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詩(四)-盛唐山水田園派詩人詩七首

2021-03-01 午後飛行

盛唐時期社會安定,國力強大,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全面繁榮。文人士大夫的物質生活優裕,為漫遊行旅、賞玩山水提供了條件。社會上佛道思想流行,道家崇尚自然及返樸歸真的追求和佛家禪宗的淨心明性的境界,為詩歌提供了文化及審美心理的基墊。文人的隱逸情懷也與山水田園詩的形成有緊密的關係,但此際並非為隱而隱,而是釀成了一種嚮往自然、追求超然獨立的文化心態和崇尚自然的審美趣味。此外,晉宋以來的田園詩、山水詩的創作,也無疑提供了藝術上的借鑑。

水田園詩派以王維、孟浩然為代表。他們繼承晉、宋以來陶淵明、謝靈運、謝朓等人的田園詩、山水詩的創作傳統,形成了具有共同題材內容和相近藝術風格的詩歌流派。他們的詩歌以描繪自然山水和田園風光,表現返樸歸真、怡情養性的情趣,抒寫隱逸生活的閒情逸志。他們的詩歌風格清新自然,意境淡遠閒適,寫景狀物工致傳神,提高了詩歌表現自然景物的藝術技巧,是唐詩藝苑中的一枝奇葩。

(一)送元二使安西

作者:王維 (唐)

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

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注釋】

①元二:作者的友人元常,在兄弟中排行老二。古人常以兄弟排行稱呼,類似現在的「元老二」。

②使:出使。

③安西:唐代安西都護府,在今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庫車縣。

④渭城:秦置鹹陽縣,漢代改稱渭城縣(《漢書·地理志》),唐時屬京兆府鹹陽縣轄區,在今陝西鹹陽市東北,渭水北岸。

⑤浥:溼潤。

⑥客舍:旅店。

⑦更:再。

⑧陽關:漢朝設置的邊關名,故址在今甘肅省敦煌縣西南,古代跟玉門關同是出塞必經的關口。《元和郡縣誌》雲,因在玉門之南,故稱陽關。

⑨故人:老朋友。

⑩盡:喝盡。

⑩君:元二。

【譯文】

本詩表達了作者送元二時情節的 :悲傷 ,含蓄。

鹹陽縣的清晨下著小雨,淅淅瀝瀝,打溼了地上的塵土。旅店門前的一排排柳樹,顯得更加新鮮。請再喝一杯酒吧!西出陽關後就沒有好的朋友了!

【賞析】

這是王維送朋友去西北邊疆時作的詩。安西,是唐中央政府為統轄西域地區而設的安西都護府的簡稱,治所在龜茲城(今新疆庫車)。這位姓元的友人是奉朝廷的使命前往安西的。唐代從長安往西去的,多在渭城送別。渭城即秦都鹹陽故城,在長安西北,渭水北岸。

前兩句寫送別的時間,地點,環境氣氛。清晨,渭城客舍,自東向西一直延伸、不見盡頭的驛道,客舍周圍、驛道兩旁的柳樹。這一切,都仿佛是極平常的眼前景,讀來卻風光如畫,抒情氣氛濃鬱。「朝雨」在這裡扮演了一個重要的角色。早晨的雨下得不長,剛剛潤溼塵土就停了。從長安西去的大道上,平日車馬交馳,塵土飛揚,而現在,朝雨乍停,天氣清朗,道路顯得潔淨、清爽。「浥輕塵」的「浥」字是溼潤的意思,在這裡用得很有分寸,顯出這雨澄塵而不溼路,恰到好處,仿佛天從人願,特意為遠行的人安排一條輕塵不揚的道路。客舍,本是羈旅者的伴侶;楊柳,更是離別的象徵。選取這兩件事物,自然有意關合送別。它們通常總是和羈愁別恨聯結在一起而呈現出黯然銷魂的情調。而今天,卻因一場朝雨的灑洗而別具明朗清新的風貌——「客舍青青柳色新」。平日路塵飛揚,路旁柳色不免籠罩著灰濛濛的塵霧,一場朝雨,才重新洗出它那青翠的本色,所以說「新」,又因柳色之新,映照出客舍青青來。總之,從清朗的天宇,到潔淨的道路,從青青的客舍,到翠綠的楊柳,構成了一幅色調清新明朗的圖景,為這場送別提供了典型的自然環境。這是一場深情的離別,但卻不是黯然銷魂的離別。相反地,倒是透露出一種輕快而富於希望的情調。「輕塵」、「青青」、「新」等詞語,聲韻輕柔明快,加強了讀者的這種感受。

(二)鹿柴

作者:王維 (唐)

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

返景入深林,復照青苔上。

【作品注釋】

①鹿柴(zhai):"柴"同"寨",柵欄。此為地名。

②但:只。聞:聽見。

③返景:夕陽返照的光。"景":日光之影,古時同"影"。

④照:照耀(著)

【白話譯文】

山中空空蕩蕩不見人影,

只聽得喧譁的人語聲響。

夕陽的金光射入深林中,

青苔上映著昏黃的微光。

【賞析】

這首詩描繪的是鹿柴附近的空山深林在傍晚時分的幽靜景色。詩的絕妙處在於以動襯靜,以局部襯全局,清新自然,毫不做作。落筆先寫空山寂絕人跡,接著以但聞一轉,引出人語響來。空谷傳音,愈見其空;人語過後,愈添空寂。最後又寫幾點夕陽餘暉的映照,愈加觸發人幽暗的感覺。

(三)竹裡館

作者:王維 (唐)

獨坐幽篁裡,彈琴復長嘯。

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

【詞句注釋】

⑴竹裡館:輞川別墅勝景之一,房屋周圍有竹林,故名。

⑵幽篁(huáng):幽深的竹林。

⑶嘯(xiào):嘬口發出長而清脆的聲音,類似於打口哨。

⑷深林:指「幽篁」。

⑸相照:與「獨坐」相應,意思是說,左右無人相伴,唯有明月似解人意,偏來相照。

⑹長嘯:撮口而呼,這裡指吟詠、歌唱。古代一些超逸之士常用來抒發感情。魏晉名士稱吹口哨為嘯。

【白話譯文】

我獨自坐在幽深的竹林,一邊彈琴一邊高歌長嘯。

沒人知道我在竹林深處,只有明月相伴靜靜照耀。

【賞析】

此詩寫隱者的閒適生活以及情趣,描繪了詩人月下獨坐、彈琴長嘯的悠閒生活,遣詞造句簡樸清麗,傳達出詩人寧靜、淡泊的心情,表現了清幽寧靜、高雅絕俗的境界。全詩雖只有短短的二十個字,但有景有情、有聲有色、有靜有動、有實有虛,對立統一,相映成趣,是詩人生活態度以及作品特點的絕佳表述。

(四)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作者:王維 (唐)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詞句注釋】

⑴九月九日:即重陽節。古以九為陽數,故曰重陽。憶:想念。山東:王維遷居於蒲縣(今山西永濟縣),在函谷關與華山以東,所以稱山東。

⑵異鄉:他鄉、外鄉。 為異客:作他鄉的客人。

⑶佳節:美好的節日。

⑷登高:古有重陽節登高的風俗。

⑸茱萸(zhūyú):一種香草,即草決明。古時人們認為重陽節插戴茱萸可以避災克邪。

【白話譯文】

我獨自漂泊在外作異鄉之客,每逢佳節到來加倍思念親人。

遙想家鄉兄弟們登高的時候,遍插茱萸時唯獨少我一個人。

【賞析】

此詩寫出了遊子的思鄉懷親之情。詩一開頭便緊切題目,寫異鄉異土生活的孤獨悽然,因而時時懷鄉思人,遇到佳節良辰,思念倍加。接著詩一躍而寫遠在家鄉的兄弟,按照重陽節的風俗而登高時,也在懷念自己。詩意反覆跳躍,含蓄深沉,既樸素自然,又曲折有致。其中「每逢佳節倍思親」更是千古名句。

(五)鳥鳴澗

作者:王維 (唐)

人閒桂花落,夜靜春山空。

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

【注釋】

①鳥鳴澗:鳥兒在山澗中鳴叫。

②人閒:指沒有人事活動相擾。閒:安靜、悠閒,含有人聲寂靜的意思。桂花:此指木樨,有春花、秋花等不同品種,這裡寫的是春天開花的一種。

③春山:春日的山。亦指春日山中。

④空:空寂、空空蕩蕩。空虛。這時形容山中寂靜,無聲,好像空無所有。

⑤月出:月亮升起。驚:驚動,擾亂。山鳥:山中的鳥。

⑥時鳴:偶爾(時而)啼叫。時:時而,偶爾。

【譯文】

很少有人活動只有桂花無聲地飄落,夜裡一片靜謐春日的山谷寂寂空空。

明月升起光輝照耀驚動了山中棲鳥,不時地高飛鳴叫在這春天的溪澗中。

【賞析】

全詩以淡淡的筆墨,清淳的意趣,澹泊的韻味,渲染成一幅春山夜景的水墨小品,展現了一個遠離塵囂的幽靜境界。在這一境界中,我們既可以體味到詩人心靈的空寂閒靜和精神的超然出塵,又能感悟到情與景在詩中融為一體的渾然。沈德潛在《唐詩別裁集》中評論此詩「迥出常格之外,任後人摹仿不到。」

(一)過故人莊

作者:孟浩然 (唐)

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

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

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

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

【詞句注釋】

⑴過:拜訪。故人莊:老朋友的田莊。莊,田莊。

⑵具:準備,置辦。雞黍:指農家待客的豐盛飯食(字面指雞和黃米飯)。黍(shǔ):黃米,古代認為是上等的糧食。

⑶邀:邀請。至:到。

⑷合:環繞。

⑸郭:古代城牆有內外兩重,內為城,外為郭。這裡指村莊的外牆。斜(xiá):傾斜。因古詩需與上一句押韻,所以應讀xiá。

⑹開:打開,開啟。軒:窗戶。面:面對。場圃:場,打穀場、稻場;圃,菜園。

⑺把酒:端著酒具,指飲酒。把:拿起。端起。話桑麻:閒談農事。桑麻:桑樹和麻。這裡泛指莊稼。

⑻重陽日:指夏曆的九月初九。古人在這一天有登高、飲菊花酒的習俗。

⑼還(huán):返,來。就菊花:指飲菊花酒,也是賞菊的意思。就,靠近,指去做某事

【白話譯文】

老朋友預備豐盛的飯菜,要請我到他好客的農家。

翠綠的樹林圍繞著村落,蒼青的山巒在城外橫臥。

推開窗戶面對穀場菜園,手舉酒杯閒談莊稼情況。

等到九九重陽節到來時,再請君來這裡觀賞菊花。

【賞析】

詩人應邀到一位農村老朋友家做客的經過。在淳樸自然的田園風光之中,舉杯飲酒,閒談家常,充滿了樂趣,抒發了詩人和朋友之間真摯的友情。這首詩初看似乎平淡如水,細細品味就像是一幅畫著田園風光的中國畫,將景、事、情完美地結合在一起,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

(二)春曉

作者:孟浩然 (唐)

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

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

【詞句注釋】

⑴不覺曉:不知不覺天就亮了。曉:早晨,天明,天剛亮的時候。

⑵聞:聽見。啼鳥:鳥啼,鳥的啼叫聲。

⑶「夜來」句:一作「欲知昨夜風」。

⑷「花落」句:一作「花落無多少」。知多少:不知有多少。知:不知,表示推想。

【白話譯文】

春天睡醒不覺天已大亮,到處是鳥兒清脆的叫聲。

回想昨夜的陣陣風雨聲,吹落了多少芳香的春花。

【賞析】

詩人抓住春天的早晨剛剛醒來時的一瞬間展開聯想,描繪了一幅春天早晨絢麗的圖景,抒發了詩人熱愛春天、珍惜春光的美好心情。首句破題,寫春睡的香甜;也流露著對朝陽明媚的喜愛;次句即景,寫悅耳的春聲,也交代了醒來的原因;三句轉為寫回憶,末句又回到眼前,由喜春翻為惜春。全詩語言平易淺近,自然天成,言淺意濃,景真情真,深得大自然的真趣。

詩人抓住春天的早晨剛剛醒來時的一瞬間展開聯想,描繪了一幅春天早晨絢麗的圖景,抒發了詩人熱愛春天、珍惜春光的美好心情。首句破題,寫春睡的香甜;也流露著對朝陽明媚的喜愛;次句即景,寫悅耳的春聲,也交代了醒來的原因;三句轉為寫回憶,末句又回到眼前,由喜春翻為惜春。全詩語言平易淺近,自然天成,言淺意濃,景真情真,深得大自然的真趣。

相關焦點

  • 唐代山水田園詩第一人,「興象」詩歌創作先行者孟浩然
    「山水田園詩」多以描寫,山水田園風光以及隱逸生活為主題。這類詩歌的主要風格就是閒適自然。主要想表達的就是一種融入自然,遠離城市喧囂以及世俗紛擾的心態。大多數山水田園派詩人都有「隱逸」的經歷。盛唐山水田園詩第一人,孟浩然與他的山水田園詩按照常理來說能夠寄情於山水田園的人,他們一定擁有高雅的情趣,以及「富有詩書氣自華」的文學底蘊。這類人既可以食人間煙火,也能夠耐得住世俗的寂寞。孟浩然作為盛唐山水田園詩第一人,他不僅開啟了唐朝山水田園詩創作的大門,同時也為唐朝山水田園詩奠定了重要的思想基調。
  • 唐代一位不知名詩人,卻寫出著名的田園詩,被後人千古傳誦
    縱觀我國古代詩歌史,陶淵明等詩人形成了東晉田園詩派,謝靈運、謝朓等詩人形成了南朝山水詩派,王維、孟浩然等詩人則形成了盛唐山水田園詩派。雖然所處朝代不同,但他們都是以山水田園為審美對象,把細膩的筆觸投向自然風光、農村景物及安逸恬淡的隱居生活,藉以表達自己對寧靜生活的嚮往和現實的不滿。本文就讓我們通過唐代詩人劉方平的《月夜》,來感受一下我國古典詩歌中田園詩的藝術魅力。《月夜》是劉方平創作的一首七言絕句。
  • 山水詩:山居秋暝
    《山居秋暝》作者簡介  王維(701-761),字摩詰,盛唐時期的著名詩人、畫家,被後人稱為「詩佛」,官至尚書右丞,祖籍祁州(今山西祁縣),遷至蒲州(今山西永濟)。王維是唐代山水田園詩派代表詩人。尤以山水詩成就為最,與孟浩然合稱「王孟」,晚年無心仕途,專誠奉佛,故後世人稱其為「詩佛」也!這首《山居秋暝》選自《王右丞集》。他還善畫人物、叢竹、山水。唐人記載其山水面貌有二:其一類似李氏父子,另一類則以破墨法畫成,其名作《輞川圖》即為後者。可惜至今已無真跡傳世。傳為他的《雪溪圖》及《濟南伏生像》都非真跡。開元進士。任過大樂丞、右拾遺等官,安祿山叛亂時,曾被迫出任偽職。
  • 這位「懶到家」的詩人,聽說他的詩在《全唐詩》中只有兩首,卻非常...
    「唐詩宋詞」是唐詩與宋詞的並稱,唐詩與宋詞是中國文學史上的兩顆明珠,唐代被稱為詩的時代,宋代被稱為詞的時代,那麼唐代有哪些著名的詩人呢? 首先被稱為初唐四傑的就有:王勃,駱賓王,盧照鄰,楊炯。盛唐時期就更不用說了,有「詩佛」之稱的王維,有」詩仙」李白,與杜甫合稱「李杜」。
  • 黃庭堅這首詩被嚴重低估了,其中兩句氣勢豪邁,不輸盛唐詩人
    黃庭堅是北宋著名的文學家,和秦觀、張耒、晁補之並稱「蘇門四學士」。 比起詞作,他在詩歌上的造詣更深厚。 他在七歲的時候便寫下了「多少長安名利客,機關用盡不如君」這樣發人深省的名句。
  • 盛唐山水詩高手——王維、孟浩然、常建
    山水詩作為盛唐時期與邊塞詩一起扛鼎詩壇的派別,留下的佳作數不勝數。彼時詩人皆有道心,入仕則心懷天下,離官仄求仙問道。上承遊仙詩、齊梁體,山水詩發展的精彩紛呈。基本上每個大詩人都是山水詩好手,李白、杜甫不以山水詩名,依然佳作不少。而箇中高手就是王維和孟浩然。王維後期詩歌信佛的高官,他的山水詩境界空靈,禪機暗隱。而孟浩然作為一個莊園主,則更多地是田間地頭的淳樸、純粹的生活謳歌。不同的讀者,會有不同的取捨。
  • 《唐詩三百首》最逍遙自在的一首詩,風景優美,句句都是經典!
    一提到風景優美的詩,可能最先想到的就是盛唐時期的王維和孟浩然,因為這二人合稱「王孟」,是唐代最有名的山水田園詩人。除了王孟,其實還有中唐時期的韋應物和柳宗元,他們都是著名的山水田園詩人,王維、孟浩然、韋應物和柳宗元合稱「王孟韋柳」,這四人是唐代山水詩最傑出的代表。
  • 唐詩中最難寫的是五絕!但這10首詩,卻是妙絕天外!
    五言四句而又合乎律詩規範的小詩,叫做五言絕句,簡稱五絕。五言絕句不是唐人首創,但他的格律、形式和思想內容,在唐朝達到了巔峰。由於受字數的限制,較之其他體制的詩歌,五言絕句在創作時對其語言和表現手法就要求得更加簡練、概括,創作難度就更大。古人有「短而味長,入妙尤難」的說法。因此,五言絕句自然而然的成為盛唐詩歌中最為璀璨的明珠,是唐詩中的精華。
  • 《唐詩三百首》中最優美的一首詩,意境清幽、淡泊高雅
    在唐代浩如煙海的詩歌中,清代的蘅塘退士整理、編著了《唐詩三百首》,這本書,經過反覆篩選,最終選取了三百餘首唐詩,傳誦至今。今天,我們來看看《唐詩三百首》中最美的一首五律是誰的代表作。這位詩人在整個唐代詩壇,尤其是盛唐時期,他詩、書、畫、音樂等樣樣精通。與「李白」、「杜甫」並稱為「盛唐三大詩人」,蘇軾稱其「詩中有畫、畫中有詩」,後人尊稱他為「詩佛」。他就是王維。
  • 30秒時間帶你了解唐詩中的派別,輕鬆記詩詞,低調拿高分
    初唐、盛唐、中唐、晚唐時期都出現了一大批卓越且光耀千古的詩人。如大眾熟知的:李白、杜甫、孟浩然、高適、李賀、杜牧、李商隱、岑參、王昌齡、白居易、王維、韓愈、劉禹錫、柳宗元……今天我們主要講解一下【唐詩】中的不同流派,助力你背誦詩詞,學習古人的浪漫。
  • 「詩」為何在唐代達到頂峰,和皇帝有什麼聯繫,唐朝寫了多少首詩
    「唐詩宋詞」可謂是中國古典文學的兩個鼎盛時期。古詩在唐代可謂達到了史無前例的高度,讓中國的「詩」文化取得了重大成就,唐王朝也因此摘得了一個桂冠,同時為中國文化帶上了一顆閃亮的明珠。那麼為何詩在唐朝有如此大的成就,這和在位的君主有什麼關係,大唐一朝寫了多少唐詩。
  • 愛情、理想、山水、四季,5首唐詩裡的風景,把日子過成一首詩
    唐詩當中,幾乎涵蓋了所有題材,愛情、理想、山水、四季。即便都是寫夏天的,也會因為詩人們的感觸不同,環境不同,而角度不同,描寫不同。就以描寫夏天的唐詩為例,我們來看看不同的詩人,他們的展現。《田園樂七首·其四》唐代:王維萋萋春草秋綠,落落長松夏寒。牛羊自歸村巷,童稚不識衣冠。
  • 從全唐詩來看,以「白馬寺」為題的三首詩
    歷史上寫白馬寺的詩文難以計數,但以白馬寺為題的唐人詩中僅存三首,分別是王昌齡的《東京府縣諸公與綦毋潛李頎相送至白馬寺宿》張繼的《宿白馬寺》許渾的《白馬寺不出院僧》。眾所周知,王昌齡是盛唐著名邊塞詩人。其詩意境開闊,語言圓潤蘊藉,音調婉轉和諧,耐人尋味,在發情、造景、寫意等方面均有很高造詣,被後人譽為「七絕聖手」。此詩屬於古風,格律上不十分講究,雖以「白馬寺」為題,並不十分應景,和他久負盛名的邊塞詩尚有較大差距。
  • 李白的山水田園詩,清新脫俗英氣勃勃,不輸陶淵明
    有人說李白的詩很狂,其實並不準確,準確的說法應該是:李白有些詩很狂。李白若只會寫狂詩,他就不是李白了。李白寫起山水田園詩歌來,清幽平淡中,自帶一股勃勃英氣,王孟陶淵明不能過也。小編搜了搜網上對李白《下終南山,過斛斯山人宿,置酒》的鑑賞,還可以再聊一聊這首山水田園詩。
  • 唐詩三百首中一首很幽靜、很飄渺的山水詩,美若仙境,讓人心醉!
    在上一期的文章中我們對唐代著名詩人張旭的《桃花溪》進行了賞析,這首詩是詩人乘船前去桃花溪,尋找世外桃源所在之地,用筆墨將沿途的美麗風景記敘在了這首詩中。感興趣的朋友們可以關注我閱讀:《唐詩三百首》中很唯美一首詩,詩境縹緲如仙,美得讓人心醉!
  • 初唐詩向盛唐詩發展,什麼詩歌對明麗意境起了促進的作用?
    《玉海》卷五四雲「詩總二百七十六首」,武后詔修《三教珠英》始於聖歷中,至大足元年(700)修成,此集當編於大足前後。宋以後不存。清末於敦煌遺書中發現此集二殘卷。為卷四後半卷五前半,存沈栓期、李适、崔誤、劉知兒、王無競、馬言甫、元希聲、房元陽、胡皓、喬備、楊齊芯等11人詩,另有四首作者不詳,高仲武《中興間氣集》序雲: 「《珠英》但紀朝士。」
  • 王之渙是盛唐著名詩人,全唐詩只錄六首,《登鸛雀樓》是其中一首
    盛唐著名詩人,他「慷慨有大略,倜微有異才,嘗或歌從軍,吟出塞,檄兮極關山明月之思,蕭兮得易水寒風之聲,傳乎樂章,布在人口。」(《唐故文安郡文安縣太原王府君墓志銘並序》)尤其擅長絕句,「每有作,樂工輒取以被聲律」,只可惜他的詩歌散亡太多,全唐詩只錄詩六首。《登鸛雀樓》是一首嚴格依照平仄格式寫成的五言絕句。全詩四句,兩兩相對,前半寫景,後半抒懷。
  • 一首風趣的打油詩,把唐詩題材分為4種,你認可這種說法嗎
    唐詩歸納起來有「四多」,其一是數量多。清代編寫的《全唐詩》,其中收錄了約五萬首唐詩;其二是詩人多,詩人幾乎遍布社會各個階層,從帝王將相,到皇后嬪妃;從文臣武將,到漁樵耕讀;從名流雅士到宮女歌妓,都會吟詩賦對。根據《全唐詩》統計,有名有姓的詩人就有兩千二百多人。
  • 唐朝最長壽詩人,送走了王維、劉長卿,憑一詩留名《唐詩三百首》
    《唐詩三百首》有我們很熟悉的大詩人的名字,也有一些並不是那麼常見的名字,比如五言古詩中的第20首《尋西山隱者不遇》的作者丘為。丘為,何許人也?他是中唐詩人,與王維、劉長卿同時期,同時也應該是唐朝最長壽的詩人。
  • 孟浩然是一位田園詩人,他的《春曉》一詩,體現了詩人的田園情懷
    尤其是李白,曾經在武昌黃鶴樓送別孟浩然去揚州時,寫過一首《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的詩,詩因人而名垂青史,人因詩而揚名千古,兩人的深情厚誼也被載入這首詩中,在長安待了一段時間後,孟浩然又遊歷了很多地方,其實孟浩然的性格更適合過這種無拘無束,自由自在的生活,寄情于田園之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