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周邊書店教輔書「一書獨大」 店主稱形勢所迫

2021-01-16 東方網

  東方網實習生符田2月20日報導:日前,上海書城副總經理沈勇堯在微博上確認了上海書城淮海店將關門的消息。雖然後來上海書城官方微博透露,將在淮海中路另擇新址,開設全新業態的閱讀體驗書店。然而,該店關閉仍然難免讓人聯想到實體書店倒閉潮似乎正從民營書店開始向國營「新華系」蔓延。
  
  面對高房租、高人工費,以及網購的昌盛所帶來的衝擊,許多書店店主都坦言「度日艱難」。而對位於高校周邊的書店來講,雖針對特定消費群體,有一定優勢。但礙於網購及學校圖書館的「勢力」,書店方坦言「勉強度日,一年不如一年。」
  
  圖書館、網購更受學生青睞
  
  學人書店松江分店店長劉女士告訴東方網記者,2003年學人書店進駐上海市場,在松江大學城開了一家分店,主要面向松江大學城幾所高校的學生。到如今,近10個年頭裡面,松江大學城整體規模增大、學生人數增加,確實給書店帶來了幾年繁榮期。
  
  然而好景不長,從09年開始,業績就呈現逐年下滑的趨勢。「網上賣的新書折扣低,送貨也不慢,有的網店多買還能優惠。學生自然喜歡到網上買書。再說現在很多學校也在擴建圖書館,學生不花一分錢就能借到稱心如意的書,為什麼還會來買書呢?」劉女士對學生的購書行為表示非常理解,但她仍然堅信實體書店存在的價值。因為其優勢以及它帶來的感覺、人文情懷是網購所體驗不到的。
  
  店內教輔書「一書獨大」
  
  「請問這本六級詞彙打幾折?」這是劉女士每天在店裡聽到最多的一句話。在學人書店,四六級考試相關輔導書在店鋪中佔有顯要的位置。一排排紅色的詞彙書,一摞摞整齊的卷子不時吸引著學生前去翻閱。據劉店長介紹,現在用人單位都強調學生要擁有四六級證書,所以人手一本詞彙手冊成為必須。同時,各種考試的相關複習資料也是書店的主要收入來源。
  
  此外,暢銷書也非常吸引學生。劉女士表示,暢銷書自身廣告做得大,學生之間口碑好,銷路也不用愁。「剛開售那幾天都斷貨了呢。」
  
  舊書市場給書店增添更多盈利空間
  
  而在臨港大學城內,僅有一家「睿源書店」。據了解,每學期開學第一周,每逢下課間隙,書店門口都會聚滿前來買書的同學。一位大二的女生告訴記者,她從去年開始,學校放寬了購書政策,可以自主購買課本,借書和買舊書就成了學生們的首選。「睿源書店的工作人員會在學期末收購舊書,等待開學時學生們來淘。」
  
  據了解,睿源書店內部主要經營圖書、文具、禮品、列印複習四種生意。工作人員告訴記者,08年剛搬到臨港時,店內只售圖書。但單一售書銷售額逐年下降,於是開始轉向多元化經營方式。現在,教科書和輔導書為常銷書,開學初銷量最盛。列印複印生意在學期末達到頂峰,禮品文具的銷售量則基本保持穩定,不會出現大批量激增或下降。
  

相關焦點

  • 數百家長寒夜排長隊買教輔書 稱老師指定書店
    數百家長寒夜排長隊買教輔書 稱老師指定書店   昨天是全市中小學開學第一天,放學後,東城區多所學校的學生及家長紛紛來到交道口的烏蘭花書店購買教輔材料。
  • 教育部要求一所高校至少一家書店,高校書店的春天來了嗎
    新京報訊(記者 吳婷婷 見習記者 應悅)近日,教育部印發《關於進一步支持高校校園實體書店發展的指導意見》,要求各高校應至少有一所圖書經營品種、規模與本校特點相適應的校園實體書店,沒有的應儘快補建。近年來,受電商和數字閱讀衝擊,一些校園實體書店因經營困難倒閉或搬離校園,高校校園書店目前生存現狀如何?記者近日走訪了7所高校,發現除北京師範大學外,另外6所高校都有至少一家實體書店。與民營書店相比,由學校出版社或圖書館開辦的書店是主力。7所高校中,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北京外國語大學、北京交通大學5所高校均有這類書店,北理工僅有一家民營書店。
  • 新華書店中山路店「大變臉」:不再賣教輔書 更加文藝範
    新裝亮相後的新華書店中山路店內部。  廈門網訊(廈門日報 記者 郭睿)2018年第一天,新華書店中山路店新裝亮相。曾經佔據半壁江山的教輔書集體退場,人們記憶中的新華書店,這次是真正的「大變臉」了。  【最大變化】  曾佔圖書總量六成的教輔書全部退場  此前幾年,實體書店在電商的衝擊下大量萎縮,新華書店也一度風光不再,教輔書成了支撐它的生命線,曾佔店內圖書總量的60%。
  • 當當網4.9折起賣 教輔書要動實體書店利潤奶酪?
    圖書網站價格戰在持續半年之後,終於在近日指向了業內最後的堡壘———利潤較高的教輔書。隨著暑假來臨,一場針對中小學教輔圖書的超低價促銷在當當網悄然上線,並且打出了4.9折起的「史上最低價」,大有撼動實體書店利潤支柱之勢。
  • 常州書店營業第一天:教輔書賣瘋了,家長一大早排隊等開門!
    無一例外,都是來買教輔書! 下午2:00 店裡已賣出上千冊圖書, 9成是教輔書。記者隨機問了下,無一例外,都是來買新學期的教材或教輔材料。家長們的想法是,孩子在家這麼久,多少得提前預習一些內容。 排在隊伍第3個的是一對母子,一早從新北區趕來,已經等了一個小時。這位媽媽說,兒子讀五年級。
  • 教輔資料霸佔書店
    書店是賣書的地方,如今卻被教輔資料所霸佔,是不是文化的悲哀?曾幾何時,書店是人們享受精神文化食糧的地方。尤其是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剛經歷文革之後,很多人都沒有書可讀,到書店去買書,即使買不起,在那讀一會兒也是可以緩解精神饑渴的。到了九十年代,人們紛紛下海,各種書籍也就紛至沓來。
  • 書店漸離老城區 廣州人失淘書聖地
    高校書店街相繼式微廣州人漸失淘書聖地崗頂的學而優暨大店已經關門,鐵閘上貼出了旺鋪出租的廣告。上月初,不少街坊路過天河崗頂的學而優書店暨大分店(以下簡稱「學而優暨大店」)時,都看到了店門外整飾工程腳手架上的「撤店公告」,書店關門的原因是無法承受續約租金。
  • 屢禁不絕 教輔書仍熱賣_中國經濟網——國家經濟門戶
    記者昨日在東城區交道口附近一家專營教輔書的書店——烏蘭花書店看到,前來購買教輔書的學生家長絡繹不絕,收銀臺前上百人在排隊。書店老闆介紹,每到開學時間,書店裡的生意就特別好,僅一種教輔書一天的流水量就在上百本左右。    今年5月,市教委下發《關於中小學教輔材料使用規範的通知》,明確提出本市不統一推薦中小學教輔材料,由學校提供的課堂練習等一律免費。
  • 網紅黑墨水冰激凌、爆款校名校史文創,上海高校書店有書有溫度
    在上海外國語大學虹口校區門口,改造升級的上外書店9月22日正式開業。就在新書店開業之際,由上海書刊發行行業協會發起的上海高校校園及周邊區域實體書店融合經營分享會,邀集近20家高校書店負責人探討疫情背景下的高校書店融合經營發展之路。
  • 老師布置作業用的教輔書 只有學校附近小店有賣
    近年來,教育部門三令五申嚴禁學校和老師讓學生購買指定教輔材料。然而,這一現象仍在一些學校存在。日前,有家長向本報反映有些學校老師開學後讓學生到指定書店購買指定教輔材料的煩心事,並質疑其背後存在利益關係。記者對此進行了調查走訪。
  • 開一個教輔書店,你有什麼建議?
    多年前,老張有一個夢想,就是開一家書店,感覺每天能和書打交道,是一件快樂的事情。可是,和朋友交流,大家都說,現在做書,很難,也就教輔行業,可能好一些。老張想開書店,能做教輔也行,畢竟都是書。且多年了,老張的自媒體一直是教育領域,結識了許多多的教育人士,雖然對於書的銷售幫助不大,但是自己也不能算是個教育的門外漢吧。
  • 一年級學生買教輔書,舍便宜求貴為哪般?學生:老師推薦的
    家長說,就連「呀囉噠嘀」文具店的老闆,都已經被老師拉進了班級微信群,但在微信聊天記錄裡,並沒有老師直接要求家長去這家書店買《小學生語文生字作業本》的文字或語音內容。為了調查此事,3月4號下午,記者來到舊州鎮中心小學。此時不少家長都在校門口接送小孩,提起《小學生語文生字作業本》這本教輔書,一年級學生的家長議論紛紛。
  • 電商衝擊 高校實體書店面臨經營壓力
    教育部發文要求高校至少有一家實體書店;專家建議,高校書店與圖書館等校內平臺構建服務閉環近日,教育部印發《關於進一步支持高校校園實體書店發展的指導意見》,要求各高校應至少有一所圖書經營品種、規模與本校特點相適應的校園實體書店,沒有的應儘快補建。
  • 閱讀障礙者創業成知名書店老闆 從不賣教輔書(圖)
    但如果說「方所」書店和「例外」服裝店的老闆,很多人會「喔」的一聲,「原來是他」。  時至今日,毛繼鴻的書店和服裝店品牌不僅站穩了廣州市場,還把版圖擴張到了北方。毛繼鴻覺得,自己當初選擇來廣州是非常正確的,廣州宜居、宜創業,也只有這座城市,可以把他的創業激情一直保持了20年。  48歲的毛繼鴻希望,在廣州這座城市,他能為我們下一代的閱讀和教育,建起一個更有意思的書店。
  • 高校實體書店路在何方
    前不久,教育部印發了《關於進一步支持高校校園實體書店發展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意見》」),要求各高校應至少有一所圖書經營品種、規模與本校特點相適應的校園實體書店,沒有的應儘快補建。《意見》還提出力爭到2020年底,在全國打造一批獨具高校特色的「校園智慧書店」。
  • 高大且美麗的書店,正在殺死書
    沒有人買書。這是一場有關書店的活動,而不是書的活動。書躺在那裡,看著人來人往,如果書裡真有作者的靈魂,他們一定會發出苦澀的笑聲。要點速讀幾年前,實體書店還被斷定必死無疑。但是,在大城市,書店卻以另一種姿態活了。 這些大商場的書店,和傳統書店有著根本性的不同:沒有愛書的店主,取而代之的是懂得經營的經理。
  • 一所高校一家書店 怎麼開?誰來買?
    一所高校一家書店 怎麼開?誰來買? 原標題:   日前,教育部辦公廳發布《關於進一步支持高校校園實體書店發展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明確要求各高校應至少有一所圖書經營品種、規模與本校特點相適應的校園實體書店,沒有的應儘快補建。
  • 河北定州:問:新華書店都買不到的書是什麼書?
    平臺網友反應:自己大哥的孩子在定州某鄉鎮小學讀書,大哥託自己在城裡幫忙買本練習冊,跑遍整個定州也沒找到,去新華書店找,也沒有賣的。有人「指點」:要想知道哪兒有賣的,就直接問老師,只有老師知道。於是再次聯繫大哥,告知定州城裡的一家書店有售,來到這家書店,發現這裡生意出奇的好,買各種教輔材料、練習冊的學生和家長絡繹不絕。
  • 開學了,老師布置學生買輔導書,學校旁邊的小書店人滿為患
    一、又到一年了開學季。十多天前,從學校旁邊的小書店路過,就看到書店的老闆正指揮人往裡面搬貨。走廊上,櫃檯邊,堆的全是書。受到網絡的衝擊,這幾年,紙質書店的生意不好,但是,教輔類書店例外,生意依然如日中天。昨天晚上,帶孩子去書店給孩子買幾個本子還有地球儀,本來挺寬敞的書店,人滿為患,擠滿了購書的家長和學生。
  • 大面積被餐館取代 中國高校校園書店漸消失(圖)
    楊春似乎也有一些抱怨,「每次有書店倒了就有不少學生慨嘆,但平時學校和學生對書店都沒有什麼實質性的保護。」  2015年6月,針對高校校園實體書店生存狀況,中國高校傳媒聯盟開展了問卷調查,覆蓋全國100所高校。結果顯示,30%的高校內不再有實體書店,78.57%的高校以教輔類書店為主。在閱讀習慣上,76%的同學習慣閱讀紙質書籍,每天閱讀課外書不足1小時的佔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