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美麗島事件始末:陳水扁等藉此登上政治舞臺

2021-02-17 非常歷史

  我們的搖籃,美麗的島

  周為筠

  我們搖籃的美麗島,是母親溫暖的懷抱。

  驕傲的祖先們正視著,正視著我們的腳步。

  他們一再重複地叮嚀,蓽路藍縷,以啟山林。

  婆娑無邊的太平洋,懷抱著自由的土地。

  溫暖的陽光照耀著,照耀著高山和原野。

  我們這裡有勇敢的人民,蓽路藍縷,以啟山林。

  我們這裡有無窮的生命,水牛、稻米、香蕉、玉蘭花。

  這首叫《美麗島》的歌曲是臺灣校園民歌運動先鋒李雙澤的一首遺作,由他好友胡德夫和楊祖珺在其逝世後發現。歌曲裡瀰漫著濃重的原鄉情結,表現著那代臺灣人對家國與人生的思考。此曲被當局以鼓吹「臺獨」為由禁掉,但它生命力卻越來越強,竟成了一代懷抱民主理想的臺灣人聖歌。

  這首歌名後來被命名成一本雜誌,由這本雜誌引發了一場著名的政治事件,成為臺灣政治發展史的分水嶺。


左起為黃信介、陳菊、呂秀蓮、林弘宣

  在數十年前「美麗島事件」中,黃信介、施明德、呂秀蓮、陳菊、姚嘉文等因此進了監獄,當時的辯護律師陳水扁、謝長廷由此步入政壇,宋楚瑜作為國民黨官員開始嶄露頭角。今天台灣政壇上的風雲人物,在數十年前的這場事件中扮演著不同角色,輪番登上了政治的舞臺。

  「美麗島事件」無疑成了民進黨的政治資本,也成為黨內爭權奪利的砝碼,儘管當時的民進黨還未成立。它不僅被用來反映國民黨執政時期的專制,也生動反應民進黨在爭取民主的歷史功績。能否搭乘上「美麗島」號這趟政治列車,成為日後政治人物的重要指標。

  我們搖籃的美麗島

  1979年5月,黃信介準備申請創辦一份新雜誌,他們從傳唱一時的歌曲裡找到靈感,決定新刊就叫「美麗島」。

  之前黃信介像早期所有黨外人士一樣,通過辦《臺灣政論》、《這一代》雜誌來宣傳政治主張。他在雜誌被禁後又聯合林義雄、姚嘉文等人組成「黨外人士助選團」,通過選舉機制來要求進一步民主。他們不但舉辦各種座談會、記者招待會等,還不斷發表政見並印發傳單宣傳。這時在哈佛深造的呂秀蓮聞訊後放棄深造機會,回臺投身風起雲湧的黨外運動,參選桃園縣國大代表。


黃信介

  然而,1978年年底美國突然宣布與臺斷交,蔣經國獲息後行使憲法「臨時條款」所賦予的緊急權力,宣布停止一切選舉活動。像黃信介、呂秀蓮這樣的黨外人士,雖然在地方參選掀起了不小波瀾,但隨著當局終止原本明年舉行的增額中央民意代表選舉,使他們不得不改變策略,尋求更廣泛的合作和鬥爭。

  1979年6月2日,這些黨外人士所創辦的《美麗島》雜誌在臺北正式掛牌,一場挑戰權威的新民主運動發軔了。在7月的一次會議上,雜誌社確定由許信良任社長,呂秀蓮、黃天福任副社長,施明德任總經理,姚嘉文、林義雄任發行管理人,張俊宏任總編輯。這個雜誌旗下網羅了臺灣各派的知名黨外人士,幾乎涵蓋大部分本土反對精英,包括了當時傾向統一的「夏潮」、以及以康寧祥為代表的穩健派,但是主要還是以施明德等激進派為骨幹,雜誌成為黨外勢力的大本營。


施明德

  這時的施明德重獲自由才一年多,他此前因1962年在小金門擔任炮兵軍官時企圖軍事政變推翻極權,被以首謀叛亂罪遭投入監獄裡15年之久。他在監獄裡受盡嚴刑,以至於牙齒和脊椎受損,從22歲開始就滿口假牙。

  然而,正是這個剛剛被釋放的施明德,卻又再度投入對抗威權體制的《美麗島》組建中。施明德和《美麗島》的目的是,「要形成沒有黨名的政黨,主張實行國會全面改選與地方首長改選」。民主化目標非常清楚,直指黨禁、報禁和30年不改選的「萬年國會」。

  這年8月,《美麗島》經過緊鑼密鼓的籌備,創刊號即一鳴驚人。在當時臺灣尚未開放報禁、黨禁的沉悶氣氛裡,這份充滿異議色彩的政論刊物,猶如在密不通風的暗室撕開一道裂口,這束光亮立即吸引來無數渴求的目光,一時一紙風行。

  當然,《美麗島》的目標不僅僅只是辦一份宣傳「異端」思想的雜誌,他們還要以此作平臺成立一個沒有名字的政黨。隨著雜誌銷售的節節攀升,施明德等人四處遊說地方人士,催生了多處雜誌社地方服務站,廣泛吸收有志青年,並借著集會、演說等活動傳播要求民主的政治主張。

  由於雜誌知名度不斷提高,至1979年11月發行量已過8萬冊,雜誌社只經數月就在各縣市成立了十一處地方服務站。一個「沒有黨名的黨」已粗具規模。這在當時臺灣黨禁和報禁沒有放開的情況下,無疑是以身試法,與當局在政治權利與意識形態上矛盾迅速激化。

  蓽路藍縷,以啟山林

  12月10日這天的高雄顯得格外的擁擠,《美麗島》各地服務處成員和支持者源源不斷地湧來,他們慢慢地向著扶輪公園方向匯集,仿佛受到某種神秘的力量的召喚似的。而與此同時,還有一些荷槍實彈的防爆警察,也如臨大敵般集合起來把手住各個路口。山雨欲來風滿樓。

  原來在11月14日《美麗島》雜誌組織了一場聯合祈禱會,施明德在會上聽從了幾位神甫的建議,決定在12月10日國際人權日舉辦大規模紀念活動。時任高雄服務部負責人的陳菊協助施明德準備進一步籌組「人權紀念委員會」,並打算在紀念活動當天正式成立。

  11月30日,《美麗島》雜誌社以「人權紀念委員會」名義,向高雄市警察局申請在扶輪公園舉辦「世界人權紀念日大會」,然而遭到當局拒絕。就在人權日前一天,國民黨當局以將舉行演習為由,宣布次日禁止任何示威遊行活動,很明顯是想扼殺這次遊行於萌芽。

  當局為了嚇退這幫「烏合之眾」,襲擊了黃信介住宅和《美麗島》高雄、屏東服務處。沒想到《美麗島》人員依然我行我素,駕車號召民眾參加翌日集會。兩名《美麗島》義工在發傳單時被警察逮捕,並遭到毆打和拘留,一直到次日凌晨才被釋放。

  不斷升級的暴力活動沒有震懾這些志士,他們毅然決定按原計劃在高雄舉行遊行。很多沒準備參加遊行的群眾因為之前的迫害事件而憤怒,12月10日也不顧一切的加入遊行隊伍中。隊伍裡最引人矚目的自然是施明德,他手持火把站在車上,和姚嘉文規劃著路線,像一位引導人民的自由之神一樣。面對著神情嚴肅的警察,黃信介要求提供演講場地,卻遭到無情拒絕。

  在施明德的引導下,遊行隊伍拉著布條、喊著口號,浩浩蕩蕩地向扶輪公園集中。然而等他們快到達集會中心時發現,原定集會地點扶輪公園已被封鎖,只能臨時改變集會地點,即中山一路與中正四路口的大圓環。

  這時隊伍卻遭到大批警察的阻攔,一時間如洪水被阻塞,烏壓壓的越積越多。呂秀蓮從人群中站出來大聲疾呼:「幾百年來,臺灣人從來沒有機會像今天用這麼大的心聲喊出咱的勇氣、咱的正義感,喊出咱對人權的要求,今天是偉大的一天,希望大家用最熱烈的掌聲,來挽救大家的生存命運。」下面口號聲、掌聲一片。

  警察也越來越多起來,全副武裝地怒目相向。遊行群眾個個氣憤填膺,按捺不住的怒火讓他們騷動不安,場面已經完全失控了。當局的高壓姿態讓對立愈演愈烈,民眾長期積怨演變成暴力相對。警察這時手持盾牌逼近行隊伍,群眾以石塊和棍棒攻擊。打不還手的警察受傷慘重,主要街道一片狼藉。

  為了避免事態的擴展,警方決定施放催淚瓦斯,最後竟以全面鎮壓收場。這場高雄發生的「美麗島事件」,成了臺灣自「二二八事件」後規模最大的一場官民衝突。

  國民黨的反應

  蔣經國聞訊後感到了事態的嚴重性,於12月12日親自慰問在事件中受傷的警察,次日下令查封《美麗島》雜誌社,逮捕張俊宏、姚嘉文、陳菊、周平德、呂秀蓮、林義雄等人,通緝在逃的施明德。


宋楚瑜 蔣經國

  這時的宋楚瑜剛擔任負責媒體審查的「行政院」新聞局局長。年僅37歲的宋楚瑜在內閣中年紀最輕,屁股沒坐熱就發生這麼嚴重的事件,在大是大非面前自然要好好表現。「奉令行事」的宋楚瑜開動一切宣傳機器,宣稱警察「罵不還口,打不還手」,發動社會團體聲討「美麗島叛亂」。

  由宋楚瑜經手的報告提到,美麗島雜誌社表面上是推廣雜誌,實際上是一個陰謀組織,是有計劃的、有預謀的進行「叛亂」。雜誌社還以歪曲事實否定執政者的合法性,抹煞政府30年來經建成就,有鼓勵暴力之傾向。

  紙包不住火,事件馬上被國外媒體紛紛報導。由於現場的錄音帶在BBC上播出,打破了臺灣當局的一方言辭。美國《新聞周刊》發表施明德的美籍妻子艾琳達所寫的題為《臺灣:接連不斷打擊反動派》,指責此事件是「幾年來臺灣進行的幾次最大的政治鎮壓之一」。作為當局新聞發言人的宋楚瑜針鋒相對,以強硬的語氣斥責《新聞周刊》和美聯社記者的報導,並宣布取消其採訪權。


  當時海外很多人害怕會發展成另一次「二二八事件」,國際相關團體通過各種方式展開救援。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和史丹福大學約50名教授寫信給蔣經國,抗議對持不同政見者的大規模逮捕。很多學者當時也投書給《紐約時報》,說其實受審判的不是這些人,而是臺灣的民主。

  蔣經國在海內外輿論的壓力下,不禁對這次事件產生動搖。他懷疑若《美麗島》的那群人真的那麼壞,為何全世界有那麼多人在救援?

  蔣經國又來問他的幕僚,這幾個人是該判死刑還是網開一面?幕僚中有人說,當年國父就是因為清政府送了他們72具屍體而成事(黃花崗起義),今天我們不能送他們這幾具屍體,讓他們成事。

  於是,蔣經國猶豫了。

  美麗島的辯護律師

  當局決定用「軍事法庭」來審訊此次事件。由於牽涉人員甚多,這項審訊受到國際傳媒、歐美政府、人權組織的高度關切。為使審判過程公平公開,當局開放島內外人士旁聽,並同意被告委託律師辯護。


陳水扁

  被告方聞訊開始積極的延攬律師,但這又談何容易?此時臺灣政治氣氛異常緊張,風聲鶴唳人人自危。律師要辦理這樣的重大案件,肯定吃力不討好,不說公然與當局作對有滅頂之災,但影響職業和前途定是不言而喻的。

  張德銘為被告尋找律師找到了陳水扁,這時剛到而立之年的陳水扁只是一名小有名氣的海商法律師。打慣了賺錢的經濟糾紛,面對這麼一個棘手的刑事案件,阿扁雖有意但又不敢冒然應允。躊躇不定的阿扁跟妻子吳淑珍商量此事,沒想到妻子大義凜然地說:「當一位律師,如果說要自私不敢站出來替他們辯護,那麼當律師還有什麼用呢?」

  陳水扁經過幾番思想鬥爭,毅然決定成為被告辯護律師團的一員,負責為主犯之一黃信介辯護。

  相對而言,謝長廷的思想鬥爭就少的多。由於謝長廷1975年從日本留學返臺後,曾任林義雄、姚嘉文等人創辦的「中國比較法學會」秘書長,因此他當仁不讓地接受姚嘉文妻子周清玉的委託,擔任姚的辯護律師。


謝長廷

  謝長廷當時跟家人說:「我們律師有的辯分屍案,有的辯強姦案,有的辯偷竊案,這個案件為什麼不能辯護呢?除了有風險外,沒有什麼理由啦。如果這個案件來了,我們律師不敢辯護,其實沒有資格再做律師。」

  34歲的謝長廷和30歲的陳水扁等人最終大膽的走向「美麗島大審」,與蘇貞昌、尤清、張俊雄等人組成15名辯護律師團。他們在法庭上慷慨陳詞,明確指出所謂的「戒嚴令」本身就是非法,軍事法庭也沒有資格審理此案。他們不僅僅為被告在辯護,而且也是在為整個黨外運動做歷史性的辯護。

  這次不尋常的辯護不僅成為律師們職業生涯的亮點,也成為很多人的人生轉折點。他們中很多人由此成為黨外運動的主角,尤以陳水扁與謝長廷為代表。這兩位出生貧寒的臺大法律系校友,都因幫「美麗島事件」打官司而名聲鵲起,由此開始走上了從政之路。之後他們同時當選臺北市議員並轉進「立法院」,成為民進黨新生代中最閃亮的兩顆政治明星、相互爭鋒。

  「美麗島大審」

  從1980年2月20日開始,一場備受矚目的審判開庭了,警總軍法處以叛亂罪起訴黃信介、施明德、張俊宏、姚嘉文、陳菊、呂秀蓮、林義雄等人,其他30多人則在一般法庭遭到起訴。


1980年3月18日,施明德出庭

  在開庭前當局為了緩解外界的非議,準許部分被捕者同家屬通信,派國民黨官員接見被捕家屬代表。這時被捕者的家屬同一些未被捕的黨外人士積極活動起來,他們組團環島慰問,並派出代表分別會見去臺訪問的女作家陳若曦、美國國會眾議員代表團成員等人,爭取更廣泛的支持。

  開明的蔣經國權衡再三,在1月4日的《中央日報》給事件定性道:「高雄暴力案件的發生非常不幸,這是一樁『法律』案件,對於涉嫌分子自應『依法』秉公處理,尤其對於首、從應明確區分,毋枉毋縱。在高雄的暴力案件發生後,『政府』一定『依法』處理,今後不會影響我們推動『民主法治』的既定政策及決心。『民主法治』之路,是我們一定要走的路。」他堅持要好好開一次庭並全程錄像,這樣才有史以來第一次允許媒體進入軍事法庭。

  在法庭的審訊期間,每一個被告都有機會陳述。施明德、黃信介等人把法庭變成了民主講壇而「大鳴大放」,律師亦以長篇報告詳述憲法負於人民的權利,以致審訊本身形同公開的政治大辯論。報紙、電臺連續一周長篇累牘地報導大審情況,事無巨細地公布於眾。

  《美麗島》當事人和律師的辯護、說辭經媒體廣泛的報導,再一次讓執政者與反對者的信念與力量衝突,讓臺灣民眾接收到民主的洗禮,第一次意識到這些黨外人士人格的崇高、理想的遠大。這次大審其實是審判了國民黨政府,《美麗島》雜誌未盡的事業,讓國民黨政府的軍事審判完成了。

  當這些被告以及局外人都認犯下必死之罪,大多數人準備坦然受死時,結果蔣經國放了他們一馬。

  根據蔣經國「不能有死刑」的最高指示,4月18日,「軍事法庭」宣布判決結果:施明德處無期徒刑,黃信介處有期徒刑14年,姚嘉文、張宏俊、林義雄、林弘宣、呂秀蓮、陳菊等處12年有期徒刑。後黃信介改判10年,其餘六人為8年。此外,尚有三十餘名人士被控以公然聚眾施暴,其中一部分被處以1至3年的有期徒刑。

  美麗島成就了誰

  現實的禁地一經打開便再也止不住步伐,「美麗島事件」使國民黨不得不逐漸放棄一黨專政,乃至於解除38年的戒嚴、開放黨禁、報禁,臺灣民主化從小而大竟鋪天蓋地而來。


陳水扁

  在1981年底續開的「立法院」選舉,《美麗島》辯護律師陳水扁、謝長廷和受難者家屬許榮淑、周清玉、黃天福等人,不僅填補了黨外運動的空擋,而且在打著悲情牌下大獲全勝。他們與《美麗島》諸公形成了1986年成立的民進黨的主力,在80年代持續通過選舉、群眾活動、辦雜誌等形式擴張其影響力,衝擊政治和社會體制。

  等到李登輝1990年上臺後,開始對「美麗島事件」政治犯頒布特赦令。施明德卻不買帳地撕毀特赦令,堅持要求無條件釋放。李登輝不得不宣布當年判決無效,施明德才終於結束長達4年7個月的絕食,和強迫插胃管3040次痛苦的灌食。更具有戲劇性的是,當年的主犯之一陳菊2006年又回到高雄當上了市長,當年的事發地也被命名成美麗島站。

  如今「美麗島事件」已過去30多年,當年那個為民主運動不惜赴湯蹈火的熱血青年陳水扁,卻因涉嫌諸多貪腐弊案而等待著司法最終審判。在看守所的日子裡,陳水扁也曾憶起「美麗島」,並把自己的遭遇比喻為「美麗島事件」,自認為以後會還他清白。這讓大多數人哭笑不得。

  唯有施明德這位充滿理想主義的民主戰士還在孜孜以求,他2007年又一次發起了不亞於「美麗島事件」的「倒扁運動」,依然是總指揮的他把對象換成了當年的盟友。記得在凱達格蘭大道上那一晚演唱會上,廣場上的喇叭一遍遍播著《美麗島》。這首歌原唱胡德夫也現身了,教大家唱這首曾經唱垮了一個政權的歌。施明德即興宣布《美麗島》是「倒扁運動」的永久主題歌,這讓很多人唏噓不已。

【相關文章導讀】

♦ 臺灣的「再皇民化運動」為什麼會成功?

♦ 蔣介石在臺灣是怎樣淘汰人力車的?

♦ 臺灣人看大陸:臺灣漸漸失去話語權

《非常歷史》

verydaily

長按右圖識別二維碼一鍵關注

敬畏 · 求真 · 鑑今

相關焦點

  • 臺灣美麗島事件的關鍵人物
    美麗島事件成為臺灣政治的一個分水嶺,事件讓許多對政治漠然的人開始關心政治、思考臺灣前途,成為臺灣民主政治的一個啟蒙點。呂秀蓮也是臺灣婦女運動的創始者。「美麗島事件」發生前,呂秀蓮與施明德相似,都活躍於社會運動。不同的是,呂秀蓮先從婦女運動介入臺灣政治,開啟了近代臺灣婦女運動,要求社會及政府給予女性與男性平等的權利。
  • 臺灣「美麗島事件」的弔詭
    「美麗島事件」的第一個弔詭之處,在於新、老當權者對付異己力量的手段變化。「美麗島事件」發生後,林義雄、張俊宏、姚嘉文、呂秀蓮等人被逮捕,受到國民黨當局的殘酷折磨。連為該事件辯護的陳水扁、蘇貞昌、張俊雄等歷史,都受到過生命威脅。
  • 臺灣的拐點,美麗島事件
    今天是"美麗島事件"30周年的紀念日。30年前的12月10日,一群要求實現民主政治的知識分子在臺灣省的高雄發動遊行,隨後被捕。這個事件拉開了臺灣政治變革的序幕,直接導致了民主進步黨的成立。在今天這樣一個紀念日,我想寫一些我對這個事件的想法。2.我先簡單介紹一下"美麗島事件"的經過。
  • 「美麗島事件」的影響
    美麗島事件對今天台灣的政局有很大影響。臺灣政壇現今執政黨民主進步黨中的多數領袖,幾乎都曾經不同程度地參與了美麗島事件。在8名主要被告中,呂秀蓮現為「副總統」,姚嘉文擔任考試院院長,林義雄為民進黨前黨主席,張俊宏為立法委員、陳菊曾擔任勞工委員會主任委員,均是民進黨內有相當影響力的領導人。
  • 四十年前的今天,「美麗島」事件改變了臺灣
    諷刺的是,作為聯合國常任理事國之一、對《世界人權宣言》的制定有重要貢獻的中華民國政府,卻在反人權的路上越走越遠,特別是敗退臺灣之後,蔣氏政權變本加厲地實行白色恐怖,引發島內一撥又一撥的政治反抗浪潮,而蔣氏父子的慣用手段,除了鎮壓,還是鎮壓。繼「二·二八慘案」之後,又爆發了「美麗島事件」。
  • 扁昨受「最後的訊問」 拿美麗島事件比喻
    臺海網12月11日訊 陳水扁涉嫌貪汙洗錢被收押禁見,特偵組四名檢察官朱朝亮、吳文忠、林嚞慧和李海龍,昨日上午十點來到看守所第二度就訊陳水扁,委任律師鄭勝助和鄭文龍在旁陪同,特偵組針對「機密外交案」及金控匯款部分,進行起訴前最後訊問。根據律師轉述,陳水扁把自己涉及的諸多弊案,比喻為「美麗島事件」,自認為以後會還他清白。
  • 不敢面對美麗島事件 民進黨做賊心虛
    民進黨不肯著力去調查查三十年前的「美麗島事件」,對六十多年前的「二二八」事件卻窮追猛打。臺灣《中央日報》網絡報今日發表透視集指出,民進黨的作為,反映出一個事實:即便是調查與不調查,都是為了政治利益。全文摘要如下:施明德出書,對美麗島事件辯護律師團提出質疑,認為「臥底」者不只有謝長廷一人。
  • 40年前的今天,「美麗島事件」爆發,獨裁的國民黨從此走向開放
    (萬象歷史特約作者:寧馨兒)【1979年12月10日】40年前的今天,「美麗島事件」爆發,獨裁的國民黨從此走向開放1949年,國民黨敗退臺灣後,實行一黨專制。國民黨政府嚴厲限制言論、集會、結社自由,實施戒嚴、黨禁等恐怖高壓政策。在國民黨統治臺灣的30年裡,漸漸出現了一些黨外人士,他們積極努力,發出聲音,試圖爭取更多人權保障。
  • 臺灣歷史事件回眸:美麗島事件
    「美麗島事件」又稱「高雄事件」,是臺灣黨外勢力直接領導的、與國民黨當局展開的一場有組織、有準備的政治較量。  1979年9月,由黃信介為發行人、許信良任社長、張俊宏任總編輯的黨外政論性刊物《美麗島》在臺北創刊。
  • 臺灣嘉義縣議會通過「特赦」陳水扁提案
    【觀察者網 綜合】陳水扁「特赦案」正在自下而上地推動,繼臺灣高雄市議會21日通過「特赦陳水扁」建議案之後,臺灣嘉義縣議會23日通過「特赦」陳水扁提案。蔡英文上臺已經6個月有餘,對於「特赦」陳水扁的提議一直「冷處理」,但如今島內各方勢力都試圖利用陳水扁「特赦案」做文章,蔡英文該何去何從?
  • 新華澳報:蔡英文不搞"美麗島"紀念幕後
    這與民進黨過去在屬於「美麗島世代」的江堅鵬、姚嘉文、黃信介、許信良、施明德、張俊宏、林義雄、謝長廷、陳水扁、蘇貞昌等人「當家」時,凡是逢遇與「美麗島事件」有關的周年日時,都要大搞紀念活動,甚至還要重演當年「美麗島事件」發生當日的某些場景的做法,大相庭徑。
  • 美麗島事件
    「美麗島事件」又稱「高雄事件」,是臺灣黨外勢力直接領導的、與國民黨當局展開的一場有組織、有準備的政治較量。  1979年9月,由黃信介為發行人、許信良任社長、張俊宏任總編輯的黨外政論性刊物《美麗島》在臺北創刊。
  • 說拜拜的何止呂秀蓮,美麗島世代和民進黨有多少恩怨情仇?
    呂秀蓮曾說,美麗島世代早已被民進黨「用鐮刀踩過去了」,碩果僅存兩朵花「蓮花(呂秀蓮)與菊花(陳菊)」。如今,呂秀蓮和陳菊命運大不同,也同樣映射出美麗島世代就是臺灣一頁現實的政治史。可以說,民進黨起源於美麗島事件。
  • 1979年:美麗島事件
    日的國際人權日在臺灣高雄市發生的一場重大官民衝突事件。以美麗島雜誌社成員為核心的黨外人士,組織群眾進行示威遊行,訴求民主與自由。其間發生一些小衝突,但在民眾長期積怨及國民黨政府的高壓姿態下卻越演越烈,竟演變成官民暴力相對,最後以國民黨當局派遣軍警全面鎮壓收場,為臺灣自「二二八事件」後規模最大的一場官民衝突。  「美麗島事件」發生後,許多重要黨外人士遭到逮捕與審判,甚至一度以叛亂罪問死,史稱「美麗島大審」。
  • 柯文哲步陳水扁後塵? 臺灣最討厭「夫人政治」
    臺北市長柯文哲(左)、前臺灣地區領導人陳水扁(右)。圖片來源:臺灣《中時電子報》數據照    臺北市長柯文哲的老婆陳佩琪在市府電臺為夫抱屈!臺灣資深媒體人陳敏鳳表示臺灣政治裡,最討厭的就是「夫人政治」,吳淑珍幹預臺當局人事,造成扁如今下場;周美青辭去職務,無非是為了避嫌。陳佩琪為夫發言,但請勿利用市府活動或電臺,戳破底線,不只藍綠,中間選民恐跑光。
  • 今天也是臺灣美麗島事件的紀念日
    原標題:今天也是臺灣美麗島事件的紀念日 作者:薩沙 本文章為薩沙原創,謝絕任何媒體轉載 臺灣美麗島事件,是臺灣民主化的開始。 美麗島事件以後,臺灣開始民主化的歷程。 臺灣民主化雖然有民眾鬥爭的因素,但更多在於蔣經國審時度勢的放權,讓臺灣走向民主化。 薩沙記得在臺灣看過一部紀錄片,裡面有一個反對黨領袖的採訪記錄。
  • 黃粱一夢三十年:美麗島系興衰
    雜誌的名字來源於1970年代的一首校園民歌《美麗島》,這首本無任何政治寓意的歌曲,因為這個引用而從此命運多舛,甚至被國民黨當局列為禁歌。《美麗島》雜誌從創辦之初,就不僅僅是一本雜誌這麼簡單,而是一個實質上集合了臺灣島內多股黨外政治力量的「非政黨」政黨團體。在處於「黨禁」時期的臺灣,這些團體多以雜誌形式來組織黨外政治活動。
  • 傅國湧:蔣經國處理「美麗島事件」的決策過程
    「美麗島事件」尚未發生,蔣經國就說1979年是「本黨歷史上最艱險的一年」,由於外交上的一系列挫折,他遭遇了執政以來最大的危機和挑戰,為了應對變動的內外局勢,緩解臺灣島內民間要求政治參與的壓力,不僅拓寬民間參政的空間,準備舉辦「增額中央民意代表」選舉,而且批准黨外反對派
  • 臺捷運「美麗島站」政治味濃 高雄議長籲改名
    臺灣高雄捷運O5R10站,高雄捷運公司原本命名為「大港埔站」,後來被改為紀念「美麗島事件」的「美麗島站」。高雄市議長莊啟旺認為,捷運站名應該跟政治劃分開來,建議在高捷桔線通車前再改回原本的「大港埔站」。
  • 臺灣高雄發生「美麗島」事件
    臺灣高雄發生「美麗島」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