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聽過一句話:每個孩子都不一樣,我們要靜待花開。我覺得這句話前面有個前綴會更好:
靜待花開不是你放手什麼都不管,而是你已經為孩子做了該作的事情,然後才來靜待花開。
在靜待花開之前,我們能為孩子做些什麼?
首先給孩子建立一個規則,這個規則包括我們的生活規則和學習規則,在那什麼是生活規則呢?比如孩子早上幾點起床,晚上幾點睡覺。學習規則包括我們幾點去學習,在學習期間,哪些事情我們可以去做,哪些事情不能做。
每一個家長都會給孩子去建立規則。這個不難,我要強調的是遵守規則。因為大部分的家長都會去給孩子建立規則,但是極少部分的家庭才會去遵守規則。
我們會給孩子制定太多的規則,寫作業要工整,錯字要擦乾淨。吃飯的時候不能看電視等等。而我們卻自顧自地做事情。不被這些規則左右,在孩子看來這是不公平的。我們要做到和孩子一起遵守規則,比如:
吃飯的時候家長不要只顧看手機,和孩子一起聊聊今天發生的事情。有一個溫馨的吃飯環境。
孩子在作業的時候,媽媽可以拿本書陪著孩子。這樣的陪伴多好。
可現實是:
我們希望孩子養成閱讀的習慣,而大部分家長卻在刷手機。
很多家長都希望孩子能把各種名著讀完,寫完作業就泡在書裡。可孩子們卻總想出去玩。我問過好多家長,你希望孩子多讀書,那你讀書嗎?家長卻回答:我一讀書就睡覺……
當你給孩子建立規則的時候,首先你要遵守這些規則。只有家長能遵守規則,才是以家庭為單位給孩子營造了一個好氛圍。這才能讓孩子通過看見,進而學到。
靜待花開前面應該加兩個前提,第一個是什麼樣的花。如果孩子是牡丹你接受嗎?如果孩子是狗尾巴草,你也接受嗎?你是牡丹,等你靜待花開,還是你是狗尾巴花,我等你靜待開花?
第二個前提是有所為地靜待花開。我們不是平白無故的靜待花開。而是我們得為孩子做些什麼。我們既能幫孩子又可以尊重他,讓他變成他想成為的那個花。這個時候才能靜待花開。
如果沒有以上兩點前提。孩子花開的時候,你會很崩潰的,你以為孩子是個牡丹,結果卻開出了狗尾巴草。
那我們的有所為,需要怎麼做才能幫助到孩子呢?
給孩子重新定義學習的概念,要讓孩子知道,學習事件快樂的事情養成學習無小事的習慣,讓孩子從小對待學習就很嚴謹。充分利用好大腦神經元的連接時間。是的,每個孩子都不一樣,讓我們有所為後再來靜待花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