鼎泰豐,一個來自於寶島臺灣的餐飲連鎖品牌已經在大陸家喻戶曉,名聲在外。這個以賣「小籠包」為生的餐廳,是如何被評為「米其林一星餐廳」,收穫美食圈的最高榮耀?而其完美的口碑也引來同行一次次的「偷師學藝」,但終究無人能將鼎泰豐的「內核」帶走。
在灣灣它已成為中華傳統美食的代表,無數國內外遊客,甚至是眾多明星大咖都成為了鼎泰豐的座上客和頭號死忠粉。1993年它更是被美國紐約時報評選為「世界十大美食餐廳之一」,而其一天的翻臺率竟高達19次,一年能賣2800萬個小籠包……這一間看似普通的小籠包店,究竟魅力何在?
鼎泰豐董事長楊紀華時常掛在嘴邊這樣一句話,「數字非常有意思!」 他認為管理者要善用數字看清問題,同時也不能一味只看數字表象,從而失去了了解真實的能力。
定量的數字不但能讓鼎泰豐突破手工製作的弊端,追求精準的質量;還能讓他們明白利用數據的意義在於分析洞察,進而看準變化與機會,實現從容應對,隨機應變。 在楊紀華的帶領下,鼎泰豐發展出用數據佐證經驗,繼而解決現場問題與創新產品的團隊思維。每日的視頻會議都是一場從數據資料、決策到發展的集體創新過程。
例如在店裡,楊紀華有道吃了很多年的私房炒混菜,它由三種青菜組合而成,各店大廚們打算將其開發為店裡的新菜品。於是他們先是訂出青菜的比例,再由各家店的後廚分別試炒,最後實驗出各店認為最佳的製作方法。從三種青菜先後放入的順序,到炒制的分鐘數,都會同時拍攝實品照片,上傳至信息平臺,在隔天的視頻會議上,九家店會進行討論、票選。內部的信息系統平臺,則隨時更新各項營運相關統計分析數字與歷年數據,提供給各店主管或決策者參考。除此之外,鼎泰豐還透過數據分析,改善了各門市前菜預估過量與不足的狀況。
事實證明,鼎泰豐自行研發信息系統是明智的抉擇。在如今信息技術大發展的網際網路時代,服務業更要緊跟潮流,結合高新技術,才能創造出全新的商業模式。不但如此,鼎泰豐還把信息能力作為廚師主管的升遷標準。
如何讓一個餐飲品牌快速被認知,被傳播,被「圈粉」,最終依靠的還是其產品的口味。東西好吃,自然就會有一群忠實的「吃貨」幫你四處宣揚。鼎泰豐之所以能夠長期屹立於美食之林,靠的就是對產品的嚴格把控,品質數十年如一日,才有了一大批從老到少,從平民到權貴的死忠粉兒。
1972年,鼎泰豐開始做小籠包,由一個臺灣師傅和創始人楊秉彝共同製作。從那時開始,鼎泰豐的蟹粉小籠包就是用純蟹粉製作的,所選豬肉也是最適合做小籠包的腿肉和豬頸肉。在餐飲行業高成本低利潤的形勢下,這種做法或許有些過於「矯情」,但本著一顆「給家人做飯」的心,鼎泰豐始終沒有降低標準。
追求極致也許在現今很多人看來都是無形之中給自己添加阻礙,但這正是鼎泰豐一直被模仿,從未被被超越的關鍵之所在。每隻小籠包的誤差都控制在五毫克左右,東北的米,陽澄湖的蟹……食材都是在可選範圍內公認最好的。當你把產品的每一個細節都做到位的時候,這也就成為了最大賣點。不要忘了做餐廳的根本和初心仍是食物。
蒸小籠包其中很重要的一環就是「倒籠」,但人工「倒籠」非常容易出錯,無法保證最下面的籠屜和最上面的籠屜蒸汽一致,楊秉彝讓兒子楊紀華跟日本人研發蒸包機,將蒸汽誤差降到零,這也是鼎泰豐實現的第一個「標準化」。如此這般的精準就已經擊敗了很多想跟鼎泰豐一爭高下的對手們!其實他們不是不敢做,而是怕無法一直做下去。而鼎泰豐對廚師們的要求卻是細緻嚴謹,一絲不苟,所有鼎泰豐的廚師,都是經過層層選拔、優中選優,歷時半年的培訓才得以走入廚房。
其實做餐飲這一行的人都明白,小籠包並不難做,不用半年就能出師,各大城市街頭巷尾也隨處可見賣小籠包的店鋪,價格卻僅為4-6元一籠。與這些小店相比,鼎泰豐的小籠包價格可以說是貴的離譜,但依舊沒有影響到吃貨們對它的熱衷!不光臺北信義路的老店要排隊,2014年元旦鼎泰豐在國內的其它幾家門店,在下午3---5點,其它餐廳已經停下休息的時候,鼎泰豐門前依然門庭若市,客人平均也要排半個小時的隊才能進店。即使是遠在大洋彼岸的西雅圖鼎泰豐海外分店,也曾讓微軟總裁鮑爾默帶著家人在門外足足排隊排了1個多小時,這樣的吸引力,也讓鼎泰豐創下一天翻臺19次的超高紀錄。
由此可以看出鼎泰豐的口碑之所以能做到「譽滿天下」,與其嚴格把控品質標準的堅持密不可分,5克的皮,16克餡,18個褶,多個褶會厚,少個褶會薄,總重量要達21公克,入蒸籠4分鐘後才可上桌……這種不計成本的執行標準化,一般餐廳是很難copy的,也正是由於秉持著一顆匠人之心,不斷追逐每一個細節,才能讓鼎泰豐無畏模仿,無法超越。
早在2005年,當時鼎泰豐的叫號系統只有一種排隊順序,常有消費者抱怨明明來的較早,卻等得比來的晚的人更久。之後鼎泰豐的工作人員進行了深入研究,發現因為每組客人人數不一,有時空位是四人桌,下一組號碼卻是兩位客人,按照順序安排客人入座不符合實際情況,不按順序又會得罪客人,這件事讓鼎泰豐苦惱良久。
一直到2008年前後香港店開幕這一切才有了改觀,香港店把客人分成最常見的2人、4人、6人與7人以上的組合分組叫號,臺灣鼎泰豐馬上跟進,之後由臺灣團隊改良,利用電腦進行更精準的配對,這個辦法實施後,每梯次客人的「排隊」時間縮短了10到20分鐘,有效提升了消費者的滿意度。
而到了2014年,鼎泰豐的分組叫號系統已經進化為「預計等候時間熒幕」,店內外都有,門外給排隊的顧客看,門內的給工作人員看,這樣顧客可以知道取票後的等候時間,叫號人也不必花時間用無線電跟接待人員一再確認等候的時間,事半功倍。
再裝上「預計等候時間熒幕」後,因為等候時間可以「眼見為實」,反倒提高了客人取票等位的意願。《鼎泰豐,有溫度的完美》一書中曾說,確實有一位客人在路經臺灣信義店時,看到熒幕顯示等位時間只需15分鐘,臨時決定取票排隊。這位客人後來對鼎泰豐的員工說:「本來看店外的排隊的陣勢以為要等40、50分鐘,一看熒幕只要15分鐘,二話不說立馬就取票了!」
而除了分組叫號的方式之外,鼎泰豐還會找「事」給排隊的客人做。例如客人們在拿到號碼牌的同時也會拿到菜單,一群人你一言我一語的討論要點些什麼,這樣也能花上10分鐘的時間。如果點完菜後仍然無法入座,還能跟門口的小籠包娃娃合照哦。
此外,鼎泰豐的櫥窗式廚房可以讓顧客們隔著通透潔淨的玻璃牆,欣賞到廚師們如何分工合作,製作出黃金18褶的小籠包,就像是看一場美輪美奐的表演show,這也大幅減少了顧客等待時的無所事事和焦躁無奈,大店面還貼心設計了能雙手依靠的大理石臺面,方便顧客拍照留念。
讓顧客心甘情願的排隊,還必須要把控其期待值。鼎泰豐臺中遠百分店開幕時,有記者問民眾:「要排一小時嗎?」民眾的回答是:「不用排。」其實不是不用排隊,而是「印象中」要排一小時,「到現場」叫號人員說只要等30分鐘,而實際上平均15分鐘就會有座位。這15分鐘要點餐、要拍照、要打卡,感覺瞬間而過,自然「感覺」貌似不用排隊。
有關把控顧客期待值這件事,《將世界菁英的工作方式整理成冊》一書說得非常透徹。這本書說企管顧問業的工作要義之一,就是巧妙控制顧客的期待值,一開始別讓顧客太滿意!鼎泰豐恰恰就是把握住了這其中的訣竅。正如上文所說,一開始鼎泰豐的工作人員告訴顧客可能要等半小時,但實際最後只等了15分鐘,顧客一定覺得沒等太久賺到了,下次就算被告知要等一小時,也會憑印象覺得不用那麼久,而願意排隊。俗話說「人潮就是錢潮」,但如果無法滿足每位前來排隊的客人,這些等候的抱怨有時反而會產生負作用,既然要以人氣店為目標,自然也要多做些功課,讓服務從店內延伸至店外,讓排隊也成為一種樂趣。
原創聲明:本文為鋪鋪旺原創內容,轉載請註明出處,違者鋪鋪旺有權追究其法律責任。
鋪鋪旺投稿通道已開通,歡迎作者、撰稿人積極投稿。內容限於店鋪經營、管理類的優質原創文章,一經採用,即給予豐厚稿酬。投稿請在文章底部留言。
點擊下方「閱讀原文」
閱讀更多餐飲好文
評論功能已開通,說兩句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