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變法受阻:改革無坦途

2020-12-12 騰訊網

公元1070年,王安石被任命為宰相,實施變法,史稱「王安石變法」。

王安石在經濟上,推行了均輸法、青苗法、農田水利法、免役法、方田均稅法與市易法;在軍事上,設置了保甲法、裁兵法、置將法、保馬法與軍器監法。此外,王安石也注意到教育的不足,提出了太學三舍法與貢舉法。

變法措施的內容,基本顛覆了宋朝一直以來推行的制度,全國上下感到驚訝,紛紛議論。王安石卻不以為意。他認為,只要變法確實能帶來益處,就不用過度擔心他人的議論,也正因如此,王安石自言自己連天象的變化都不畏懼,連祖宗立下的規矩都不效法,只忠於自己的本心,去做自己認為該做的事。

王安石畫像

王安石的上任,也影響了其他人的仕途。

司馬光等守舊黨,與王安石對時政的認識不同,幾次在朝堂上爭論不休。比如在稅收上,王安石在乎的是讓國庫更為充盈。司馬光則認為讓百姓開源節流才是至關重要的事情。但是,每當兩方針鋒相對,宋神宗都站在王安石這一邊,導致守舊黨越來越不被重視。

加上王安石的態度強硬,將原有的法令盡數更改,守舊黨於是上奏宋神宗,說百姓都討厭王安石制定的新法,請宋神宗收回成命。宋神宗不聽,認為新法推行之初,百姓還不習慣是很正常的事情。

這是王安石變法遇到的第一個波折。

後來,守舊黨的御史中丞呂誨看不下去,認為王安石太過執拗,在擔任宰相之後,把朝政攪得天翻地覆,於是接連兩次彈劾王安石,向宋神宗呈上《論王安石奸詐十事狀》、《論王安石奸詐十事狀第二狀》。

宋神宗接到彈劾之後,覺得呂誨誇大其辭,有陷害王安石的嫌疑,於是駁回。呂誨感到自己不被宋神宗信任,心如死灰,要求辭官,自此離開朝堂,去當地方官了。

王安石急於收穫變法的成果,要求各地官員積極實施新法,向他報告效果。底下的官員為了滿足朝廷的要求,開始鑽法令的漏洞。

比如,免役法的實施,核心是要免除徭役,按民戶等級徵收錢糧,地方政府再用這些錢糧自行募役,實現社會公平。但是,地方官員在收取免役金時,趁機增加了收稅的金額,逼得人們只能多給錢財來免除徭役。

又比如,青苗法的實施,是農民在夏、秋兩季莊稼未成熟時,可以向政府借款,來度過這一段沒有收入的日子,如此一來,可以避免農民向當地豪強借貸。但是,王安石對法令研製不周,借款的利息極高,農民根本負擔不起,地方政府還會在借貸、還貸之餘,藉機向農民索要額外費用。

司馬光畫像

因此,新法實施後,人民生活質量遠低於從前,對政府也感到越來越憤怒。

隨後,王安石變法遇到第二個波折。守舊黨的宰相韓琦、諫官司馬光知道後,跑去找宋神宗,告訴他各地實施新法的情況,並建議宋神宗停止變法。宋神宗聽了,也認為王安石對新法研製不周,可是變法後,朝政的收入確實增加不少,因此宋神宗並不想停止變法。

王安石知道守舊黨向宋神宗告狀後,上章為自己辯護。宋神宗最後因重視王安石,決定不採納韓琦、司馬光的意見,讓王安石自行整頓變法措施。

宋神宗雖然為王安石擋住了守舊派的攻勢,但王安石的親信卻給他帶來更大的打擊。這是王安石所遇到的第三個波折。

王安石從前提拔出來的司法參軍鄭俠,自變法後,被王安石派到光州(今河南光山)管理當地的民、刑案件。任職期間,鄭俠受理許多案子,都與新法有關,深切感受到新法的問題,於是在1072年回京述職時,拜訪王安石,分析新法的缺失。

王安石聽了很不高興,不願再見鄭俠。之後,鄭俠不死心,還是寫了很多信給王安石,希望王安石能整頓新法弊端,王安石一氣之下,將他貶為京城安上門的監門小吏。

鄭俠感到自己無法再說服王安石,畫了一幅「流民圖」,直接求見宋神宗,告訴宋神宗,這些都是自己親眼所見的民間苦狀,絕無欺瞞。

鄭俠《流民圖》局部

宋神宗看到「流民圖」上畫有無數逃亡的流民,不僅攜家帶眷逃難,還有許多酷吏鞭打他們,不禁流下淚來,停止了變法,並將王安石貶為觀文殿大學士。

改革派的參知政事呂惠卿知曉後,跑來勸阻宋神宗,告訴宋神宗,您這麼多年的苦心,好不容易付諸實行,如果只是因為一名狂夫的言論,就把這些新法都廢除,豈不可惜?

宋神宗聽了,極為認同,宣布繼續變法,僅僅廢除了一個方田均稅法,命呂惠卿繼續主持變法事宜。1075年時,宋神宗又想起王安石的好,再度任用王安石。

王安石變法,是中國古代史上繼商鞅變法之後,又一次規模巨大的社會變革運動。變法推行的過程中守舊黨與改革黨的對立,下開北宋長達五十多年的新舊黨爭,對北宋的政治產生巨大的影響。

相關焦點

  • 聶智:王安石變法的改革教訓及啟示
    王安石變法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改革之一,這段歷史常讀常新。 為改變北宋積貧積弱的局面、挽救政治危機,想有所作為的宋神宗任用王安石進行變法。王安石推出的各項改革措施,如青苗法、均輸法、市易法、農田水利法、募役法、將兵法、保甲法等系統完備,大體上切合實際,得到了宋神宗的堅定支持。
  • 王安石變法的功與過
    王安石變法,又稱熙寧變法或熙豐變法,指北宋大臣王安石推行的、並由宋神宗支持的新政,旨在消除北宋建國以來積弊的一場改革。王安石與宋神宗之所以決心要推行改革,主要是因為宋朝當時的形勢已經十分嚴峻。宋神宗的養祖父宋仁宗在位四十一年,開創仁宗盛治。
  • 王安石變法為啥屢遭圍攻
    王安石少年愛讀書,長於寫文章,且議論脫俗,自信心很強。任鄞縣知縣時,曾借官谷給農民,試圖減輕高利貸剝削,很有成效。升任度支判官後,還曾上萬言書暢陳天下事,主張改革政治。到宋神宗時大露頭角,任參政知事,設「制置三司條例司」。這是以整頓財務為中心進行全面改革的變法總機構。
  • 王安石變法時,蘇軾初入官場,官職不大,為何如此積極反對變法?
    宋神宗熙寧二年 (1069年),王安石被宋神宗任命為參知政事,並主持變法。王安石變法遭到朝中很多大臣的反對,包括司馬光、韓琦、富弼等名臣也反對王安石。此時剛服完喪回到京城的蘇軾僅任殿中丞、直史館、判官告院,其政治地位與王安石相關甚遠。蘇軾仍對王安石變法提出了批評意見,以至於蘇軾被王安石打擊,自請外放出京,任杭州通判。
  • 由節慶古詩《元日》展開,聊下王安石變法!
    《元日》是北宋改革家王安石的作品,初看時,這僅是一首描寫大年初一熱鬧、歡樂的節日景象,詩中詳細地描述了在辭舊迎新的節日爆竹中,大宋百姓過春節的情景,充滿了濃厚的生活氣息。《元日》雖然作於春節,但一個月後,也就是熙寧二年(公元1069年)二月,王安石就被宋神宗趙頊任命為參知政事,開始主持宋朝,也是歷史上最為著名的變法之一,「熙寧變法」,但我們通常稱為「王安石變法」。
  • 為你讀書|宋神宗全力支持,王安石變法大幕拉開
    王安石則說:「若是他不再反對新法,老夫明日便向皇上建言。」蘇軾馬上又去見範純仁,可範純仁卻明確回覆:「王安石的變法,是對儒學的背叛,是一種急功近利的短視行為。變法的結果,國庫的錢也許會增加一些,但民風壞了,要再多的錢何用?這變法我反對定了!」
  • 北宋名相韓琦曾參與主持慶曆新政,他對王安石的變法態度是怎麼樣的...
    慶曆三年(1043年)四月,宋仁宗將範仲淹和韓琦調入京城,任命範仲淹為參知政事,韓琦為樞密副使,再加上富弼、歐陽揚、杜衍等人,組成變法團隊,進行變法,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慶曆新政」。範仲淹向宋仁宗上奏了《答手詔條陳十事》,作為新政的綱領。韓琦作為變法的主導人物之一,對變法的推行也是非常賣力。
  • 王安石變法千百年來聚訟紛紜,他開創的荊公新學更成了異端邪說
    他經常對臣僚宣講:「國若無內患,必有外憂;若無外憂,必有內患。外憂不過邊事,皆可預為之防。惟奸邪無狀,若為內患,深可懼焉。帝王當合用心於此。」宋遼高梁河之戰,宋太宗坐驢車逃竄正是在這種「帝王用心」之下,官僚階層瀰漫著因循保守的氣息,官員甚至把「不生事」作為處世當官的準則。
  • 王安石變法為何成了害民之法?人治社會下的法治,需要人治來維持
    自從春秋戰國時期起,古代很多政權,為了扭轉政權的頹勢或更好的發展,明智的統治者往往會採取不同的改革措施,以繼續維護政權的統治。 比如商鞅變法,比如戊戌變法,再比如我們今天要說的王安石變法等等,但是,變法會嚴重損害既得利益者的利益,阻力重重,除了商鞅變法外幾乎所有的變法都是以失敗告終。
  • 變法的「五大金剛」——「生、老、病、死、苦」
    神宗以君權的力量,掀起了大宋改革的春風,實行改革開放。但是在不久之後,就有一批守舊派出來指著新法的脊梁骨說事,他們不僅從新法的內容和效益上提出非難,而且在思想、道德上指責王安石「變祖宗法度」。有個保守派官員趁機畫了一幅《流民圖》呈送給神宗說:「陛下您看,這旱災分明是由於王安石變法弄的,只要停止變法,罷免了他,老天一定會降雨消災,救萬民於水火啊!」神宗變法的時候,有「五大金剛」作為執政班子,這五位執政大臣合成「生、老、病、死、苦」。
  • 陳雨露:王安石、凱恩斯主義害慘北宋
    以陳雨露書中對王安石的評價為例,可以一窺陳雨露的改革觀。  傳統的教科書對王安石變法是以讚揚為主。因為中國要改革嘛,而王安石是列寧評點過的改革家,王安石的形象當然是正面的了。王安石的名言「天變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還曾被領導人引用。但王安石變法真的是改革嗎?  陳雨露的看法和流俗並不一樣。
  • 蘇軾與王安石
    王安石:字介甫,號半山。撫州臨川人。北宋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文學家、改革家。蘇軾:北宋文學家、藝術家、醫學家。字子瞻,一字和仲,號東坡居士。自古以來,變法的目的都是為了富國強兵。歷史上的李悝變法、商鞅變法、王安石變法、張居正改革,都對當時的社會產生了積極的影響。特別是前兩次改革,直接促使了魏國和秦國的強大。但是後兩次變法基本都以失敗告終,究其原因還是整個國家已經日薄西山,只留後人一聲長長的嘆息。年輕的神宗繼位後,決心要改變國家「積貧」的局面,便任用王安石為宰相。
  • 熙河開邊進退失據,宋哲宗兩徵西夏頗有成效,王安石變法影響深遠
    宋神宗是宋朝非常有能力的一位皇帝,他在位期間,力圖改變宋朝積貧積弱的局面,所以任用王安石為宰相,實行熙寧變法。變法本身是一件大好事,王安石上臺以後,陸續主張實行了保甲法、青苗法、市易法等等,有效地促進了生產力,為宋朝國庫撈了一大筆錢。
  • 賞析《瞻仰王安石紀念館憶半山》作者:陳佳佳 作詞:申衛東
    、挑撥離間 一生改革夢實踐,朝堂起波瀾 風蕭蕭兮江水寒王半山 罷相兩次無退念,矢志向前 富國強兵理財錢,整軍抓生產 歐陽修 宋朝 翰林風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
  • 熙寧變法—北宋文壇風暴,一代文豪為何落得千夫所指之境
    本就昌盛的北宋又為何變法不停?一代忠臣宰相力圖變法為民的王安石又為何落得個千夫所指之境?為何一朝變法成了民不聊生的開端?這不能不令人深思:一個品格高尚,報復宏大的學者型謀臣何以成為背離民怨的改革悲劇人物?
  • 王安石變法失利後,辭去相位退居金陵,一日遊長江有感寫下一首詩
    儘管過去的明清兩朝,對於王安石的評價,那更是褒貶不一,很多的文人都有過對於王安石很尖銳的批評,甚至認為北宋之所以會滅亡,主要的原因,那就是由於王安石的變法;但是現在的人們認識問題更加的全面,則是對於王安石又有了不同的評價,認為他是千古以來一人。
  • 王安石與司馬光的大變法,留給了後人一個,無盡傷感的王朝的背影
    內外交困之下以歐陽修為代表的一批「以天下為己任」的文臣開始呼籲改革,改革的聲浪一潮高過一潮,至宋仁宗慶曆三年,以範仲淹、歐陽修等幾個重要的官員為中心。北宋王朝開始了有史以來的變法改革,史稱「慶曆新政」。宋仁宗有鑑於大臣們不斷地要求變法的奏請,任命一貫主張改革的歐陽修、蔡襄等人為朝廷諫官,任命範仲淹和富弼為參知政事,在中樞權力機關上完成了主變派佔主要地位的調整,該年十月,宋仁宗頒布新法。
  • 王安石《登飛來峰》賞析
    王安石(1021年~1086年),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學家、改革家,字介甫,撫州臨川(今江西省撫州市臨川區)人。他曾當過宰相那樣大的官,在位期間,推行變法,史稱「王安石變法」。因為他曾三次以宰相之位擔任江寧(今屬南京)知府,後來皇上封他為荊國公。所以,我們看到「王荊公」這個稱呼,就應知道是指王安石。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作品主要集中在《王臨川集》與《臨川集拾遺》之中。
  • 大宋之「變」:被譽為中國最偉大的改革之一,為何卻潦草收場?
    在宋代歷史上,政治上的重大變革,王安石主持的新法可以算是一件爭議非常大的事情,關於其評價也是眾說紛紜。其實王安石變法遠沒有那麼簡單。 大宋之弊 王安石變法又稱熙寧變法,是王半山一手操辦的。那麼,王安石為什麼一定要改革呢?
  • 王安石第一次拜相,為了表達遠大的志向,為此寫下一首詩以此言志
    所以對於那些負面的評價對於王安石來說,那都是有失公允。以他的學識和為人,他的的成就足以媲美聖人,達到了一個很高的境界。其實對於王安石負面評價最多的全部集中在明清兩朝,特別是清朝的乾隆皇帝,當他從史書上看到王安石在皇帝面前的那種態度時,他可謂是義憤填膺,給出了很負面的評價,認為他就是一個奸詐的小人。當然這種帝王的評價,我們大可不必當一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