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下遊河段形成了「地上河」的現象,這是為什麼?

2020-12-25 地理沙龍號

河流屬於地表徑流,是指在一定區域的地表水和地下水的補給下,經常性或者間歇性地沿著狹長凹地流動的水流。容納河流水體的凹地,我們通常稱為「河道」,一般來說河道的底部往往是低於兩側地面的,成為一條下凹的凹地,有些河道的深度不斷加深,形成較深的河谷,這主要是由於河流流速較快,表現為侵蝕性,流水不斷向下侵蝕,加深河道深度。

但是,當河流到了中下遊地區,由於流經區域地勢十分平坦,流速下降,河流中所攜帶的泥沙就會沉積下來,從而導致流水沉積作用強於流水侵蝕作用,在泥沙的不斷沉積下,河道不斷抬升,最終可能導致河床高度高於兩側地面,從而成為「地上河」。當然,在自然狀態下「地上河」是十分不穩定的,由於「水往低處流」的原因,河流十分容易潰壩,從而改道。但是,在人類行為的幹預下,河流沿岸的人們為了防止河流改道破壞自己的家園,勢必會加固河流兩側的堤壩,從而使得地上河的水位不斷加高,河床高於兩側地面的現象更加明顯。

河流中下遊地區河床的抬升速度,主要取決於河流中含沙量的多少,所以,說道「地上河」我們肯定會馬上想到我們的母親河「黃河」。黃河發源於青藏高原,自西向東流動,河流形態像一個巨大的「幾」字型,黃河中遊地區流經我國的黃土高原,攜帶了大量的泥沙,黃河每年的輸沙量超過16億噸,位居世界首位。黃河所攜帶的巨量泥沙不僅形成了寬闊肥沃的華北平原,同時也使得黃河下遊河段成為了世界上最為著名的「地上河」。

黃河河道自潼關後折向東流動,過了河南鄭州市桃花峪後進入黃河下遊地區,泥沙沉積明顯,多為「地上河」。河道主要依靠兩側的河堤來束縛,但是黃河泥沙的沉積速度非常快,在生產力水平落後的古代,人類根本沒有能力完全控制住黃河,因此黃河下遊經常發生河流改道。黃河改道的範圍極廣,最北可到達天津的海河流域,最南可達江蘇淮河流域,黃河的改道對於其他河流也帶來了巨大的影響。到了現代,隨著科技水平的提高,我們建設了小浪底工程,有效緩解了黃河下遊的泥沙沉積。

相關焦點

  • 問答 |黃河下遊河段形成了「地上河」的現象,這是為什麼?
    容納河流水體的凹地,我們通常稱為「河道」,一般來說河道的底部往往是低於兩側地面的,成為一條下凹的凹地,有些河道的深度不斷加深,形成較深的河谷,這主要是由於河流流速較快,表現為侵蝕性,流水不斷向下侵蝕,加深河道深度。
  • 從生活中的現象看黃河下遊「地上河」的形成
    我們知道黃河在下遊地區由於泥沙淤積導致河床抬升,形成著名的「地上河」。那麼咱們在生活中有沒有見過此類的現象呢?「地上河」示意圖黃河因泥沙含量大而聞名關川河河道而黃河下遊地上河的形成經歷了漫長的歷史隨著樂河床的不斷抬升,黃河兩岸的堤壩不斷加固加高,最終形成地上河!
  • 黃河泥沙堆積如山,下遊成為「地上河」,為何不挖深一點?
    黃河的泥沙問題,在世界範圍內都非常罕見。作為地球上含沙量最高的河流之一,黃河一直在塑造著下遊的面貌。現在的華北平原,絕大部分都是黃河經過數百萬年的泥沙衝積而形成的,現在黃河泥沙還在源源不斷地填充著渤海。有學者認為,如果再這樣繼續下去,最多200年後,渤海就將被徹底填平。
  • 黃河中上遊出現「地上懸河」河底高比屋頂
    據新華社電 提起黃河,家住巴彥淖爾市臨河區的市防汛辦副主任王墨田憂心忡忡:「現在的黃河河床已『懸』在我家的房頂上了,說『黃河之水房上流』一點也不過分。」據沿線水文站監測,黃河內蒙古河段在過去十年中「躥」高了兩米多,已成為繼下遊河南、山東段後又一「地上懸河」。
  • 關注黃河 地上懸河是如何形成的?
    知識點:黃河中遊流經黃土高原,水土流失嚴重,到了下遊河道變寬,水流緩慢,泥沙大量沉積,使河床太高,成為「地上河」,洪水威脅嚴重,水汙染加重。
  • 黃河的河床都比地面高,形成了「地上河」,為什麼不挖低一些呢?
    黃河的河床都比地面高,形成了「地上河」,為什麼不挖低一些呢?黃河的存在,我們中國已經知道多少年了,自從伴隨著我們中華民族誕生以來,它就成為了我們的母親河,從上古文明開始,有了人類的時候,它就存在了。我們國家誕生的第一批先輩,就是在他這一片區域繁衍生息的,所以這一條河絕對是我們的母親河。但是從歷史記載來,黃河這條河並不平凡,因為它經過了20多次改道不計其數的。送我們建國以來黃河附近的居民,深受黃河的危害。為什麼黃河會屢次的改道或者決堤呢?這其中的原因就是因為來自黃河上遊的泥沙堡,這片區域的河床抬得太高。
  • 歷史上黃河幹流在「山東省」境內,為什麼經常會發生改道現象?
    黃河是我國的母親河,發源於青藏高原巴顏克拉山南麓,總體流向自西向東,在我國北方畫過了一個巨大的「幾」字形,最後在我國山東半島北側注入渤海。黃河之所以稱為「黃河」,主要是源於黃河黃色的河水,黃河河水中由於含沙量極大,在某些河段甚至一碗水中能有半碗沙子,高含沙量使得黃河河水泛黃渾濁。
  • 張金良:黃河下遊-生態廊道
    1855年黃河在河南的蘭考銅瓦廂決口,奪大清河進入山東入渤海,改變了下流流路,現行流路已經形成170多年了。黃河下遊以鄭州的桃花峪為分界點,於墾利縣入渤海,下遊河段全長786公裡。黃河下遊是「寬河固堤」的方略,黃河下遊兩岸大堤之間,形成了廣大的灘區,灘區總面積3154平方公裡,居住著近190萬人,
  • 黃河下遊治理方略思辨(朱慶平 千析)
    縱觀黃河下遊河道發育過程與人類治理活動的互動關係,黃河下遊總是處於地下河-淤積-地上河-洪水-決口-改道這樣一個歷史過程,歷史上的下遊治理方略也存在著從寬河到窄河的循環交替。當地下河時,人類首先選擇的是寬河以削滯洪水能量,隨著不斷淤積,河流成為地上河,泥沙問題逐漸突出,人類又試圖通過窄河束水攻沙,延緩河槽淤積速度。 在兩漢和明清時期這兩種方略都分別取得過成功。
  • 黃河下遊防洪形勢已發生巨變
    與淮河洩洪河道比降三萬分之一、長江下遊比降為三萬分之一到五萬分之一的情況不同,黃河要比淮河、長江還要陡,這是由於黃河長期多沙,且水沙組合不合理,小水挾沙過多,形成很陡的比降。所以,黃河下遊花園口站河床高程為90多米,長江武漢站的海拔高程只有20多米。優化來水來沙組合後,目前的河床比降利用洪水輸送泥沙入海,已經是富富有餘。
  • 黃河現在還有可能決堤麼?為什麼?
    黃河現在還有可能決堤麼?為什麼?感謝提問!眾所周知,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她世世代代地滋潤著大地、哺育著各族兒女,成為人類文明發展的搖籃。然而黃河由於多沙善淤,變遷無常,黃河常發生泛濫以至改道的嚴重災害,20世紀30年代末以前有歷史記載的2千多年中(公元前602年至1938年間),黃河下遊共發生決口泛濫1500多次、重要改道26次,每一次的泛濫乃至改道都給沿岸地區帶來深重的災難,故而我國自古以來就有一句話叫做「有河患,無江患」,這裡的「河」指的就是黃河。
  • 美國的「黃河」——科羅拉多河,含沙量大,過度取水下遊幾乎斷流
    >科羅拉多河之於黃河:水少沙多,取水過度,幾近斷流科羅拉多河和我國的珠江幹流長度相近,但水量要小的多,我國珠江的10%,當然也小於我國的黃河,約為黃河水量的53%,儘管其長度不及黃河的一半,約42%,但是兩河有著相似的特點,相似的過去,但卻不同的現狀。
  • 黃河——河流分段
    該段河道流經山地丘陵,因巖石性質的不同,形成峽谷和寬谷相間的形勢:在堅硬的片麻巖、花崗巖及南山系變質巖地段形成峽谷,在疏鬆的砂頁巖、紅色巖系地段形成寬谷。該段有龍羊峽、積石峽、劉家峽、八盤峽、青銅峽等20個峽谷,峽谷兩岸均為懸崖峭壁,河床狹窄、河道比降大、水流湍急。該段貴德至蘭州間,是黃河三個支流集中區段之一,有洮河、湟水等重要支流匯入,使黃河水量大增。
  • 水利部:黃河已封河708.5公裡 下遊將出現封河
    隨著低溫持續,黃河上中遊均出現封河。受冷空氣影響,預計1月8日前後,黃河下遊山東段也將出現封河。 截至1月5日10時,黃河已累計封河708.5公裡。其中,黃河寧蒙河段封河長度共計649.5公裡。目前,全河流凌、封凍河段水勢平穩。
  • 長江為什麼是「江」?黃河是「河」?這兩者有什麼區別?
    世界上最長的河流之一,中國第二長的河流黃河也發源於青藏高原,流經9個省區。都是中華民族的兩條母親河,都是水流,但為什麼有一條叫「河」呢?一個叫「江」?有什麼區別?。早在古史上,據記載,無論是河還是河,都叫水,比如夏商時期的渭水,易水,但隨著文化的進步,人們認為再大的水已經不能統稱為水了,於是就出現了「河」字。不過,當時的用法比較單一。
  • 黃河是地上河,京杭大運河裡的船是怎麼穿過它北上的?
    在京杭大運河的沿線,有很多因河而生,因河繁盛的城市。時至今日這些城市仍然在享受著大運河帶來的福利。但是當前,能夠正常發揮四季通航功能的運河段只有不足900公裡,季節性通行的的也不過1400餘公裡,與總長度近1800公裡的全長相比,相差不少。
  • 黃河入海口為什麼沒有形成大城市?
    △黃河中遊  歷史上黃河下遊河道變遷的範圍,大致北到海河,南達江淮。因而入海口常有變化。  今天的黃河在山東東營的河口鎮一帶注入渤海。    △黃河三角洲示意圖  黃河三角洲,是黃河攜帶大量泥沙在渤海凹陷處沉積形成的衝積平原。它以利津為頂點,北到徒駭河口,南到小清河口,呈扇狀三角形,面積5,450平方公裡。
  • 偉大又帶點小脾氣的黃河,其出海口為什麼沒有形成大城市?
    中國史書《漢書·溝洫志》:「中國川源以百數,莫著於四瀆,而黃河為宗」,什麼意思呢?意思是說,中國的大江大河流入大海的有上百數之多,其中最著名的莫過於江河淮濟(長江、黃河、淮河、濟水),而黃河排在這四條大河的首位。這裡,古人稱河的特指黃河。足以見得古時候,黃河在人們心中的地位。
  • 世界第五國內第二的黃河,其出海口為什麼沒有形成大城市?
    意思是說,中國的大江大河流入大海的有上百數之多,其中最著名的莫過於江河淮濟(長江、黃河、淮河、濟水),而黃河排在這四條大河的首位。這裡,古人稱河的特指黃河。足以見得古時候,黃河在人們心中的地位。  黃河文明它的主要特徵就是農耕文明。在黃河流域比較著名的朝代有,秦朝、漢朝、唐朝等等,這些朝代無不以黃河流域為經濟、政治、文化中心。
  • 高出地面的黃河變成「懸河」,為什麼我們不將河床挖低一些呢?
    高出地面的黃河變成「懸河」,為什麼我們不將河床挖低一些呢?黃河大概是身為中國人的我們再熟悉不過的一支河流,她在中原的大地上川流不息了數萬年,見證中華民族的誕生,孕育了我們的先民。但是你是否知道,黃河的部分河段的河面已經高出了地平面將近十米,成為了一條名副其實的地上懸河,這意味著沿岸的部分百姓每天頭頂一條黃河在過日子,想想多麼可怕。既然高出這麼多,為什麼不把河底挖一挖,降低其水面高度呢,本文在下面將會告訴你原委。首先,我們需要明白黃河河床的海量泥沙沉積不是一天造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