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清美食甲天下,臨清人的驕傲!史上最全的臨清美食推薦,臨清人頂起來!

2021-02-17 說臨清

說臨清ID:shuolinqing新朋友點箭頭上方藍字說臨清關注;臨清人值得關注的公眾帳號,每天為您推送臨清文化,同城活動,吃喝玩樂,新聞資訊,熱門時評,商家優惠等全新內容。讓您足不出戶,「掌」握臨清!

隔壁老王說:90%的臨清人,都在關注說臨清

臨清素有「小天津」的美名,飲食薈萃,小吃集錦,這些皆來源於一條河。自元朝末年,京杭運河會通河段開挖,臨清地處要塞,成了北上進京、南下蘇杭的必經之地,作為江北五大商埠之一,繁榮興盛500年之久。商業的繁榮,流動人口的聚集,令臨清的餐飲風味融會八方。
關於臨清的美食,還有一段順口溜,你聽:進京的腐乳名遠揚,香油饊子酥又香,託板豆腐稱一絕,回回的羊肚兒滿街香兒,尹閣的下水兒武德奎的餅,李家的豆沫麻辣燙,小籠燒麥竇家的包,燒餅夾肉臨清的湯。。。。 要說這臨清的湯啊,那可是花樣繁多,數不勝數,你看:金針湯,木耳湯,蘑菇湯,乾貝湯,魷魚湯,對魚湯,海米湯,雞腰子湯,麻辣三鮮甲魚湯.酸甜苦辣鹹,五味都俱全。

臨清豆腐腦

臨清小吃之一買豆腐腦小販的車裡都有兩個大缸,一個裝得是豆腐腦,一個裝得是湯,而最吸引人的,就是這湯了。在碗裡撇上豆腐腦之後,再澆上兩勺精心熬製的湯。湯是稠稠的,帶點醬汁的顏色,看起來就是那樣溫暖和舒心。然後放一勺醃製好的韭花,放一勺麻汁,有的還會放醃製的胡蘿蔔碎等,喜歡辣的可以放一點辣椒或蒜。早上,要上一碗豆腐腦,兩個長饅頭,咬一口饅頭,喝一口鹹鹹香香的豆腐腦,吃完喝完,暖融融的感覺傳遍全身,簡直比神仙還要幸福。

臨清託板豆腐

臨清託板豆腐有稱臨清水豆腐,因賣主用秤稱好後總是切好放在一塊特製的長方形木板上,故稱「託板豆腐」。在臨清市內整天都能看到手推車、自行車或是肩挑的小擔上,放著一大塊用白布包著的顫悠悠、水汪汪、熱乎乎的水豆腐,男女老少,爭相購買。尤其早晨,街頭巷尾隨處可見手捧著託板,吃的滿口香甜、津津有味的食客。水豆腐是用上等黃豆,經脫皮、水泡後磨成汁,用布濾出豆漿,倒入鍋中燒開,加滷水精心點制而成。其特點是白嫩、細膩、香甜,營養豐富便於人體消化吸收。是人們方便可口的快餐。

臨清燻鴿

臨清燻鴿:「天上飛禽鴿子鵪鶉」,鴿子本身就是一美味,鴿子,又稱白鳳,肉味鮮美,營養豐富,還有一定的輔助醫療作用,故俗稱「一鴿勝九雞」。燻鴿具有獨特的生產工藝,先用花椒等二十餘種配料燉煮後,再用砂木進行燻蒸。加工好的燻鴿為金黃色,色澤鮮嫩、香氣誘人、肉質細膩、味道鮮美,而且價廉物美,深為廣大群眾所喜愛,作為康莊名吃於1996年參加由政府組織的青島廣交會,受到與會人員的一致好評。明代大文學家謝榛是臨清人,享有「後七子」之一的美譽。猶愛食鴿子,他以布衣詩人身份遊歷天下,謝榛後人得到燻鴿製作工藝,成為謝家酒樓招牌菜。後人稱謝榛燻鴿。在臨清,用「謝家燻鴿」宴請貴賓和親朋一直沿用至今。

臨清扒雞

臨清穆家、李家(排名不分先後)扒雞,臨清風味菜餚。將塗過飴糖的雞油炸,然後用香料製成的滷水煮製而成。肉絲粉白,有韌勁、鹹淡適中、五香濃鬱、可口不膩。其熟爛程度尤為驚人,用手一抖,骨肉自行分離,涼熱食之均可,香味濃鬱,味美可口。

鬼子雞

臨清金郝莊的鬼子雞,配方獨特.、肉鮮味美、肥而不膩和爛而不散。具有色香味俱佳.口味純正等等優點。

八寶布袋雞

臨清八寶布袋雞創始於清同治年間,至今已有100多年的歷史了。它採用當年的雛雞做原料,殺好洗淨取處內臟,剔除雞爪和雞頭外的全部內臟,淹入鹽水,然後放入海參、魷魚、海米、竹筍、銀耳、銀魚、蓮子八種菜和炒白糖(上色),味精、胡椒等作料放入雞腹腔內,然後在鐵板盒子內上籠蒸熟,然後勾芡,八寶雞便做好了。八寶布袋雞活象趴著的殷紅色的整雞,吃起來爛、香酥,既有雞肉的異香又有山珍海味的鮮美,是宴請席上的佳餚。

臨清燉雞

臨清燉雞,土雞宰殺,除去內臟,洗淨剁塊,老薑、炒鍋上火,放豆油,下入姜塊、香料,炸出香味,下雞塊煸幹水分,加面醬炒香,倒入高壓鍋內,加醬油、松莪和沉澱過濾的泡松莪的原湯,加蓋上火,壓8分鐘,裝盆即可。湯汁醬紅,味美醇厚,香氣宜人。

臨清黃燜雞

臨清黃燜雞,將雞肉切成1寸見方塊,放鹽醃製15分鐘,掛糊先入溫油鍋炸半分鐘,炸好放入碗內加上蔥姜和大料,上籠蒸1個小時就可以了,色澤金黃,鮮鹹甜口,軟爛濃香。

臨清粉蒸肉

臨清粉蒸肉,東關賓館西邊有一家賣的路北,在陽春麵西邊挨著,在外面都蒸籠,那個粉蒸肉、花椒肉、辣肉都是一絕,還有豆腐雞蛋,紫菜還有N種小菜免費,包準你吃了一回光想第二回;郵電局和農行之間還有一家可好吃了,辣子肉和粉蒸肉都很好吃還有湯喝。

臨清扣碗

臨清扣碗,老臨清扣碗將掛麵糊炸制好的肉塊、排骨、雞塊、魚塊或用油炸熟的肉丸子,盛在一隻只掛著黑釉子的小碗中,加蔥、薑末及花椒麵,上蒸鍋蒸至極爛,骨肉脫離,取出來反扣在大碗裡或者湯盤中,澆上用醋、醬油、骨頭湯對制的沸湯,淋上幾滴香油,撒上香菜末,吃起來,軟爛脫骨,味入肌裡,鹹酸撲鼻,齒頰留香,令人久久難忘。現在扣完根據大眾口味改進了好多有粉蒸肉、花椒肉、腐乳肉、辣子肉、黃燜雞,方子肉,雞蛋糕等。

尹閣「下凡肉」

臨清尹閣「下凡肉」從臨清城沿著古運河向東南約10公裡的地方,有個尹家閣村,村裡有近百年歷史的「聚隆號肉鋪」,四代人經營者豬尿泡肉和下水肉,人稱「下凡肉」。因其風味獨特,物美價廉,在當地頗有名氣。「下凡肉」,實際上是豬下貨的巧做巧吃。這是臨清運河南岸李廷早家的四代祖傳手藝,因其風味獨特,物美價廉,人們相爭購買,後來大家名副其實地叫它是「下飯肉」。這「下飯肉」再配著壓槓鍋餅同吃,其味道越嚼越香,越品越濃。

尿泡肉

臨清尿泡肉(肚):做尿泡肉時肥的多些,豬肋條肉(五花肉) 2500克、豬肚(尿泡)1個、綠豆面 800克、大蔥 5克、姜5克、花椒粉 5克、味精 3克、香油 20克、鹽 3克、白砂糖5克、醋 5克、各適量,將肉洗淨切成丁,加入精鹽、香油、味精、花椒麵、硝水5克、綠豆面、適量水、蔥薑末調勻。把肚皮用剪刀剪開一小口,內外用鹽、醋反覆搓洗淨,將調勻的肉丁裝進肚皮內,隨裝隨揉,裝畢用竹籤別嚴肚皮小口。把小肚放入鍋內用慢火煮爛,撈出放在箅子上,燻鍋內放白糖,把箅子架在上面。鍋底燒火使白糖燃燒發出濃煙燻制一會兒,取出小肚後抹上芝麻油,待涼一小時後即可改刀食用。

王四輩熟牛肉

臨清王四輩熟牛肉清光緒初年,在光明街北首自營牛羊熟肉。其製作工藝嚴謹,經營有方,生意興隆,食品經銷天津、德州、滄州等地。光緒十七年建字號「觀音堂」後子孫相傳,生意不衰。縣仍沿襲老字號,生熟兼營,以熟肉為主。

爆肚

臨清水爆肚、油爆肚:臨清地方特色小吃。爆肚的原料是羊肚和牛百葉,洗淨切成細絲,用滾燙的開水焯熟,再加上蔥花、薑末、芫荽、麻醬和濟美醬園的豆腐乳等調料,味道別具一格,脆嫩可口。臨清的爆肚用料十分講究,將羊肚分為13個部位,有散丹、肚仁、肚頸、蘑菇尖(指羊肚一部分),牛肚則分為百葉、肚仁、肚頸、一般來說,在臨清,夏春吃水爆肚,秋冬吃涮羊肉。北京京劇團來臨清演出,感到驚奇,臨清也有水爆肚,殊不知名滿北京的「爆肚馮」馮元傑就是臨清人,他在清朝末年,把臨清這一美味帶到北京,獨樹一幟,人稱「爆肚馮」,其子馮金生20世紀30年代還在東安市場原址開了一家字號為「金生隆」的爆肚餐廳。「爆肚馮」即是臨清後人,其七世孫面對國外快餐的進入,組織北京名吃傳人建成北京「小吃一條街」,很是火爆。

清水牛百葉

牛百葉就是牛的重瓣胃,經洗淨加工改刀,用開水滾燙兩分鐘就成。加上蔥花、薑末、芫荽和濟美醬園的豆腐乳醬等調料,味道別具一格,脆嫩可口。

漢族八大碗

臨清漢族八大碗,漢族八大碗包括米粉肉,花椒肉,酥雞、滑裡脊、汆丸子、黃燜雞、方子肉,雞蛋糕另外還有(瓦塊魚、股子雞、腐乳肉、辣子肉、酥花肉)是根據各家席面不同所以菜品不同、是根據清真八大碗演變過來的。

清真八大碗

清真八大碗:包括燒肉、燉肉、圈巧閣、松花羊肉、清汆丸子、黃燜雞、黃燜肉、肉雜拌,是回族同胞結合當地飲食習慣而形成的獨具臨清特色的清真飯菜,是臨清回漢飲食文化融合的結晶。2007年5月被省烹飪協會評為山東名小吃。

汆肉丸子

臨清汆肉丸子並不是大飯店、賓館特有的,而是臨清市巷陌的露天飯攤上製作的,就像早市上的油條鍋一樣普遍。您一坐下,攤販便手腳麻利地將羊肉餡(提前加工調製好的)擠成慄子大小的丸子,挖到沸滾的湯鍋裡,不一會兒,一碗漂著香菜末、香油花,透著酸酸辣辣香味的汆丸子便放在您眼前,吃一口,那個嫩、鮮、滑、爽,只恨沒有多長出一根舌頭來。

臨清砂鍋

臨清砂鍋是有清真扣碗和熱羊肚演變過來的,現在砂鍋的品種雜拌,松花,汆丸子,豆腐,酥雞,羊雜,酥肉,全羊。。。。。。等品種繁多。

熱羊肚

臨清熱羊肚,臨清人們感興趣的是熱羊肚。熱羊肚是臨清名吃之一。一是它的調味好,二是經濟實惠。清末,羊肚作為臨清名吃進入北京,在西交民巷「落戶」,店鋪名稱叫「臨清羊肉館」。民國和解放初期,生意十分興隆,很有名氣。此館主要賣「羊肚」,北京人叫「羊雜碎」。

全羊湯

臨清全羊湯、燉全羊:臨清地方特色小吃。回民小本經營者,用挑子一頭挑熱鍋老湯,一頭挑木櫃盛放的熟羊下水,可供客人隨意挑選入鍋,熱後食用。在河邊、路口經營,常至深夜。冬夜尋著昏黃的燈光,迎著撲鼻的香氣,喝上一碗滾燙的全羊湯,真有說不出的舒坦。北京燉羊雜即臨清燉全羊,為臨清人初始經營。

臨清湯

臨清湯。在臨清大小餐館吃飯,大有無湯不成席的架勢。制湯的原料非常廣泛,珍品類的三菇六耳、燕窩、猴頭;海味水發貨中的海參、魷魚、蹄筋、乾貝、海米粒;還有雞、鴨、魚、肉等,無物不可做湯,無味不可調湯。臨清傳統宴席叫「三點水席」。一般是6個或4個涼菜,12個熱炒菜,2個大件菜,最後吃飯時不上飯菜,而是上6個湯,講究的時候,也有上8個湯的。就是現在的新宴席,也不上飯菜,而是安排四個大湯盛分而食之。

臨清湯花樣多,實惠味足,一湯一料,百湯百味,觀之湯清如水,品之初淡而漸濃,乍薄而轉厚,令人舉匙不停,齒頰留鮮,餘味無窮。飲過酒,或吃過油膩大的菜餚後,再食臨清湯可除油膩,清口提神,助消化。難怪到臨清的外地人都意味深長地說:「到了臨清不喝湯,枉自費力跑一趟。」「臨清湯,喝一口,不想走。」最有名的臨清傳統名湯是「對魚湯」。「對」即重新加湯加調料對製成一款鮮湯來,此湯不用整魚製作,而是用宴席剩下的魚頭、魚骨架和魚尾加工而成。在臨清吃魚還有個講究,無論是吃「糖醋鯉魚」,還是吃「紅燒魚」、「清蒸魚」,品嘗時都儘量不破頭尾,儘量保持魚翅、魚刺及骨架的完整。據當地人講,這是對廚師的尊敬,廚師看到盤中完整的魚骨架,便高興地免費給客人加工一個對魚湯,以此表示回敬。「對魚湯」一般是做成酸辣味的,大大的醋,多多的胡椒麵,調得湯口酸酸辣辣的直衝鼻子,再撒上一把香菜末或青蒜末,滴上幾滴香油,喝一口,酸、甜、鹹、辣、鮮樣樣俱全,令人胃氣重振,食慾大開。打個嗝,都是滿口的清香氣。據傳,曾有一位從海外歸來的客人咂了幾口「對魚湯」後,激情滿懷地吟唱道:「想俺爹,想俺娘,想俺臨清湯。」

臨清湯品之初淡而漸濃,乍薄而轉厚,餘味無窮,飲過酒或吃過油水大的菜餚後,再食用臨清湯,去油膩、清口提神、助消化,深受官家富商的喜愛。清乾隆帝六過臨清,每次都對「臨清湯」大加讚賞,後形成以湯為主的「貢湯宴」。這也是臨清歷代廚師對形成運河文化菜系所作出的突出貢獻。

羊腔子

臨清羊腔子,羊肉無論是清燉還是紅燒或烤制食用,味皆鮮美。用羊肉加工製成的糕、饃、點心,也格外鮮香溢口。羊腔子是把羊去掉頭、四肢和內臟後,加入特製的香料進行燉煮、燒烤,故得名「羊腔子」。出鍋時芳香四溢,入口滑爽,香而不膩,口感極佳。

考棚燻魚

臨清考棚燻魚:臨清有考棚,平時為書院,閒暇之餘學子們就在岸邊垂釣,得到新鮮鰱魚交給酒家用杉木鋸末燻制,因鮮香受仕人讚賞。時有「吃燻魚,去考棚」,菜品流傳至今,成為臨清運河名菜。

糖醋魚

臨清糖醋魚,草魚去掉魚鱗片和內臟,清洗乾淨,沿背骨從中間片開,將兩側的魚肉剔開,調入料酒醃製20分鐘。雞蛋磕入碗中,加入幹澱粉,攪打成蛋糊。鍋中入油,中火燒至七成熱時,將魚均勻地裹上蛋糊,入油炸至金黃色撈出,瀝去油分。擺入盤中。鍋內留少許油,放入薑絲煸炒幾下,依次加入醋,綿白糖、番茄醬、鹽和40ml清水,攪動幾下,再調入溼澱粉,用鏟子沿一個方向攪動,調成糖醋汁。將調好的糖醋汁迅速淋在炸好的魚片上即可。鮮嫩無比、酸甜可口,外焦裡嫩,肉質鮮美,且無腥味,可以開胃,色澤金黃, 甜鹹適口。

酥魚

臨清的酥魚,臨清河鮮中的代表,一條普通的草魚,通過秘門的刀工、油炸和調料,做出外香裡嫩、鮮酥可口、甜鹹兼有、香味濃鬱的酥魚,讓眾多人拍手叫絕、欲罷不能!「酥魚」富含豐富的蛋白質、脂肪、維生素、核酸和鉀、鈉、鎂、鋅、硒、碘等微量元素,加上湯料中的各種滋補調料,故有抗衰老、抗癌等作用;「酥魚」既是一道下酒菜,又是一樣絕美的休閒小吃,以色澤黃亮、色香味美、骨酥肉嫩、溢香爽口、久吃不膩而著稱,同時可做成鹹、甜、鮮、麻、辣等多種口味,能讓喜歡各種口味的人都讚不絕口。

燒燜子

臨清燒燜子,用料普通,味道卻很獨特:首先把地瓜粉條煮至回軟,用刀截寸二段,加蔥、薑末,拌入羊肉哨餡,再放少許羊浮油攪勻,做成大扁丸子,或直接攤在抹了油的盤子上,上籠蒸15分鐘,取出切成均勻的片。用溼澱粉漿一碼拉,放油鍋中煎過,加蔥、姜、大料、醬油等燒透入味,淋上花椒油,出勺裝盤,其色澤紅潤,軟韌有吃口,不膩不羶,佐飯下酒皆宜。

鍋燒雞子

臨清鍋燒雞子為臨清特有的名吃之一,它是用最簡單的原料--雞蛋,經複雜加工,做出外酥裡嫩最為美味的佳餚,歷經四百多年的傳承,深受食客的歡迎。用最簡單的原料做出最美味的食品,是臨清人能吃會吃的具體體現。

濟美醬菜

臨清濟美醬菜:濟美醬園,它的發展也曾與運河息息相關。濟美醬園原是安徽省故縣一個姓汪的,順運河而上,到臨清創辦的。開始規模很小,後來不斷發展,清代末年已擁有千口大缸.臨清傳統名吃。濟美醬園創建於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與北京的「六必居」、保定的「槐茂」、濟寧的「玉堂」齊名,一起稱為江北四大醬園。

進京腐乳

臨清「進京腐乳」是其傳統產品之一。清道光年間,深得朝廷賞識,因此而得名。質地細膩、味道鮮美的進京腐乳,是濟美的名牌產品,許多人都以此作為饋贈禮品.

劉垓子白仁

臨清劉垓子白仁,用上好的山東大花生去掉花生的紅衣,用油炸制而成,花生香脆、質松可口,是下酒送禮的美食。

蜂蜜涼粽子

臨清蜂蜜涼粽子,蜂蜜涼粽子特點就在於:只用糯米包成,無餡,煮熟後晾涼,吃時澆以蜂蜜與黃桂醬――白糖醃桂花醬。其色潔白,其形嬌美,其味甘甜。涼粽子淋上蜂蜜即成,是臨清人理想的食品。具有涼甜芳香、泌人肺腑的特點。

切糕

臨清大紅棗的切糕!這種小吃在臨清己不多見了。黃橙橙的黃米切糕,配上大紅棗,紅小豆,又甜又香。據說這切糕是從北京傳過來的,可是臨清人在北京賣切糕的不算少,到底臨清傳到北京,還是北京傳到臨清,暫且不論,反正老輩子臨清人「切糕王」就在北京賣過切糕。

黃面糕

臨清大棗粘窩窩(粘糕),用大黃米麵和大棗混合做的窩窩頭,黃色的,它的樣子和名字是一樣的,圓錐形錐底部有一個向裡面凹進去的口,故得名大棗粘窩窩。現在不常見,如今的大棗粘窩窩頭已經是一種綠色、美味、營養、香甜可口健康的美食了,因粗糧對身體健康很有好處,因此廣受現在消費者的喜愛。

燜餅

臨清燜餅,堪稱為巧吃。把烙好的雙層單餅,切成細絲,加油回鍋,添加小料和少許蔬菜爆炒,將餅絲倒在上面燜一燜。燜好後,再將炒好的雞蛋入鍋顛翻幾次即成。吃起來柔軟滑口,被稱為宴席上的上等麵食。

燜麵條

臨清燜麵條為臨清獨具特色的主食之一,製作方法多種,可葷可素。製作時,選用優質麵條,下鍋六成熟時,急速撈出放入清水,抄水後控幹水份,過油備用。時鮮蔬菜適量,常規炒後放入麵條,燜3-5分鐘後,加入預先製作好的蒜未、醋、香油,調勻後裝盤上桌即可。麵條滑嫩不粘、鹹香適口,營養豐富。

三角火燒

臨清三角火燒。第一,外形獨特。第二,先烙後烤.第三,外酥裡嫩

火燒夾肉


臨清火燒夾肉,臨清人開燒餅鋪也有一個風俗,總要和一個熟肉店搭鄰居,我離不了你,你離不開我,都有利可圖. 燒餅夾肉,燒餅夾肉是臨清清真名吃,其燒餅厚且個較大,烤好後夾上醬好的爛牛肉或羊肉,再回烤爐烤出油,咬一口,香味四溢,滿嘴流油,真是解饞。臨清人好吃這一口,既方便,又好吃。

油酥火燒

臨清油酥火燒,臨清風味小吃,將麵團劑子,抹上香油,芝麻鹽.精油(動物油最佳),擀成長圓形烙後,爐內燒烤而成,即可食用,外酥裡嫩.香鹹可口,香而不膩,勘稱一絕。

千層火燒

臨清千層火燒,以本地所產優質麵粉為原料,製作時用油和面,醒好後,分劑子。擀成圓形,上面刷油,撒芝麻鹽,蔥花,把餅沿一個方向捲起,盤成螺旋形,用手壓扁,擀成圓餅。重複一次後入烤爐烤至外皮金黃即成。成品色澤金黃,香酥脆爽,百吃不厭。

鍋餅

臨清鍋餅,御史巷的鍋餅----咬不透,幹硬酥脆,筋道利口,面味醇香,充飢耐存,因而揚名四方,倍受歡迎。鍋餅的外殼厚實且堅硬,很有嚼頭,很多人特別喜歡吃外皮,酥香且耐吃,經久不厭。牙口不好的人吃起來會很辛苦,不過可以拿來磨牙;鍋餅的內瓤是很軟和的,一層一層的,有十幾層之多,香軟易嚼,口齒生津,絕對管飽。鍋餅的另一種吃法,即是與臨清名吃熱羊肚搭配,是道名吃。,經濟實惠。嚼之有勁而不粘,外硬裡韌,食之幹香濃厚,回味無窮。

葷油餅

臨清葷油餅,葷油餅是臨清的傳統名吃,濃香撲鼻葷油餅的油是羊油或者豬油加入面裡加上大蔥放到煎鍋煎的,葷油餅是傳統民間食品.素以原料平常、製作簡單、香酥可口、風味獨特而受到人們的喜愛。

肉餅卷

臨清肉餅卷,肉可用牛肉、驢肉、豬肉、羊肉等,牛肉為最好。拿牛肉餅卷為例,主要原料是麵粉、牛肉和食用油等,但在製作工藝上極為精良,首先麵粉的選擇及用水的溫度,和面的火候及醒面的時間均有嚴格的限制。一般來講,面下鍋烙制時就會有面香溢出,成品薄如紙張,色澤爽淨,吃起來綿軟非凡,香濃適口,而牛肉的燉製更是餅卷肉的重中之重,要想讓餅借肉香,肉借餅味可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從牛肉的選擇到牛肉的泡製時間再到燉製的火候大小,都有明確規定及講究。出鍋的牛肉餅卷清香不膩、綿軟適口、營養豐富、老少皆宜。

武德魁肉餅


臨清武德魁肉餅:以優質、價廉、方便實惠而譽滿全城,聲靡四鄉。治餅口訣:肉不加菜,三天不壞;肉要保鮮,用時現加鹽;肉片切成丁,不化油膩輕;蔥花扮香油,更顯香味稠;要向餅酥皮不焦,豬板油多為上招。

燙麵餃子

臨清燙麵餃子,從字面上便能理解,要用滾水來和面,那樣才能是顯現出「燙」的感覺。因為面已經被水燙熟了,所以用不著醒,現和現包就成。餡心可葷可素、可甜可鹹;成熟方法用蒸,葷餡有三鮮、蝦仁、蟹黃、海參、魚肉、雞肉、豬肉、牛肉、羊肉等,素餡又分為什錦素餡、普通素餡之類。燙麵餃子的特點是皮薄餡嫩,味道鮮美,形狀獨特,百食不厭。

鍋貼

臨清鍋貼, 臨清城西,古時挖運河時挖出的逶迤泥土如龍,臥在河之東岸,當地百姓稱為龍山,在其南首回味餐館吃到一味鍋貼,非常誘人。鍋貼正面焦黃若金,反面則潔白如玉,吃起來,皮酥餡嫩,味道異常鮮美。後請教飯館老闆孫文中,得知為其家傳名吃。其父愛好烹調,講究飯食,於五六年前創製了這種小吃。他選料講究,以大肉、魚肉(猴子魚)為主,用香油煨起來,隨吃隨包隨煎。我好奇地到操作間一看,煎鍋是自製的土灶,非常合理,且宜於烹製,難怪回味餐館的鍋貼這麼有名氣,沒有厚實的內功看來是創不出名牌的。

徐家煎包

臨清徐家煎包:臨清徐家包,是堂邑縣小薛村人徐學敏於清嘉慶年間創製的,至今已有180多年的歷史。徐家煎包的第七代傳人徐振環仍和他人聯合經營者包子生意,本地人招待外客,吃一頓徐家包子是不可少的。因此,徐家包的買賣非常興隆。

灌湯包


臨清的灌湯包,鮮香肉嫩,皮簿筋軟、外形玲瓏剔透、湯汁醇正濃鬱、入口油而不膩。

竇家蒸包

臨清竇家蒸包:原名「揪頭包」又稱燈籠包。創於清同治五年(1866年),由竇延棟在臨清「元興樓」始建包子鋪,傳至竇玉田已是第三代,其製作工藝不斷改進和完善。現在的竇家包由十種原料精心調配製作,面軟皮薄。竇家包選料考究,製作精細,個勻餡大,松嫩爽口易消化。張自忠將軍在武訓學堂舉行宴席時指名吃竇家包,成為佳話。修建先鋒橋時,徐學敏煎包傳人曾煎制竇家包,吃得前蘇聯專家手舞足蹈,連聲叫好。

臨清燒賣

臨清燒賣是臨清麵食行業的四大名吃之一,是一種介於包子和餃子兩者之間,經特殊方法蒸製而成的包餡麵食。臨清燒麥以王家燒麥為最佳,已有一百多年的歷史。燒賣形如石榴,皮薄柔軟,隔皮見餡,餡香鮮嫩,不腥、不羶、不膩。現在大多以羊肉為餡,但不腥不羶,再蘸以雙醋、香油,令人百吃不厭。

臨清的小籠燒麥,是備受人們歡迎的精美麵食。羊肉餡燒麥,不腥不羶,津津有味,出鍋後在外形上,呈石榴嘴狀,既區別於北京的「麥穗形」、又不同於天津的「荷花形」。

油香

臨清油香、糖蓋 (油香加上糖,就變成了糖蓋兒),煎油香是回族最重要的飲食習俗之一,也是回族既傳統也頗具特色的食品。遇到穆斯林的節日,家中婚慶喜事,舉行宗教活動,招待客人,回族都要煎油香,如果不煎油香,會被人看不起。過去生活緊張的年代,回族把煎油香看得很奢侈,一年四季很少吃到。改革開放後,隨著回族群眾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煎油香已成為家常便飯。不僅如此,一些賓館飯店小吃部也專門煎油香,油香成為一道受人喜愛的主食。

果子

臨清果子(也叫麻糖,油條),麻糖這裡還有一段故事。明萬曆年間,中官馬堂來臨清橫徵暴斂,導致市場破敗蕭條,最終引發了震動朝廷的臨清民變。臨清人痛恨馬堂,就捏麵人,把它叫作「馬堂」,在油鍋裡炸熟吃掉,久之,臨清就把油條稱為「麻糖」。

臨清荷包,荷包製作方法將精鹽、鹼面、明礬(搗碎)放入和面盆中,加入和面盆中,加少許熱水溶化,再倒入麵粉和200毫升溫水,攪拌搋揉和面,然後蓋上溼布餳發約20分鐘。案板上略抹花生油後,將麵團放上,再取少許花生油抹在麵團上,搋揉和勻,略餳片刻,然後用擀麵杖擀成約2毫米厚的面片,其中五片稍抹花生油後與另外五片粘緊。將鐵鍋加花生油置於旺火上燒至六成熱,放入長面片油炸,待面片鼓起,形成「荷包」狀時撈出,取出筷子在其一端挑個破口,將雞蛋磕入,用筷子夾住破口(破口朝上),再次下鍋油炸,待蛋液熟凝後,再翻轉油炸至金黃色。產品特點形似荷包,金黃焦脆,口感軟嫩,味道鮮美,是臨清特有的小吃。

饊子

臨清饊子,饊子把調好的面放在油中,用手搓拉出散子坯,再把散子坯纏在手上,一束束的,下鍋炸,真是心靈手巧。這種食品,老人小孩都喜歡,又酥又脆。

棗花糕

臨清棗花糕,棗花糕的製作原料以白面為主,棗為輔料;製作所需的工具為極普通的剪刀、菜刀等;製作手法有切、揉、捏、揪、挑、壓、搓、撥、按等。棗花糕除了可食用外,還具有很強的觀賞性,它是百姓寄託心願的一種方式。逢年過節,在農村有製作棗花(也叫面花)作為贈送禮品和祭祀供品的古老鄉俗,也是女兒出嫁回門的回贈送禮品。

棗花

臨清棗花,棗花的製作原料以白面為主,棗為輔料;製作所需的工具為極普通的剪刀、菜刀等;製作手法有切、揉、捏、揪、挑、壓、搓、撥、按等。棗花除了可食用外,還具有很強的觀賞性,它是百姓寄託心願的一種方式。逢年過節,在農村有製作棗花(也叫面花)作為贈送禮品和祭祀供品的古老鄉俗。

油鹽花卷

臨清油鹽花卷,油鹽花卷製作原料以白面為主,油,鹽,大蔥為輔料,把面柔好擀成餅放上油,鹽,大蔥放均勻然後轉起來切成小塊,在扭成花卷上籠蒸熟即可。

豆沫

臨清豆沫,最受人歡迎的還是徐家豆沫。每天早晨,這裡顧客盈門,從老人到小學生,來往行人都要到這裡吃個油條,喝碗豆沫。豆沫,也叫甜沫,很多地方都會做。可是臨清的徐家豆沫不一般,簡單地看一下他們的製作,你就會明白。豆沫本不是以豆子為原料,而是用泡好的小米上水磨推磨而成,徐家豆沫之所以能招來顧客,因其製作講究,實實在在,每15斤小米添加白胡椒4兩,花椒4兩,小茴香3兩,可謂貨真價實。這家店主徐振海師傅祖孫六代都以做豆沫為生,三個孩子都以做豆沫為職業,大約做豆沫有一百二、三十年的歷史了」。由於他家製作豆沫用料實在,很受顧客歡迎,他們每天風雨無阻,停了電就用拐子磨,有了電就用電帶磨。徐振海家做豆沫還有一招,燒鍋時不用煤炭,而用木墩子,以防糊鍋,保持原味,怪不得人們都願喝他家製作的豆沫呢。

掛麵

臨清魯西北空心面,又稱掛麵、墜面,因麵條纖細均勻、根根空心而得名。始產於清朝末年,距今已有百餘年歷史。魯西北空心面的食用非常方便。魯西北空心面放入沸水後,開鍋即可出鍋。如果條件不足,也可用開水直接泡食,是再方便不過的即食麵。且出鍋後不粘不稠,盛在碗內兌少許麵湯,用筷子挑起麵條又不見湯,湯隨空心走。食用時配以香油、香萊、食醋、味精等輔料,柔軟滑爽,營養豐富,極易消化,還最適於老弱病者及產婦食用。如果你來到臨清,給你端上一碗熱氣騰騰、香氣四溢、滑爽綿軟的魯西北空心面,那白皙的麵條、微黃的芝麻油、翠綠的香菜、加醋後呈巧克力色的麵湯,單就顏色就會讓你垂涎欲滴。如果再配上發麵燒餅和臨清濟美醬園的小菜,保證能讓你胃口大開、一快朵頤。吃後也將會回味無窮!

臨清什香面

什香面是臨清的名吃。什香面由金瓶梅宴中的溫面和本地民間小吃撈麵綜合改進、演變創新而來。什香面,顧名思義,要先有麵條,是普通的麵條,一般是機械軋制而成。奢侈點的是自家擀的手擀麵,和面的時候要加雞蛋、鹽,這樣擀出的麵條才夠筋道。特別是用石磨麵加工成的麵條口味最佳。十香面烹飪製作工藝流程講究,菜碼品種多,名為十樣菜,其實,菜料達十八樣以上,且隨季節變換蔬菜。做十香面是很見廚師功夫的,要做好十幾樣菜,不亞於置辦一桌子酒席。因為要求的刀工要好,絲、丁、沫,都是些精細活,粗枝大葉也可以,但必然少了十香的神韻。主要炒菜有:炒茄絲、炒西胡絲、炒綠豆芽、炒韭菜、炒蒜薹末、炒菜豆角末、煎雞蛋花;隨炒菜上的小菜有:鮮黃瓜絲、醬瓜末、胡蘿蔔末、鹹疙瘩末、韭菜花末;佐以小碗調味料:本地香醋、芝麻雪上鹽、芝麻醬、蒜泥;還有兩個滷,即西紅柿雞蛋滷、肉滷(牛肉滷或豬肉滷)。吃的人可以根據自己的口味選擇,麵條滑嫩,爽口。吃這種面由於蔬菜種類多,維生素含量較高、較全,很受廣大食客的青睞,甚至吸引來了北京、省城及港澳臺各界名流人士。近年,隨著十香面名聲的擴大,有很多省內外的廚師來臨清學習它的製作廚藝。

陽春麵

臨清陽春麵。又稱光面或清湯麵,是指一種不加上任何菜餚配料而只有湯的麵條,煮這種面的麵條一般沒有規限,細如龍鬚麵或者粗如寬面均可使用。陽春麵的名稱起源於農曆十月的別稱「小陽春」。相傳由於這種面的價格是十分錢一碗,因此被冠以陽春麵的美名。如果吃麵時裡面加上一碗燒肉別提多味美了,我吃的時候都加一碗,沒吃過的可以試試。

張家元宵

臨清上灣街張家元宵,張家元宵是用糯米粉做成的,餡的又有甜、鹹之分。甜餡一般有豬油豆沙、白糖芝麻、桂花什錦、棗泥、果仁、麻蓉、杏仁、白果、山楂等;鹹餡一般有鮮肉丁、火腿丁、蝦米等。

棗脯

棗脯,因其晶瑩透亮,棗味濃鬱,補中益氣,遠近馳名,1985年在全國同類產品評比中,被評為部優產品。

山楂糕

山楂要事先切兩半去核、去蒂後清洗乾淨後放入不鏽鋼鍋中。倒入清水後開中火,待水開後轉小火。煮製20分鐘後關火,煮的時候要用勺子不停地膩,儘量將其製成糊狀。把熬成糊狀的山楂倒入濾網中,放置在容器上用一隻勺子不停轉圈式的碾壓山楂,以過濾出細膩的山楂蓉玉米澱粉50克清水65克混合均勻後備用。將過濾出的山楂蓉倒入鍋中,加入白砂糖.放置在燃氣灶上開小火,要用木鏟攪拌至白砂糖完全溶化後,分多次少量加入調勻的澱粉糊。這期間要用木鏟朝著一個方向不停地快速攪拌.熬製山楂糊至非常粘稠的狀態,並冒出大大的泡泡時即可關火。接著將熬好的山楂糊倒入鋪有保鮮膜的容器,放置冷藏室兩小時後就可以吃了。

蓼花

臨清蓼花,明清之際,沿運河而來的南方人,把用糯米蒸熟搗碎後製成的橢圓形食品——餈粑帶到臨清,這種食品臨吃前入油鍋一炸,立即蓬鬆脹大,然後撒上一層白糖食用,頗受人們的歡迎。在此基礎上,一些糕點作坊研製成仿形名點,以「蓼花」命名。為誘人食慾,往往在其外表添加食用色,或淺綠,或淺紅,看起來五顏六色,很像水蓼花開,所以稱之為蓼花。臨清俗語云:「臨清蓼花——虛蛋。

綠豆糕

臨清綠豆糕,酥皮綠豆餡,酥而不幹。糕點粉、白糖、植物油和水做成水油麵團;糕點粉、植物油搓成油酥麵團;和面要使水油皮和油酥的軟硬度一致。綠豆熟粉(綠豆煮熟,撈出晾涼碾成粉,保留一定溼度)加白糖和適量香葷粉製成餡心。將水油麵和油酥面製成大包酥麵團,包酥時擀皮要雙手用力均勻,每千克麵團下劑16隻,擀成圓皮包成餡心,入烤箱烤制,溫度200/160℃,時間15分鐘,外皮起酥,清香甜糯。

臨清美食僅靠本文難以一一詳列,正如中國著名辭賦家金學孟大師在《臨清美食賦》云:「運河美食,沙丘名滿,遠播海外,近馳中原。囊九州而特色,集五湖而獨燦。」臨清歡迎全國各地人民前來品嘗臨清美食!

附臨清特色美食推薦:

大酒店的扒豬臉臨清第一。

消防隊北路西順心齋燜麵條臨清第一。

  老開元對過胡同清賓的小包子臨清第一。

  地稅局對過事成飯店軟燒臨清第一。

  民族餐廳牛肉乾臨清第一。

  老開元的風乾雞臨清第一。

  迎賓的肘子臨清第一。

  伊林居的巧閣臨清第一。

  招待所的什錦麵臨清第一。

  寇家豆漿臨清第一。

  飼料廠門口扣碗臨清第一。

  啤酒廠門口豆腐腦臨清第一。

魯天南面路西金豪火燒臨清第一。

  郵電局門口辣肉臨清第一。

  竹竿巷口的燒賣臨清第一。

  登贏小區和光燒餅臨清第一。

  招待所對過陽春麵臨清第一。

  小亮拉麵臨清第一。

  老劇院門口的油酥燒餅臨清第一。

  國棉廠大坑口的炸花生臨清第一。

  溪源的大包子坮煎魚臨清第一。

  青碗市口的洪家牛肉臨清第一。

  段家海鮮對過張家豬下水臨清第一。

  國棉廠路口錢家羊湯臨清第一。

  供銷學校對過粉蒸肉臨清第一。

  登贏小區肉夾饃臨清第一。

  造紙廠門口的水爆肚臨清第一。

  橋頭堡的肉雜燴臨清第一。

  鰲頭磯徐家豆沫臨清第一。

  二院路口馬家豆芽包子臨清第一。

五裡廟的農村大席臨清第一。

汪堤烤紅腰臨清第一。

  康莊燻羊腔子臨清第一。

  焦莊燉三寶臨清第一。

  石槽信譽飯店燉雞臨清第一。

  十小學金龍尿泡肉臨清第一。(肚包肉)

  武德奎肉餅臨清第一。

  林園王家燒餅夾肉臨清第一。

  松林燒烤臨清第一。

  武訓對過清汆丸子臨清第一。

  吉士口素煎包,幹炸小鯽魚臨清第一。

  青年橋楊老四小肚臨清第一。

  國棉廠三鮮鍋貼臨清第一。

  保良第一家餅卷肉(公園河邊或二院附近)

  老時鮮樓羊湯(現在位於魯潤小吃一條街)

  吉士口素煎包(公園北門吉士口附近)

  李家燒雞(招待所橋下邊)

  上灣街張家元宵(新華書店附近)

  尹閣下水(新華書店附近)

  劉咳子白仁(劉海子鎮)

  金郝莊鬼子雞(金郝莊鄉)

  徐家豆沫(公園北門)

  臨清的狗不理灌湯包(黨校路口)

  景家沙鍋(魯天路口)

  武德奎肉餅(新華書店附近)

  東雲閣烤鴨(市醫院對面)

  魏灣火燒群的火燒(魏灣鎮)

  還有煙廠那片的一家火燒加肉(先鋒路東首)

本文資料收集於網絡,個別信息可能存在差誤,歡迎廣大微友提供最新美食資料,謝謝!

-俺是華麗麗滴分割線

一個值得臨清人關注的微信帳號,介紹臨清的方方面面,匯總臨清大事小事身邊事,把臨清裝進你的手機。讓外地人了解臨清,讓臨清人更了解臨清。微信號:shuolinqing


【新朋友】點擊標題下面「說臨清「快速關注。  

【老朋友】點擊右上角,轉發或分享本頁面內容。

讓外地人了解臨清,讓臨清人更了解臨清。關注微信號:shuolinqing。


長按三秒,點識別圖中二維碼,即可關注。

相關焦點

  • 臨清美食甲天下,臨清人我驕傲!史上最全的臨清美食推薦!
    臨清全羊湯、燉全羊:臨清地方特色小吃。回民小本經營者,用挑子一頭挑熱鍋老湯,一頭挑木櫃盛放的熟羊下水,可供客人隨意挑選入鍋,熱後食用。臨清鍋燒雞子為臨清特有的名吃之一,它是用最簡單的原料--雞蛋,經複雜加工,做出外酥裡嫩最為美味的佳餚,歷經四百多年的傳承,深受食客的歡迎。用最簡單的原料做出最美味的食品,是臨清人能吃會吃的具體體現。
  • 臨清歷史名勝古蹟,臨清人都轉轉!
    原標題:臨清歷史名勝古蹟,臨清人都轉轉! 白雲蒼狗,鬥轉星移。千年的滄桑為臨清這顆運河明珠積澱了燦爛輝煌的文化。滔滔運河水,帶走了舟車輻輳、世事嘈雜,給我們留下了處處名勝古蹟。
  • 臨清美食最全介紹,轉給外地人看看
    臨清小吃之一買豆腐腦小販的車裡都有兩個大缸,一個裝得是豆腐腦,一個裝得是湯,而最吸引人的,就是這湯了。在碗裡撇上豆腐腦之後,再澆上兩勺精心熬製的湯。湯是稠稠的,帶點醬汁的顏色,看起來就是那樣溫暖和舒心。
  • 舌尖上的聊城—臨清
    聊城美食聊城,作為一個有著2700多年歷史的華夏部落,美食的悠久流傳也自然不會落後!
  • 臨清美食,引無數吃客竟"撐腰"!
    臨清美食臨清,作為一個千年古縣,有著悠久的歷史和文化,美食經過悠久流傳聞名全中國!正所謂:吃遍全中國,數臨清美食妙!臨清美食,引無數吃客竟"撐腰"!吃的人可根據自己的口味選擇,麵條滑嫩,爽口。吃這種面由於蔬菜種類多,維生素含量較高、較全,很受廣大食客的青睞,甚至吸引來了北京、省城及港澳臺各界名流人士。近年,隨著十香面名聲的擴大,有很多省內外的廚師來臨清學習它的製作廚藝。目前,運河什錦麵已向國家工商總局申請品牌註冊。
  • 臨清獅子貓
    中國臨清獅貓至今已有五、六百年的飼養歷史。
  • 「美食趣聞」炸馬堂:臨清史上最臭的官員,你知道是誰吧?
    臨清史上最臭名昭著的官員,是萬曆年間的稅監馬堂(皇帝外派監督地方的太監)。那時,作為運河第一碼頭,臨清榷稅八大鈔關之首,是明王朝稅收來源重要之地。因此,萬曆皇帝派親信太監馬堂擔任臨清、天津兩地的稅監官。利瑪竇行至臨清時,遇到貪婪的稅監宦官馬堂。
  • 臨清獅貓美麗的傳說!
    臨清獅貓的培育形成與伊斯蘭的傳人和運河的開通有密切的關係。 早在唐永徽二年(651年)阿拉伯王國向小國派來廠第一個使節團,謁見了唐朝皇帝。這是伊斯蘭教正式傳人我國的標誌。波斯入來華就帶來了他們心愛的波斯貓。
  • 隨筆:臨清之行
    的採訪拍攝行程,要知道我們現在製作的視頻內容有80%左右為美食類題材,所以臨清的行程讓我異常的興奮激動。從復工復產後,我發現從聊城城區到各縣的車,唯獨「聊城-臨清」的快客舒適又便捷,去其他地方的快客也沒有幾條線路了,印象中莘縣方向還保留著快客運營,但舒適性遠不如臨清方向的。再去其他地方的要麼是只能選擇公交(城際),要麼是選擇普通客車。在價格上快客與其他車型並沒有差太多,能加幾塊錢提升一下差旅過程中的舒適度,還是值得的。
  • 臨清老大橋成省級「寶貝」了
    磚石結構,單孔,半圓形,直徑4.6米,孔高2.3米,通高6米,橋身長5.8米,橋身寬3.1米,磚砌橋欄高1.3米,東雁翅長19.6米,最寬處5.8米,欄牆高1-1.8米,西雁翅長12.3米,最寬處11.4米。此橋位於臨清繁華區,是商貿、官接之要衝,是研究臨清運河文化的寶貴資料。此橋又為觀賞月景之處,更為禽鳥早市,三教九流四方匯聚,是研究臨清市井文化、運河城市民俗文化的重要遺存。
  • 舌尖上的山東,品味「小天津」臨清十大美食,本地人最少吃過5樣
    臨清人的口音也特別好分辨,在每句話裡基本都會帶「麼」,比如:「你幹嘛去啊」,「吃了麼」,一聽就是臨清人。當然除了以上小編說所到的臨清的美食也是多不勝數,用「小天津」之稱。臨清因經過大運河五百多年的錘鍊,商業也因此繁榮,加之流動人口的匯集,使得臨清的美食小吃融匯八方,加之勤勞聰明的臨清人對此不斷的改進,現在的臨清美食是更具風土人情的市井小吃。臨清小吃絕對算得上上周邊地區之最。下面小編就帶大家品味品味「小天津」臨清十大美食,作為本地人的你不吃個三五樣好意思說是臨清人嗎?
  • 運河興衰話臨清(1)·遊臨清老城,看運河繁華
    運河興衰話臨清在中國大運河1700公裡的漫長航線中,山東臨清曾是一處重要的商貿口岸,它北依京津、南通江浙,自元至清,坐享五百年繁華,有「富庶甲齊郡」、「繁華壓兩京」之譽。明人說臨清「實南北要衝,京師之門戶,舟車所至,外連三邊,士大夫有事於朝,內出外入者,道所必由。」
  • 臨清捶雞面——小碗裡有大不同
    臨清繁榮興盛500年之久,是江北五大商埠之一,商業繁榮,流動人口聚集,因而臨清受南北菜系不同影響,融匯八方,形成獨特的臨清美食風味,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品臨清美食代表之一的捶雞面。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捶雞面出自臨清一家名為伊林居飯莊的三十年老店,被中央電視臺、山東電視臺的美食欄目等提名播出,店內的獎牌和美食無不讓人眼花繚亂。
  • 清食記|臨清美食屆「網紅」八大碗 700年來傳承至今 令人回味無窮
    大眾網·海報新聞記者劉璐 張震飛民以食為天,每個地方都有自己的特色美食。臨清作為全國著名的「小天津」,300多年的運河歷史為臨清飲食文化博採眾長、融匯南北創造了條件。臨清的回族人口佔到市區總人口的十分之一,所以在臨清城區,大大小小的經營攤位有一半左右經營的都是清真美食。「八大碗」就是眾多臨清清真美食的代表之一,它以菜碼多、味道鮮在臨清眾多的美食中佔有一席之地。臨清八大碗被列入「臨清市第四批非物質文化遺產」洪少龍任傳承人八大碗的來源和運河文化歷史是分不開的。
  • 臭豆腐的起源竟是「臨清臭豆腐」...
    要說起這臭豆腐,就不得不提起這臨清臭豆腐——因為它可天下臭豆腐的鼻祖!小編今天要說一個關於臨清臭豆腐的傳說。清康熙初年,恢復科考。一個南方姓王的舉人落榜。行至臨清,揮身已是身無分文。他見臨清繁華,過往船隻都在臨清落腳,船工們都下船來吃臨清的豆腐。王舉人有了主張,自己開了一個小小豆腐店,聊做生計,賺點錢好回家。結果,老天不佑。
  • 臭豆腐的起源竟是「臨清臭豆腐」……
    要說起這臭豆腐,就不得不提起這臨清臭豆腐——因為它可天下臭豆腐的鼻祖!小編今天要說一個關於臨清臭豆腐的傳說。清康熙初年,恢復科考。一個南方姓王的舉人落榜。行至臨清,揮身已是身無分文。他見臨清繁華,過往船隻都在臨清落腳,船工們都下船來吃臨清的豆腐。王舉人有了主張,自己開了一個小小豆腐店,聊做生計,賺點錢好回家。結果,老天不佑。王舉人剛作出一鍋豆腐,就下起了連陰雨:那豆腐餿了!王舉人有些心灰意冷:人要倒黴,放屁都砸腳後跟!眼看著那豆腐要臭了。
  • 臨清第二屆宛園美食文化旅遊周盛大開幕
    值雙節到來之際,臨清第二屆宛園美食文化旅遊周隆重舉行。10月1日上午9時,伴隨著緊密的鑼鼓聲、熱鬧的舞獅演出、華麗的舞蹈表演,拉開了活動的序幕,共同祝福祖國繁榮昌盛,祥和安泰。>臨清是一個美食之城臨清宛園美食文化旅遊周讓遊客可以盡享古香古色的美景,同時品嘗運河沿岸美食、感受運河美食文化,開啟一場「舌尖上的運河之旅」。
  • 500年前一個朝鮮人漂流到了臨清,目睹了臨清的繁華……
    朝鮮成宗八年(中國明成化十三年,1477年)殿試進士第三名,33歲時蒞濟州島為官,次年閏正月初三,在渡海回鄉為父奔喪途中,遭遇風暴襲擊,偕同船42人,漂流至中國浙江台州臨海縣地。最初疑為倭寇,經六審而釋疑,受到明朝地方和朝廷的禮遇。遂自浙不由陸路至杭州, 杭州走水路,沿京 運河經揚州、濟寧、臨清、天津至北京,再由陸路至鴨綠港式,返回故國。朝鮮國王令他將136天的海陸經歷用漢文敘寫撰呈朝廷。
  • 【舌尖上的山東】臨清託板豆腐
    臨清水豆腐,因賣主用秤稱好後總是切好放在一塊特製的長方形木板上,故稱「託板豆腐」。在臨清市內整天都能看到手推車、自行車或是肩挑的小擔上,放著一大塊用白布包著的顫悠悠、水汪汪、熱乎乎的水豆腐,男女老少,爭相購買。
  • 500年前一個朝鮮人漂流到了臨清,目睹了臨清的繁華..._崔溥
    原標題:500年前一個朝鮮人漂流到了臨清,目睹了臨清的繁華... 《漂海錄》作者崔溥(1454—1504),號錦南,朝鮮人。朝鮮成宗八年(中國明成化十三年,1477年)殿試進士第三名,33歲時蒞濟州島為官,次年閏正月初三,在渡海回鄉為父奔喪途中,遭遇風暴襲擊,偕同船42人,漂流至中國浙江台州臨海縣地。最初疑為倭寇,經六審而釋疑,受到明朝地方和朝廷的禮遇。遂自浙不由陸路至杭州, 杭州走水路,沿京 運河經揚州、濟寧、臨清、天津至北京,再由陸路至鴨綠港式,返回故國。朝鮮國王令他將136天的海陸經歷用漢文敘寫撰呈朝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