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力更生 脫貧典型】吳香聯:山坡上養羊 收入大變樣

2020-12-20 忠縣忠州新聞網

「這裡的山羊是放養的,沒餵過飼料。」近日,在黃金鎮紹溪村九組的一片坡地上,貧困戶吳香聯正趕著羊群覓食。

看到記者到來,吳香聯一邊宣傳著他的生態羊,一邊高興地說起了今年的銷售情況。

「我今天下午還要送兩隻羊到城裡去,是昨天預訂的。」吳香聯介紹,因為肉質好,這段時間訂單不斷,價格也漲到了每公斤50元左右。

目前,吳香聯依靠養羊,收入了近2萬元。據她估算,今年底,羊群和雞鴨等養殖收入將超過10萬元。

因這幾年市場行情好、增收效果明顯,吳香聯多了「養羊達人」「脫貧明星」等頭銜。但讓人想不到的是,如今這個讓人羨慕的小康家庭曾經是個一貧如洗的貧困戶。

今年51歲的吳香聯,長期在家務農,依靠傳統的種養業養家餬口。2003年,其丈夫從企業下崗後,生活日漸拮据,加上3個孩子相繼出生,生活壓力越來越大。

2014年,因學致貧的吳香聯家被識別為建卡貧困戶。

成為貧困戶後,吳香聯的幾個孩子享受了國家教育扶貧各項優惠政策,經濟上鬆了一口氣。但吳香聯深知,國家政策只能幫助一時,要想致富,還得靠自己的努力。

吳香聯看準了近幾年牛羊價格持續上行的市場行情,在村幹部鼓勵下,她決定養殖山羊。

資金匱乏的吳香聯想到了自主培育:即自己養殖種羊,節省配種成本。

「今年兩隻羊,明年就是三四隻羊,後年就是七八隻,不需要配種費。」吳香聯盤算著自己的生意經,並一步一個腳印往前走。

然而,自主培育並沒有那麼簡單,技術是核心。為養殖好山羊,吳香聯下了番功夫。

從2014年起,吳香聯就奔走在城區、鎮、村間:各級養殖培訓她沒有落下過一次、成了鎮畜牧站的常客、家中的書籍堆成了小山……

吳香聯的心血沒有白費,3年的時間,她熟練地掌握了繁育、防疫等各項技術,山羊數量也由最初的兩隻增至40隻。由於管護科學、飼養精細,她的羊只從未出現過疫病,個個長得膘肥體壯。

信心倍增的吳香聯在2019年申請到5萬元小額信貸。她把這筆貸款用於擴大規模,購買了部分小羊和種羊,規模擴大到50多隻。此外,吳香聯在養殖山羊的同時,積極發展雞鴨養殖,去年底數量超過100隻。

「去年賣出山羊30多隻,今年上半年已出欄10多隻,預計年底還將出欄20多隻。」 吳香聯算了一筆帳,按照今年的市場行情,40多隻羊將收入6萬多元。

如今的吳香聯格外滿足:幾個孩子陸續完成學業步入社會,家庭養殖讓她脫貧致富。她表示,將繼續發展好養殖事業,不斷擴大增收成果,同時將自己探索的養殖技術分享給周邊的村民,讓更多的人和她一起增收致富。

相關焦點

  • 「六聯六幫」讓八裡村大變樣
    「六聯六幫」讓八裡村大變樣 近日,記者來到昌圖縣朝陽鎮八裡村貧困戶劉忠武家裡時,劉忠武正在院子裡餵牛。劉忠武告訴記者,他今年60歲,患有腰脫,妻子患有類風溼,已經失去勞動能力,生活極其貧困。
  • 東禪鎮田家堰村 昔日的貧困村如今大變樣
    東禪鎮田家堰村不等不靠,圍繞脫貧目標自力更生,順利摘帽    昔日的貧困村如今大變樣    曾經的田家堰村地勢偏遠,交通閉塞,屬於旱片死角地區,全村耕地面積1811畝,撂荒率達50%,青年勞動力大部分外出,無任何產業收入,水利處於癱瘓狀態。伴隨著脫貧攻堅行動的深入推進,在幫扶部門和駐村幹部的帶領下,全村村民樹立信心,不等不靠,圍繞脫貧目標自力更生,順利摘帽,昔日的貧困村,如今大變樣。
  • 甘肅渭源黃土梁引水入田 養羊種菜「綠色」脫貧
    中新網蘭州4月23日電 (閆姣)天剛微亮,家住甘肅定西市渭源縣秦祁鄉白土坡村的王淑蓮迅速起床,洗漱完揣上乾糧,邊往外走,邊打電話約其他婦女到村口集合,一同前往20裡地外的楊川村打工。「大家信得過我,我就要好好幹,想辦法帶姐妹掙錢脫貧。平時也帶動她們收拾家務,閒餘時間跳廣場舞,參加文藝表演,精神面貌也要改善。」她說,目前帶動了4個婦女到蔬菜大棚務工,每人每天100元。  秦祁鄉黨委書記萬維接受中新網記者採訪時說,當地乾旱,故以種土豆、大豆等傳統農作物為主。
  • 「我的脫貧故事」自力更生,不折不撓的農家媳婦|都勻市小圍寨辦事...
    我叫張學永,今年38歲,家中上無父母下無子女,是普林村的建檔立卡貧困戶。2015年,我丈夫羅秀文不幸發生車禍,經醫院長期治療未愈,醫療費前後共花去了10多萬元,欠債8萬多元。從此,我一方面任勞任怨照顧丈夫生活起居,把癱瘓丈夫照顧穩當,另一面自力更生,利用年輕時學到的縫紉技術開了一間小小的窗簾店,為河陽片的農戶新居安裝窗簾賺錢養家、償還醫治丈夫欠下的債務。
  • 「我的脫貧故事」人窮志堅 自力更生謀脫貧丨劍河縣岑松鎮溫泉村...
    為使我家能有穩定的收入,村兩委幫助我家向上級民政部門申請了低保,每年可領到低保金5000餘元。  2019年3月,劍河縣教育和科技局下派到我村擔任脫貧攻堅網格員兼幫扶幹部的潘成譯幫助我申請了保潔員的公益性崗位,每月收入400元。
  • 遂意弄堯:地種椒,山養羊,路到屯,水入戶,村民生活越過越滋潤
    點上藍字"忻城網事"關注家鄉吧!喜歡就放到朋友圈哦~
  • 陝西省商務廳:聯村包戶繪就鄉村振興新畫卷
    「十三五」期間,陝西省商務廳積極響應國家脫貧攻堅政策部署,作為省級駐嵐皋縣「兩聯一包」牽頭單位,協調18家省級單位幫扶嵐皋縣脫貧攻堅工作,把發展產業作為嵐皋縣脫貧致富的根本出路。張遷真現在靠自己微商幹的風生水起,在家自力更生,增收致富, 希望能通過自己的努力過上幸福的生活。注重「造血」 幫助貧困戶變脫貧帶頭人
  • 錦州義縣脫貧攻堅記事:在精準上下足繡花功夫
    原標題:在精準上下足繡花功夫 扶貧扶智扶志三結合 經濟上要脫貧,精神上也要脫貧。 脫貧攻堅,義縣有一個共識:「幹部幹、群眾看」是不能從根本上脫貧的。只有貧困群眾有了脫貧的志氣,「輸血」才有作用,「造血」才有可能。
  • 蹄疾步穩邁新途——萍鄉市經濟「大變樣」走筆
    -記者龔婷  經濟發展穩中有進,綜合實力大變樣;轉型升級持續推進,產業格局大變樣;民生保障持續改善,居民生活大變樣……  8月20日上午,記者從市「年年有變化、三年大變樣」經濟發展專題新聞發布會上獲悉,2016年以來,面對經濟下行、資源枯竭等多重壓力,我市著力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
  • 「我的脫貧故事」脫貧奔小康還得自力更生丨劍河縣柳川鎮南埃村...
    清水江邊的半山腰上,坐落著一棟年久失修的老木房,沒有窗戶,牆壁東破西漏,步入屋內除了隨處亂放的衣服、食用餐具及罈罈罐罐就是滿地青苔了,廚房就是用的黑色膠子圍著。綠樹掩映著的老木房,與在太陽照射下的熠熠生輝顯得格格不入。這是我家在2019年時,給攻堅隊網格員留下的印象。
  • 西和:曬出「紅黑榜」 鄉風大變樣
    原標題:西和:曬出「紅黑榜」 鄉風大變樣  西和縣為了切實把貧困群眾主動擺脫貧困的思想、智慧、觀念和信心扶起來,持續建設,進一步激發群眾脫貧奔康的內生動力
  • 養羊啦平臺:鴻輝牧業聯合養殖模式線上化
    網際網路簡單來說就是線上,比如銷售渠道在線上,比如營銷推廣通過線上模式進行,比如企業的運營管理通過ERP系統、大數據、雲計算等,實行無紙化辦公。一個行業,如果離網際網路越遠,利用網際網路改造自身的困難就越大,其中的商機也越大。  農業毫無疑問是離網際網路最遠的行業,所以往往只要有一丁點的改變,就能夠起到翻天覆地的效果。
  • 「脫貧典型」張治虎:身殘志愈堅,脫貧靠實幹
    在美麗的西漢水河畔的略陽縣西淮壩鎮梁家河村,身殘志堅的張治虎被表彰為漢中市2020年度脫貧攻堅勵志脫貧民星,他的事跡激勵著全村的貧困戶自力更生、艱苦奮鬥。張治虎一家原先居住在條件艱苦的高山之巔,3間陳舊的土坯房容納著苦難的4口人。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決戰決勝脫貧攻堅]「羊」眉吐氣奔小康 ...
    儋州市融媒體中心消息  「咩咩咩……」早上7時,那大鎮江城村脫貧戶苻國城就起開始了一天的忙碌,他在羊圈邊打掃邊笑著說,「羊肉價格上漲了一些,這下好了,收入又能多些了。」經過幫扶人員堅持不懈的努力,苻國城決定靠自己勤勞奮鬥,堅決摘掉貧困戶的帽子,走上脫貧奔小康的道路。「我的幫扶人員讓我參加脫貧攻堅電視夜校學習,學習扶貧方面的相關政策和種養殖技術,2016年那大鎮政府給我發了10隻羊,幫我建設羊欄28㎡,我一直記在心內呢。」苻國城說,政府都下那麼大力氣幫助自己,哪裡還有不奮鬥的道理呢。
  • 鴻輝公司養羊啦 多功能的網際網路牧場
    正如標準化聯合養殖模式讓聯養戶和公司之間獲得雙贏一樣,養羊啦平臺雖然常常為外界稱為網際網路牧場,但和其他網際網路牧場的模式迥異,產品更為豐富、本質也有區別。模式的迥異從模式上來看,據筆者觀察,養羊啦網際網路牧場,採用的是聯合養殖模式,這直接來源於鴻輝公司的線下聯合養殖,從這個角度來說,養羊啦不是,也從不是一個純粹的線上平臺,提供的不是一個簡單的中介服務。
  • 脫貧之星:「我脫貧,我光榮!」
    近年來,我市在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中,湧現出一批自強不息、艱苦奮鬥的脫貧戶先進典型,他們在黨和政府的關懷下,通過自己的努力,不但脫了貧,有的還致了富。他們是脫貧的榜樣,樹立了「我脫貧,我光榮」的風尚,激發著貧困群眾脫貧的內生動力,激勵著貧困群眾通過勤勞的雙手創造幸福的生活。今天,我們以第一視角的方式,走近他們,品讀他們的感人故事。
  • 鄭胡勇赴樂英鄉、始陽鎮調研督導脫貧攻堅工作
    鄭胡勇在瓦坪村了解貧困戶收入就業情況|但建洲攝致貧原因是什麼?今年收入有多少?就業務工情況怎麼樣?鄭胡勇深入樂英鄉群山村、始陽鎮瓦坪村,走進貧困戶家中,了解貧困群眾「兩不愁三保障」和房屋提升改造情況,鼓勵他們保持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自力更生、致富奔康。
  • 奮鬥在脫貧攻堅一線|麻麻花開
    對一個村莊的發展史而言,二十載也許只是彈指一揮間,可對於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人來說,那些在吃穿住用行上日新月異的改變,卻讓人感到驚喜、激動和欣慰。從一個深藏太行山區的貧窮小山村,到以高端民宿「麻麻花的山坡」為支柱產業的三坡鎮「旅遊第一村」,段春亭和鄉親們闖出了一條以民宿旅遊為特色的扶貧產業新路徑。
  • 老驥伏櫪志千裡 自主脫貧真漢子—靈石馬和鄉曲陌村藺來全脫貧記
    勤勞的藺來全打掃自家院子「藺來全是個勤快、樂觀、知足的人,年輕時候還上過農廣校,是村裡的種地能手,就是老伴的病拖累壞了。」曲陌村黨支部書記楊雙祥告訴記者。2016年,馬和鄉政府免費提供種羊和飼料,鼓勵有條件的貧困戶參與「散養羊」項目。聽到這個消息,一向要強的藺來全便主動表示,他想試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