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麗島事件(又稱高雄事件)(1979)
1979年12月10日,高雄《美麗島》雜誌社主要成員黃信介等與其它「黨外人士」,以「慶祝『國際人權日』」為由,向國民黨當局「申請」在高雄市舉行3萬餘人的集會遊行,但未獲批准。黃信介、施明德、姚嘉文、張俊宏、林義雄等不顧軍警阻撓,於當天晚上在高雄市街頭組織集會,高舉火炬遊行。參加者與圍觀群眾混集一起,約達2萬人。
-
1979年12月10日 臺灣高雄發生《美麗島》事件
1979年12月10日 臺灣高雄發生《美麗島》事件 1979年12月10日,《美麗島》雜誌創辦人黃信介、許信良等黨外人士以慶祝「國際人權日」為由 ,向當局申請在高雄市舉行集會遊行,未獲準。他們不顧當局的禁令,按原計劃舉行遊行集會。
-
1979年;鼓山事件
名片 鼓山事件,為1979年臺灣高雄市發生的警民衝突事件,一般都認為鼓山事件是美麗島事件的導火線之一。事件經過 1979年11月至12月初,黃信介的家宅及全省多處《美麗島》分社和服務處,相繼遭到一些身份不明的人的破壞
-
美麗島事件
「美麗島事件」又稱「高雄事件」,是臺灣黨外勢力直接領導的、與國民黨當局展開的一場有組織、有準備的政治較量。 1979年9月,由黃信介為發行人、許信良任社長、張俊宏任總編輯的黨外政論性刊物《美麗島》在臺北創刊。
-
臺灣歷史事件回眸:美麗島事件
「美麗島事件」又稱「高雄事件」,是臺灣黨外勢力直接領導的、與國民黨當局展開的一場有組織、有準備的政治較量。 1979年9月,由黃信介為發行人、許信良任社長、張俊宏任總編輯的黨外政論性刊物《美麗島》在臺北創刊。
-
臺灣美麗島事件的關鍵人物
1979年12月10日,高雄《美麗島》雜誌社成員黃信介等與其它「黨外人士」,以「慶祝『國際人權日'」為由組織遊行演講訴求民主自由,結果與軍警發生了大規模衝突。施明德一生中有25年坐了政治監。事實上施明德早在「美麗島事件」之前,便因為主張「臺獨」而入獄約15年,出獄後他繼續從事民主運動,「美麗島事件」後,是他第二次入獄。
-
臺灣的拐點,美麗島事件
1979年,臺灣處於國民黨政府的威權統治之下,許多黨外的進步知識分子感到非常苦悶,要求開放黨禁,實現民主政治。6月,臺北市議員黃信介決定要創辦一本《美麗島》雜誌,作為宣傳民主思想的喉舌。他是雜誌的發行人(出資者),請來了施明德作為總經理,因此雜誌社實際是由施明德來運作的。
-
傅國湧:蔣經國處理「美麗島事件」的決策過程
「美麗島事件」尚未發生,蔣經國就說1979年是「本黨歷史上最艱險的一年」,由於外交上的一系列挫折,他遭遇了執政以來最大的危機和挑戰,為了應對變動的內外局勢,緩解臺灣島內民間要求政治參與的壓力,不僅拓寬民間參政的空間,準備舉辦「增額中央民意代表」選舉,而且批准黨外反對派
-
40年前的今天,「美麗島事件」爆發,獨裁的國民黨從此走向開放
(萬象歷史特約作者:寧馨兒)【1979年12月10日】40年前的今天,「美麗島事件」爆發,獨裁的國民黨從此走向開放1949年,國民黨敗退臺灣後,實行一黨專制。國民黨政府嚴厲限制言論、集會、結社自由,實施戒嚴、黨禁等恐怖高壓政策。在國民黨統治臺灣的30年裡,漸漸出現了一些黨外人士,他們積極努力,發出聲音,試圖爭取更多人權保障。
-
「美麗島事件」的影響
美麗島事件對今天台灣的政局有很大影響。臺灣政壇現今執政黨民主進步黨中的多數領袖,幾乎都曾經不同程度地參與了美麗島事件。在8名主要被告中,呂秀蓮現為「副總統」,姚嘉文擔任考試院院長,林義雄為民進黨前黨主席,張俊宏為立法委員、陳菊曾擔任勞工委員會主任委員,均是民進黨內有相當影響力的領導人。
-
臺灣美麗島事件始末:陳水扁等藉此登上政治舞臺
今天台灣政壇上的風雲人物,在數十年前的這場事件中扮演著不同角色,輪番登上了政治的舞臺。 「美麗島事件」無疑成了民進黨的政治資本,也成為黨內爭權奪利的砝碼,儘管當時的民進黨還未成立。它不僅被用來反映國民黨執政時期的專制,也生動反應民進黨在爭取民主的歷史功績。能否搭乘上「美麗島」號這趟政治列車,成為日後政治人物的重要指標。
-
臺灣「美麗島事件」的弔詭
「美麗島事件」的第二個弔詭之處,在於事件內外的人物政治身份的戲劇性變化。當年國民黨政府及宋楚瑜把參與事件的人定性為「共匪同路人」、「暴徒」、「陰謀分子」;23年後,陳水扁當局卻把支持農漁民上街、支持「三通」、支持產業西進的國民黨、親民黨(其主席恰好是宋楚瑜)指斥為「共黨同路人」、「第五縱隊」。
-
黃粱一夢三十年:美麗島系興衰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他所在的「美麗島系」自許信良重返民進黨以來,始終未有大的發展。而目前許信良也在辭去《美麗島電子報》董事長月餘之後,出任亞太和平研究基金會董事長,等同於在黨內二線輪崗。作為民進黨內部資歷最老的派系之一,「美麗島系」今時今日的境遇著實令人唏噓不已。前傳:《美麗島》雜誌1979年5月,《美麗島》雜誌在臺北創刊。
-
四十年前的今天,「美麗島」事件改變了臺灣
今天,2019年12日10日,國際人權日,也是臺灣「美麗島事件」40周年。1948年12月10日,聯合國通過了《世界人權宣言》。兩年後,為了紀念這個重大日子,聯合國把這一天定為「世界人權日」。很少有人知道,中國對《世界人權宣言》也有貢獻。不僅僅是投了贊成票。當時,代表中華民國政府的張彭春,是聯合國人權委員會的兩名副主席之一。
-
不敢面對美麗島事件 民進黨做賊心虛
民進黨不肯著力去調查查三十年前的「美麗島事件」,對六十多年前的「二二八」事件卻窮追猛打。臺灣《中央日報》網絡報今日發表透視集指出,民進黨的作為,反映出一個事實:即便是調查與不調查,都是為了政治利益。全文摘要如下:施明德出書,對美麗島事件辯護律師團提出質疑,認為「臥底」者不只有謝長廷一人。
-
汪毅夫告訴你一個真實的故事:1979年大陸聲援高雄美麗島事件「黨外...
作者汪毅夫系廈門大學臺灣研究院講座教授、全國臺灣研究會副會長2015年1月18日,臺灣大學博、碩士研究生數十人到了北京臺灣會館。帶他們到大陸交流的是臺灣綠營人士、曾經的陳教授。學生們剛坐定,陳教授習慣性地拿起話筒就要開講。
-
今天也是臺灣美麗島事件的紀念日
原標題:今天也是臺灣美麗島事件的紀念日 作者:薩沙 本文章為薩沙原創,謝絕任何媒體轉載 臺灣美麗島事件,是臺灣民主化的開始。 美麗島事件以後,臺灣開始民主化的歷程。 臺灣民主化雖然有民眾鬥爭的因素,但更多在於蔣經國審時度勢的放權,讓臺灣走向民主化。 薩沙記得在臺灣看過一部紀錄片,裡面有一個反對黨領袖的採訪記錄。
-
臺捷運「美麗島站」政治味濃 高雄議長籲改名
臺灣高雄捷運O5R10站,高雄捷運公司原本命名為「大港埔站」,後來被改為紀念「美麗島事件」的「美麗島站」。高雄市議長莊啟旺認為,捷運站名應該跟政治劃分開來,建議在高捷桔線通車前再改回原本的「大港埔站」。
-
說拜拜的何止呂秀蓮,美麗島世代和民進黨有多少恩怨情仇?
呂秀蓮曾說,美麗島世代早已被民進黨「用鐮刀踩過去了」,碩果僅存兩朵花「蓮花(呂秀蓮)與菊花(陳菊)」。如今,呂秀蓮和陳菊命運大不同,也同樣映射出美麗島世代就是臺灣一頁現實的政治史。可以說,民進黨起源於美麗島事件。
-
臺灣高雄發生「美麗島」事件
臺灣高雄發生「美麗島」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