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毅夫告訴你一個真實的故事:1979年大陸聲援高雄美麗島事件「黨外...

2020-12-11 中國臺灣網

作者汪毅夫系廈門大學臺灣研究院講座教授、全國臺灣研究會副會長

2015年1月18日,臺灣大學博、碩士研究生數十人到了北京臺灣會館。帶他們到大陸交流的是臺灣綠營人士、曾經的陳教授。學生們剛坐定,陳教授習慣性地拿起話筒就要開講。作為主人,我不失優雅地打斷他的話頭,接過話筒講我的「汪爺爺講故事」之第一講。我告訴臺灣的青年學生:今天,我要告訴你們一個真實的故事。

1979年12月10日,臺灣高雄事件發生後,大陸媒體《人民日報》等以「抗議臺灣當局製造高雄事件,迫害臺灣非國民黨人士」為主軸,連續報導高雄事件發生後軍法審訊、司法審訊的消息。《人民日報》1980年4月20日以《臺灣當局蓄意製造高雄事件迫害非國民黨人士》為題,報導臺灣當局對黃信介等8名黨外運動人士的審判。當時,「非國民黨人士」發起的黨外運動在總體上並不涉及「臺獨」問題,所以受到大陸人民的同情和聲援。同年4月22日,《人民日報》刊登題為《臺盟和在京臺胞集會,反對臺灣當局製造高雄事件迫害臺胞》的報導,文中引述了臺盟總部主席蔡嘯的發言。

我還告訴臺灣青年學生,蔡嘯本來姓蘇,1919年10月8日出生於臺南小漁村四鯤身。1937年5月參加閩西南紅軍,一路徵戰從士兵成長為人民解放軍正軍職高級將領,1979年任臺盟總部第二任主席。聽講的臺灣師生告訴我,這是他們不曾聽講的故事,他們對臺南鄉親蔡嘯是解放軍高級將領、是為高雄事件嗆聲的解放軍高級將領頗感驚訝。有幾位學生還告訴我,陳教授也「乖乖」聽講,這是他們樂見而不常見的。實際上,陳教授在綠營尚屬「幼齒」輩即晚輩,高雄事件苦主之一的某綠營大佬也表示對我講的故事「聞所未聞」。

這回該是我感到納悶了:我講的全部是報章公開發表的資訊,作為高雄事件苦主的綠營大佬是「聞所未聞」 、還是不願與聞:不願面對歷史、不願面對同大陸的密切關聯、不願面對欠大陸人民的人情?須知,背離歷史、背離大陸、背離人民者,已墮末路、岌岌可危矣。

來源:香港中評社

作者:汪毅夫,廈門大學臺灣研究院講座教授、全國臺灣研究會副會長

相關焦點

  • 1979年:美麗島事件
    名片  「美麗島事件」(或稱「高雄事件」,當時國民黨放假稱其為「高雄暴力事件叛亂案」)是於1979年12月10以美麗島雜誌社成員為核心的黨外人士,組織群眾進行示威遊行,訴求民主與自由。其間發生一些小衝突,但在民眾長期積怨及國民黨政府的高壓姿態下卻越演越烈,竟演變成官民暴力相對,最後以國民黨當局派遣軍警全面鎮壓收場,為臺灣自「二二八事件」後規模最大的一場官民衝突。  「美麗島事件」發生後,許多重要黨外人士遭到逮捕與審判,甚至一度以叛亂罪問死,史稱「美麗島大審」。
  • 美麗島事件(又稱高雄事件)(1979)
    1979年12月10日,高雄《美麗島》雜誌社主要成員黃信介等與其它「黨外人士」,以「慶祝『國際人權日』」為由,向國民黨當局「申請」在高雄市舉行3萬餘人的集會遊行,但未獲批准。黃信介、施明德、姚嘉文、張俊宏、林義雄等不顧軍警阻撓,於當天晚上在高雄市街頭組織集會,高舉火炬遊行。參加者與圍觀群眾混集一起,約達2萬人。
  • 美麗島事件
    「美麗島事件」又稱「高雄事件」,是臺灣黨外勢力直接領導的、與國民黨當局展開的一場有組織、有準備的政治較量。  1979年9月,由黃信介為發行人、許信良任社長、張俊宏任總編輯的黨外政論性刊物《美麗島》在臺北創刊。
  • 臺灣歷史事件回眸:美麗島事件
    「美麗島事件」又稱「高雄事件」,是臺灣黨外勢力直接領導的、與國民黨當局展開的一場有組織、有準備的政治較量。  1979年9月,由黃信介為發行人、許信良任社長、張俊宏任總編輯的黨外政論性刊物《美麗島》在臺北創刊。
  • 臺灣美麗島事件的關鍵人物
    1979年12月10日,高雄《美麗島》雜誌社成員黃信介等與其它「黨外人士」,以「慶祝『國際人權日'」為由組織遊行演講訴求民主自由,結果與軍警發生了大規模衝突。美麗島事件成為臺灣政治的一個分水嶺,事件讓許多對政治漠然的人開始關心政治、思考臺灣前途,成為臺灣民主政治的一個啟蒙點。
  • 1979年;鼓山事件
    名片  鼓山事件,為1979年臺灣高雄市發生的警民衝突事件,一般都認為鼓山事件是美麗島事件的導火線之一。事件經過  1979年11月至12月初,黃信介的家宅及全省多處《美麗島》分社和服務處,相繼遭到一些身份不明的人的破壞
  • 臺灣的拐點,美麗島事件
    今天是"美麗島事件"30周年的紀念日。30年前的12月10日,一群要求實現民主政治的知識分子在臺灣省的高雄發動遊行,隨後被捕。這個事件拉開了臺灣政治變革的序幕,直接導致了民主進步黨的成立。在今天這樣一個紀念日,我想寫一些我對這個事件的想法。2.我先簡單介紹一下"美麗島事件"的經過。
  • 1979年12月10日 臺灣高雄發生《美麗島》事件
    1979年12月10日 臺灣高雄發生《美麗島》事件  1979年12月10日,《美麗島》雜誌創辦人黃信介、許信良等黨外人士以慶祝「國際人權日」為由 ,向當局申請在高雄市舉行集會遊行,未獲準。他們不顧當局的禁令,按原計劃舉行遊行集會。
  • 維基精選:【美麗島事件】
    美麗島事件(或稱高雄事件,當時中國國民黨主政的蔣經國政府稱此為「高雄暴力事件叛亂案」)是1979年12月10日國際人權日時發生於臺灣高雄市的一場重大衝突事件
  • 40年前的今天,「美麗島事件」爆發,獨裁的國民黨從此走向開放
    (萬象歷史特約作者:寧馨兒)【1979年12月10日】40年前的今天,「美麗島事件」爆發,獨裁的國民黨從此走向開放1949年,國民黨敗退臺灣後,實行一黨專制。國民黨政府嚴厲限制言論、集會、結社自由,實施戒嚴、黨禁等恐怖高壓政策。在國民黨統治臺灣的30年裡,漸漸出現了一些黨外人士,他們積極努力,發出聲音,試圖爭取更多人權保障。
  • 臺灣美麗島事件始末:陳水扁等藉此登上政治舞臺
    1979年6月2日,這些黨外人士所創辦的《美麗島》雜誌在臺北正式掛牌,一場挑戰權威的新民主運動發軔了。在7月的一次會議上,雜誌社確定由許信良任社長,呂秀蓮、黃天福任副社長,施明德任總經理,姚嘉文、林義雄任發行管理人,張俊宏任總編輯。
  • 傅國湧:蔣經國處理「美麗島事件」的決策過程
    「美麗島事件」尚未發生,蔣經國就說1979年是「本黨歷史上最艱險的一年」,由於外交上的一系列挫折,他遭遇了執政以來最大的危機和挑戰,為了應對變動的內外局勢,緩解臺灣島內民間要求政治參與的壓力,不僅拓寬民間參政的空間,準備舉辦「增額中央民意代表」選舉,而且批准黨外反對派
  • 《芳華》那些年,臺灣發生了什麼事?(我在大陸看臺灣)
    我看的時候就在想,這是一個大時代的故事,彼時的臺灣也是處於大時代之下,那麼臺灣那時發生了什麼呢?  首先,1970年時,時任「行政院副院長」的蔣經國訪問美國期間,在紐約市廣場飯店門口被留學生黃文雄槍擊刺殺未遂。你以為這事就夠大了嗎?不,第二年的事更大。
  • 黃粱一夢三十年:美麗島系興衰
    前傳:《美麗島》雜誌1979年5月,《美麗島》雜誌在臺北創刊。雜誌的名字來源於1970年代的一首校園民歌《美麗島》,這首本無任何政治寓意的歌曲,因為這個引用而從此命運多舛,甚至被國民黨當局列為禁歌。《美麗島》雜誌從創辦之初,就不僅僅是一本雜誌這麼簡單,而是一個實質上集合了臺灣島內多股黨外政治力量的「非政黨」政黨團體。
  • 《芳華》那些年,臺灣發生了什麼事?
    臺灣資深媒體人到尾傾情獻聲——《我在大陸看臺灣》最近看了《芳華》,真的挺好看的,講的是上世紀七十至八十年代文工團的故事。我看的時候就在想,這是一個大時代的故事,彼時的臺灣也是處於大時代之下,那麼臺灣那時發生了什麼呢?
  • 臺捷運「美麗島站」政治味濃 高雄議長籲改名
    臺灣高雄捷運O5R10站,高雄捷運公司原本命名為「大港埔站」,後來被改為紀念「美麗島事件」的「美麗島站」。高雄市議長莊啟旺認為,捷運站名應該跟政治劃分開來,建議在高捷桔線通車前再改回原本的「大港埔站」。
  • 06邂逅高雄美麗島
    告別Kevin,去統聯客運站坐巴士前往高雄。我只在高雄短暫的停留了一天。到達在高雄預定的青旅時,開門的是一個大叔,告訴我老闆出去了,讓我自己入住,牆上留了張紙條。小沒關係啦,剛到高雄的時候感覺自己要熱爆炸了,帶的都是冬天的衣服,正好可以去逛逛買衣服。的確很小哦,走個把分鐘就走完了,倒是賣衣服的會多些,感覺和南寧裕豐前面賣衣服的那條街很像,衣服也差不多都是地攤貨,質量也都那樣,不過價格還是比大陸要稍貴些的。
  • 臺灣高雄發生「美麗島」事件
    臺灣高雄發生「美麗島」事件
  • 臺灣印象│高雄:佛光山金光,美麗島往事
    高雄,是星雲大師開創佛光山和推廣人間佛教的據點。來高雄旅行,佛光山是我的觀光首選。而到西子灣追溯「打狗歲月」,意外發現美麗島成為捷運站的站名,等等,都是高雄派發給我的額外旅行「饋贈」。 佛光山的入世與出世任何領域的「離經叛道」之人,通常都蠻有意思。星雲大師,算是佛教界的另類人物。
  • 四十年前的今天,「美麗島」事件改變了臺灣
    繼「二·二八慘案」之後,又爆發了「美麗島事件」。1979年12月10日,世界人權日,臺灣高雄,由一本叫《美麗島》雜誌發起的紀念「世界人權日」民主示威活動,吸引了超過兩萬人參加。遊行者公開喊出「爭自由、爭民主、爭權利」的口號,要求「開放黨禁、報禁」,「取消戒嚴令」。國民黨當局如臨大敵,出動鎮暴部隊、鎮暴車與催淚瓦斯彈對付集會人群,造成近兩百人受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