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斬雞是上海人的大愛。上海賣白斬雞的店,常被叫成「雞粥店」,因為這原是夜宵賣粥的鋪子。雞粥極受上海人歡迎,價廉物美。白粳米加原汁雞湯熬成白粥,撒上蔥薑末,澆一匙調味,色彩悅目,有時還能吃到細細的雞絲。
小紹興的由來
白斬雞在清代流行於上海浦東鄉間酒肆,雞就散養在自家庭前屋後,白煮冷食。客人來了後殺雞燙熟,隨吃隨斬,配自製米酒。後來,浦東白斬雞漸漸走進城區,興於20 世紀40 年代,馬永齋熟食店的「三黃油雞」和小紹興白斬雞是當時最出名的。
小紹興白斬雞在上海是家喻戶曉的品牌佳餚。其實它最早的註冊商標是鳳冠牌白斬雞,並非小紹興,可為什麼人們要叫它小紹興白斬雞呢?
1940年初夏,年僅16歲的青年章潤牛從鄉下逃難來到上海,為了餬口,不得不做一些小買賣。
他的買賣十分簡單,就是買一些生的雞鴨的下腳,按照家鄉風味加工成熟食後,提籃沿街叫賣。經過幾年的努力,居然也攢了些錢,於是他就在大世界附近的大東新旅社(今雲南南路、寧海東路口)門口擺了一個小小的雞粥攤頭,賣白斬雞以及用雞湯熬製的粥。
由於他是紹興人,賣的白斬雞選用的又是紹興閹雞,所以吃客都叫他小紹興,時間久了,小紹興不但成了他的外號,也成了他的攤名。
取材三黃雞後名聲大噪
雖然小紹興雞粥攤剛開始時規模很小,但由於精心專研燒雞技術,善於經營,使他的小吃攤在雲南路上逐漸有了點名氣,生意漸漸有了起色,雞粥攤的規模逐漸擴大,到抗戰勝利後,小紹興雞粥攤已經初具規模。
後來,小紹興發現三黃雞用井水浸泡後雞皮又脆又嫩,這種獨特的方法使小紹興的白斬雞以皮脆肉嫩而名聲大噪。加上當時一些著名演員,如周信芳、王少樓、蓋叫天等人在附近戲院演完戲後,也經常來小紹興吃夜宵,小紹興的名氣就這樣大了起來。
多少年過去了,哪怕是下雨天,取雞窗口前永遠排著亂鬨鬨的隊,外面悽風苦雨地看著玻璃窗內師傅斬雞。可要整隻雞,也可要半隻甚至四分之一只。可根據個人偏好向斬雞的師傅明確提出,「要腿的部分」,或是「要翅膀的部分」。
店裡的師傅穿白衣戴著口罩馬不停蹄,手起刀落,大桶大桶的整雞瞬間無影無蹤。
一家白斬雞店的興旺,帶旺整條路改做餐飲小吃生意,成上海第一美食街。一群白斬雞店的興旺,更是惹起群「雞」逐鹿,催生出一個小店主的集團連鎖之路。
只是到了現在,大家都在感嘆吃雞的時代已經過去了,雞再也沒有從前的那個鮮味,如今大多數飯店的白斬雞成了雪櫃出品的醬油凍雞,放在桌上五分鐘,盤底便滲出一汪子水來泡爛雞肉,吃得人怒火中燒。白斬雞顧名思義,當然應該隨吃隨斬,哪裡有成速凍陳貨的道理?
皮脆骨軟 肉質細嫩
老吃客的心目中,白斬雞要訣是「嫩」,選用腳黃、皮黃和嘴黃的「三黃」嫩母雞,皮脆骨軟,肉質細嫩。三黃雞,並不特指一個品種。似乎「三黃雞」和白斬雞可以等量代換,天生就是在上海「白斬」的。為追求更脆更嫩,一隻雞要在燙水和冷水間拎進拎出反覆三次,最後還要擦上香油。
理想中的白斬雞閃閃發亮,皮要脆滑,肉需細嫩,皮與肉之間還有一層薄而均勻的水晶凍隱隱閃爍。因為這隻雞在沸水燙熟後,被迅速置入冷水激凍,冷熱驟然間交戰,反覆多次,才能淬出這般脆嫩彈性。
雞皮是不允許有半點破損的,拔毛時要特別當心,燙煮時,火不可過旺,水沸不可過劇,煮爛掉的雞皮是一大敗筆。
調料是關鍵
搭配白斬雞的調料碟又是一大關鍵,各地調料碟配方的差別甚至大過雞本身,成為地方標誌。
新加坡的海南雞飯調料加香蘭葉,香港油雞配的調料是淡寡寡的蔥姜油碟,都不及上海的白斬雞調料豐富。蔥花、薑末、醬油、醋、糖、麻油……看上去差不多,細細品來各家店味道不同,皆有秘方。
上海人吃白斬雞,邊角料從來不浪費,而且善用雞的每個部分。所以在店裡享受白斬雞的同時,雞血湯裡漂浮著雞肝、雞腸、雞胗,金黃的雞排淋了辣醬油,對面搭臺的在吃雞骨醬面,面前還有一盤雞爪可以啃。
上海人愛吃雞,有較悠久的歷史。一盤白斬雞,醉倒了幾代上海人。坐下來不消十分鐘就能吃上一碟還冒著熱氣的白斬雞,小老酒扳扳,人有三分微醺,一碗熱氣騰騰的雞湯麵就端上來了。那種美味、悠閒、幸福的感覺,是不吃雞的人所無法體驗的。
本文部分文字節選自《舌尖上的上海》,作者指間沙
來源:看懂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