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孩子就像養花,靜待花開

2020-12-14 寶寶知道

怎樣教育孩子是縈繞在每一個家庭的問題,作為復旦附中的校長,一名資深的教育者,看看他給了大家什麼建議,有哪些又是值得採納的呢?

作為一名資深的教育者,接觸過很多學生和家長,希望結合家長們最關注的問題,分享復旦附中校長在一次演講中,談到的一套好的家庭教育方法,相信對家長們教育孩子有所啟發。

孩子別太優秀,停一停!一個優秀的孩子,會彈鋼琴、又會跳舞,還會畫畫,學習成績還好。長大了,讀初中了也什麼都會,每次考試前幾名,考上重點高中,高考又成為狀元或者前幾名,考上國外或者國內最好的大學。

很多人都是這樣過來的,幾年以後讀研究生,在讀博士。

你看,父母也榮耀了,感覺孩子很優秀,不到45歲就是副處級幹部,不到50歲就是正處級幹部了,見到親戚朋友、同學、家人逢人便說孩子有出息。然後,不到55歲他就進監獄了。父母這個時候還流著一行老淚:「我的孩子怎麼會出現這個情況?」

這樣的教育、這樣的結果是我們想要的嗎?當年我們追求分數、琴棋書畫、那麼多才幹......我們就要思考了,教育的問題出在哪裡?教育的核心問題不是出在學生的能力、不是出在改革、不是出在技術層面。

我們的教育缺乏靈魂的東西,中國教育技術層面已經走得太快了,「靈魂」跟不上了。

01

引導孩子轉向愛、善、智慧

那麼,我們現在能不能不從教育的角度來看教育,從哲學的角度來看是不是靈魂出了問題。

柏拉圖說:「教育非他,乃心靈的轉向」,那麼請問轉向哪,往哪轉?引導孩子轉向分數、轉向才能、轉向才幹、轉向本事?都不是。

印度哲學家克裡希那穆提,寫了一本書《教育就是解放心靈》。解放心靈,按柏拉圖的語境來說,心靈究竟應該轉向哪裡?你學過哲學,在西方哲學裡面「愛智慧」就是哲,那我加一個善,一個人的靈魂深處有愛、善、智慧這三樣東西。

你說這個人今後差一點技術、差一點才能,又能差到哪裡去呢?而恰恰這個東西是我們全世界的普適價值,但是現在很多人都忘了。

我從這個例子深刻地體會到教育就是「慢」的藝術。什麼是教育?教育就像養花一樣,一邊養一邊看,一邊靜待花開。我把這句話送給各位父母,子女就要這樣養,要慢,不要著急。

上帝讓他在這個世界上存在,就一定會給予他存在的價值體現,你記得這句話,「存在即價值」。

02

教育就像養花,靜待花開

人生就應該是一個「慢」的藝術,教育亦如此。

我的一位學生的女兒,讀小學五年級的時候帶到我家來。她說:「老師,你看我的孩子不愛吃飯、瘦小,黃毛丫頭,怎麼辦啊?」我說:「才10歲你著什麼急啊?」

「她學習成績不行,吃飯也不行,比同齡人都要矮一頭,怎麼得了!」我說:「你形象不錯,自己的孩子會差多少呢,你不要著急,太在乎這個東西沒用,養人要慢慢來,你著急她也不會長,拔苗敢拔嗎?」

2014年,高考結束以後,志願都填報完了,錄取通知書來了,她帶著一個亭亭玉立,長得很漂亮的女孩子來,說:「快叫師爺爺,這就是當年那個黃毛丫頭。」

我說:「你當年是不是很著急?孩子幾年工夫,長得比你高,比你漂亮,還考了一個好大學。」她說:「當時我真的很著急,現在覺得很自豪。」

03

適合就是最好的教育

每一個學生成才的途徑和方式沒有確定的指向。現在某些學校說「只要學不死就往死裡學」、「沒有教不會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老師」。都是這樣的無聊、矯情的語言,這樣就能把教育做好了?

不要今天看到我們校園門口上寫著「熱烈祝賀某某成為文(理)科狀元,考上清華、北大」,就以為這樣的孩子將來一定會成功。我剛才說了,孩子的未來有無限可能性。一個孩子為什麼有價值?因為他有可能性,他有無限的可能性。

所以我的結論是:第一沒有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方式方法,適合的就是最好的教育;第二,每一個學生成才的途徑和方式沒有確定指向。

不要以為你的孩子現在喜歡畫畫、喜歡彈鋼琴,他今後就一定是個藝術家,可能他今後從事的工作和這個一點關係都沒有,他有無限可能性。看一個孩子成績不行就開始下定論,說孩子今後是擦皮鞋的或者將來沒有出息,哪有這樣的教育呢?

現在好多名校幹什麼事?名校選孩子讀書,因為優質教育資源有限,選擇名校的人就多,於是名校就有資格來進行篩選。從事物的發展的規律來說是對的,但是從做教育的角度來說又是錯的,選擇人的教育叫「偽教育」,不是真正的教育。

這些名校還要考試入學,兩科語數,小學低於198分,沒有特長,一律不能錄取。我所在的學校收的是幾十分、120分左右的孩子,我們一樣要把他們教出來的。

04

摒棄浮躁、功利,回歸教育規律

為什麼說要潛心育人?潛心是一種境界,現在有幾個人可以潛下心來做事?我們好多時候都把學生當作了手段,而不把學生當作我們的目的。

你看,為什麼當作手段了?使勁培養,培養好了以後我得高額獎金。這是他獲得獎金的手段、獲得名譽的手段,於是難免浮躁。

現在有很多家長把自己的孩子當成手段,學這樣、學那樣、考狀元、讀名校都是臉面的問題,就是當成一種手段。一旦用孩子的成長來滿足我們成年人的某種欲望或者需求,我們的教育一定出問題。

我說一個簡單的教育規律,看看我們現在有多少人不知道。現在初中老師布置作業,孩子晚上11、12點基本做不完,高三就更不說了。

十三四歲、十五六歲的孩子,他的成長規律是怎麼樣的?這些孩子在深夜11點到凌晨3點之間,尤其是1點到3點之間,腦垂體分泌兩種很重要的激素,一種叫性激素,一種叫生長激素。有光照、有壓力它不會分泌。

所以,孩子如果睡眠不好、壓力大,他長得就不好,這就是規律。

如果老師懂了這個規律,那布置作業的時候就一個要求,最遲10點半孩子必須入睡。因為孩子入睡兩個小時以後才可能進入深睡狀態。我們現在遵循這些規律了嗎?沒有,不管,使勁學,為了分數、為了技能、為了才幹。

所以我對教育的信仰就是要回歸到教育的規律,慢慢地、靜靜地、悄悄地做,不要浮躁、不要顯擺,一定會有我們想要的結果,那個時候我們的孩子不管是分數、才能,還是能力都很好,他們的靈魂也很豐滿,這才是教育新常態。

第二個「可能」,是指我們要知道孩子的未來具有一切可能性,現在他所學的,甚至是他的才能,他的分數,不代表他今後能做什麼,會做什麼。但是現在又必須要分數,所以他又必須勤奮學習。我個人認為這些都不能丟,這樣才能夠確保未來的可能性存在。

所以,這裡面有個適當,「適當」實際上是我們的教育的方式方法一定要符合規律,要適合孩子。

不要看到鄰居孩子琴棋書畫什麼都學,也把自己的孩子送去學。你是博士,說博士的兒子就要比別人學得多一些,這樣思考問題就錯了。不適合他的學了沒用,一定要學這個孩子內心喜歡的東西。

05

教育必須基於三個準則

教育怎麼做呢?這個問題也是教育的哲學思辨。沒有分數(檢驗)的教育是不成立的,只談分數的教育肯定是有缺陷的,這就是哲學。

那麼哲學家怎麼看待教育?最經典的是亞里斯多德的原話:「教育必須基於三個原則,中庸、可能和適當」。

中庸,用孔子的話說就是「去其兩端,取其中而用之」,總之不偏左不移右、不偏下不偏上,守中為上。我個人認為中庸才是人生、乃至做教育的最好的哲學,就是說我們做教育不要太過頭了,也不要不夠,就這麼簡單。

什麼叫過頭?

現在我們就做過頭了,在技術層面上不斷地改,改得我們老師不知道怎麼上課了,領導也不知道怎麼布置工作了。學校教育成了這樣子就是過了頭,忘記了還有教育規律,還有教育自身內在的東西。

所以,我更欣賞這樣一句話:教育是一個緩慢而優雅的過程。

(本文來自:百度寶寶知道 教育不好成焦慮)

————————

世界很複雜,百度更懂你

關注寶寶知道,了解備孕、懷孕、育兒更多精彩內容:專家直播、日刊知識、胎教電臺、兒童故事、動畫片,還有寶媽們最愛的社區圈子!寶寶知道與千萬媽媽在一起,科學孕育,為愛成長!

相關焦點

  • 「前景教師說」有一種教育叫靜待花開
    前景教師說有一種教育叫靜待花開每個孩子都是一粒種子,或許永遠不會開花,卻長成一棵參天大樹,教育不是管,也不是不管,在管與不管之間,有一個詞語叫「守望」。守望孩子,遇見更好的自己。「每個孩子都是一顆花的種子,只不過每個人的花期不同。有的花,一開始就會很燦爛的綻放,有的花,則需要漫長的等待。不要看著別人怒放了,自己的那顆還沒動靜就著急,相信是花,都有自己的花期。細心地呵護自己的花,慢慢地看著長大,陪著他(她)沐浴陽光風雨,這何嘗不是一種幸福。相信孩子,靜待花開。」教育孩子就像牽著一隻蝸牛在散步。
  • 教育需要靜待花開
    人的一生就像一株植物,要經歷無數次花開花落。每個孩子都是不同的植物,花期不同,有早有晚。家長都希望孩子優秀,並且最好是隨時隨地、每時每刻都的優秀,時時刻刻都在綻放,家長在這種綻放中虛榮心會得到前所未有的滿足。可是花怎能常開?
  • 家長,你可能誤會了「靜待花開」的教育
    每一個孩子都是一朵花,只是花期不同而已,我們要做的就是「靜待花開」。但是,也許很多家長並沒有真正懂得這句話的含義。他們只看到了「靜待花開」,而忽略了「默默耕耘」。前幾天,有個五年級的家長帶孩子過來諮詢。
  • 教育就像養花,需要靜待花開人生的「慢」藝術,適合就是最好教育
    教育孩子就像是在養花一樣,我們需要的是靜待花開的人生,這是一個「慢藝術」的過程。其實很多父母在教育孩子都是處於焦慮狀態,擔心孩子不愛吃飯、瘦小成為黃毛丫頭。教育孩子雖然說不能拔苗助長,但又很害怕兩種極端,一種是父母完全撒手不管,另一種是按照自己心中的花去助孩子成長。如果不是孩子本來的需求,那麼在學習和成長的過程當中就會出現很多分歧反抗。想要孩子這朵花開得又豔又長久,父母要做的就是給孩子提供空間和成長所需的環境滋養,只有靜心觀察花期才會收穫意外驚喜。
  • 別再把「放養孩子」當成是「靜待花開」
    給孩子一個快樂無憂的童年,這是所有家長發自肺腑的的期盼。但是,千萬別等孩子長大了,才想要彌補他成長中你缺席的那些時間,也別用靜待花開的冠冕理由,來掩飾自己教育的惰性和推卸責任。對於教育,有原則地控制,是比無原則地放手,難得多的事情。
  • 閱讀分享:教育是培土育苗和靜待花開的過程
    #早期教育孫瑞雪的《愛和自由》多少家長片面追求智力成長,為了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過早地開發孩子「智力」。而他們所謂智力,其實就只是一種簡單的識記能力,並不代表真正的智力。而一些自以為沒有輸在起跑線上的家長總炫耀自己三四歲的孩子「已經懂得一百甚至一千以內的加減法了」「他都認得一百多個漢字了!」「聲母韻母全會拼寫……」甚至詆毀教學相對規範的公立幼兒園,「什麼幼兒園嗎,天天讓孩子玩遊戲,啥都沒學會!」每每聽到這樣的議論,我總是無力辯解,我也不想去和他們再一次重申「感覺訓練是兒童智力發展的唯一途徑」(孫瑞雪《愛和教育》)。
  • 不要靜待花開,請給孩子適當的幹預
    以前聽過一句話:每個孩子都不一樣,我們要靜待花開。我覺得這句話前面有個前綴會更好:靜待花開不是你放手什麼都不管,而是你已經為孩子做了該作的事情,然後才來靜待花開。在靜待花開之前,我們能為孩子做些什麼?首先給孩子建立一個規則,這個規則包括我們的生活規則和學習規則,在那什麼是生活規則呢?比如孩子早上幾點起床,晚上幾點睡覺。學習規則包括我們幾點去學習,在學習期間,哪些事情我們可以去做,哪些事情不能做。
  • 上善若水,靜待花開,是最美的教育情懷
    這段話揭示了教育的最高境界。而要達到一種境界,情懷必不可少。   我從自己二十多年的教育經歷中悟出:上善若水,靜待花開,是最美的教育情懷。   教育是一項挑戰性極強的事業,是與時俱進的事業,是充分體現時代精神又必須具有前瞻性的事業。不同時期對人才的不同要求,知識的快速更新,教育對象的個體差異,社會及家長對孩子過高的期望都對教育者提出了嚴峻的考驗。在從事這一職業的過程中,還要面對家長的不理解,學困生的不開竅,留守學生和行為偏異孩子的難教育等挫折和困難。
  • 致父母:別再把放養孩子,當成靜待花開(再忙也要讀一讀)
    常常聽到這樣的比喻:每個孩子都是一朵花,只是花期不同,綻放的時間也不相同。我們要做的,就是「靜待花開」。然而,很多父母並沒有真正理解這句話的意思。他們只看到了「靜待花開」,卻忽略了「默默耕耘」。01、教育孩子的有效期只有十年,一旦錯過就無法挽回有句老話說:養兒一百歲,長憂九十九。我們總以為陪伴孩子的時間還有很多,不用急著管他,教他,反正他還小,不懂事,長大後自然就懂了。可一眨眼,孩子的身高一天天地長,年齡也一年年地長。
  • 北碚實驗幼兒園朱濤:靜待花開 做孩子幸福的守望者
    她把這份牽掛深深地鐫刻進孩子的純真童年裡,連接在自我的專業發展上,致力於教育的實踐研究中。她就像一個不知疲倦的時鐘,時刻不停地學習著,努力著。    她就是重慶市幼教學科名師、重慶市骨幹教師、北碚區名師,北碚實驗幼兒園的一名普通教師——朱濤。
  • 靜待花開——我的「教育觀」
    □老城區壇角小學李亞靜    猶記《聖經》裡有句話:「世間萬物皆有定時——播種有時,成長有時,花開有時,凋零有時。」培養孩子何嘗不是如此。    那天,上完課後我沒有再追問此事,卻不自覺地盯著那個筆記本看了好半天……事後我一直在反思:一個挺老實的孩子怎麼會這樣做呢?    讀了孫瑞雪老師的《愛和自由》後,我找到了答案。「在教育中,智力的發展不是放在首位的,人格的發展才是第一位。人格發展正常了,智力發展也就正常了。而紀律不過是一種兒童樂意遵守的規則而已。
  • 默默耕耘 靜待花開
    前幾日幼兒園開家長會,老師說我的孩子表現很優秀,讓寫下教育心得和大家一起分享。說實話,有點不知如何說起。就以朋友圈的一則心靈雞湯開始分享吧。大致是這樣的內容:「每個孩子都是一朵花,只是花期不同而已。有的花開在春天,也有的開在別的季節。
  • 或許,大部分家長都誤會了「靜待花開」的真正含義!(深度好文)
    每一個孩子都是一朵花,只是花期不同而已,我們要做的就是「靜待花開」。但是,也許很多家長並沒有真正懂得這句話的含義。他們只看到了「靜待花開」,而忽略了「默默耕耘」。01前幾天,有個五年級的家長帶孩子過來諮詢。
  • 靜待花開就是什麼都不做?不,靜待花開是相信孩子成長的力量!
    靜待花開,不是什麼都不做,就讓孩子自由成長,而是在陪伴教育孩子的過程中,用合適的方式引導他發現興趣點,不急於求成,相信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某一天隨著量變會達到質變!孩子的語言培養是有期限的,我現在明白,已經晚了,只能通過其他方式讓他跟的上學校的考試,英語和語文數學是一樣重要的學科。03樂樂的學校一年級就開了英語,只是因為一周只有兩節課,上課聽不懂,回來又從來不讀,英語對樂樂的感覺就是那本書和每次要上英語課上。
  • 教育孩子就像牽一隻蝸牛去散步
    幡然醒悟時,才明白,原來是上帝讓一隻蝸牛牽我去散步,讓我們聞花香、聽蟲鳴,看滿天星鬥……誠如張文亮的詩歌,教育孩子不是揮著鞭子讓蝸牛跑步,而是和孩子一樣享受靜待花開的美好。 ——棠外實驗幼稚園園長方華3月25日,來自全國400多名幼教工作者齊聚一堂,在棠外實驗幼稚園開展了一場關於家園共育、品格教育的深刻討論。會上,北京兒童品格研究中心負責人賀軍先生為棠外實驗幼稚園授牌。
  • 家園共育「靜待花開」
    12月18日,東辛店鎮中心幼兒園開展了以家庭教育為中心的家園教育工作共享共育暨家長學堂「靜待花開」花藝活動。在花藝老師介紹了插花藝術起源、中國傳統插花的基本構圖、經典案例欣賞等內容後,由參加活動的每組家庭現場進行了創意插花。
  • 這花,花開「滿堂紅」,就像紅寶石,花期長,花開豔麗成「老樁」
    這花,花開「滿堂紅」,就像紅寶石,花期長,花開豔麗成「老樁」今天陽臺花草匠來跟大家說說:長壽冠。前段時間很多人都非常喜歡養一些能給家裡帶來吉祥寓意的花,特別是一些能長成老樁的,能鎮宅的花,這樣的花養的時間長久了,長成老樁也就非常值錢了。而且這樣的花看起來也是非常好看的,像金彈子就是很多人都非常喜歡養的,還有一種花,花開的時候就像滿堂紅一樣。到處都被反襯的紅彤彤的,格外的喜慶豔麗,讓人非常喜歡。
  • 不幹預、不破壞孩子成長 當父母要有準備地靜待花開
    網上有個流傳已久的說法:為了保護孩子的創造力,德國明令禁止學前教育!這是事實麼?德國真實的學前教育是怎樣的?來聽聽德國專業親子培訓師楊捷帶來的分享。楊捷曾在德國學習、工作近10年,曾求學於科隆教區教育學院、柏林自由大學幼兒教育專業,並承辦了德國北威州第一個中德雙語親子班。
  • 幼稚園園長:教育孩子就像牽著一隻蝸牛去散步
    幡然醒悟時,才明白,原來是上帝讓一隻蝸牛牽我去散步,讓我們聞花香、聽蟲鳴,看滿天星鬥……誠如張文亮的詩歌,教育孩子不是揮著鞭子讓蝸牛跑步,而是和孩子一樣享受靜待花開的美好。 ——棠外實驗幼稚園園長方華  3月25日,來自全國400多名幼教工作者齊聚一堂,在棠外實驗幼稚園開展了一場關於家園共育、品格教育的深刻討論。會上,北京兒童品格研究中心負責人賀軍先生為棠外實驗幼稚園授牌。
  • 築夢同行,靜待花開——遂寧一中初2023級半期家長會紀實
    為了進一步加強家校溝通,形成教育合力,提高家庭教育的理念,真正實現家校攜手培養全面發展、個性鮮明的快樂少年,11月20日下午,遂寧一中初2023級召開了以「築夢同行,靜待花開」為主題的學生家長會。班級家長會前,孩子們給自己的父母準備了一封信,把自己對父母的真實情感寫進了信裡,把對老師的愛、對學校的高度認同寫進了信裡,把對同學的真摯友誼寫進了信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