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對孝道的理解要進入哲學層面,不應只停留在子女回報的形式上

2020-12-20 鸞音重現

當代對孝道的理解要進入哲學層面,不應只停留在子女對父母回報的形式上,看到根本,才能從心裡感父母的深恩,才能自願自發的做自己最應該做的事!

自三皇五帝始,孝道傳承就成為中華民族的基本條綱,後代兒女孝順父母成了天經地義之事。在當今時代,生活環境發生了巨大變化,是否還是需要孝道關係?

從第一定律中,可以看到,父母生養子女的過程不變,傳承經驗的方式不變,那麼,人類的行為還是會遵循推論3,來達到整體社會的進步,促進人類整理的進化。故而當今時代,孝道仍是人們必須遵循的客觀規律,但是隨著社會環境的發展,其中的具體方法需要改變,與時俱進,符合當今社會的需求變化,才能被人們接受而廣泛應用。

1、古代孝道與當代孝道的異同

古今孝道不同之處:

表4:古今生活方式的不同之處

古今孝道相同之處:

人人都要經歷子女到父母的循環,扮演其中的每個角色,遵循孝道,才能一代一代更加優良,1、今日之子女,他日之父母;2、自己做多少,子孫還多少;3、孝順還生孝順兒,忤逆還生忤逆子,自己如何照顧父母,子女有樣學樣,將來用來對待自己。

2、東西方孝道觀念的融合

東西方的差異

表5:東西方社會環境的不同之處

表6:東西方家庭形態、教育觀念差異及教育結果對比

中華自有文明開始,就以家庭三代結合宗族來發展,形成龐大的人脈關係,彼此互相照顧提攜,這也是因為農業社會需要足夠的人力物力,才能將廣大田地開墾開發,就形成了以宗族家族為核心,緊密結合每個人的社會結構,其中由長上父母付出心力勞力,來照顧年幼子女,也同時照顧年邁老人。故數千年來,中華以孝道為道德基本、為治國條綱,歷朝歷代皆以孝為國之道德觀念與社會行為規範,古雲「忠臣出自孝子之門」,「正心、誠意、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是中華精神之典範。

西方文明重視商業文明的交流,因此不需要龐大之宗族,只是需要將貨物運輸、低買高賣,因此需要公平的商業法則及科學計算,公平法則形成了民主政治,科學計算形成科學邏輯。西方國家沒有「孝」的思維理論,並非不孝順父母,只是用另一種方式來報答父母的恩情,採用以國家來哺育子女、照顧年邁雙親的方式,即是由全體人民納稅,由國家來統一安排照顧。

東西融合

東西方文明各有優缺,這是生活環境、歷史發展和國情不同形成的,隨著世界經濟一體化的進程,未來會逐漸融合雙方優點、消弭雙方缺點,除了科學技術以外,風俗民情也會逐漸融合。藉由網絡和經濟發展,會將地球各地各民族、不同的國家,逐漸融合成一體,接受同一個即時消息,接受同一個倫理道德觀念。

表7:社會發展方向與觀念對比

從近五十年來的民情風俗來看,大家就能體會改變了多少,除了基本價值核心外,食、衣、住、行、育、樂等方式,全部跟五十年前不同了,是否變得跟西方諸國相似了呢?這是世界發展的方向,只有融合交流才能減少紛爭和戰爭。因此,經過近百年的交流慢慢融合了地球文明,五百年後,更是會達到水乳交融的境界,文化及宗教衝突也會減到最低,因此,各種紛擾會隨時間而減少!

孝道是人的天性,只要能擦拭自己內心,自然就會有優良的行為產生,不用萬分強調,只要每個人把本性提出來做人做事,基本上就能以將孝道落實萬分了!東西觀念融合形成新的孝道觀念,是時代發展的必然結果,孝道傳承也會因此而改變,由傳統孝道的「他律」,變成當今「自律」的孝道!

3、孝德行——父母教育子女的觀念方法要與時俱進

表8:傳統孝道與當代孝道觀念上的不同之處

當今時代對子女教養,父母是要學會放手,讓子女獨自面對社會種種考驗,學會如何做人、如何處理事情的方法,不是留下錢財坐吃山空,造成子女依賴不適勞動。對子女的教養方式,決定了父母老年能否擁有尊嚴安適的生活,若是父母萬般放不下,那么子女自然是永遠粘在身後。

子女成長依靠於父母教育和所能提供的學習環境,孩子都有不同天賦,父母必要投入大量時間才能發現,能找到子女的性格、興趣和特長,如此加以大力培養,天賦種子自然能成大樹,孩子未來也就不用父母太過操心。父母的未來,也就可以去遊山玩水,做自己想要做的事情,而不是要永遠都要陪著子女,陪著走子女的人生路,這種太辛苦了!

父母苦於希望,但是教育方法更重要,孝道不只教導子女來做的,父母自身也要來一起學習改變,先做好自己的人生功課,才能讓子女後臺有一個更高層級的出發起點!

表9:當代孝道中父母子女應有的心態

當今中國,社會不良風氣日益,天災人禍不斷,源自農業社會到工商社會的轉換過程中,傳統孝道的喪失,其原因不僅是人們失去了原有優良品德所造成,更是在於近百年歐風東漸,對原有中華傳統思想和文化的衝擊,其中原有的「孝道傳統」不符合時代發展,又不知該如何改進而致。

應當應用當代哲學的方法,重新歸納演繹中華傳統文化,總結其中的規律,再用這些規律來指導人們的工作生活,這是當代哲學和傳統文化研究者的使命和任務,將中華民族原有的孝道傳統結合時代發展,真正落實「孝德行」於生活,以適應當代社會關係體系,提出切實可行的社會行為規範,從根本上改變社會不良氣場,再造清新的社會氛圍。

未來時代的改變,皆在於今日的努力付出,將「孝德行」推廣於整體世界,不僅是落實社會核心價值觀,更是在於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過程中,能有切切實實的遵循依據。深化孝道理論,從生活中落實孝道,有助於改善現有社會問題,端正風俗,化解不良家庭關係,「孝」是每個人都具備的優良品德,找到切實可行的方式方法,就能讓中華孝道隨著21世紀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一起推廣到寰宇全球!

相關焦點

  • 《想透徹:當代哲學導論》我們為什麼要思考哲學問題
    通往哲學的道路有很多。曾發展出不少現代量子理論核心概念的物理學家薛丁格發現,當他以原子的尺度考量事物時,便深深為世界之本質感到困惑不解,由此進入了哲學。我的一個朋友是在開始成熟的友誼與愛情時進入哲學的,那時他還只有十幾歲。他感到很迷惘:你以為自己很容易就能理解某個人,到頭來卻發現你對她一無所知。這一點引領著他去探索我們是否真的知道在其他人的心靈裡發生了什麼。
  • 送一頓飯添一塊磚,子女親手「活埋」父母
    「我們不可能一直在人間存留,終究也要走向墳墓的殿堂。一旦踏入墳墓的那一刻,就真的長眠,除了骨頭,什麼也剩不下」。上個世紀末,湯姆遜曾在人類文明史中這樣講述。中國傳統文化不僅歷史悠久,更是豐富多彩。其中,孝道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在中國,自古以來就是「百善孝為先」。
  • 秦大山對孝道的理解
    從敬養上分析,主要包含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我們可以用十二個字來概括,即:敬親、奉養、侍疾、立身、諫諍、善終。秦大山對孝道的理解:「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2.身體是革命的本錢,子女(晚輩)的健康,才能保證父母(長輩)擁有健康的身體,付的起醫療費用3.為父母(長輩)提供良好舒適的生活條件,照顧好衣食住行。4.培養健康的生活方式,適當鍛鍊,合理膳食,吃健康食品,享清潔空氣。
  • 第十屆茅獎作品《應物兄》:從日常生活的層面真正進入當代史
    相比於寫給歷史的《花腔》,《應物兄》的寫作居然歷時十三年之久,這一來可見李洱不為世移的定力,在當下文壇整體浮躁的大背景下,他的精細和耐心真是一股難得的清流;二來也足見,強攻現實比強攻歷史艱難得多——大約十年前,在與梁鴻的對談中,李洱對其時已著手創作的新長篇何時完結不置可否,無法順利推進的原因是,他一直在思考如何能貼著個人經驗,切實地「從日常生活的層面真正進入當代史」。
  • 建構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政治哲學
    政治哲學致力於從哲學層面把握社會政治問題,是實踐性、操作性較強的部門哲學。馬克思主義作為博大精深的科學理論體系,包含著豐富的政治哲學思想。建構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政治哲學,應堅持馬克思主義政治哲學基本原理,發掘我國傳統政治治理思想的哲學精華,吸收借鑑西方政治哲學研究的有益成果。
  • 中西文化:對「孝道」有不同理解
    在中國有句古話叫做"百善孝為先",可見,孝道文化在中國人民心中的地位,如今隨著中西文化的交融發展,孝道文化在中西兩處似乎還是保持著本土特色,堅持著自己對孝道文化的堅持。看美國《僑報》上一則報導,寫一華裔老者開車蹭颳了一位華人女士的車,女士向肇事的老先生索要保單。本來在美國這是極其平常的事,直接交付保單了事。但老者卻再三央求,賠錢可以,保單則免之。因為老人的兩個兒子實屬"不肖",否則老人也不會獨自出門。如果讓保險公司知道老人出了車禍,汽車肯定開不了了。類似這樣的事情在美國不少。
  • 人民日報:建構富有道理的當代中國哲學
    這個主題主導中國的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等各個方面,哲學也不例外。從改變和連續辯證統一的角度看,有兩種意義上的中國哲學,一種是思想意義上的,一種是學科意義上的。   思想意義上的中國哲學。這種意義上的中國哲學更多體現的是連續,是指哲學視角下的文明傳統以及在中國文化中活躍的各種哲學理論。
  • 這些不顧眾怒、不顧法律的行為,是不是與「孝道」有關係?
    不管是妻子不顧眾怒等待丈夫、還是父母溺愛不聽話、甚至犯法的孩子,還有近年媒體、網絡和微信上頻繁出現的推崇孝道、歌頌母愛、父愛無私、偉大的各類文章,都足以表示當代中國人對家庭觀念的足夠重視。而一些不顧眾怒,不顧法律的做法,也與近年中國人高度重視家庭、家人的做法,並視之為高尚道德的心態的產生有一定的關係。
  • 不看不知道,中華孝道就是這麼的強!
    古代能夠識字的人不多,在農業社會中想要讀書識字,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華夏先輩將孝道觀念通過生活中一言一行,經由「身教」的方式,親身將「孝道」觀念和行為落實於生活中;同時,透過簡短的形式(如千字文、三字經、弟子規等內容),從孩子小的時候就開始領讀背誦,兒女在耳濡目染之下,自然而然地將「孝道」融入於思想觀念和行為習慣之中。
  • 趙劍英:構建當代中國哲學形態已具備很好的條件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建構當代中國哲學形態更加緊迫,一方面,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展亟須哲學理論支撐,中華民族的復興理應包含中華民族的文化復興和哲學復興;另一方面,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三大體系」建設也迫切需要哲學這一反思理論的啟發和滋養。構建當代中國哲學形態是當代中國哲學工作者的重大歷史使命和艱巨任務,需要中國的哲學家們做出不懈的努力。
  • 當代西方哲學的規範性轉向
    它以遵守規則—理解規則—反思規則為關鍵,表現為以「應當」「理由」和「意向」為特徵的活動。從演化心理學上看,兒童在文化上認同「我們(we)」的內化作用,讓兒童以規範性的方式自我範導其信念和行動,而範導的方向則是集體接受的群體合理性標準和道德,即理性與責任。
  • 當代西方哲學的實踐轉向
    這一時代背景決定了當代哲學承擔的使命和聚焦的問題同以前(包括古代的、近代的,甚至包括現代早期的)都有很大的不同,當代實踐哲學需要對這些社會特徵的變化作出最一般的分析,研究它們的基礎問題,提出相應的價值評價標準,這些都是當代哲學新出現的一些問題。所以,在涉及哲學是什麼以及如何看待哲學的問題上,我們不能以傳統的形上學和思辨哲學作為判斷哲學發展或不發展、繁榮不繁榮的標準。
  • 黑格爾與馬克思哲學的當代意義
    今年是黑格爾誕辰250周年,中華民族作為一個歷史感特別強的民族,有著「慎終追遠」的深厚傳統,而黑格爾由於其在西方哲學史上的崇高地位,尤其是與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直接淵源關係,自然成為我們以各種形式回望的對象。回望黑格爾之時,擺在我們面前的是一個嚴肅的學術問題:馬克思哲學的當代意義,以及與此密不可分的黑格爾哲學之於馬克思哲學當代意義的相關性。
  • 謝地坤:當代哲學發展的世界圖景
    在這個問題上,德國哲學家霍耐特建立在法蘭克福學派批判理論基礎上的「承認」理論、斯洛維尼亞哲學家齊澤克將精神分析與馬克思主義哲學結合起來的學說,就是一種很有代表性的新理路,其核心做法是把原有的哲學原理與現實問題的探討結合在一起。   更加注重科學技術對哲學的影響。當代物理學、生物學、網絡技術等,均對原先的哲學理論構成挑戰,同時為當代哲學發展創造條件。
  • 真正的孝道有四重境界,很多自認為是孝子的人連第三重都很難達到
    但這也僅僅是一般意義上的孝道,因為完整意義上的孝道包含了四重境界。第一重境界:自我珍重。無論是古代還是當代,子女之於父母,既有生物學上傳宗接代、實現種的延續的意義,子女更是父母生命的延續、精神的寄託、希望的載體。所以,父母對子女的愛是無條件、不要求回報的付出。
  • 展現當代中國哲學的獨特魅力與時代價值
    本屆論壇以「哲學在當代中國的創新性發展」為主題,來自全國高校和科研院所的70餘位學者圍繞「現當代哲學視野與『中國問題』」「中國傳統在現代性視域中的創新與發展」「哲學在當代中國的話語體系構建」「中國道路與全球現代性」等議題展開了深度對話。  黨的十九大作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重要論斷,而新時代哲學則擔負了新的歷史使命。
  • 當代藝術 「調侃」中有多少理解的空白
    華東師大美術系教授王遠認為,對當代藝術「吐槽」而被追捧,是一種失語的狂歡,背後是大眾對於「當代藝術」好奇卻又無法理解的深層缺憾。「似是而非」的解讀困惑作為當代藝術有力的表現形式之一,裝置作品是梁克剛在邊走邊看中調侃最多的。一個類樹脂材料、與成年男子等高的人形木偶,脖頸處被一條金屬繩深深系起懸掛於天花板上,雙腿懸空。
  • 理解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三個重要層面
    理解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第一個層面 對「人類命運共同體」概念進行國際關係理論分析的第一個層面,是它作為對世界秩序或國際關係格局構型的核心性理念、理解或憧憬。筆者認為,與之相關的當代國際關係理論流派主要有兩個②:一是理想主義理論,二是建構主義理論。 現代國際關係理論中的理想主義,又稱為法理主義或規範主義。
  • 肖群忠:孝道是家風的源頭 家風主要通過孝來發揚光大
    孝道應是家風中的根本和基礎。試想,如果一個家庭中,子女不孝敬父母,晚輩不尊重長輩,這個家將會是什麼樣子?這個家其他方面會好嗎?即便是「好」也是暫時的,虛偽的。  中國文明網:據悉,古代家訓家規中講孝道的篇章極多,份量排名第一的就是孝。事實是否如此?能舉例說明嗎?
  • 俗語:「生前厚養,實為孝道」,下半句是什麼?為人子女需牢記
    常言道:「樹欲靜而風不止,人慾養而親不待」,很多人在父母離去之後開始悔恨自己沒有多陪陪他們,然後父母還在的時候,有時間去旅遊,也沒時間去陪一下父母,但是等到不能陪伴的時候,又開始無休止的後悔。今天我們給大家帶來的俗語是「生前厚養,實為孝道」,這句俗語其實說的就是孝道二字,這句俗語還有後半句,那就是「歸後薄葬,真乃賢兒」,接下來我們就詳細說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