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食記|臨清美食屆「網紅」八大碗 700年來傳承至今 令人回味無窮

2020-12-20 海報新聞

大眾網·海報新聞記者劉璐 張震飛

民以食為天,每個地方都有自己的特色美食。臨清作為全國著名的「小天津」,300多年的運河歷史為臨清飲食文化博採眾長、融匯南北創造了條件。臨清的回族人口佔到市區總人口的十分之一,所以在臨清城區,大大小小的經營攤位有一半左右經營的都是清真美食。「八大碗」就是眾多臨清清真美食的代表之一,它以菜碼多、味道鮮在臨清眾多的美食中佔有一席之地。

臨清八大碗被列入「臨清市第四批非物質文化遺產」洪少龍任傳承人八大碗的來源和運河文化歷史是分不開的。自有運河開始,臨清就成了聞名全國的水旱大碼頭,這樣的交通要塞,自然也成為了朝廷儲存軍糧屯兵備戰的重要場所,於是在元朝和明朝初期,就有大量的回族士兵囤聚於此,這些回族祖居西域,士兵飲食習慣多以牛羊肉為主, 兵備戰爭期間,為了適應軍事用餐的需求,他們先把牛羊肉等食物通過燉炸蒸等方式加工成熟食,等到食用的時候用熱湯水一澆便成了一碗可口的飯菜,這種做法有利於士兵們在最短的時間裡吃到適合本民族生活習慣的飯菜。士兵每人一碗,抱碗而食,得名「抱碗菜」,如今我們品嘗到的八大碗,就是由「抱碗菜」改良而成。

「八大碗」,顧名思義,包含八種菜品,即燒肉、燉肉、圈巧閣、松花羊肉、清氽丸子、黃燜雞、黃燜肉、肉雜拌。作為這項技藝的傳承者,臨清非遺傳承人洪少龍已有十六年的「八大碗」烹製經驗,對「八大碗」的烹製也有著自己獨到的見解。在後廚,洪少龍正在製作八大碗中的靈魂菜——「圈巧閣」,只見洪少龍把製作好的蛋液倒入事先加熱好的鍋裡,把鍋左右晃動,靜置10秒左右,待蛋液凝固後,立馬要與鍋脫離開,時間短了不成形,時間長了則失去原有的金黃色澤,故製作蛋皮非常考驗廚師對火候的掌控能力。每製作一張蛋皮,洪少龍都會擦拭一遍鍋體,以保持鍋體乾淨。洪少龍告訴大眾網·海報新聞記者:「掌握好火候可保證製作好的蛋皮金黃而有韌性,使蛋皮在後續包裹餡料時不破不散。」

製作好的蛋皮顏色金黃而有韌性

廚師將餡料塞進一種自製的模具中

洪少龍將蛋皮包裹住餡料

將製作好的圈巧閣上鍋蒸熟

洪少龍將「圈巧閣」裝碗,時把食材一圈圈的裝起來

淋上湯之後的圈巧閣格外誘人製作圈巧閣需要把羊肉、羊尾油、粉條、地瓜粉打成餡料,再塞進一種自製的模具中,擠成條狀。粉條能最大程度的鎖住羊肉的水分,用金黃的蛋皮緊緊包裹住香嫩細化的羊肉放入鍋中蒸熟,再切片裝碗,因圈巧閣屬於清真湯菜,在上桌前還要加入羊肉和雞肉熬製的湯再上鍋蒸製一遍。經過一道道程序,製作這道菜的時間長達兩個半小時左右。「它的名字就源於裝碗的過程,圈巧閣的『圈』字是指裝碗時需要把食材一圈圈的裝起來;『巧』字是指要用巧勁,手勁大了不行容易壞、爛,手勁小了裝不成這個形狀;『閣』字指的是裝起來的形狀像閣樓的頂,故命名『圈巧閣』,洪少龍向大眾網·海報新聞記者介紹道。

製作好的八大碗

八大碗的製作過程十分考驗師傅的水準,人們往往未及回神,一籠八大碗已經翻扣成菜,澆上羊肉和笨雞熬製出的清湯,一桌精緻的八大碗就已製作完成了。淋上清湯後的八大碗,在燈光下泛著誘人的色澤,撒上香菜香油就可以端上桌供食客享用了,臨清人習慣配上幾個熱騰騰的大饅頭,連湯帶肉一起大快朵頤。捂著熱,透著香,承載著人們的興奮與期待,這也是八大碗最大的魅力了吧。

經過數百年間歷代穆斯林廚師的不斷創新、完善,結合臨清穆斯林群眾的生活習慣,在不違背伊斯蘭教義的基礎上逐漸形成了臨清「清真八大碗」。尋根溯源,臨清「清真八大碗」距今已有700多年的歷史,它是臨清穆斯林教徒勤勞、智慧的結晶。

相關焦點

  • 舌尖上的中國之臨清八大碗
    清真八大碗包括燒肉、燉肉、圈巧閣、松花羊肉、清氽丸子、黃燜雞、黃燜肉、肉雜拌,是回族同胞結合當地飲食習慣而形成的獨具臨清特色的清真飯菜,是臨清回漢飲食文化融合的結晶。2007年5月被省烹飪協會評為山東名小吃 說到「清真八大碗」,在臨清家喻戶曉、婦孺皆知,它是臨清回民喜慶聚會時的必選用菜。
  • 「尋味臨清」馬五燒麥、清真八大碗、徐家豆沫從早吃到晚!
    聊城寶藏小吃—「 家鄉美食推薦官 」—「 臨清站 」千年古縣臨清城,自明清以來,因為京杭大運河的緣故,繁榮昌盛了五百年之久。徐家豆沫從 1932年五代傳承,流傳至今近百年,不知滋潤了多少臨清人的喉舌腸胃。雖然名曰「豆沫」,它卻和豆子沒什麼關聯。
  • 『尋味臨清』馬五燒麥、清真八大碗、徐家豆沫從早吃到晚!
    徐家豆沫從1932年五代傳承,流傳至今近百年,不知滋潤了多少臨清人的喉舌腸胃。清真八大碗,這在臨清可謂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作為臨清回民喜慶聚會時的必選用菜,它不僅色香味俱佳、精美滋補,更是一種>文化的傳承。
  • 臨清美食甲天下,臨清人的驕傲!史上最全的臨清美食推薦,臨清人頂起來!
    加工好的燻鴿為金黃色,色澤鮮嫩、香氣誘人、肉質細膩、味道鮮美,而且價廉物美,深為廣大群眾所喜愛,作為康莊名吃於1996年參加由政府組織的青島廣交會,受到與會人員的一致好評。明代大文學家謝榛是臨清人,享有「後七子」之一的美譽。猶愛食鴿子,他以布衣詩人身份遊歷天下,謝榛後人得到燻鴿製作工藝,成為謝家酒樓招牌菜。後人稱謝榛燻鴿。在臨清,用「謝家燻鴿」宴請貴賓和親朋一直沿用至今。
  • 臨清美食甲天下,臨清人我驕傲!史上最全的臨清美食推薦!
    加工好的燻鴿為金黃色,色澤鮮嫩、香氣誘人、肉質細膩、味道鮮美,而且價廉物美,深為廣大群眾所喜愛,作為康莊名吃於1996年參加由政府組織的青島廣交會,受到與會人員的一致好評。明代大文學家謝榛是臨清人,享有「後七子」之一的美譽。猶愛食鴿子,他以布衣詩人身份遊歷天下,謝榛後人得到燻鴿製作工藝,成為謝家酒樓招牌菜。後人稱謝榛燻鴿。在臨清,用「謝家燻鴿」宴請貴賓和親朋一直沿用至今。臨清扒雞
  • 臨清美食最全介紹,轉給外地人看看
    徐家煎包臨清徐家包,是堂邑縣小薛村人徐學敏於清嘉慶年間創製的,至今已有180多年的歷史。徐家煎包的第七代傳人徐振環仍和他人聯合經營者包子生意,本地人招待外客,吃一頓徐家寶子是不可少的。因此,徐家包的買賣非常興隆。王四輩熟牛肉清光緒初年,在光明街北首自營牛羊熟肉。
  • 山東臨清有名的八大碗,一籠屜蒸8碗肉,價格還不錯
    對於喜歡吃美食的人來說,不管身處何處,都會在當地四處尋找美食的蹤跡。小吳就是這樣子的吃貨,每次到一個城市,比如把當地的美食摸透吃透,不然就覺得白去了。小吳到現在去過的城市有很多,吃過的美食更加的多,都具有特色。
  • 臨清美食,引無數吃客竟"撐腰"!
    臨清美食臨清,作為一個千年古縣,有著悠久的歷史和文化,美食經過悠久流傳聞名全中國!正所謂:吃遍全中國,數臨清美食妙!臨清美食,引無數吃客竟"撐腰"!吃這種面由於蔬菜種類多,維生素含量較高、較全,很受廣大食客的青睞,甚至吸引來了北京、省城及港澳臺各界名流人士。近年,隨著十香面名聲的擴大,有很多省內外的廚師來臨清學習它的製作廚藝。目前,運河什錦麵已向國家工商總局申請品牌註冊。
  • 舌尖上的聊城—臨清
    吃這種面由於蔬菜種類多,維生素含量較高、較全,很受廣大食客的青睞,甚至吸引來了北京、省城及港澳臺各界名流人士。近年,隨著十香面名聲的擴大,有很多省內外的廚師來臨清學習它的製作廚藝。目前,運河什錦麵已向國家工商總局申請品牌註冊。
  • 臨清清真傳統名菜,你都吃過嗎?
    臨清回民現有1.6萬人,大部分居城區,追溯其涵源,一是明初大將常遇春屯軍臨清,回兵營土兵愛這裡民風淳樸定居於此,二是運河開通,回族同胞來臨經商定居,三是部分漢族人皈依回教。數百年來,臨清回漢兩族團結友愛,相親相助,共同創造了臨清的繁榮。
  • 舌尖上的山東,品味「小天津」臨清十大美食,本地人最少吃過5樣
    臨清因經過大運河五百多年的錘鍊,商業也因此繁榮,加之流動人口的匯集,使得臨清的美食小吃融匯八方,加之勤勞聰明的臨清人對此不斷的改進,現在的臨清美食是更具風土人情的市井小吃。臨清小吃絕對算得上上周邊地區之最。下面小編就帶大家品味品味「小天津」臨清十大美食,作為本地人的你不吃個三五樣好意思說是臨清人嗎?
  • 經典菜品解讀——「八大碗」
    相傳八仙過海惹怒龍王,久戰難勝,後退踞海灘,頓感腹中空空,飢餓難忍,便分頭尋食充飢,曹國舅騰雲駕霧,行至一村莊,一股菜香撲鼻,尋香而入。只見宅院內四方桌上圍座八人,於是帶走八道菜餚,並留言「國舅為眾仙借菜八碗,日後定當圖報。」八仙食後精神倍增,戰勝龍王。
  • 清食記|探秘臨清名吃「託板豆腐」尋找最原始的美味
    大眾網·海報新聞臨清11月20日訊(記者劉璐 張震飛)「賣——豆腐嘞,水——豆腐嘞...」託板豆腐走街串巷的叫賣聲曾迴蕩在許多臨清人兒時的記憶裡。豆腐,作為百姓日常生活中再熟悉不過的普通食材,常常在煎炒烹炸後流連在人們的餐桌上。
  • 臨清特色肉球小吃,你知道它的名字嗎?
    臨清市位於山東省西北部,西漢初年即設縣制,明清時期得益於京杭大運河漕運發達,經濟社會繁榮500餘年,是當時全國重要的流通樞紐城市和聞名全國的商業都會。臨清素有「小天津」的美名,飲食薈萃,小吃集錦。 比較知名的清真八大碗 、運河什錦麵、桃園烤雞、醬牛蹄、八寶布袋雞、大碗粉蒸肉等等。
  • 食尚水城,開啟一部運河美食的尋鮮記
    相傳至今的「什香面」是在臨清「溫面」和小吃「撈麵」的基礎上創新而來的。種類繁多的食材,製作工藝的考究,讓一桌「什香面」所花費的功夫一點不亞於一桌上等酒席。臨清八大碗,也叫清真八大碗,是結合臨清穆斯林群眾的生活習慣逐漸形成的
  • 傳承和弘揚鹽城八大碗飲食文化之舉措
    鹽城在不斷的發展中形成了獨特的飲食文化,尤其是西鄉的八大碗具有較強的代表性,形成獨特的地方菜系。這與環境和氣候影響下的風俗與民情有極大的關係,自成一派且相對穩定。關於西鄉美食,可謂是源遠流長,有滋有味,美不勝收!鹽城西鄉家常菜滋養了一方人,也造就了眾多人傑,由土菜嬗變為美食,說明西鄉的食物已被人們認可。
  • 提前品味聊城展區美食(一)
    聊城新聞網訊(聊城日報全媒體記者 溫新宇 商景豪 林晨) 9月17日,首屆中國國際文化旅遊博覽會將在濟南盛大開幕,臨清「清真八大碗」、茌平圓鈴大棗、高唐潘佳驢肉等聊城特色美食將上線聊城展區,聊城日報全媒體記者帶您提前品嘗這些特色美食,領略文旅博覽會的獨特魅力。
  • 味稻芳草渡,家香八大碗!2020南京龍潭農民稻香美食節盛大開幕!
    活動中發布了《「龍潭八大碗」新品菜餚》視頻,詳細介紹了龍潭特色新品菜餚。「龍潭八大碗」美食研發中心將用最具特色的當地食材深耕細作,讓更多人感受龍潭美食的「食味生香」。開幕式現場,「龍潭八大碗美食研發中心」掛牌成立,「八大碗」真正從江湖變成科班。
  • 臨清捶雞面——小碗裡有大不同
    臨清繁榮興盛500年之久,是江北五大商埠之一,商業繁榮,流動人口聚集,因而臨清受南北菜系不同影響,融匯八方,形成獨特的臨清美食風味,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品臨清美食代表之一的捶雞面。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捶雞面出自臨清一家名為伊林居飯莊的三十年老店,被中央電視臺、山東電視臺的美食欄目等提名播出,店內的獎牌和美食無不讓人眼花繚亂。
  • 尋找大運河天津記憶|當非遺撞見後浪 來聽rap裡的「津門八大碗」
    作為「天津八大碗」的第四代傳承人,在他的努力下,「天津八大碗」在2017年被列為南開區第六批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八大碗」是天津傳統美食,食味之間裹著濃鬱的鄉土煙火氣。中國人喜歡「八」,「八」諧音「發」,有恭喜發財的意蘊。隨著南北水路交通大動脈——京杭大運河的開通,天津成為了運河線上重要的交通樞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