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070年,王安石被任命為宰相,實施變法,史稱「王安石變法」。
王安石在經濟上,推行了均輸法、青苗法、農田水利法、免役法、方田均稅法與市易法;在軍事上,設置了保甲法、裁兵法、置將法、保馬法與軍器監法。此外,王安石也注意到教育的不足,提出了太學三舍法與貢舉法。
變法措施的內容,基本顛覆了宋朝一直以來推行的制度,全國上下感到驚訝,紛紛議論。王安石卻不以為意。他認為,只要變法確實能帶來益處,就不用過度擔心他人的議論,也正因如此,王安石自言自己連天象的變化都不畏懼,連祖宗立下的規矩都不效法,只忠於自己的本心,去做自己認為該做的事。
王安石畫像
王安石的上任,也影響了其他人的仕途。
司馬光等守舊黨,與王安石對時政的認識不同,幾次在朝堂上爭論不休。比如在稅收上,王安石在乎的是讓國庫更為充盈。司馬光則認為讓百姓開源節流才是至關重要的事情。但是,每當兩方針鋒相對,宋神宗都站在王安石這一邊,導致守舊黨越來越不被重視。
加上王安石的態度強硬,將原有的法令盡數更改,守舊黨於是上奏宋神宗,說百姓都討厭王安石制定的新法,請宋神宗收回成命。宋神宗不聽,認為新法推行之初,百姓還不習慣是很正常的事情。
這是王安石變法遇到的第一個波折。
後來,守舊黨的御史中丞呂誨看不下去,認為王安石太過執拗,在擔任宰相之後,把朝政攪得天翻地覆,於是接連兩次彈劾王安石,向宋神宗呈上《論王安石奸詐十事狀》、《論王安石奸詐十事狀第二狀》。
宋神宗接到彈劾之後,覺得呂誨誇大其辭,有陷害王安石的嫌疑,於是駁回。呂誨感到自己不被宋神宗信任,心如死灰,要求辭官,自此離開朝堂,去當地方官了。
王安石急於收穫變法的成果,要求各地官員積極實施新法,向他報告效果。底下的官員為了滿足朝廷的要求,開始鑽法令的漏洞。
比如,免役法的實施,核心是要免除徭役,按民戶等級徵收錢糧,地方政府再用這些錢糧自行募役,實現社會公平。但是,地方官員在收取免役金時,趁機增加了收稅的金額,逼得人們只能多給錢財來免除徭役。
又比如,青苗法的實施,是農民在夏、秋兩季莊稼未成熟時,可以向政府借款,來度過這一段沒有收入的日子,如此一來,可以避免農民向當地豪強借貸。但是,王安石對法令研製不周,借款的利息極高,農民根本負擔不起,地方政府還會在借貸、還貸之餘,藉機向農民索要額外費用。
司馬光畫像
因此,新法實施後,人民生活質量遠低於從前,對政府也感到越來越憤怒。
隨後,王安石變法遇到第二個波折。守舊黨的宰相韓琦、諫官司馬光知道後,跑去找宋神宗,告訴他各地實施新法的情況,並建議宋神宗停止變法。宋神宗聽了,也認為王安石對新法研製不周,可是變法後,朝政的收入確實增加不少,因此宋神宗並不想停止變法。
王安石知道守舊黨向宋神宗告狀後,上章為自己辯護。宋神宗最後因重視王安石,決定不採納韓琦、司馬光的意見,讓王安石自行整頓變法措施。
宋神宗雖然為王安石擋住了守舊派的攻勢,但王安石的親信卻給他帶來更大的打擊。這是王安石所遇到的第三個波折。
王安石從前提拔出來的司法參軍鄭俠,自變法後,被王安石派到光州(今河南光山)管理當地的民、刑案件。任職期間,鄭俠受理許多案子,都與新法有關,深切感受到新法的問題,於是在1072年回京述職時,拜訪王安石,分析新法的缺失。
王安石聽了很不高興,不願再見鄭俠。之後,鄭俠不死心,還是寫了很多信給王安石,希望王安石能整頓新法弊端,王安石一氣之下,將他貶為京城安上門的監門小吏。
鄭俠感到自己無法再說服王安石,畫了一幅「流民圖」,直接求見宋神宗,告訴宋神宗,這些都是自己親眼所見的民間苦狀,絕無欺瞞。
鄭俠《流民圖》局部
宋神宗看到「流民圖」上畫有無數逃亡的流民,不僅攜家帶眷逃難,還有許多酷吏鞭打他們,不禁流下淚來,停止了變法,並將王安石貶為觀文殿大學士。
改革派的參知政事呂惠卿知曉後,跑來勸阻宋神宗,告訴宋神宗,您這麼多年的苦心,好不容易付諸實行,如果只是因為一名狂夫的言論,就把這些新法都廢除,豈不可惜?
宋神宗聽了,極為認同,宣布繼續變法,僅僅廢除了一個方田均稅法,命呂惠卿繼續主持變法事宜。1075年時,宋神宗又想起王安石的好,再度任用王安石。
王安石變法,是中國古代史上繼商鞅變法之後,又一次規模巨大的社會變革運動。變法推行的過程中守舊黨與改革黨的對立,下開北宋長達五十多年的新舊黨爭,對北宋的政治產生巨大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