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企真的在大規模逃離中國嗎

2020-12-16 騰訊網

整體上看,外企外資大規模逃離中國不是事實

無論從新增外企數量還是實際利用外資來看,外資外企都沒有逃離中國

近年來對外資大規模逃離中國的擔憂並非新鮮事,每當有外企撤離,對外企逃離潮的擔憂就會出現。到了今年,因為西鐵城、松下等都是比較著名的企業,諾基亞也為國人所熟知,所以這種擔憂尤為嚴重。特別是,在外界對中國經濟增長能否「保7」都議論紛紛的情況下,人們對這種可能昭示不好經濟兆頭的現象格外敏感。但如果跳出一個個具體的案例,就會發現外企大規模逃離中國並非事實。

據我國商務部的數據顯示,2008年—2014年,雖然數量有所波動,我國每年新批准設立外商投資企業都在20000家以上,實際利用外資受國際經濟形勢的影響,雖然也有變化,但總體依舊上升,從2008年的924億美元增長到2014年的1195.6億美元。

聯合國貿易和發展會議發布的《全球投資趨勢監測報告》顯示,中國去年吸引的外國直接投資約為1280億美元,較2013年增長約3%,外資流入量首次成為全球第一。該機構發布的2014年世界投資報告亦指出,在全球投資促進機構選出的2014—2016年最具前景的東道國經濟體中,中國仍位居首位。

可見,近年來部分外企、外資撤出中國不僅不能代表外資在中國的經營趨勢,更難說得上是「逃離潮」。

招商引資一直是各級政府的工作重點

大多數歐美企業對中國市場依舊樂觀,短期內也不會逃離中國

2月11日,中國美國商會在北京發布的《2015年度商務環境調查報告》顯示,有73%的受訪者認為其2014年處在「盈利或大幅盈利」的狀態,超過60%的受訪者把中國視為全球三大投資重點之一。雖然他們對相關部門的監管和勞動力成本上升有擔憂,但仍有近70%的受訪者對中國市場展現的盈利潛力持樂觀態度。

這和2014年9月發布的《歐盟企業在中國建議書2014/2015》的結論基本類似。中國歐盟商會主席伍德克認為,「中國當前的經濟增長放緩是意料之中。中國無法再依賴兩位數的經濟增長,但是,如果國內生產總值年均增長率能夠達到6%-7%,中國龐大的經濟規模仍然能保證無限的商機,」伍德克說。「在華外資企業將迎來一個長期且可持續的『白銀時代』,對歐盟商會來說,這意味著一個現代創新和以市場為導向的全新發展時期。」

既然外商仍然看好在中國的投資前景,近期的部分外企撤離又說明了些什麼呢?

部分外資撤離,昭示中國勞動力成本在大幅上升

日企回流是因為在日元持續下跌,中國工人工資成本相對增加

部分日企的回流,原因其實很好理解。近年,日元在「安倍經濟學」的推動下,不斷貶值。在2011年底1元人民幣兌換12日元,而到2014年底則可以兌近20日元,短短三年內,人民幣對日元匯率上升60%。以日元向本國出售產品和服務,以人民幣支付工資和運營成本,那麼在華日企負擔自然會加重,利潤會減少。把生產線轉回國內,自然成為在華日企的一個選擇。

在美國人看來,中國勞動力成本也已經優勢不再

相對其他幣種,人民幣兌換美元匯率要穩定得多,那麼在美國人看來,情況又怎樣呢?

中國美國商會發布的報告顯示,在2015年外企面臨的最大商業挑戰中,有61%的企業選擇人力成本提升,比2014年的45%高出了15個百分點。

波士頓諮詢集團(BCG)2014年公布了一份研究報告,報告顯示,以美國為基準的全球製造業成本競爭力指數,中國製造業對美國的成本優勢已經由2004年的14%下降到2014年的4%。這表示目前在美國進行生產只比在中國進行生產貴4%。

報告表明,中國作為低成本製造業大國的競爭優勢正在逐步喪失,美國溫和的薪酬增長、高效的生產技術、低廉的能源價格使得部分商品在中美兩國的生產成本幾乎沒有差異,越來越多的美國企業與其他國家跨國公司未來會選擇在美國境內進行生產。

該研究報告認為,按照目前的發展趨勢,中國對美國的製造業成本差距在2020年左右將不復存在。

也許有人會對美國人的說法大惑不解——他們是想說中國工人的工資已經趕上美國工人的工資嗎?並非如此。目前,中國製造業小時人工成本約為3美元左右,而美國製造業小時人工成本在35美元左右。之所以認為兩者成本相近,是因為兩國勞動生產率存在巨大差異:目前我國製造業勞動生產率不足美國的10%,而在高端製造領域,美國勞動生產率是我國的20倍以上。

只不過從發展趨勢看,中國人工資增長的速度已經超過了勞動生產率的提高速度,因此中國勞動力的相對成本確實在上升。

波士頓諮詢公司研究顯示,墨西哥製造業在成本方面比中國更有競爭力。

然而隨著服務業蓬勃發展,在中國賺錢仍然是外資外企的不二選擇

服務業已經成為利用外資的主角

既然勞動力成本在上升,那麼為什麼外資外企還不撤出中國呢?答案是,中國蓬勃發展的服務業,以及新興中產階級的規模化崛起,給外資依然留在中國賺錢提供了充分的理由。

在製造業,外資外企離開中國,不代表放棄中國市場,只要把在他國生產的產品繼續放在中國銷售就行了。然而,因為中國勞動力成本升高了,為了降低成本不再把生產環節放在中國,這依然會對中國人的就業產生負面影響。

而服務業與製造業的區別就在於,生產與消費一般在同一個地點完成。要想在中國的服務業市場賺錢,就必須在中國提供服務,而且通常是僱傭中國人來進行服務。換句話說,只要在中國服務業市場賺的錢大於在中國投入的成本,外資就依然願意留在中國。

事實上,外資越來越多地投入到中國服務業,而不再是製造業,已經成為相當明顯的趨勢。按照官方數據,去年中國服務業實際使用外資金額約為663億美元,同比增長7.8%,佔比升至約56%,而傳統製造業實際使用外資金額約為400億美元,同比下降12.3%。

服務業的興盛,很大程度上也是過去數十年積累的一種釋放——新興的中產階級和少數富豪越來越捨得消費。按照國際著名會計師事務所畢馬威的說法,「服務業外國直接投資的增長反映了中國經濟的重大調整……相當規模的中產階級的出現有助於促進服務業的發展。」

這些利用外資的服務業,遍布各個領域,包括金融諮詢、留學教育、餐飲旅遊等等,越來越多的中國人有著享受高端服務的需求,這些領域也在大量吸納著人才。

放開準入限制,服務型的外企會更願意進入中國

在中國美國商會發布的報告中,無論在哪個行業,受訪企業都認為,市場準入限制是抑制其在華投資能力和意願的主要因素。

從政策角度看也的確如此,放眼金融、教育、文化、醫療、育幼養老等種種領域,無不存在對外資的限制,股比比例有限制,經營範圍也有限制。這些限制既阻礙了中國人對優質服務的獲得,也讓本土服務型企業缺少競爭,無法提高服務水平。

在製造業註定走向沒落的當下,放開服務業的準入限制正當其時。

結語

提高勞動力成本,讓多數勞動者有辦法享受經濟發展的成果,是改革開放的必由之路。但問題在於,當整個產業從製造業轉向服務業的時候,原先的產業工人們,做好準備沒有,讓產業工人適應這個轉變大潮,有關部門責無旁貸。

相關焦點

  • 外企大批撤離中國,人口就業問題會更加嚴重?真的前途堪憂嗎?
    外企大批撤離中國,人口問題會更加嚴重?真的前途堪憂嗎?最近,外企撤離中國的話題一直在討論。有人在思考,如果外企持續撤離中國,中國的人口問題、就業問題會更加嚴重嗎?中國的未來真的前途堪憂嗎?我覺得,我們可能確實需要做好過苦日子的準備,但形勢並非想像中的那樣悲觀。
  • 繼430家日企撤出後,又一個三千億市值的科技巨頭「逃離」中國!
    繼430家日企撤出後,又一個三千多億市值的科技巨頭「逃離」中國!日本在我國的投資建廠規模是非常龐大的,至少有幾千家吧,提起在華的日企,還很難抹去往日輝煌的記憶,而如今,繼430家日企撤離後,有一3千億市值的科技巨頭倉促離去「逃離」中國,千億投資遭慘虧!
  • 在外企不知道「運費到付」如何翻譯,老闆真的不滿意
    為什麼在校園可以和老外聊天,到了外企談業務就表現那麼弱呢?那是因為工作實踐太少,沒有系統學過商務英語,不懂外企外貿常用的那套表達。我們可以看看商務英語都有什麼不同。第一個:要表達「備貨時間」,該怎麼說?
  • 逃離一個城市,就真的會更好嗎?
    你曾經想過逃離現在的生活環境嗎?你曾經想過去過無拘無束的閒遊生活嗎?你曾經想過隱居嗎?大多數的80.90後,心目中都有一個大理隱居、清邁養老的情懷。因為那代表著沒有996、沒有虛與委蛇的應酬、沒有職場PUA。
  • TimHortons重心轉移中國 中國會是外企最後的「諾亞方舟」嗎?
    此刻,就像羅蘭·艾默裡奇導演的電影《2012》一樣,全球遭遇危機,人類將最後的希望寄托在中國的諾亞方舟上。一方面,現在很多國家抗疫使用的口罩、防護服、呼吸機等最主要的來源渠道就是中國。更重要的一方面,各大跨國巨頭加速布局中國市場,中國成為了巨頭們資本避險、消費增長的重要渠道。
  • 印度想吸引從中國撤離的外企?竟撥出了兩個盧森堡面積的土地
    在抗疫正艱難的同時,印度還在想「桃子」,想方設法地試圖接收從中國撤離的外企。眾所周知,印度和中國「老不對付了」,幾乎處處都要和中國比一比,時不時還上個眼藥。這不,彭博社援引4日印度政府知情人士的報導稱,印度政府已在全印範圍內劃撥出5000平方千米的土地,以吸引並安置從中國撤出的外企企業。
  • 大批外企「東南飛」 越南吸引外資創新高 「世界工廠」會易主嗎?
    一直以來,中國被譽為「世界工廠」,因為中國有著完整的製造體系,能夠適應低端、中端、高端需求。其次,中國勞動力成本也具有一定的優勢,並且中國人不僅具有吃苦耐勞的品質,而且整體的素質高,工作效率也很高。除此之外,中國有著超大規模的消費市場,能夠滿足多元化的市場需求。還有一點,中國企業在世界五百強中的佔比也越來越高,對全球產業鏈有影響力的特大企業將會越來越多,同時,創造能力不斷提高。然而,隨著大批外企「東南飛」,工業遷徙正在上演,不少人力密集型製造業正轉移到泰國、印度、柬埔寨,以及越南。
  • 澳媒:中國建立信用評級 如何影響在華外企
    澳大利亞《雪梨先驅晨報》12月10日文章,原題:中國大力推進基於企業行為的黑紅名單計劃 中國正在建立一套衡量企業社會信譽的體系方面取得迅速進展,這將鞏固北京對中外企業的管控,還有可能挑戰美國信用評級公司的獨大地位。
  • 廣州市委書記:國企是親兒子 民企外企就不是嗎?
    廣州市委書記:國企是親兒子 民企外企就不是嗎?   廣州市委書記萬慶良談支持民企發展  讓民營經濟腰杆硬起來(現場·直面時代問題 助力中國前行)  國企是親兒子,民企和外企就不是嗎?
  • 拋棄中國去越南發展的外企都怎麼樣了?有了對比才知道中國的好!
    我國的發展速度是世界有目共睹的,改革開放到現在,可以說我國的發展速度是最快的,現在我國的企業也是越來越多,當然其中也有很多外國企業,不過現在中國的勞動力成本一直都是在上升,不少外企都是把目光投向了其他國家,其中最受關注的國家就是越南和印度,這兩個國家的發展並不是很快,勞動力也是很低,所以成為了很多國家的第二市場。
  • 在外企把「請你放心」說成please don't worry,老闆會真的不放心
    每天學習一些外企外貿常用英語表達, 對你工作會有很大幫助。所謂的英語水平高,並不一定是精通語法,有一萬以上詞彙量,外企更看重的是英語運用能力。也就是說,哪怕你四六級就踩線過,但是和外國客戶能順暢地談論業務,進而接下訂單,比你過了專八卻不敢開口好,外企老闆更喜歡前者。
  • 把「質量差」翻譯成 bad quality,外企老闆非常不滿意
    筆者覺得,想獲得老闆青睞,獲得外國客戶大訂單,真的需要提高商務英語,不然,誰會放心把百萬美金的大單,交給一個表達含糊的人呢?錢多了是嗎?我們今天來學習一些常用表達,覺得有用可以記筆記。說到「單獨包裝」,不要翻譯成single packing,正確表達是individual packing,單詞individual體現了「獨立性」。
  • 外企面試-英語口語不好怎麼辦?
    你是不是已經瞄準了幾家外企,正在摩拳擦掌中。   那麼在外企面試中,應該要注意些什麼呢? 進外企,你的口語過關了嗎?   樓主覺得進外企,首先英語口語一定要過關的。   當然,樓主不是說英語口語是必要的因素。在外企也有些崗位是不需要用到英語的,但是如果希望在外企得到進一步的發展,得到好的崗位的提升,那麼英語一定是必不可少的。
  • 誰是問題外企的"深喉"
    今年以來,不少知名外企的食品和日用品紛紛遭遇「信任門」,究竟是誰扮演了其中的「深喉」角色?  5月20日上午8:45,記者致電位於上海的美國耐克公司中國總部,楊爽表示,公司目前「正在開會討論,不方便就此問題作出回答。」但同時表示,耐克公司就此已擬訂一份聲明,而截至當天記者發稿時,並未收到耐克公司的此份聲明。
  • 明明有勞動法,為啥國內企業總套路員工,外企卻能善待員工呢?
    對於不少求職者來說,除了國企這樣的「鐵飯碗」之外,外企也是一個十分不錯選擇。這不僅僅與外企的薪酬福利和崗位晉升空間有關,更多的是因為與國內眾多的中小型私企相比,外企基本上都會嚴格遵循勞動法律的相關規定,確保員工的基本權益。
  • 大量外企要求「回歸」中國,稱被「騙」了?在越南……
    大家都知道近年來,不少外資企業都開始從中國撤離了,原因就是中國勞動成本的不斷升高,導致這些企業的利潤受到了影響。不少企業都將目光,投向了勞動成本更加低廉的東南亞等國,其中印度和越南成為了「新寵」。因為我國經濟不斷的發展,我國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我國勞動成本也日漸增長。
  • 955公司白名單公布 網友:基本都是外企大公司,多麼諷刺啊!
    最近,總有網友跟筆者吐槽說:「我們公司又雙叒叕裁員了,講真的,工作難找,我都想離職!」再一看評論,外企更成了香餑餑。老規矩,我們先看看網友們都是怎麼說。有網友就說到。walmart呢?上海的HP是hupu嗎?hmmm 裡面確實有不加班的,但是不代表裡面都是養老院,血汗工廠不也在麼?亞麻,號稱北美阿里。955的公司多了去了,996都是是新常態了。也有網友感慨到。
  • 在外企把「水貨」翻譯成water goods,外企老闆表示你就是個水貨
    要去外企工作,或者到外貿公司工作,你必須要懂得一些實用的商務英語。那是工作場合最常用的英語,你運用得好,人家覺得你是一個溝通沒有問題的人。老闆願意委託重任給你,隨之而來的是好職務和高工資;外國客戶也樂意給你大的訂單,因為訂單在你手裡,他們十分放心。
  • 33歲外企總監被裁員,你如何面對中年職場?
    我在以前的文章裡也寫過外企這10多年來不斷下坡的故事:《外企衰落11周年祭》行業趨勢:高大上的諮詢行業越來越不被買單,除了諮詢外,諮詢公司必須落地做很多細節的工作,才可能從客戶手裡收到錢,詳見:《衰落的諮詢行業,值得加入嗎?》人才趨勢:優秀的顧問都在跳槽網際網路,當然也有在網際網路待不了多久,又從杭州跑回上海的外企人。
  • 「見證·蘇州 卓越外企人士」
    他們是「見證·蘇州卓越外企人士」! 近日,由蘇州市人民政府主辦的2019蘇州•跨國公司合作交流會舉行。省委常委,蘇州市委書記藍紹敏出席會議並講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