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靜待花開,請給孩子適當的幹預

2020-12-14 甜橙老媽的數學課堂

以前聽過一句話:每個孩子都不一樣,我們要靜待花開。我覺得這句話前面有個前綴會更好:

靜待花開不是你放手什麼都不管,而是你已經為孩子做了該作的事情,然後才來靜待花開

在靜待花開之前,我們能為孩子做些什麼?

首先給孩子建立一個規則,這個規則包括我們的生活規則和學習規則,在那什麼是生活規則呢?比如孩子早上幾點起床,晚上幾點睡覺。學習規則包括我們幾點去學習,在學習期間,哪些事情我們可以去做,哪些事情不能做。

每一個家長都會給孩子去建立規則。這個不難,我要強調的是遵守規則。因為大部分的家長都會去給孩子建立規則,但是極少部分的家庭才會去遵守規則。

我們會給孩子制定太多的規則,寫作業要工整,錯字要擦乾淨。吃飯的時候不能看電視等等。而我們卻自顧自地做事情。不被這些規則左右,在孩子看來這是不公平的。我們要做到和孩子一起遵守規則,比如:

吃飯的時候家長不要只顧看手機,和孩子一起聊聊今天發生的事情。有一個溫馨的吃飯環境。

孩子在作業的時候,媽媽可以拿本書陪著孩子。這樣的陪伴多好。

可現實是:

我們希望孩子養成閱讀的習慣,而大部分家長卻在刷手機。

很多家長都希望孩子能把各種名著讀完,寫完作業就泡在書裡。可孩子們卻總想出去玩。我問過好多家長,你希望孩子多讀書,那你讀書嗎?家長卻回答:我一讀書就睡覺……

當你給孩子建立規則的時候,首先你要遵守這些規則。只有家長能遵守規則,才是以家庭為單位給孩子營造了一個好氛圍。這才能讓孩子通過看見,進而學到。

靜待花開前面應該加兩個前提第一個是什麼樣的花。如果孩子是牡丹你接受嗎?如果孩子是狗尾巴草,你也接受嗎?你是牡丹,等你靜待花開,還是你是狗尾巴花,我等你靜待開花?

第二個前提是有所為地靜待花開。我們不是平白無故的靜待花開。而是我們得為孩子做些什麼。我們既能幫孩子又可以尊重他,讓他變成他想成為的那個花。這個時候才能靜待花開。

如果沒有以上兩點前提。孩子花開的時候,你會很崩潰的,你以為孩子是個牡丹,結果卻開出了狗尾巴草。

那我們的有所為,需要怎麼做才能幫助到孩子呢?

給孩子重新定義學習的概念,要讓孩子知道,學習事件快樂的事情養成學習無小事的習慣,讓孩子從小對待學習就很嚴謹。充分利用好大腦神經元的連接時間。是的,每個孩子都不一樣,讓我們有所為後再來靜待花開。

相關焦點

  • 別再把「放養孩子」當成是「靜待花開」
    給孩子一個快樂無憂的童年,這是所有家長發自肺腑的的期盼。但是,千萬別等孩子長大了,才想要彌補他成長中你缺席的那些時間,也別用靜待花開的冠冕理由,來掩飾自己教育的惰性和推卸責任。對於教育,有原則地控制,是比無原則地放手,難得多的事情。
  • 不幹預、不破壞孩子成長 當父母要有準備地靜待花開
    所以,德國學前教育最重要的是教會父母輔助孩子成長,而不是幹預、破壞孩子成長。對比中國的情況,家長們對早教的理解可能各不相同,有人認為就是要讓孩子早學知識,有人認為就是給孩子早做規矩,還有人覺得無非就是把孩子託管給教育機構。我回國以來一直思考的一個問題就是:中國目前最缺的可能就是家長教育。
  • 家長,你可能誤會了「靜待花開」的教育
    每一個孩子都是一朵花,只是花期不同而已,我們要做的就是「靜待花開」。但是,也許很多家長並沒有真正懂得這句話的含義。他們只看到了「靜待花開」,而忽略了「默默耕耘」。前幾天,有個五年級的家長帶孩子過來諮詢。
  • 或許,大部分家長都誤會了「靜待花開」的真正含義!(深度好文)
    每一個孩子都是一朵花,只是花期不同而已,我們要做的就是「靜待花開」。但是,也許很多家長並沒有真正懂得這句話的含義。他們只看到了「靜待花開」,而忽略了「默默耕耘」。01前幾天,有個五年級的家長帶孩子過來諮詢。
  • 教育孩子就像養花,靜待花開
    教育就像養花一樣,一邊養一邊看,一邊靜待花開。我把這句話送給各位父母,子女就要這樣養,要慢,不要著急。上帝讓他在這個世界上存在,就一定會給予他存在的價值體現,你記得這句話,「存在即價值」。02教育就像養花,靜待花開人生就應該是一個「慢」的藝術,教育亦如此。我的一位學生的女兒,讀小學五年級的時候帶到我家來。
  • 致父母:別再把放養孩子,當成靜待花開(再忙也要讀一讀)
    常常聽到這樣的比喻:每個孩子都是一朵花,只是花期不同,綻放的時間也不相同。我們要做的,就是「靜待花開」。然而,很多父母並沒有真正理解這句話的意思。他們只看到了「靜待花開」,卻忽略了「默默耕耘」。你說要掙錢養家,可辛辛苦苦掙一輩子的錢,可能抵不過孩子敗家一年。你說沒有成功如何維持家庭,可連孩子都沒教育好,這個家庭哪裡談得上成功!父母的疏於陪伴,早已為孩子的未來種下隱憂,請別再缺席孩子的教育了。
  • 「前景教師說」有一種教育叫靜待花開
    前景教師說有一種教育叫靜待花開每個孩子都是一粒種子,或許永遠不會開花,卻長成一棵參天大樹,守望孩子,遇見更好的自己。「每個孩子都是一顆花的種子,只不過每個人的花期不同。有的花,一開始就會很燦爛的綻放,有的花,則需要漫長的等待。不要看著別人怒放了,自己的那顆還沒動靜就著急,相信是花,都有自己的花期。
  • 靜待花開——我的「教育觀」
    □老城區壇角小學李亞靜    猶記《聖經》裡有句話:「世間萬物皆有定時——播種有時,成長有時,花開有時,凋零有時。」培養孩子何嘗不是如此。    那天,上完課後我沒有再追問此事,卻不自覺地盯著那個筆記本看了好半天……事後我一直在反思:一個挺老實的孩子怎麼會這樣做呢?    讀了孫瑞雪老師的《愛和自由》後,我找到了答案。「在教育中,智力的發展不是放在首位的,人格的發展才是第一位。人格發展正常了,智力發展也就正常了。而紀律不過是一種兒童樂意遵守的規則而已。
  • 教育需要靜待花開
    人的一生就像一株植物,要經歷無數次花開花落。每個孩子都是不同的植物,花期不同,有早有晚。家長都希望孩子優秀,並且最好是隨時隨地、每時每刻都的優秀,時時刻刻都在綻放,家長在這種綻放中虛榮心會得到前所未有的滿足。可是花怎能常開?
  • 學會淡然,靜待陽光,靜待花開
    學會淡然,靜待陽光,靜待花開。正如唐代張九齡在《感遇十二首·其一》中寫道:「蘭葉春葳蕤,桂華秋皎潔。欣欣此生意,自爾為佳節。誰知林棲者,聞風坐相悅。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這首詩的意思是:「春天裡的幽蘭翠葉紛披,秋天裡的桂花皎潔清新。世間的草木勃勃的生機,自然順應了美好的季節。誰想到山林隱逸的高人,聞到芬芳因而滿懷喜悅。
  • 默默耕耘 靜待花開
    前幾日幼兒園開家長會,老師說我的孩子表現很優秀,讓寫下教育心得和大家一起分享。說實話,有點不知如何說起。就以朋友圈的一則心靈雞湯開始分享吧。大致是這樣的內容:「每個孩子都是一朵花,只是花期不同而已。有的花開在春天,也有的開在別的季節。
  • 孩子之心如蓓蕾,需和風細雨,才可靜待花開
    很顯然,我不經意間,把一個孩子不願暴露在公眾中的事情傳了出去,讓孩子覺得自己丟了面子,傷了自尊。如果我不處理好,這件事很可能會成為他的童年陰影。於是我對他說:「對於這件事我首先表示歉意,儘管我不是有意的,但事情因我而起。不過我也希望你明白:有些事情要學會一笑而過,不要去計較。要學會把重心放在對自己最重要的事情上。」
  • 家園共育「靜待花開」
    12月18日,東辛店鎮中心幼兒園開展了以家庭教育為中心的家園教育工作共享共育暨家長學堂「靜待花開」花藝活動。在花藝老師介紹了插花藝術起源、中國傳統插花的基本構圖、經典案例欣賞等內容後,由參加活動的每組家庭現場進行了創意插花。
  • 北碚實驗幼兒園朱濤:靜待花開 做孩子幸福的守望者
    每天沐春風、擁暖陽,近距離地聆聽花開的聲音,美哉幸哉!在教育的田園中,盼望著花開朵朵,滿園芬芳。    內心埋下的種子在悄悄發芽,朱濤一路走來,並順利從西南大學學前教育專業畢業。    1989年,帶著對幼兒教育的熱愛,她走進了幼兒園。作為一名當時幼兒園裡鳳毛麟角的大學生教師,她卻主動申請從最基本的保育工作做起。
  • 孩子確診自閉症,到底要不要用ABA來幹預?
    最近總有家長產生疑問,對我們說:「老師,我感覺ABA很刻板,我家孩子已經很刻板了,我感覺ABA 不適合我家孩子;」「老師,我不能接受用ABA來幹預孩子,看上去像在訓練動物;」「老師,我家孩子沒那麼嚴重,我認為只有重度自閉症的孩子才適合ABA……」相信很多家長因為對ABA的不了解或者一知半解,而對ABA產生誤解。
  • 靜待花開就是什麼都不做?不,靜待花開是相信孩子成長的力量!
    靜待花開,不是什麼都不做,就讓孩子自由成長,而是在陪伴教育孩子的過程中,用合適的方式引導他發現興趣點,不急於求成,相信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某一天隨著量變會達到質變!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刪除01進入五年級,樂樂學英語的興趣比以前大漲。
  • 上善若水,靜待花開,是最美的教育情懷
    我從自己二十多年的教育經歷中悟出:上善若水,靜待花開,是最美的教育情懷。   德國哲學家雅斯貝爾斯在《什麼是教育》中有句名言,「教育就是一棵樹搖動一棵樹,一朵雲推動一朵雲,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強調了教育者對受教育者的巨大作用。
  • 築夢同行,靜待花開——遂寧一中初2023級半期家長會紀實
    為了進一步加強家校溝通,形成教育合力,提高家庭教育的理念,真正實現家校攜手培養全面發展、個性鮮明的快樂少年,11月20日下午,遂寧一中初2023級召開了以「築夢同行,靜待花開」為主題的學生家長會。班級家長會前,孩子們給自己的父母準備了一封信,把自己對父母的真實情感寫進了信裡,把對老師的愛、對學校的高度認同寫進了信裡,把對同學的真摯友誼寫進了信裡。
  • 當孩子渴望獨立時,請你主動退回自己的世界,重塑自己,靜待花開
    大學同學,在高中畢業前都練就了超強的速記能力,班裡同學會經常組織速記比賽;比如,一堂課背下一本《世界美術史》或《中國美術史》,輸了的請大家吃拉麵。不得不感嘆,中國學生超強的記憶力。我支持孩子5歲至14歲間進行大量的背誦。這時,學理科的先生會強調「多讀」——讀多了就能複述,能背下來了。
  • 教育就像養花,需要靜待花開人生的「慢」藝術,適合就是最好教育
    教育孩子就像是在養花一樣,我們需要的是靜待花開的人生,這是一個「慢藝術」的過程。其實很多父母在教育孩子都是處於焦慮狀態,擔心孩子不愛吃飯、瘦小成為黃毛丫頭。教育孩子雖然說不能拔苗助長,但又很害怕兩種極端,一種是父母完全撒手不管,另一種是按照自己心中的花去助孩子成長。如果不是孩子本來的需求,那麼在學習和成長的過程當中就會出現很多分歧反抗。想要孩子這朵花開得又豔又長久,父母要做的就是給孩子提供空間和成長所需的環境滋養,只有靜心觀察花期才會收穫意外驚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