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臺灣美麗島事件的關鍵人物
事實上施明德早在「美麗島事件」之前,便因為主張「臺獨」而入獄約15年,出獄後他繼續從事民主運動,「美麗島事件」後,是他第二次入獄。「美麗島事件」時,施明德擔任總指揮,事件發生後,施明德展開逃亡。逃亡期間,他為全臺通緝,媒體稱他為「暴徒」。在逃亡26日後,被捕入獄。
-
新華澳報:蔡英文不搞"美麗島"紀念幕後
中新網4月28日電 澳門《新華澳報》28日刊文說,民進黨和蔡英文今年不搞美麗島事件紀念活動,這是因為蔡英文並非屬於「美麗島世代」中人,還是蔡英文目前正面對須在參選新北市長與爭取連任黨主席之間「二擇一」的困境,及撰擬十年政綱而無暇它顧,抑或是屬於民進黨「第三世代」的蔡英文刻意要借著忘記事件,來促成民進黨的「世代交替」以至是轉型改革,值得研究。
-
臺灣的拐點,美麗島事件
今天是"美麗島事件"30周年的紀念日。30年前的12月10日,一群要求實現民主政治的知識分子在臺灣省的高雄發動遊行,隨後被捕。這個事件拉開了臺灣政治變革的序幕,直接導致了民主進步黨的成立。在今天這樣一個紀念日,我想寫一些我對這個事件的想法。2.我先簡單介紹一下"美麗島事件"的經過。
-
1979年:美麗島事件
名片 「美麗島事件」(或稱「高雄事件」,當時國民黨放假稱其為「高雄暴力事件叛亂案」)是於1979年12月10以美麗島雜誌社成員為核心的黨外人士,組織群眾進行示威遊行,訴求民主與自由。其間發生一些小衝突,但在民眾長期積怨及國民黨政府的高壓姿態下卻越演越烈,竟演變成官民暴力相對,最後以國民黨當局派遣軍警全面鎮壓收場,為臺灣自「二二八事件」後規模最大的一場官民衝突。 「美麗島事件」發生後,許多重要黨外人士遭到逮捕與審判,甚至一度以叛亂罪問死,史稱「美麗島大審」。
-
說拜拜的何止呂秀蓮,美麗島世代和民進黨有多少恩怨情仇?
美麗島事件又叫高雄事件,發生於1979年12月10日的臺灣。當時《美麗島》雜誌社在高雄舉行了一次爭取民主的示威遊行,有兩萬人慶祝聯合國發表《世界人權宣言》一周年紀念會,最後演變成警民對峙,國民黨當局出動鎮暴部隊、鎮暴車與催淚瓦斯彈對付集會人群。本次事件對臺灣民主化進程與 「國家」 認同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
-
美麗島事件
「美麗島事件」又稱「高雄事件」,是臺灣黨外勢力直接領導的、與國民黨當局展開的一場有組織、有準備的政治較量。 1979年9月,由黃信介為發行人、許信良任社長、張俊宏任總編輯的黨外政論性刊物《美麗島》在臺北創刊。
-
不敢面對美麗島事件 民進黨做賊心虛
民進黨不肯著力去調查查三十年前的「美麗島事件」,對六十多年前的「二二八」事件卻窮追猛打。臺灣《中央日報》網絡報今日發表透視集指出,民進黨的作為,反映出一個事實:即便是調查與不調查,都是為了政治利益。全文摘要如下:施明德出書,對美麗島事件辯護律師團提出質疑,認為「臥底」者不只有謝長廷一人。
-
施明德批蔡英文像選鄉鎮市長 只有漂亮文憑、整天裝可愛
施明德致詞表示,長壽對他而言是折磨,也說坐牢養成他一個習慣不看現在、過去只想未來,臺灣的未來。胡忠信當面告訴施明德訴求「和解是臺灣唯一的路」,希望施明德能與宋楚瑜談談,施明德笑而不答。 針對民進黨2016參選人蔡英文表示,如果民進黨立法機構議席過半,她也不會「整碗捧去」一事,施明德會前受訪表示,民進黨曾執政8年,不是沒權、沒勢,拿什麼東西來跟人民保證?
-
探尋歷史—臺灣民進黨的前世今生(2):「美麗島事件」
二、美麗島事件《美麗島》雜誌創辦於1979年8月16日,發行人是黃信介,社長是許信良,副社長是黃天福、呂秀蓮,總編輯是張俊宏,總經理是施明德,由姚嘉文、林義雄、黃天福、呂秀蓮、王拓主持日常工作。康寧祥、黃信介、許信良、張俊宏等61人為社務委員。
-
1979年:美麗島事件
名片 「美麗島事件」(或稱「高雄事件」,當時國民黨放假稱其為「高雄暴力事件叛亂案」)是於1979年12月10以美麗島雜誌社成員為核心的黨外人士,組織群眾進行示威遊行,訴求民主與自由。其間發生一些小衝突,但在民眾長期積怨及國民黨政府的高壓姿態下卻越演越烈,竟演變成官民暴力相對,最後以國民黨當局派遣軍警全面鎮壓收場,為臺灣自「二二八事件」後規模最大的一場官民衝突。 「美麗島事件」發生後,許多重要黨外人士遭到逮捕與審判,甚至一度以叛亂罪問死,史稱「美麗島大審」。
-
美麗島事件(又稱高雄事件)(1979)
1979年12月10日,高雄《美麗島》雜誌社主要成員黃信介等與其它「黨外人士」,以「慶祝『國際人權日』」為由,向國民黨當局「申請」在高雄市舉行3萬餘人的集會遊行,但未獲批准。黃信介、施明德、姚嘉文、張俊宏、林義雄等不顧軍警阻撓,於當天晚上在高雄市街頭組織集會,高舉火炬遊行。參加者與圍觀群眾混集一起,約達2萬人。
-
「美麗島事件」的影響
美麗島事件對今天台灣的政局有很大影響。臺灣政壇現今執政黨民主進步黨中的多數領袖,幾乎都曾經不同程度地參與了美麗島事件。在8名主要被告中,呂秀蓮現為「副總統」,姚嘉文擔任考試院院長,林義雄為民進黨前黨主席,張俊宏為立法委員、陳菊曾擔任勞工委員會主任委員,均是民進黨內有相當影響力的領導人。
-
臺灣美麗島事件始末:陳水扁等藉此登上政治舞臺
今天台灣政壇上的風雲人物,在數十年前的這場事件中扮演著不同角色,輪番登上了政治的舞臺。 「美麗島事件」無疑成了民進黨的政治資本,也成為黨內爭權奪利的砝碼,儘管當時的民進黨還未成立。它不僅被用來反映國民黨執政時期的專制,也生動反應民進黨在爭取民主的歷史功績。能否搭乘上「美麗島」號這趟政治列車,成為日後政治人物的重要指標。
-
臺灣歷史事件回眸:美麗島事件
「美麗島事件」又稱「高雄事件」,是臺灣黨外勢力直接領導的、與國民黨當局展開的一場有組織、有準備的政治較量。 1979年9月,由黃信介為發行人、許信良任社長、張俊宏任總編輯的黨外政論性刊物《美麗島》在臺北創刊。
-
黃粱一夢三十年:美麗島系興衰
引爆:美麗島事件1979年12月10日。世界人權日。黨外運動的激進派領軍人物施明德和姚嘉文,在高雄市組織了據說超過10萬人上街的大遊行,並與國民黨當局的軍警發生嚴重的暴力衝突,這就是臺灣民運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的「美麗島事件」。
-
「美麗島的側面」民進黨坐牢抱怨「房間太熱水太涼」
他說,「美麗島事件未能及時阻止,最大原因就是美國的鼓勵」。美國非常積極介入美麗島事件,扶植在野力量牽制執政黨。在美麗島事件的第二天,蔣經國就指示「不希望有人被判死刑」。美麗島審判時,「被告們分成三種表情,一種是認罪型,我就不細說是誰了…最具代表性的是黃信介,一直向庭上鞠躬,說實在他真是冤枉,因為他不是帶頭的、也不主張暴力,但他是負責人嘛。第二種是緘默型,幾乎不講話,像姚嘉文,問什麼都儘量簡單回答,是或不是,他學法律的很懂得保護自己,因為審判問答之間有時有圈套,儘量少講為妙。
-
傅國湧:蔣經國處理「美麗島事件」的決策過程
當年12月,《美麗島》出到第四期,發生了舉世震驚的「美麗島事件」,由「美麗島」發起的紀念世界人權日遊行,結果釀成暴力衝突,軍警與民眾雙方約二百人受傷,萬幸的是沒有一人死亡。面對突發事件,蔣經國做出的決策,包括抓捕呂秀蓮、黃信介、張俊宏、陳菊、施明德、姚嘉文等《美麗島》重要人物及其他支持者,最後決定將八個主要嫌疑人送軍法審判,其他三十多人送司法審判,同時決定公開審判,允許公開報導,努力減少將對臺灣社會的傷害,並承諾推進民主憲政的進程不會因此止步。
-
四十年前的今天,「美麗島」事件改變了臺灣
當時,官方將事件定性為「高雄暴力事件叛亂案」。在蘇峰編著的《1978大記憶,北京的思考與改變》(中央編譯出版社2008年)一書中,中華人民共和國首任駐美大使柴澤民回憶,「美麗島事件」發生後:在美的臺胞請求我為這個事情表態。我經過了解情況、向國內請示後,表示:反對國民黨當局的暴力行為;要求釋放被抓的群眾。臺胞們非常感謝我,熱烈鼓掌的情景我一直都記憶猶新。
-
傅國湧|蔣經國處理「美麗島事件」的決策過程
面對突發事件,蔣經國做出的決策,包括抓捕呂秀蓮、黃信介、張俊宏、陳菊、施明德、姚嘉文等《美麗島》重要人物及其他支持者,最後決定將八個主要嫌疑人送軍法審判,其他三十多人送司法審判,同時決定公開審判,允許公開報導,努力減少將對臺灣社會的傷害,並承諾推進民主憲政的進程不會因此止步。
-
「美麗島的側面」民進黨坐牢抱怨「房間太熱水太涼」
他說,「美麗島事件未能及時阻止,最大原因就是美國的鼓勵」。美國非常積極介入美麗島事件,扶植在野力量牽制執政黨。在美麗島事件的第二天,蔣經國就指示「不希望有人被判死刑」。美麗島審判時,「被告們分成三種表情,一種是認罪型,我就不細說是誰了…最具代表性的是黃信介,一直向庭上鞠躬,說實在他真是冤枉,因為他不是帶頭的、也不主張暴力,但他是負責人嘛。第二種是緘默型,幾乎不講話,像姚嘉文,問什麼都儘量簡單回答,是或不是,他學法律的很懂得保護自己,因為審判問答之間有時有圈套,儘量少講為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