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麗島事件」的影響
美麗島事件對今天台灣的政局有很大影響。臺灣政壇現今執政黨民主進步黨中的多數領袖,幾乎都曾經不同程度地參與了美麗島事件。在8名主要被告中,呂秀蓮現為「副總統」,姚嘉文擔任考試院院長,林義雄為民進黨前黨主席,張俊宏為立法委員、陳菊曾擔任勞工委員會主任委員,均是民進黨內有相當影響力的領導人。
-
民進黨「美麗島系」
民進黨成立初期,黨內派系主要為歷史上形成的「美麗島系」、「新潮流系」、康系(康寧祥領導的一個溫和派)與前進系(林正杰領導的一個派系)。這些派系基本上均是以黨外時代的政府刊物或刊物領導人命名的派系。「美麗島系」是由「美麗島事件」後出馬競選「民代」的各級「議員」及民選地方首長結合而成,兼顧議會路線及群眾路線。
-
臺灣美麗島事件的關鍵人物
事實上施明德早在「美麗島事件」之前,便因為主張「臺獨」而入獄約15年,出獄後他繼續從事民主運動,「美麗島事件」後,是他第二次入獄。「美麗島事件」時,施明德擔任總指揮,事件發生後,施明德展開逃亡。逃亡期間,他為全臺通緝,媒體稱他為「暴徒」。在逃亡26日後,被捕入獄。
-
說拜拜的何止呂秀蓮,美麗島世代和民進黨有多少恩怨情仇?
呂秀蓮曾說,美麗島世代早已被民進黨「用鐮刀踩過去了」,碩果僅存兩朵花「蓮花(呂秀蓮)與菊花(陳菊)」。如今,呂秀蓮和陳菊命運大不同,也同樣映射出美麗島世代就是臺灣一頁現實的政治史。可以說,民進黨起源於美麗島事件。
-
臺灣美麗島事件始末:陳水扁等藉此登上政治舞臺
今天台灣政壇上的風雲人物,在數十年前的這場事件中扮演著不同角色,輪番登上了政治的舞臺。 「美麗島事件」無疑成了民進黨的政治資本,也成為黨內爭權奪利的砝碼,儘管當時的民進黨還未成立。它不僅被用來反映國民黨執政時期的專制,也生動反應民進黨在爭取民主的歷史功績。能否搭乘上「美麗島」號這趟政治列車,成為日後政治人物的重要指標。
-
臺灣的拐點,美麗島事件
今天是"美麗島事件"30周年的紀念日。30年前的12月10日,一群要求實現民主政治的知識分子在臺灣省的高雄發動遊行,隨後被捕。這個事件拉開了臺灣政治變革的序幕,直接導致了民主進步黨的成立。在今天這樣一個紀念日,我想寫一些我對這個事件的想法。2.我先簡單介紹一下"美麗島事件"的經過。
-
「美麗島的側面」民進黨坐牢抱怨「房間太熱水太涼」
他說,「美麗島事件未能及時阻止,最大原因就是美國的鼓勵」。美國非常積極介入美麗島事件,扶植在野力量牽制執政黨。在美麗島事件的第二天,蔣經國就指示「不希望有人被判死刑」。美麗島審判時,「被告們分成三種表情,一種是認罪型,我就不細說是誰了…最具代表性的是黃信介,一直向庭上鞠躬,說實在他真是冤枉,因為他不是帶頭的、也不主張暴力,但他是負責人嘛。第二種是緘默型,幾乎不講話,像姚嘉文,問什麼都儘量簡單回答,是或不是,他學法律的很懂得保護自己,因為審判問答之間有時有圈套,儘量少講為妙。
-
洪耀南:民進黨權力洗牌 已無美麗島這個派系
華夏經緯網7月22日訊:據中評社報導,民進黨全代會將「凍結臺獨黨綱」提案交由中執會處理,美麗島系認為適當時機會在中執會內再提出討論。熟知綠營政治生態、未來事件交易所執行長洪耀南接受中評社訪問表示,依照改選後的黨內權力核心來看,有誰是美麗島系?他認為,未來中執會可能會討論「凍結臺獨黨綱」提案,但通過機會非常低,幾乎是零。
-
新華澳報:蔡英文不搞"美麗島"紀念幕後
中新網4月28日電 澳門《新華澳報》28日刊文說,民進黨和蔡英文今年不搞美麗島事件紀念活動,這是因為蔡英文並非屬於「美麗島世代」中人,還是蔡英文目前正面對須在參選新北市長與爭取連任黨主席之間「二擇一」的困境,及撰擬十年政綱而無暇它顧,抑或是屬於民進黨「第三世代」的蔡英文刻意要借著忘記事件,來促成民進黨的「世代交替」以至是轉型改革,值得研究。
-
黃粱一夢三十年:美麗島系興衰
並由新聞局長發表公開演講,指責美麗島人士是惹是生非的暴力分子。這位新聞局局長就是今日口口聲聲要自由民主的宋楚瑜,真是畫風好亂,我不敢看!但仔細查閱關於「美麗島事件」的相關資料就會發現,「省籍對立」這個議題自1945年臺灣光復以來,歷經以「二·二八事件」等社會事件的不斷催化,早就存在於臺灣社會,而非臺灣民主化以後的新鮮產物。在「美麗島事件」的當日混亂現場,就有民眾對軍警喊話:外省人出來,要打死你們。本省兄弟退出去,沒有你們什麼事。
-
四十年前的今天,「美麗島」事件改變了臺灣
將視線移到照片中的人物表情上,張俊宏、林弘宣臉上波瀾不驚;黃信介面有不屑、激憤之色,陳菊愁眉苦臉,姚嘉文臉向左轉,似乎故意面對左側的攝影鏡頭;呂秀蓮神色凝重,如果她再將臉45度上揚,拳頭再緊握一點,那就簡直了。最引人注目的當數施明德,留著一字胡的他,咧嘴笑著,臉上溢滿開心、幸福、甚至不乏得意。如果不明白什麼叫求仁得仁,看施明德這個被定格的表情。
-
40年前的今天,「美麗島事件」爆發,獨裁的國民黨從此走向開放
(萬象歷史特約作者:寧馨兒)【1979年12月10日】40年前的今天,「美麗島事件」爆發,獨裁的國民黨從此走向開放1949年,國民黨敗退臺灣後,實行一黨專制。國民黨政府嚴厲限制言論、集會、結社自由,實施戒嚴、黨禁等恐怖高壓政策。在國民黨統治臺灣的30年裡,漸漸出現了一些黨外人士,他們積極努力,發出聲音,試圖爭取更多人權保障。
-
傅國湧:蔣經國處理「美麗島事件」的決策過程
當年12月,《美麗島》出到第四期,發生了舉世震驚的「美麗島事件」,由「美麗島」發起的紀念世界人權日遊行,結果釀成暴力衝突,軍警與民眾雙方約二百人受傷,萬幸的是沒有一人死亡。面對突發事件,蔣經國做出的決策,包括抓捕呂秀蓮、黃信介、張俊宏、陳菊、施明德、姚嘉文等《美麗島》重要人物及其他支持者,最後決定將八個主要嫌疑人送軍法審判,其他三十多人送司法審判,同時決定公開審判,允許公開報導,努力減少將對臺灣社會的傷害,並承諾推進民主憲政的進程不會因此止步。
-
美麗島事件
「美麗島事件」又稱「高雄事件」,是臺灣黨外勢力直接領導的、與國民黨當局展開的一場有組織、有準備的政治較量。 1979年9月,由黃信介為發行人、許信良任社長、張俊宏任總編輯的黨外政論性刊物《美麗島》在臺北創刊。
-
臺「美麗島事件」賠償 警界也要分一杯羹
據臺灣聯合新聞網12月8日報導:針對美麗島事件受刑人可望獲得賠償金一事,警界認為,如果這些受刑人獲得平反,那當年因執行「清從項目」逮捕人犯「不力」受處分的員警,也應列入賠償對象,「政府」不能厚此薄彼。 警方指出,在當年的政治環境背景下,美麗島事件的當事人被視為「叛亂分子」,警備總部主導「清從項目」,指令全力逮人。
-
美麗島電子報老董吳子嘉 遭民進黨開除黨籍
美麗島電子報董事長吳子嘉。報系資料照 時常上政論節目批評時政的美麗島電子報董事長吳子嘉,如今傳出民進黨內有人認為吳子嘉經常在政論節目上,對黨部指控、批判,此舉已經影響民進黨形象,執委會上周決定將此案送到評委會討論,民進黨臺北市黨部26日中午召開評議委員會,討論吳子嘉是否違反黨紀。
-
臺灣「美麗島事件」的弔詭
「美麗島事件」的第一個弔詭之處,在於新、老當權者對付異己力量的手段變化。「美麗島事件」發生後,林義雄、張俊宏、姚嘉文、呂秀蓮等人被逮捕,受到國民黨當局的殘酷折磨。連為該事件辯護的陳水扁、蘇貞昌、張俊雄等歷史,都受到過生命威脅。
-
臺灣歷史事件回眸:美麗島事件
「美麗島事件」又稱「高雄事件」,是臺灣黨外勢力直接領導的、與國民黨當局展開的一場有組織、有準備的政治較量。 1979年9月,由黃信介為發行人、許信良任社長、張俊宏任總編輯的黨外政論性刊物《美麗島》在臺北創刊。
-
韓國瑜:民進黨不是高雄人的爸爸
韓國瑜說「民進黨不是高雄人的爸爸,為什麼高雄人每次都要投民進黨?」對此,民進黨候選人陳其邁昨深夜隨即在臉書表示「高雄是母親」,是高雄「美麗島事件」孕育「臺灣民主」。韓國瑜14日晚上在岡山舉辦造勢晚會上大聲呼籲「民進黨不是高雄人的爸爸,為什麼高雄人每次都要投民進黨?」民進黨執政以後帶給我們到底怎麼樣的生活?
-
1979年:美麗島事件
美麗島大審的關係人物(圖片來源:維基百科)名片 「美麗島事件」(或稱「高雄事件」,當時國民黨放假稱其為「高雄暴力事件叛亂案」)是於1979年12月10日的國際人權日在臺灣高雄市發生的一場重大官民衝突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