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滑鱸魚球、姜霸王醬炒海螺、子姜霸王醬炒海螺片,一道道獨具嶺南風味的美味佳餚,讓人垂涎不已……去年11月,第二屆粵港澳大灣區「粵菜師傅」技能大賽,來自雲浮市雲城區思勞鎮的陳鬱才正是靠著他的獨門絕技,一舉斬獲2019年第二屆粵港澳大灣區「粵菜師傅」技能大賽「廚王組」冠軍。陳鬱才是從雲浮走出去的「粵菜師傅」優秀代表。「雖然多年來一直在廣州工作,但我時刻關注家鄉的發展。這兩年,在廣州的工作中遇見了越來越多家鄉來的廚師,這和家鄉大力推進『粵菜師傅』工程密不可分,希望雲浮的『粵菜師傅』工程再創佳績。」陳鬱才說。
雲浮十大名菜
雲浮青山環繞,西江滋潤,物產豐富,培育出了眾多餐飲行業的人才。可以說美食天然,名廚天成。隨著雲浮「粵菜師傅」工程的深入推進,一批又一批優秀的名廚憑藉著自己獨具特色的烹飪才能走出大山、進入珠三角和全國各地,開拓了一條「雲浮風味」的餐飲創業道路。
流動餐廳:
鄉廚致富的「金鑰匙」
新興縣天堂鎮區村是雲浮遠近聞名的「廚鄉」,這裡的菜餚用料豐富,不拘一格,尤其以小炒見長,要求掌握火候和油溫恰到好處,此外還兼容許多西式菜餚做法,講究菜的氣勢、檔次,廣受食客歡迎。
溫瓊格
「輝格流動餐廳」的掌門人溫瓊格1993年他在廣州、中山等地輾轉闖蕩屢經波折,於是毅然決定回鄉創業。受當地氛圍影響,溫瓊格也在餐飲行業逐漸找到了出路。「在外面闖蕩的日子裡,總會想起家鄉的美食,回鄉的決定成了我人生事業中的一個重要轉折。」溫瓊格告訴記者。潛心專注於廚藝,拉上身邊的親戚朋友廚師,敢闖敢為的溫瓊格成立了「輝格流動餐廳」。2015年,一場私人宴會讓溫瓊格一戰成名,擦亮了招牌。「那次主人家一共預定了10桌,沒有給我們菜單,讓我們自由發揮。」作為主廚的溫瓊格回憶道,經過團隊細心準備,清水扣肉、酸菜大腸、蒜蓉粉絲蒸鮑魚、手撕雞等一道道天堂鎮經典的鄉土粵菜呈上到餐桌,讓一向挑剔的新興食客豎起大拇指,不少食客更給出滿分的評價。
從此,「輝格流動餐廳」聲名鵲起,名號漸漸傳遍雲浮,還有不少珠三角等地的食客也成為了溫瓊格團隊的老客戶。現今,「輝格流動餐廳」產值近1000萬元,有員工200人左右。
經過多年的沉澱積累,如今,溫瓊格心中有了新的藍圖,希望讓「鄉廚」變成一把打開鄉村振興大門的「金鑰匙」,憑藉著「粵菜師傅」工程啟動機遇,他在區村積極推動成立「天堂風味鄉廚培訓基地」,加強天堂鎮鄉廚人才的培養和輸出,希望通過「粵菜師傅」工程打通人才培養和精準扶貧的通道,整合當地資源,形成「粵菜師傅+生產+旅遊」模式,帶動村民就業創業,促進村民增收致富,帶領群眾走出一條「天堂風味」的鄉村振興新路子。
農家飯莊:
開啟「鄉廚」新生活
許多吃農家飯長大的城裡人,以及具有鄉愁情結的外鄉人,就好比一口原汁原味、地道可口的農家飯菜。這給雲浮的大小「廚師」們提供了廣闊的舞臺。
在羅定市金雞鎮的清水村,也有許多人因為餐飲行業,捨棄原本的務農生計,走出了偏僻小山村,開展新的生活。吳炳釗、吳坤釗、吳洪桂三兄弟是清水村的創業名人,早在1997年便在廣州開創了東江漁村飲食集團,經過20多年發展,現有10餘家門店、員工1500餘人。近兩年,隨著「粵菜師傅」工程的全面鋪開,東江漁村飲食集團已經開始在餐飲行業標準打造、餐飲行業人才培養、餐飲文化輸出上下功夫,與中成偉業聯合成立了廣州市粵菜教育基地,面向全國提供粵菜廚師、餐廳經營管理培訓,不僅推出美食,還著力打造和輸出餐飲美食文化。
「我是在清水村長大的,現在村裡很多家庭都有幾個人在我們集團工作,有的是夫妻二人,有的是父子兄弟,再過不久就可能出現一家三代人都同時在我們集團工作的情況了。」吳炳釗介紹說,每年他們家鄉的老員工都會帶來新員工,就這樣以老帶新。為了獲得優質的人力資源,正考慮和雲浮職業院校開展合作,集團為院校提供實訓基地,推進餐飲行業的產學結合,同時吸收優秀雲浮烹飪人才在集團工作。
黃國生夫婦
羅定市泗綸鎮雙龍村的黃國生曾經是當地建檔立卡貧困戶,為了擺脫貧苦,他和妻子開了一家「常來早餐店」,一次偶然的機會,他知道了鎮上正在辦「粵菜師傅」技能培訓班,且貧困戶可以享受免學費補貼,一心要搞好店鋪生意的黃國生毫不猶豫報了名。「我當時就抱著試一試的想法,想著學習專業的知識後對於提升產品味道有幫助,果不其然,回來經過改良後客人都說比以前更好吃了。不僅如此,人社部門還幫我們申請了創業資助和租金補貼,一下子讓我們充滿動力。」黃國生說。現在,黃國生的早餐店生意越來越紅火,一個月的營業額也突破2萬元,每天能賣出100多份腸粉,店裡的炒粉、湯粉等也都是客人的「心頭好」。同時,還聘請了同樣是建檔立卡貧困戶的張姨,幫忙收拾洗碗。去年12月,黃國生一家正式脫貧,家人的日子越過越好了。
據了解,自「粵菜師傅」工程開展以來,雲浮面向城鄉勞動者組織開展「粵菜師傅」培訓專項行動,大規模開展粵菜烹飪技能培訓,引導勞動者特別是貧困勞動力學習粵菜烹飪技能,全市共有449名貧困勞動力參加「粵菜師傅」職業技能培訓,走上技能就業、技能脫貧之路。
培育名廚:
打響「雲浮廚師」品牌
「學習的課程有廣東粵菜、刀工、飲食健康等方面理論,實操方面從選材到刀工,再到調味都有很多學問。」林振傑是雲浮技師學院19秋烹飪1班學生,作為技師學院首屆烹飪班的一員,他告訴記者,經過系統的學習,廚藝方面有了長進,在班級比賽中更從100多人脫穎而出取得第四名,對未來就業也開始有了方向定位。
去年3月,雲浮技師學院新開設了烹飪專業,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技工院校專業體系。此外,雲浮粵菜學院、雲浮粵菜研究院也在雲浮技師學院掛牌成立,作為雲浮全面推進實施「粵菜師傅」工程的重要抓手,雲浮粵菜學院和研究院承擔著對雲浮本土粵菜的創新研發、「粵菜師傅」培養、工匠精神發揚、雲浮粵菜文化傳承創新、行業標準標杆構建的重要使命。
走進位於雲浮技師學院的粵菜學術交流教研廳,現場展示著我市許多名廚的資料簡介,工作人員正忙碌著第二天粵菜師傅(廣式點心)培訓班的布置。「明天大概有40多名來自社會的學員參加,整個培訓班為期15天。隨著『粵菜師傅』工程的推進,社會對廚師這個職業有了更多認識,普及性、意識性大大提高,對就業、提高地方經濟和扶貧攻堅都起到重要作用。」雲浮省級「粵菜師傅技能大師工作室」領銜人伍偉強介紹,為傳承粵菜的精湛烹飪廚藝,深挖本土特色美食,讓「雲浮風味」走得更遠,學院正在不斷完善教學設備設施,引進培育一批創新精神強、高素質、專業化的名師隊伍,培養一大批一流技能人才。
目前雲浮共開展「粵菜師傅」職業技能培訓班118期,培訓8378人次,獲得職業技能證書3399人,其中培訓貧困勞動力449人。絕大多數已經走上了越來越踏實、寬廣的「粵菜師傅」之路。
原標題:《粵菜師傅·雲浮行動② | 建設珠三角「名廚基地」》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