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麗島事件」的影響
美麗島事件對今天台灣的政局有很大影響。臺灣政壇現今執政黨民主進步黨中的多數領袖,幾乎都曾經不同程度地參與了美麗島事件。在8名主要被告中,呂秀蓮現為「副總統」,姚嘉文擔任考試院院長,林義雄為民進黨前黨主席,張俊宏為立法委員、陳菊曾擔任勞工委員會主任委員,均是民進黨內有相當影響力的領導人。
-
臺灣的拐點,美麗島事件
今天是"美麗島事件"30周年的紀念日。30年前的12月10日,一群要求實現民主政治的知識分子在臺灣省的高雄發動遊行,隨後被捕。這個事件拉開了臺灣政治變革的序幕,直接導致了民主進步黨的成立。在今天這樣一個紀念日,我想寫一些我對這個事件的想法。2.我先簡單介紹一下"美麗島事件"的經過。
-
臺灣「美麗島事件」的弔詭
「美麗島事件」的第一個弔詭之處,在於新、老當權者對付異己力量的手段變化。「美麗島事件」發生後,林義雄、張俊宏、姚嘉文、呂秀蓮等人被逮捕,受到國民黨當局的殘酷折磨。連為該事件辯護的陳水扁、蘇貞昌、張俊雄等歷史,都受到過生命威脅。
-
臺灣美麗島事件的關鍵人物
事實上施明德早在「美麗島事件」之前,便因為主張「臺獨」而入獄約15年,出獄後他繼續從事民主運動,「美麗島事件」後,是他第二次入獄。「美麗島事件」時,施明德擔任總指揮,事件發生後,施明德展開逃亡。逃亡期間,他為全臺通緝,媒體稱他為「暴徒」。在逃亡26日後,被捕入獄。
-
臺灣歷史事件回眸:美麗島事件
「美麗島事件」又稱「高雄事件」,是臺灣黨外勢力直接領導的、與國民黨當局展開的一場有組織、有準備的政治較量。 1979年9月,由黃信介為發行人、許信良任社長、張俊宏任總編輯的黨外政論性刊物《美麗島》在臺北創刊。
-
1979年:美麗島事件
美麗島大審的關係人物(圖片來源:維基百科)名片 「美麗島事件」(或稱「高雄事件」,當時國民黨放假稱其為「高雄暴力事件叛亂案」)是於1979年12月10日的國際人權日在臺灣高雄市發生的一場重大官民衝突事件。
-
傅國湧:蔣經國處理「美麗島事件」的決策過程
當年12月,《美麗島》出到第四期,發生了舉世震驚的「美麗島事件」,由「美麗島」發起的紀念世界人權日遊行,結果釀成暴力衝突,軍警與民眾雙方約二百人受傷,萬幸的是沒有一人死亡。「美麗島」案在媒體眾目睽睽之下令舉世矚目,受刑人雖被判刑,卻無損他們的人格,許多辯護律師和受刑人家屬則由此參與公職競選,島上的民主化進程沒有延緩。「美麗島事件」成為臺灣民主憲政史上的標誌性事件,無論是執政的國民黨,還是受審的黨外人士,都沒有成為輸家,臺灣由此結束了全輸全贏的政治博弈模式,漸漸邁上雙贏、多贏、良性互動的軌道。
-
不敢面對美麗島事件 民進黨做賊心虛
民進黨不肯著力去調查查三十年前的「美麗島事件」,對六十多年前的「二二八」事件卻窮追猛打。臺灣《中央日報》網絡報今日發表透視集指出,民進黨的作為,反映出一個事實:即便是調查與不調查,都是為了政治利益。全文摘要如下:施明德出書,對美麗島事件辯護律師團提出質疑,認為「臥底」者不只有謝長廷一人。
-
美麗島事件(又稱高雄事件)(1979)
1979年12月10日,高雄《美麗島》雜誌社主要成員黃信介等與其它「黨外人士」,以「慶祝『國際人權日』」為由,向國民黨當局「申請」在高雄市舉行3萬餘人的集會遊行,但未獲批准。黃信介、施明德、姚嘉文、張俊宏、林義雄等不顧軍警阻撓,於當天晚上在高雄市街頭組織集會,高舉火炬遊行。參加者與圍觀群眾混集一起,約達2萬人。
-
今天也是臺灣美麗島事件的紀念日
原標題:今天也是臺灣美麗島事件的紀念日 作者:薩沙 本文章為薩沙原創,謝絕任何媒體轉載 臺灣美麗島事件,是臺灣民主化的開始。 美麗島事件以後,臺灣開始民主化的歷程。 臺灣民主化雖然有民眾鬥爭的因素,但更多在於蔣經國審時度勢的放權,讓臺灣走向民主化。 薩沙記得在臺灣看過一部紀錄片,裡面有一個反對黨領袖的採訪記錄。
-
臺灣美麗島事件始末:陳水扁等藉此登上政治舞臺
今天台灣政壇上的風雲人物,在數十年前的這場事件中扮演著不同角色,輪番登上了政治的舞臺。 「美麗島事件」無疑成了民進黨的政治資本,也成為黨內爭權奪利的砝碼,儘管當時的民進黨還未成立。它不僅被用來反映國民黨執政時期的專制,也生動反應民進黨在爭取民主的歷史功績。能否搭乘上「美麗島」號這趟政治列車,成為日後政治人物的重要指標。
-
臺灣高雄發生「美麗島」事件
臺灣高雄發生「美麗島」事件
-
四十年前的今天,「美麗島」事件改變了臺灣
當時,官方將事件定性為「高雄暴力事件叛亂案」。在蘇峰編著的《1978大記憶,北京的思考與改變》(中央編譯出版社2008年)一書中,中華人民共和國首任駐美大使柴澤民回憶,「美麗島事件」發生後:在美的臺胞請求我為這個事情表態。我經過了解情況、向國內請示後,表示:反對國民黨當局的暴力行為;要求釋放被抓的群眾。臺胞們非常感謝我,熱烈鼓掌的情景我一直都記憶猶新。
-
扁昨受「最後的訊問」 拿美麗島事件比喻
根據律師轉述,陳水扁把自己涉及的諸多弊案,比喻為「美麗島事件」,自認為以後會還他清白。 據臺媒報導,陳水扁委任律師鄭文龍昨天表示:「美麗島事件」是在人權日發生,今天也是人權日,他在看守所裡面被這樣的事件羈押,他認為說,會利用這個時間在裡面也會沉思臺灣未來該走的路,利用這個機會為臺灣來做一些事,替臺灣發聲,也順便影射這個案子很類似「美麗島事件」,以後也會還他清白。
-
40年前的今天,「美麗島事件」爆發,獨裁的國民黨從此走向開放
(萬象歷史特約作者:寧馨兒)【1979年12月10日】40年前的今天,「美麗島事件」爆發,獨裁的國民黨從此走向開放1949年,國民黨敗退臺灣後,實行一黨專制。國民黨政府嚴厲限制言論、集會、結社自由,實施戒嚴、黨禁等恐怖高壓政策。在國民黨統治臺灣的30年裡,漸漸出現了一些黨外人士,他們積極努力,發出聲音,試圖爭取更多人權保障。
-
臺「美麗島事件」賠償 警界也要分一杯羹
據臺灣聯合新聞網12月8日報導:針對美麗島事件受刑人可望獲得賠償金一事,警界認為,如果這些受刑人獲得平反,那當年因執行「清從項目」逮捕人犯「不力」受處分的員警,也應列入賠償對象,「政府」不能厚此薄彼。 警方指出,在當年的政治環境背景下,美麗島事件的當事人被視為「叛亂分子」,警備總部主導「清從項目」,指令全力逮人。
-
1979年12月10日 臺灣高雄發生《美麗島》事件
1979年12月10日 臺灣高雄發生《美麗島》事件 1979年12月10日,《美麗島》雜誌創辦人黃信介、許信良等黨外人士以慶祝「國際人權日」為由 ,向當局申請在高雄市舉行集會遊行,未獲準。他們不顧當局的禁令,按原計劃舉行遊行集會。
-
民進黨「美麗島系」
民進黨成立初期,黨內派系主要為歷史上形成的「美麗島系」、「新潮流系」、康系(康寧祥領導的一個溫和派)與前進系(林正杰領導的一個派系)。這些派系基本上均是以黨外時代的政府刊物或刊物領導人命名的派系。「美麗島系」是由「美麗島事件」後出馬競選「民代」的各級「議員」及民選地方首長結合而成,兼顧議會路線及群眾路線。
-
美麗島事件解密 施明德籲蔡英文:話別講太滿
華夏經緯網3月31日訊:據臺灣媒體報導,對於美麗島事件檔案解密一事,施明德30日在臉書表示,他和張燦鍙前市長去檔案局看檔案數據,但依然被抽離、遮掩,不像蔡英文所宣示。因此,施明德呼籲蔡英文,請不要把話講得太滿,否則,會一再被視為兩面人,民調只會再下滑。
-
新華澳報:蔡英文不搞"美麗島"紀念幕後
這與民進黨過去在屬於「美麗島世代」的江堅鵬、姚嘉文、黃信介、許信良、施明德、張俊宏、林義雄、謝長廷、陳水扁、蘇貞昌等人「當家」時,凡是逢遇與「美麗島事件」有關的周年日時,都要大搞紀念活動,甚至還要重演當年「美麗島事件」發生當日的某些場景的做法,大相庭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