿艾石窟和吐地阿孜[圖]
    大峽谷外部的中腰處,有一種極其形似古羅馬神廟安置其中,在無聲地莊嚴中提醒:進了谷,入了廟,該安生點了。    大峽谷呈東向西縱深長約5.5公裡,峽谷曲徑通幽,別有洞天,座座山,座座千姿;峰巒直插雲天,溝中有溝,谷中有谷。    走到深處,兩峰交界點,由上望去,便能看見絲絲成縷的空間和光線,故名「一線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