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不是杭州之斷橋,無擁堤翠柳之婀娜,乏許生白娘之繾綣。水色深綠,水面比西湖浩闊,但卻少了幾分江南的溫柔。橋附近小船數點,唯聞遊人的喧鬧,聽不見情人私語的槳聲欸乃。
橋也沒有長虹臥波的弧線之美,鋼骨鐵筋生硬呆板,由北向南在水面上凌空而去,從橋頭望去,像一支長長的冷箭。這隻箭,並未落在南岸的灘涂上,而是掉進了江心。——這便是中朝邊境上的鴨綠江斷橋。
在晨霧未散的飄浮中,依稀看到折斷的腰身。遊人如織,用手中的相機拍下這斷橋殘缺的身影,幾個殘存的赭色橋墩,以其悲劇的存在成為焦距調節的中心。影像朦朧,卻不影響它記憶的真實歷史。
日本帝國是大橋的建造者。在中朝兩國之間架設此橋,絕非是無償的援助。20世紀初,東北的木材、毛皮、人參在「大東亞共榮圈」的願景中,聚會在丹東市的橋頭,跨江呼嘯南去,換回來的卻是抽在勞工身上的皮鞭和趾高氣揚挎在腰間的東洋馬刀。
建橋並非一帆風順。朝方的四個橋墩已矗立在江中,堅守帝王尊嚴的乾清宮仍不肯在建橋協議上畫押。然皇冠上的珍珠最終不及東洋槍彈的堅硬。膝蓋骨退化的長辮子陪著笑臉,在瑟瑟的江風中指點著橋墩的打樁位置。弱國無外交,外強中乾的清末王朝已不止一次地在詮釋和佐證著這一現實。
鴨綠江並不太寬,此橋全長不到1000米。主航道為朝中分界。朝方四個橋墩,中方6個橋墩,橋從分界處斷開,朝方一側所有鋼梁、鐵架已不見影蹤,只剩下寂寞的幾個橋墩在冰冷的江水中互相問詢。遊船激起的湧浪衝刷著橋墩,然後嗚咽著退去,像是訴說著當年的傷痛和悲憤。
那一年那一天,美軍的B—29轟炸機借雲霧掩護,從東而來,沿著中方的江岸悄悄迂迴,數百架次的連番轟炸,意在阻斷志願軍的補給線。橋雖炸斷,但並沒有阻斷百萬志願軍揮師南下,更不可能阻斷「一條大河波浪寬」那優美的歌聲在兩岸的傳遞。
值紀念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之際,踱步在鴨綠江斷橋之上,耳邊迴蕩著國家氣壯山河、擲地有聲的鏗鏘話語,強烈的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這一戰,拼來了山河無恙,家國安寧;這一戰,徹底掃除了近代以來中國任人宰割、仰人鼻息的百年恥辱。祖國的領土和尊嚴神聖不可侵犯,無論是過去、現在還是將來。那些無奈在板門店籤字的美利堅的五星上將們,應該不會忘記那一段歷史。
古今中外戰爭毀壞的橋梁不可計數。當年南斯拉夫的一部電影《橋》,其炸橋情節驚險曲折。為阻斷法西斯的進攻,遊擊隊必須炸斷該橋。為尋找炸橋的最佳位置,確保橋梁被炸斷,讓建橋設計師作出了類似親手溺死愛嬰的選擇,令人唏噓不已。
無獨有偶,抗日戰爭中,著名橋梁專家茅以升親自設計建造的錢塘江大橋僅僅通車89天,便因為阻止日寇南侵的需要,而讓茅先生親自擬定炸橋計劃,揮淚下令予以炸毀。外國電影和中國史實驚人相似。
戰爭無情,常把炸橋作為阻敵的手段。敵我雙方競相用之。我們難以用道德來評判。在民族危亡和一己功名面前,茅先生作出了最難抉擇的抉擇。錢塘江斷橋十多年後復修通車,終於撫慰了先生的傷痛,也恢復了橋梁的原始功能。
南斯拉夫的那座斷橋不知是否修復,與我們關係也不大了。但眼前的鴨綠江斷橋,我覺得不修復也好。眾多的遊客到此一訪,一定會對戰爭與和平有更深切的感受,對帝國主義霸權、霸道、霸凌的本質有更清醒的認識,對以戰止戰,以武止戈的反侵略的決心更加堅定。面對南海風雲,兩岸波濤,我們也將更加從容淡定。
就讓斷橋作為歷史,在江聲月影中殘缺地存在吧!它的功能,已遠非交通價值所能比。(寫於丹東鴨綠江邊)(本文配圖攝影均由作者本人拍攝)
本篇審稿 李丹
組版 易濤 實習生 趙夢琦
作者簡介
王東武,焦作溫縣人。現在焦作市理工大學附屬中學工作。愛好詩文,少有佳作。
本文作者 王東武 授權河南思客獨家刊發
轉載請註明出處:河南思客
博客/微博/微信:河南思客
投稿:2560410387@qq.com
出品:河南思客文化傳播公司
河南思客2020年編委會
編 委 胡建武 莊鳳娟 李智信
張紅陽 張廣傑 楊政民
總 策 劃 呂佩義
出 品 人 楊海燕
思想,影響人生
文字,撫摸心靈
河南愛好者文化傳播有限公司
蘭考縣裕桐中學
河南省雞冠洞風景名勝區
新華元電力工程設計有限公司
感謝關注《河南思客》。網站與公眾平臺轉載《河南思客》所刊發的文章,須徵得《河南思客》授權,並請註明出處。未經許可,不得轉載。否則,一經發現,本平臺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北京大成(石家莊)律師事務所
萬德松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