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麗島事件(又稱高雄事件)(1979)

2020-12-16 中國臺灣網

  1979年12月10日,高雄《美麗島》雜誌社主要成員黃信介等與其它「黨外人士」,以「慶祝『國際人權日』」為由,向國民黨當局「申請」在高雄市舉行3萬餘人的集會遊行,但未獲批准。黃信介、施明德、姚嘉文、張俊宏、林義雄等不顧軍警阻撓,於當天晚上在高雄市街頭組織集會,高舉火炬遊行。參加者與圍觀群眾混集一起,約達2萬人。遊行者公開喊出「爭自由、爭民主、爭權利」的口號,要求臺灣當局「開放黨禁、報禁」,「取消戒嚴令」。國民黨當局出動大批軍隊、憲兵、警備部隊和警察進行圍堵鎮壓,遊行者則以木棍、磚頭等為武器與之對抗,持續達幾個小時之久,傷亡200餘人。爾後,臺灣「警備司令部」查封了《美麗島》雜誌社及康寧祥等「黨外勢力」主辦的《八十年代》、《春風》等雜誌,逮捕了黃信介、施明德等160餘人,拘留了不少與此事無關的人士。後國民黨軍事法庭判處施明德無期徒刑,黃信介14年徒刑,張俊宏、姚嘉文、林義雄、陳菊、呂秀蓮、林弘定各處12年徒刑。另,王拓、楊青矗、周平德、魏廷朝、邱茂男等30多人分別判處6年及4年徒刑不等。這是繼「中壢事件」後一次規模最大的反蔣事件,給國民黨在臺統治以沉重打擊。國民黨自己承認,此事件給國民黨這隻「航在海上的船打了一個大沿」,「大傷」了國民黨的「元氣」,同時加深了黨外勢力同國民黨之間的「矛盾和對立」。

相關焦點

  • 1979年:美麗島事件
    名片  「美麗島事件」(或稱「高雄事件」,當時國民黨放假稱其為「高雄暴力事件叛亂案」)是於1979年12月10日的國際人權日在臺灣高雄市發生的一場重大官民衝突事件。以美麗島雜誌社成員為核心的黨外人士,組織群眾進行示威遊行,訴求民主與自由。其間發生一些小衝突,但在民眾長期積怨及國民黨政府的高壓姿態下卻越演越烈,竟演變成官民暴力相對,最後以國民黨當局派遣軍警全面鎮壓收場,為臺灣自「二二八事件」後規模最大的一場官民衝突。  「美麗島事件」發生後,許多重要黨外人士遭到逮捕與審判,甚至一度以叛亂罪問死,史稱「美麗島大審」。
  • 美麗島事件
    「美麗島事件」又稱「高雄事件」,是臺灣黨外勢力直接領導的、與國民黨當局展開的一場有組織、有準備的政治較量。  1979年9月,由黃信介為發行人、許信良任社長、張俊宏任總編輯的黨外政論性刊物《美麗島》在臺北創刊。
  • 1979年12月10日 臺灣高雄發生《美麗島》事件
    1979年12月10日 臺灣高雄發生《美麗島》事件  1979年12月10日,《美麗島》雜誌創辦人黃信介、許信良等黨外人士以慶祝「國際人權日」為由 ,向當局申請在高雄市舉行集會遊行,未獲準。他們不顧當局的禁令,按原計劃舉行遊行集會。
  • 臺灣歷史事件回眸:美麗島事件
    「美麗島事件」又稱「高雄事件」,是臺灣黨外勢力直接領導的、與國民黨當局展開的一場有組織、有準備的政治較量。  1979年9月,由黃信介為發行人、許信良任社長、張俊宏任總編輯的黨外政論性刊物《美麗島》在臺北創刊。
  • 1979年;鼓山事件
    名片  鼓山事件,為1979年臺灣高雄市發生的警民衝突事件,一般都認為鼓山事件是美麗島事件的導火線之一。事件經過  1979年11月至12月初,黃信介的家宅及全省多處《美麗島》分社和服務處,相繼遭到一些身份不明的人的破壞
  • 臺灣美麗島事件的關鍵人物
    1979年12月10日,高雄《美麗島》雜誌社成員黃信介等與其它「黨外人士」,以「慶祝『國際人權日'」為由組織遊行演講訴求民主自由,結果與軍警發生了大規模衝突。事實上施明德早在「美麗島事件」之前,便因為主張「臺獨」而入獄約15年,出獄後他繼續從事民主運動,「美麗島事件」後,是他第二次入獄。「美麗島事件」時,施明德擔任總指揮,事件發生後,施明德展開逃亡。逃亡期間,他為全臺通緝,媒體稱他為「暴徒」。在逃亡26日後,被捕入獄。
  • 臺灣高雄發生「美麗島」事件
    臺灣高雄發生「美麗島」事件
  • 傅國湧:蔣經國處理「美麗島事件」的決策過程
    「美麗島事件」尚未發生,蔣經國就說1979年是「本黨歷史上最艱險的一年」,由於外交上的一系列挫折,他遭遇了執政以來最大的危機和挑戰,為了應對變動的內外局勢,緩解臺灣島內民間要求政治參與的壓力,不僅拓寬民間參政的空間,準備舉辦「增額中央民意代表」選舉,而且批准黨外反對派
  • 臺灣的拐點,美麗島事件
    今天是"美麗島事件"30周年的紀念日。30年前的12月10日,一群要求實現民主政治的知識分子在臺灣省的高雄發動遊行,隨後被捕。這個事件拉開了臺灣政治變革的序幕,直接導致了民主進步黨的成立。在今天這樣一個紀念日,我想寫一些我對這個事件的想法。2.我先簡單介紹一下"美麗島事件"的經過。
  • 汪毅夫告訴你一個真實的故事:1979年大陸聲援高雄美麗島事件「黨外...
    1979年12月10日,臺灣高雄事件發生後,大陸媒體《人民日報》等以「抗議臺灣當局製造高雄事件,迫害臺灣非國民黨人士」為主軸,連續報導高雄事件發生後軍法審訊、司法審訊的消息。《人民日報》1980年4月20日以《臺灣當局蓄意製造高雄事件迫害非國民黨人士》為題,報導臺灣當局對黃信介等8名黨外運動人士的審判。
  • 臺灣美麗島事件始末:陳水扁等藉此登上政治舞臺
    1979年6月2日,這些黨外人士所創辦的《美麗島》雜誌在臺北正式掛牌,一場挑戰權威的新民主運動發軔了。在7月的一次會議上,雜誌社確定由許信良任社長,呂秀蓮、黃天福任副社長,施明德任總經理,姚嘉文、林義雄任發行管理人,張俊宏任總編輯。
  • 40年前的今天,「美麗島事件」爆發,獨裁的國民黨從此走向開放
    (萬象歷史特約作者:寧馨兒)【1979年12月10日】40年前的今天,「美麗島事件」爆發,獨裁的國民黨從此走向開放1949年,國民黨敗退臺灣後,實行一黨專制。國民黨政府嚴厲限制言論、集會、結社自由,實施戒嚴、黨禁等恐怖高壓政策。在國民黨統治臺灣的30年裡,漸漸出現了一些黨外人士,他們積極努力,發出聲音,試圖爭取更多人權保障。
  • 臺捷運「美麗島站」政治味濃 高雄議長籲改名
    臺灣高雄捷運O5R10站,高雄捷運公司原本命名為「大港埔站」,後來被改為紀念「美麗島事件」的「美麗島站」。高雄市議長莊啟旺認為,捷運站名應該跟政治劃分開來,建議在高捷桔線通車前再改回原本的「大港埔站」。
  • 四十年前的今天,「美麗島」事件改變了臺灣
    繼「二·二八慘案」之後,又爆發了「美麗島事件」。1979年12月10日,世界人權日,臺灣高雄,由一本叫《美麗島》雜誌發起的紀念「世界人權日」民主示威活動,吸引了超過兩萬人參加。遊行者公開喊出「爭自由、爭民主、爭權利」的口號,要求「開放黨禁、報禁」,「取消戒嚴令」。國民黨當局如臨大敵,出動鎮暴部隊、鎮暴車與催淚瓦斯彈對付集會人群,造成近兩百人受傷。
  • 「美麗島事件」的影響
    美麗島事件對今天台灣的政局有很大影響。臺灣政壇現今執政黨民主進步黨中的多數領袖,幾乎都曾經不同程度地參與了美麗島事件。在8名主要被告中,呂秀蓮現為「副總統」,姚嘉文擔任考試院院長,林義雄為民進黨前黨主席,張俊宏為立法委員、陳菊曾擔任勞工委員會主任委員,均是民進黨內有相當影響力的領導人。
  • 維基精選:【美麗島事件】
    美麗島事件(或稱高雄事件,當時中國國民黨主政的蔣經國政府稱此為「高雄暴力事件叛亂案」)是1979年12月10日國際人權日時發生於臺灣高雄市的一場重大衝突事件
  • 臺灣「美麗島事件」的弔詭
    「美麗島事件」的第一個弔詭之處,在於新、老當權者對付異己力量的手段變化。「美麗島事件」發生後,林義雄、張俊宏、姚嘉文、呂秀蓮等人被逮捕,受到國民黨當局的殘酷折磨。連為該事件辯護的陳水扁、蘇貞昌、張俊雄等歷史,都受到過生命威脅。
  • 臺灣印象│高雄:佛光山金光,美麗島往事
    高雄,是星雲大師開創佛光山和推廣人間佛教的據點。來高雄旅行,佛光山是我的觀光首選。而到西子灣追溯「打狗歲月」,意外發現美麗島成為捷運站的站名,等等,都是高雄派發給我的額外旅行「饋贈」。 佛光山的入世與出世任何領域的「離經叛道」之人,通常都蠻有意思。星雲大師,算是佛教界的另類人物。
  • 不敢面對美麗島事件 民進黨做賊心虛
    民進黨不肯著力去調查查三十年前的「美麗島事件」,對六十多年前的「二二八」事件卻窮追猛打。臺灣《中央日報》網絡報今日發表透視集指出,民進黨的作為,反映出一個事實:即便是調查與不調查,都是為了政治利益。全文摘要如下:施明德出書,對美麗島事件辯護律師團提出質疑,認為「臥底」者不只有謝長廷一人。
  • 今天也是臺灣美麗島事件的紀念日
    原標題:今天也是臺灣美麗島事件的紀念日 作者:薩沙 本文章為薩沙原創,謝絕任何媒體轉載 臺灣美麗島事件,是臺灣民主化的開始。 美麗島事件以後,臺灣開始民主化的歷程。 臺灣民主化雖然有民眾鬥爭的因素,但更多在於蔣經國審時度勢的放權,讓臺灣走向民主化。 薩沙記得在臺灣看過一部紀錄片,裡面有一個反對黨領袖的採訪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