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珠泉大院史話(之十)原創 侯林 侯環

2020-12-12 齊魯壹點

濟南園林六十家:紅塵似水,繁華如煙:珍珠泉大院史話(之十)

原創 侯林 侯環

濟南作為自古以來的園林城市,美如罨畫,然而,在歷史的過程中卻有不少園林湮滅無存,且府縣誌中亦無記載。許多年來,我們依據府縣誌和明清別集,深入發掘,索隱鉤沉,寫成《濟南園林六十家》。今在風香歷下推出,期與讀者諸君共享。

之十:聊齋先生品題珍珠泉

好山好水,必得有名士才人的詠歌品題,方能輝耀水湄,增勝煙霞。

珍珠泉大院雖為高牆壁壘的「禁區」,但有時也不得不邀請名流雅士前來觀光,用他們的錦心繡口、絕妙好辭,為之張大聲響,揚名後世。

顯然,當年聊齋先生蒲松齡亦因此進入了這個大院,並寫下了傳誦至今的輝煌篇章。

蒲松齡畫像

其實,濟南,特別是距離珍珠泉大院最近處的百花洲頭、大明湖上,早已成為蒲松齡除卻淄川之外的另一個家了。我們且看他的一首七言詩:

大明湖上就煙霞,茆屋三椽賃作家。

粟米汲泉炊白粥,園蔬登俎帶黃花。

罹荒幸不溝渠轉,充腹敢求膾炙嘉。

餘酒半壺堪數醉,青簾雖近不曾賒。

這是蒲松齡所寫的《客邸晨炊》一詩,詩歌真實反映了蒲松齡當年在大明湖畔賃屋起灶,長期居住,清晨用泉水淘米作白米粥、用自種的新鮮蔬菜為菜餚,雖則窮困卻其樂融融的生活狀態。

蒲松齡在詩中說自己遭遇災荒之年能保住性命已屬萬幸,只求填飽肚皮何敢要求美食佳餚口腹之樂;而且自己平時酒量甚小(「餘酒半壺堪數醉」,好是有趣、有味的真實表達),鄰近酒館卻不欠它半文酒錢。是好一付知足常樂、超越達觀的心境心態。

這詩寫在康熙四十四年(1705),據府縣誌,「是年淄川有蝗情,大風拔樹」;「濟南至青州,狼為災」。

家門流水 李瑞勇攝影

蒲松齡(1640—1715),字留仙,號劍臣,別號柳泉居士。清代濟南府淄川縣人。所著《聊齋志異》今已家喻戶曉,並被翻譯成各國文字,被譽稱為世界「短篇之王」。

蒲松齡生在一個書香家庭,可是祖上科名不顯,他父親蒲磐已被迫棄儒經商,到他就更為貧困。他自幼由其父教讀,發憤用功,博覽群書,十九歲時連考取縣、府、道三個第一,得到學使施閏章的賞識,名振一時,但此後卻屢試不第。

三十一歲時,他鄉試不第,迫於家貧,應聘為同鄉友人、寶應知縣孫蕙的幕賓,他目睹官場黑暗,不慣應酬,且整日和「無端而代人歌哭」的應酬文字打交道,大違素志,次年便辭幕回鄉。

他從此便在家鄉一帶設帳教學,過著清苦的塾師生活。這四十年間,他一面教書,一面應考,終老為落魄秀才,至垂暮之年得補歲貢生,四年後便死去了。

蒲松齡一生著作豐富,除《聊齋志異》外,還有詩、文、詞、賦、戲曲、俚語和一些雜著,展示了他多方面的藝術才能。一部《聊齋》更使他步入中國和世界文學史的輝煌殿堂。

學林出版社出版《蒲松齡全集》

蒲松齡一生,除在江蘇寶應孫蕙幕一年之外,足跡基本未出濟南府,但他接觸和交遊的人物卻很是廣泛。為了參加一次次的鄉試,他經常遊走在淄邑和濟南之間,濟南有他的眾多好友如名士朱緗等,而他亦在濟南長期僦居。蒲松齡對自己的郡城與家鄉濟南的感情很深,他詠歌濟南名勝的作品很多,而且,據筆者眼光看來,是「每有所作,必臻絕唱」。

比方,他寫東流水:

小榭池塘物色嘉,樓臺秋樹接煙霞。

(《辛未九月至濟南,遊東流水,即為畢刺史物色菊種》)

好一幅清新醇美的上佳圖畫!

他寫趵突泉:

海內之名泉第一,齊門之勝地無雙。

(《趵突泉賦》)

這過人的眼光與才華,一下就抓住了趵突泉超凡脫俗的「唯一性」價值。

趵突泉之秋 侯莉攝影

對於珍珠泉,蒲松齡更是一往情深。熟悉他的作品的人們都知道,他的《聊齋志異》有不少篇章便是取材於珍珠泉大院的人物與故事傳說。

比如他的《鍾生》便是描述來濟南應鄉試的遼東名士鍾慶餘與德王府道士之間的曲折故事。鍾生至孝,感化道士,又幸得道士指示吉兇,得以避禍趨福。道士能受聘於德王府,顯然道業不淺。蒲松齡這樣描述道士的氣度、風範:「年六十餘,須長過胸,以皤然道人也。」鍾生考中舉人去王府見道士:「因賂內監,致意道士,道士欣然出」,寥寥數語,而王府的森嚴氣派與道士對鍾生的熱情、好感,如在眼前。

還有一篇《馮木匠》,則與蒲松齡當年的現實更為切近。它寫清初山東巡撫周有德在德王府故基修建巡撫衙署,需用木匠為之作工,有馮木匠明寰者,在衙署內為雞精所祟,雞精化作妙齡少女,其後與馮木匠一同還鄉。故事情節頗為新奇古怪,引人入勝。

山東撫署儘管森嚴壁壘,但蒲松齡作為頗負盛名的文人雅士,起碼有兩次進過這所大院的,這有他的詩作為證。

我們先看他的《珍珠泉撫院觀風》(二首):

稷下湖山冠齊魯,官寮勝地有佳名。

玉輪滾滾無時已,珠顆涓涓盡日生。

泡涵天影搖空壁,派作溪流繞近城。

遠波旁潤仍千裡,直到蓬萊徹底清。

一曲寒流印鬥杓,憑軒載酒盡金貂。

萍開珠串凌波上,池湧瑤光弄影消。

偶倚斜欄清睡夢,暫聽哀玉靜塵囂。

扁舟月夜彈清瑟,愛近泉聲艤畫橈。

(《蒲松齡全集·聊齋詩集》,學林出版社1998年版)

珍珠泉近照

蒲松齡此詩作於康熙48年(1709),當時他已是69歲的年齡,此時的山東巡撫為蔣陳錫,其為政為人都值得一贊;而新任學政則是王士禛弟子黃叔琳,其詩文有成且與蒲松齡有所交結。從詩中看,作為「布衣」的蒲松齡,是同眾多達官貴人(「盡金貂」)一起,受到了撫院的熱情接待,並且乘舟遊覽了其中的泉湖。由是,詩人乘興寫下這二首精彩的詩作。

觀風,此指觀賞風景。先看第一首。

「稷下湖山冠齊魯,官寮勝地有佳名」,言簡意賅,一開口就與眾不同地闡發出珍珠泉的價值特徵:稷下,濟南;濟南的湖山景致是山東第一,而撫院作為「官寮勝地」,自古擁有上佳名聲。勝地,不為少見,而官寮勝地,則極為罕見了。

「玉輪滾滾無時已,珠顆涓涓盡日生」,更是生動絕妙地展現了珍珠泉的典型風貌。「玉輪」是大泉,「珠顆」指小泉,大泉滾滾,小泉涓涓,但他們都以「無時已」、「盡日生」的狀態湧流著。珍珠泉是一個佔地一千多平方米的泱泱大泉,浩瀚無際的大明湖水,主要就靠珍珠泉群的供給,明代前七子邊貢稱其「百丈珠簾水面鋪」,而蒲松齡的詩句,不約而同地抒寫了珍珠泉有本無窮的大家風範之美。

以下兩聯,詩人則著眼於塑造珍珠泉的品格之美。

在眼前,在近處,你俯欄觀泉,池水明淨深廣,鬚眉可鑑,天光雲影倒映水中,其後又穿巷繞城,為池為沼為溪為湖,把個濟南城,洗滌裝扮得如同仙境一般。最後,它又不畏勞苦千裡奔波,沿途滋潤禾稼、造福鄉民,一直到入海,它都是清澈見底的。

一氣呵成,迴腸盪氣,讀到這樣的詩,我們都要醉了呀!

海棠園後濯纓湖

第二首「一曲寒流印鬥杓」句,說明他們的娛樂已進入夜間,天空美麗的星鬥倒影在珍珠泉池之中,那是一幅天造的璀璨美景。「寒流」,見出季節,當在秋冬之際。

此首的絕妙處在於寫泉,寫泉的聲音,顯然,蒲松齡雅不欲交結那些「金貂」權貴們,他在酒意醺然睏乏之餘,發現了一個足以「清睡夢」的上佳方式:聽泉;你看,他先後用了兩個比喻來表達美妙的泉聲,一是「哀玉」,這是指玉聲悽清動聽的音響,用來喻泉聲之清妙悅耳;一是其聲響以「清逸」得名的「清瑟」,且是在扁舟之上——「月夜彈」的「清瑟」呀,那音調,那味道,那境界,更是沒得說了。所以,詩人用「愛近泉聲艤畫橈」,別出心裁地做了詩的終結,這一為了聽泉而泊船近泉的動作,勝卻言語,含不盡之意見於言外。

蒲松齡還有一首《觀珍珠泉遊湖》,

仙舟縹緲渡銀河,倒瀉芙蓉萬頃波。

亭在水心浮日近,柳搖堤畔受風多。

中流鼓吹魚龍躍,四面峰巒紫翠羅。

疑向蓬萊遊弱水,陽春白雪聽高歌。

(《蒲松齡全集·聊齋詩集》,學林出版社1998年版)

原著未註明作於何年?這就十分麻煩了。因為蒲松齡單是參加鄉試便十餘次來到濟南,即便不是鄉試之年,他也幾乎每年一次到郡城來,或探親訪友,或辦理其他事項。

與上詩不同,此時主要寫詩人泛舟遊湖之感。古人云:煙水間,乾坤大。說的正是泛舟的感覺,想那濯纓湖一望無際,漂浮在湖上,破浪而前,真的如同翱翔在天地之間也。詩人所寫的,正是其與天地交融、物我一體的感覺,詩裡頻繁出現的「仙舟」「銀河」「蓬萊」「弱水」等意象,正是詩人仿佛進入天空、進入仙界的美好感覺與審美享受的藝術表達。

這才是珍珠泉的真正知音,可惜他一生也只是偶爾幾次進入了這個院落而已。

(未完待續)

相關焦點

  • 珍珠泉大院史話(之十二)原創 /侯林 侯環
    紅塵似水,繁華如煙:珍珠泉大院史話(之十二) 原創 侯林 侯環 濟南作為自古以來的園林城市,美如罨畫,然而,在歷史的過程中卻有不少園林湮滅無存,且府縣誌中亦無記載。瑤臺金闕環銀河,宮花苑柳緣坡陀。 特賜重臣為憲府,湛露瀼瀼天尺五。 遍灑明珠躍碧波,化為愷澤紀恩多。 願公掬此灑齊魯,十郡同霑沛四宇。
  • 文化名人、作家侯林主任寫珍珠泉大院史話
    濟南園林六十家:紅塵似水,繁華如煙:珍珠泉大院史話原創 侯林 侯環 風香歷下濟南作為自古以來的園林城市,美如罨畫,然而,在歷史的過程中卻有不少園林湮滅無存,且府縣誌中亦無記載。許多年來,我們依據府縣誌和明清別集,深入發掘,索隱鉤沉,寫成《濟南園林六十家》。今在風香歷下推出,期與讀者諸君共享。
  • 著名文史專家、作家侯林主任開壇講「珍珠泉大院史話」了
    濟南園林六十家:紅塵似水,繁華如煙:珍珠泉大院史話(之三) 侯林 侯環 風香歷下 濟南作為自古以來的園林城市,美如罨畫,然而,在歷史的過程中卻有不少園林湮滅無存,且府縣誌中亦無記載。許多年來,我們依據府縣誌和明清別集,深入發掘,索隱鉤沉,寫成《濟南園林六十家》。
  • 紅塵似水,繁華如煙:珍珠泉大院史話
    時間雖已入冬(「冬物荒寒」),珍珠泉大院卻依然有著掩不住的美豔。在此前的乾隆三十年,畢沅曾來過濟南,看望時任山東學政的恩師張若溎,並泛舟大明湖上,可能未曾進撫署一觀。此次,畢沅喜見撫署入冬依然「臺敞亭幽,水深樹古」,「引人入勝」,大有相識恨晚的感覺,遂慨然作詩四首。
  • 打造濟南泉河泛舟遊三種樣態, 建設獨樹一幟的江北水城 ——《珍珠泉大院史話》結語
    打造濟南泉河泛舟遊三種樣態,建設獨樹一幟的江北水城今日所寫,都是筆者撰寫《珍珠泉大院史話》之餘產生的想法。在寫作珍珠泉大院的過程、特別是即將收筆的時候,總有一種意猶未盡的感覺。是的,這是筆者多年來一直在思索的建設「濟南水城」的課題。
  • 濟南珍珠泉大院的風雲故事
    下面便主要是講述這二位在珍珠泉大院的風雲故事了。其一:一代名幕嶽夢淵清乾隆六年(1741)初秋八月的一天,兩匹高頭大馬駕駛的豪華馬車停靠在濟南珍珠泉大院山東撫署前,車上下來的是一位四十開外的文質彬彬的讀書人。
  • 大明湖畔水雲鄉——山東學署史話(七、八、)作者:侯林 侯環
    濟南園林六十家:大明湖畔水雲鄉——山東學署史話(之七、之八、尾聲)作者:侯林 侯環濟南作為自古以來的園林城市 ,美如罨畫,然而,在歷史的過程中卻有不少園林湮滅無存,且府縣誌中亦無記載。許多年來,我們依據府縣誌和明清別集,深入發掘,索隱鉤沉,寫成《濟南園林六十家》。
  • 清代濟南珍珠泉大院無人知曉的奇景
    十數年來,筆者為了編著《濟南泉水詩全編》《濟南園林六十家》等書,從上萬種清人別集中,發現了這所大院的諸多線索,特別是那些從來不為人知的奇景、奇事,今應濟南時報·新時報之邀,以饗讀者。曲沼、疎柳、虛亭、古臺,是寫小蓬萊的外部景物之幽雅,一個「虛」字似有落寞之感,也許基於帝王久未來此、行宮空虛之意吧;「南山層翠入,東岱萬峰開」是濟南、也是珍珠泉大院山環水繞的典型風貌,所謂「一城山色半城湖」是也,而珍珠泉大院群泉奔湧,如詩如畫,宛如仙境,尤為寰中之勝。
  • 康熙、乾隆濟南行宮考:珍珠泉大院之海棠園為康熙、乾隆行宮所在處
    曲沼、疎柳、虛亭、古臺,是寫小蓬萊的外部景物之幽雅,一個「虛」字似有落寞之感,也許基於帝王久未來此、行宮空虛之意吧;「南山層翠入,東岱萬峰開」是濟南、也是珍珠泉大院山環水繞的典型風貌,所謂「一城山色半城湖」是也,而珍珠泉大院群泉奔湧,如詩如畫,宛如仙境,尤為寰中之勝。
  • 「山東第一院」、「流水池」,細述濟南珍珠泉大院的如煙往事
    煙雨珍珠泉珍珠泉大院一帶,濟南人稱它作院前。這院前,不只是指珍珠泉大院前面那條南北向的街,有時也指整個珍珠泉大院。小時候頗不解,這院前到底是什麼意思?以後,直到長大後才明白,這原來是一種規格和級別。20世紀30年代珍珠泉大院「齊魯總制」牌坊所以說,珍珠泉大院是標準的「山東第一院」。它的大,並不單指其面積之大,而是它的名聲與來頭。而且不自清代始。自古至今,這珍珠泉大院便有著非同一般的煊赫身份與地位影響。
  • 紅塵似水,繁華如煙:珍珠泉大院史話(之二十二)
    之二十二:風流太守「龔濟南」與珍珠泉的風雅舊事其一:通兵謀,有吏才,龔易圖揚名齊魯龔易圖,清代同治年間在濟南當了三年知府,親朋好友都親切地稱他為「龔濟南」。書影:龔易圖《濟南留別詩八首》其五:龔易圖珍珠泉飼魚記同治三年初,龔易圖應山東巡撫閻敬銘之召進入撫署大院,
  • 自古觀覽華不注第一樓原創 侯林 侯環
    濟南園林六十家:七里舖望華樓:自古觀覽華不注第一樓 原創 侯林 侯環 濟南作為自古以來的園林城市,美如罨畫,然而,在歷史的過程中卻有不少園林湮滅無存,且府縣誌中亦無記載。許多年來,我們依據府縣誌和明清別集,深入發掘,索隱鉤沉,寫成《濟南園林六十家》。
  • 新時報·晚讀|清代珍珠泉大院無人知曉的奇景
    十數年來,筆者為了編著《濟南泉水詩全編》《濟南園林六十家》等書,從上萬種清人別集中,發現了這所大院的諸多線索,特別是那些從來不為人知的奇景、奇事,今應濟南時報·新時報之邀,以饗讀者。
  • 珍珠泉裡有什麼?說珍珠的點進來看!
    原創 濟南市文旅局 濟南市文化和旅遊局有清一代,珍珠泉大院作為山東級別最高的巡撫衙門,高牆深宅,壁壘森嚴。當年康熙、乾隆曾數次南巡、東巡,來到濟南,總是駐蹕珍珠泉撫署大院,普通老百姓連靠近都不可能。
  • 具有七百年歷史的珍珠泉大院
    所謂「小王府」,指的是明代郡王府,是相對於珍珠泉的德王府而言。位於濟南老城區中心的珍珠泉大院,據史料記載,最早在此建官邸的是金末元初的山東尚書省兼兵馬都元帥、知濟南府事張榮。其祖孫三代世居於此,大院內修建了許多樓臺亭閣,「濟南八景」之一的「白雲雪霽」即指院內的白雲樓。明初,珍珠泉大院先為山東都指揮司衙署。
  • 珍珠泉:新七十二名泉之一 泉水如珠匯入大明湖
    齊魯網·閃電新聞1月15日訊 珍珠泉位於濟南市泉城路珍珠泉大院內。金代《名泉碑》、明代晏璧《七十二泉詩》、清代郝植恭《七十二泉記》均著錄。2004年4月,珍珠泉被濟南名泉研究會評定為新七十二名泉之一。因濟南舊城東南隅護城河畔有南珍珠泉,故又名北珍珠泉。珍珠泉大院明代為德王府,清代為山東巡撫衙門,現為山東省人大常委會駐地。
  • 泉水,濟南的生命之根
    □侯林 侯環  編者按 濟南雖號曰泉城,然對名泉缺乏真知者所在多有。如何認識濟南泉水的獨特價值與文化意義,如何欣賞和領略濟南泉水的風姿與美韻,特別是,如何在新的歷史時期發揚泉水之勝,把濟南建設得更加美好,這實在是一個值得認真研究的問題。最近,侯林、侯環所著《濟南名泉史話》一書,在汲取前人成果的基礎上,對上述問題均進行了獨具慧眼的闡發和說明。
  • 濟南珍珠泉獵奇尋蹤
    濟南珍珠泉獵奇尋蹤珍珠泉景區位於濟南泉城路中段路北、珍珠泉大院內西北側。珍珠泉為金代《名泉碑》、名晏璧《七十二泉詩》和清代郝植恭《七十二泉記》所著錄的濟南"七十二名泉"之一。位居"與珍珠泉泉群"之首。以泉水自池底沙際湧出,忽聚忽散,忽斷忽續,如珠如璣,錯落有致,故名"珍珠泉"。
  • 珍珠泉的流年往事(下)
    16年後的1928年,國民政府第二次北伐,張宗昌由日本駐濟南領事館的汽車開路,悄然駛出珍珠泉大院的督辦公署,逃往天津。        5月2日上午,蔣介石進入濟南,將北伐軍總司令部行營設在珍珠泉大院。        下午,蔣介石主持召開珍珠泉軍事會議,部署繼續北伐。        當年珍珠泉大門外面,和當時其他衙門一樣,有一座磚砌的大影壁。
  • 這十個理由,讓你愛上珍珠泉!
    一千個讀者眼中,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一千個珍珠泉遊客眼裡,就有一千個不同的珍珠泉。一個符號、一種元素、一刻印象,從1數到10,10個理由讓你不知不覺愛上珍珠泉。綠,是珍珠泉的第一印象。冬日時分,或許大家都在追逐滿目冬景,但只有珍珠泉有著一份執著,山青、水綠,在冬季把綠色詮釋得淋漓盡致。深吸一口氣,沁人心脾的舒適感油然而生,天然氧吧絕不負盛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