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要人們評價一個過去最喜歡的朝代,那麼東漢末年的三國一定會獲得大多數人的選票,這得益於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國演義》在人群當中廣泛的穿越,收穫了不少忠心的粉絲,不過也有喜歡魏國的讀者有意見,認為作者羅貫中太過於偏心,為了強調正統,而花費大量的筆墨著重描寫蜀國的眾人,如此一來,魏國反而沒有了什麼存在感。不過考慮到《三國演義》完成與元末明初,那麼之前的古人們又是怎麼看他們的呢?
喜歡歷史的人們或許聽說過武廟10賢72將的故事,760年,唐玄宗為了表彰和祭祀歷代名將而設置的廟宇,以姜太公為主神,十人分列左右,分別是張良、齊大司馬田穰苴、孫武、諸葛亮、吳起、樂毅、韓信、白起、諸葛亮、唐朝的李靖、李勣。
殿堂下還有六十四人,包括:範蠡,孫臏,廉頗,王翦,曹參、周勃、李廣、霍去病,鄧禹、賈復、寇恂、馬援、皇甫嵩,張遼,關羽,周瑜、陸遜,羊祜、王濬,謝玄,慕容恪,檀道濟,王僧辯,慕容紹宗,宇文憲,韓擒虎、史萬歲,尉遲敬德、蘇定方、張仁亶、王晙、王孝傑;管仲、田單,趙奢、李牧,彭越、周亞夫、衛青、趙充國,吳漢、馮異、耿弇、段熲,鄧艾,張飛,呂蒙、陸抗,杜預、陶侃,王猛,長孫嵩,王鎮惡,吳明徹,斛律光,于謹、韋孝寬,楊素、賀若弼,李孝恭、裴行儉、郭元振、張齊丘、郭子儀。
到了宋朝,宋太祖趙匡胤來到武廟,觀兩廊名將,以杖指白起曰:「起殺已降,不武之甚,何為受享於此?」命人去之。並將張良提升為亞聖,這樣一來武將就剩下了72名。但是三國時代的諸葛亮、皇甫嵩,張遼,關羽,周瑜、陸遜、羊祜、鄧艾,張飛,呂蒙、陸抗等11人始終在名單裡面。這裡面蜀國有3人,吳國有5人,晉國有一人,為何最為強大的魏國卻只有兩個人呢?
根據排行可以看出,這些上榜的武將,要麼是有著開疆擴土,剿滅敵國的戰績,要麼就是維護弱小國家,延續國祚的忠臣良將,魏國有著「五子良將」一說,包括樂進、于禁等人都立有很大的戰功,他們沒有上榜的原因,很有可能是因為三國初期的動亂,並沒有太多的史料記載,因為不確定,所以就沒有將魏國的太多人放在這上面。
同樣是這個原因,馬超呂布等人也不在上面。在這份榜單上,張遼能夠入武廟,憑藉的是逍遙津之戰以少勝多的威名,而鄧艾奇襲蜀國,也成就了一代軍事奇蹟,這都是三國中後期所發生的事情。
不過另外一方面來說,對魏國有著重要貢獻的曹操和司馬懿都是足夠登上72將地位的,甚至有著爭奪十賢的資格,可惜兩人死後都被尊稱為皇帝,按照禮法自然是不能屈尊武廟的,所以魏國的人也就這麼的少了,想比之下,三國的其他人物當中,個人認為,實際上晉國的羊祜和蜀國的張飛上榜也有點牽強,他們在歷史上的貢獻並比不上其餘的幾人,諸位讀者,你們心目中有能力進入72將的三國將領又有哪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