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錫常突圍地面沉降危機的困惑與糾結

2020-12-11 騰訊網

今年春,國務院審批通過了第一部地面沉降防治規劃,指出全國發生地面沉降災害最嚴重的是長三角、華北平原和汾渭盆地。2012年起,中國將對這些地區進行最大限度的治理

「2050年長三角或消失」,自2012年3月以來,這個說法經某媒體報導曾在網絡流傳開來。該消息稱,據南京地質礦產研究所所長郭坤調查,按現在地面沉降的速度,到2050年長三角可能由桑田變滄海。

近日,本刊記者聯繫郭坤,他否認曾發表此言論,但表示他確實依據研究,指出解決地面沉降問題已迫在眉睫。

長三角消失預言肯定是誤傳,但關注地面沉降災害的警鐘早已敲響。今年春,國務院審批通過了第一部地面沉降防治規劃,指出全國發生地面沉降災害最嚴重的是長三角、華北平原和汾渭盆地。2012年起,中國將對這些地區進行最大限度的治理。

在本次全國布控之前,長三角地區其實已與地面沉降問題作戰多年。憑藉各地單打獨鬥的治理措施,地方政府在遏制地面沉降方面取得一些成效,但也充滿了困惑和糾結。

必須找到應對的有效方式

無錫曾是蘇錫常地區地面沉降最嚴重的區域。1990年代,錫西就有幾個村莊出現地面下陷的情況。根據江蘇省地質調查研究院副院長於軍向本刊提供的材料,這幾個村莊分布在無錫的石塘灣、洛社、前州一帶,在石塘灣西蔡村最早發現地裂縫。

本刊記者近日來到石塘灣西蔡村,一位吳姓村民透露,2003年開始有些村民搬走,2010年西蔡有三個村民小組拆遷搬離,或與地裂縫有關。按照他的指引,記者找到有關村民搬離前的住地,這裡現被開發成了無錫市蔬菜基地,地裂縫已經不見。

另一位周姓村民告訴本刊記者,拆遷的三個村民小組中,東北方向的兩個小組的原住地在2000年之前就有明顯的地面下沉現象。「一開始人感受不到,光看看不出來,後來因為地面下沉不均勻,房子都開裂了,裂縫至少有5釐米寬,還有的房子轟隆一聲一邊就塌下來了,大家只能搬家。」周姓村民心有餘悸地回憶。

房屋開裂是老百姓對「地面沉降」最直觀的感受。而地面沉降帶來的防汛壓力,則是地方政府最為頭疼的。隨著房子、地基下沉,河道水線逐漸爬向村民的腳下,圩區面積不斷擴大,農田水漬化加重,在沉降嚴重的地區,村莊水閘大壩外的河流成為「懸河」。

無錫洛社鎮1991年只有7個村是圩區,由於地面下沉,到2004年每個村都成了圩區,只得村村設排澇站。石塘灣鎮沿圩區的閘門在1990年以前全年只關閘幾十天,但到2004年即使全年關閘,汛期也擋不住水流。

當地許多鄉鎮被迫每年加高堤防10釐米以上,1991年後無錫每年投資600萬元用於加高堤防。8年後,投資並未見大效,1999年無錫梅雨量、雨期比1991年小,但圩區內外水位差比1991年高出許多,當時險象環生。

從1991年起,應對地面沉降災害問題上,無錫市政府開始反思過去的做法,同樣的反思也出現在上海、蘇州等長三角沉降最嚴重的地區。地面沉降帶來的災害程度和造成的損失,被正式擺在了政府桌面上。

根據水文地質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薛禹群向本刊提供的資料,蘇錫常地區自1980年代中期至2000年,因地面沉降造成的經濟損失累計約360億元。

2002年8月,上海市地質調查研究院首次完成了《上海市地面沉降災害經濟損失評估》,這份100多頁的報告揭示上海自1921年發生地面沉降以來,截至2000年,因地面沉降造成的經濟損失總計高達2943.07億元,平均年損失36.8億元。

由於地面沉降加劇了市區的潮災、澇災,從1980年到1998年上海每年支付保險賠償費超過330萬元,最多的年份達2億元。上述報告通過模型估計,2001~2020年間上海市地面沉降災害的風險經濟損失至少將達到245.7億元。

因地面沉降具有累積性、不可逆性,經濟損失還將滾雪球般增大。面對不可估量的經濟損失,長三角地區的地方政府逐漸意識到,必須找出應對地面沉降危機的有效方式。

從「限採」到「禁採」

「地面沉降有相當複雜的形成機理,要找應對方法,就要弄清發生沉降最關鍵的原因。」薛禹群告訴《瞭望東方周刊》,從地質構造來講,中國有的區域地面本身就會發生自然下沉,屬於構造沉降,但幅度有限,一年也就下沉1到2毫米,這樣的地質結構典型代表就是華北平原。大尺度的地面沉降往往由地下水超採引發,蘇錫常地區就是這一典型。1980年代初期地面沉降大於200毫米的僅有蘇錫常中心城市區,1990年代初大於200毫米的等值線已將中心城市包圍。

資料驗證,蘇錫常地下水開採史與地面沉降發生時間完全吻合。1980年代初,地下水開採主要集中在蘇錫常三個中心城市。1980年代後期,蘇南地區湧現大批鄉鎮企業,工業需水量極大,而當時自來水、地表河水都供應不上。

「那時無錫自來水管網只有中心城區接通,鄉鎮幾乎沒有自來水,地表水因為汙染後治理跟不上難以使用,鄉鎮企業生產中唯一的用水途徑就是使用地下水。特別是紡織、印染等行業,常集中開採深層地下水。」無錫市水利局水政水資源處副處長張文斌告訴《瞭望東方周刊》。

隨著外圍鄉鎮地下水開採量增加,區域水位下降,漏鬥開始形成。進入1990年代,蘇錫常地下水遭遇更猛烈的開採,地下水漏鬥區域形成。

蘇錫常地區地下水自古以來水量豐富,地下水使用有著悠久的歷史,但是自1980年代開始的超量開採,導致實際開採量遠超過正常容量。2000年江蘇省頒布《關於在蘇錫常地區地區限期禁止開採地下水的決定》,在全國率先通過立法實施地下水禁採,並宣布到2005年實施全面禁採。

「禁採地下水」,一時間被稱為長三角地區甚至全國在應對地面沉降中最狠的絕招。

本刊記者在無錫市石塘灣地區採訪時發現,雖然很多村莊通了自來水,但不少家庭仍然保留著深度約5米的小水井。楊西園村黃姓村民表示,村民幾乎家家都用井水洗衣、刷鍋,自來水只用於人喝。

「老百姓用地下水的習慣很難改變,但小水井都是淺層地下水,並沒有列入禁採範圍,開採深層地下水是禁止的。」張文斌解釋說,禁採這些年來主要針對的還是企業用水。然而即使是企業,在這自古使用地下水的地區,要改變習慣也不容易。

早在「禁採令」頒布之前的1996年,無錫已經開始按照江蘇省的要求,針對工業企業實施地下水「限採令」,希望通過計劃開採和總量控制將地下水的總開採總量逐年壓縮。但是當時的「限採」效果並不理想。

到2000年,蘇錫常地區大於200毫米的沉降區已經達到5700多平方公裡。限採力度明顯不夠,原江蘇省水利廳副廳長徐俊仁當時主抓地下水管理,他提出蘇錫常「禁採」計劃。想法剛拋出,徐俊仁便遇到政府內部諸多質疑,認為這個計劃等於讓企業無水可用,可能對經濟發展產生嚴重影響。

徐俊仁清楚「禁採」與鄉鎮企業發展的矛盾,但是他更認定沒有比「禁採」更有效的措施。需要改變的是,「限採」用的是行政手段,不容易壓得住,而「禁採」得有更具保障力的法制手段來實施。2000年8月,在黃孟復等72名省人大代表的呼籲下,「禁採令」很快在人大獲得通過。

利用價格槓桿,讓地下水價格高過自來水

「禁採」針對的是深層地下水,這些深井在蘇錫常地區面廣量大,按照人大通過的決定,要在五年內實現全面禁採,須從2000年開始每年平均封上千口井。執行禁採的地方水利部門,為此叫苦連連。

「每年省政府下封井數量和名單,禁令下到每口井、每個單位,除了檢查外還有舉報制度。但許多企業相當牴觸。」張文斌說,禁令實施初期,地方水利部門壓力大得無法形容。

不僅企業牴觸,一些縣級政府部門也相當不理解,為了確保縣裡納稅大戶的工業用水,禁採初期,假停井、假封井時有發生。

企業牴觸的理由是,封井後需改用替代水源,企業使用河水水質達不到生產要求。禁令執行中,地方政府也理解企業的難處,各鄉鎮都大力鋪設自來水管網,爭取做到「水到才井封」。這意味著必須在限制時間內,把自來水通到封井企業大門口。「通水包括建設自來水管網、水廠等諸項設施,為了要短時間完成,這些規劃到基本建設都超出正常速度。」張文斌說。

令水利部門感到棘手的是,通了自來水後,一些鄉鎮企業以水費導致成本上漲為由牴觸封井。

禁採初期,蘇錫常地區地下水的水資源費僅0.2元/立方米,自來水的水價已達到1.3元/立方米,整整高出地下水5倍多。為了讓企業心甘情願改用自來水,江蘇省物價局與財政廳很快在禁採初期,頒布了一個規定:凡是在禁採區範圍內開採地下水,地下水的水資源費和自來水水價等同。

「禁採中期甚至把地下水水資源費調成1.8元,超過當時的自來水費用,以此倒逼企業。果然,企業最終紛紛改用自來水。」徐俊仁說,通過價格槓桿調節企業的用水行為,起到了效果。

「禁採令」實施後,從於軍提供的監測資料來看,2004年效果已開始顯現,當時蘇錫常累計沉降量大於200毫米的沉降區面積約6000平方公裡,與2003年相比沉降範圍基本未嚴重擴展。蘇錫常三城市市區年沉降量分別比2003年速率降低12%、23%、33%。

目前,除了保持醫藥等特殊行業對地下水的使用,蘇錫常深層地下水開採量降到近乎為零,地下水水位有所回升,但已經形成的地面沉降不能恢復,只能令沉降速度放緩。

保證替代水源要靠巨資投入

江蘇實施「禁採令」效果明顯,但對其他地區並非都適用。在「禁採令」倡導者徐俊仁看來,其最重要的條件是:必須在「禁」的同時,保證有地表水的替代。

山東、河北等省份也曾有縣市考察江蘇「禁採令」,希望在其超採區採取同樣的狠招,但最終因地表水缺乏而放棄。甚至在江蘇境內的蘇北地區,儘管徐州等地也開始出現地面沉降,但並未實施「禁採」,一半以上用水量仍然來源於地下水,原因是地表水水質較差,無法替代。

蘇錫常能推開「禁採令」的最終原因就是找到了替代水源。「當時通過水利、國土多個部門的分析,發現企業地下水用水總量可以用地表太湖水替代。而且,當時也算是一個擦邊的機遇,1999年太湖水質已經開始變化,但汙染並不算嚴重,要是趕上藍藻爆發,這替代水源找起來就費勁了。」徐俊仁說。

2001年到2003年,為了確保水源替代,無錫共鋪設自來水供水管網7500多公裡,三年之內為此投入40多億元資金。張文斌說,資金由無錫市縣兩級財政支付,此外,因為替代的自來水供應量不夠,無錫又興建了兩座水廠。

2007年太湖藍藻事件發生,原本用於替代的太湖水無法確保供應。為了應對危機,無錫選擇了從長江引水。2008年底,無錫長江引水工程竣工,開始向無錫市區供水,總投資30多億元。引水工程建設線路長,運營和建設成本,徐俊仁說,引水工程能夠完成,關鍵還在於蘇錫常經濟發達,資金充足。

「全面禁採的措施不要輕易提,提的話,一定是沉降非常嚴重的情況下,但是禁令一旦頒布,就一定要做到,否則後果更不可控。」徐俊仁說。

必須更大程度納入城市規劃範疇

在薛禹群看來,蘇錫常應對地面沉降的投入,自2000年起才算起步,如今正是償還歷史欠帳的時候。而上海雖未全面禁採,但投入的成本也相當可觀。

事實上,自1965年冬天始,上海市區就開始進行人工回灌。因為深層地下水對水質要求嚴格,回灌水一旦汙染深層地下水就無可挽救,上海最終採取了自來水回灌。截至2000年,上海已經累計回灌6億立方米,在控制地面沉降方面的投入為16.75億元。

上海市規劃和國土資源局副局長陳華文2月在接受採訪時說,「十一五」期間,回灌方面的投入一年接近1億。五年時間,上海用以防止地面沉降的投資總額,至少在210億元左右。

如此高昂的投入,令經濟發達的蘇錫常也望塵莫及。一位江蘇水利廳官員告訴本刊記者:「用自來水進行人工回灌,目前只有上海才能這麼牛。」

學術圈內一個比較共識的觀點是:通過「禁採」,讓地下水以自然修復的方式保持水位回升,才是放緩地面沉降速度的長期有效方式,蘇錫常的監控數據亦驗證了這個說法。

值得注意的是,江蘇「禁採令」眼下正面臨著是否開禁的爭議。「禁採令的出臺是及時和必須的,但地下水是一種資源,水位上升太快也不合適,應該科學合理開採,否則就浪費了資源。」江蘇省水利廳水資源處處長季紅飛告訴《瞭望東方周刊》。

一些專家最近常同徐俊仁爭論,但徐俊仁堅持不開禁。「哪怕今後開禁,也是特殊行業、局部開禁,針對極少的需要優質水的高新企業開禁,地下水水位恢復到正常水平還要相當長的時間,蘇錫常目前的沉降速率是變小了,原來一年沉降20毫米,現在每年1至2毫米。但要注意到,是仍在沉降中。」

「江蘇地下水資源量為100多億立方米,容許開採量現在規定是10億立方米。一旦遇到突發性水汙染事故,可以直接飲用地下水。」在徐俊仁看來,地下水的定位應為戰略儲備水源,而眼下地下水也正作為江蘇的應急備用水源進行管理規劃。

季紅飛說,地下水能否開禁,開禁到什麼程度,最終還是取決於地下水資源管理的統一規劃,就算開禁,也應保持適度開採。

長三角的地面沉降治理還需考慮一個特殊之處,即大規模城市建設。高層設施越來越多,城市地鐵、不滲水馬路、下水道、城市低裸露和低植被土地,都不利於城市地層水循環,導致城市地層彈性下降。「密集的高鐵線路在長三角陸續開通後,也對地面沉降幅度的微小變化提出更高監測要求。」薛禹群說。

「地面沉降治理,必須更大程度納入城市規劃的範疇。」於軍說,在無錫最近的一次新區規劃中,因考慮到地面沉降因素,最終調整了選址方案。

(瞭望東方周刊)

相關焦點

  • 從「蘇錫常」到「錫常泰」,常州定位變了
    常州是中國東部赫赫有名的「蘇錫常」中的一員。在舉全省之力建設的強省會崛起之前,「蘇錫常」曾是經濟發達的代名詞。當然,無論從一千年來還是說現在,「蘇錫常」仍然可以說是富裕和發達的。只是,在資源聚集省會城市的今天,「蘇錫常」完全靠自身努力發展,江蘇城市論壇小編分析認為,還需要構建新的平臺。前幾天,江蘇城市論壇公眾號推文《「錫常泰」跨江新圈層,江蘇中部支點如何崛起?》提到,江蘇省規劃謀求「錫常泰」一體化發展。
  • 人類生存新危機!全球地面沉降嚴重:未來12億人口受影響
    而在內陸,雖然不受海平面的影響,但地面沉降卻帶來了新危機。據外媒報導,發表在《科學》雜誌上的一項新研究對全球地面沉降進行了大規模系統研究後發現,未來幾十年地面沉降將會對全球8%的地表和19%的人口帶來影響。
  • 暢達蘇錫常滬,3條城際線路來了!
    暢達蘇錫常滬,3條城際線路來了!近日《蘇南機場及周邊地區集疏運體系規劃研究》完成工作大綱編制並通過省交通運輸廳組織的評審蘇錫常快線將解決蘇南碩放機場至蘇錫常都市圈內各城市間的快速交通聯繫助力長三角打造「世界級機場群」!覆蓋蘇錫常都市圈,半小時通達蘇州!
  • 蘇錫常快線要來了!
    蘇錫常快線要來了!根據規劃,近期(2019—2025年)將重點通過蘇錫常快線解決碩放機場至蘇錫常都市圈內各城市間的快速交通聯繫,保證機場整體上有較為完善的集疏運體系,助力長三角打造「世界級機場群」。錫兩地其他來自省內泰州、南京、南通、鹽城等地目前機場連接這些主要客源地以公路集疏運方式為主隨著公路擁堵等不可預測因素增多,城際鐵路、軌道交通擁有的運量大、速度快、準時可靠的特點在機場地面集疏運方面的優勢愈發凸顯。
  • 蘇錫常誰才是蘇南老大?這個會上,蘇州市委書記這樣說
    最近,「蘇錫常」頻繁見諸媒體。4月21日,在江蘇第一高樓——450米的蘇州九龍倉國際金融中心的95層,蘇州、無錫、常州3市舉辦了首屆蘇錫常一體化發展合作峰會,共同籤署了《蘇錫常一體化發展合作備忘錄》,建立蘇錫常一體化發展工作機制。
  • 蘇錫有常
    蘇南是有基礎的,蘇錫常三市的區域面積加起來也就和北京相等,而人口也就和上海相等,但是無論是經濟總量、人均GDP、人均收入幾乎都可以爭做全國第一,然而幾乎所有的國內頂級都市的眼中,目前都沒有蘇錫常,因為蘇錫常目前只是高原,卻不是高峰,蘇錫常只是工業產業發達的奶牛尚不是具備全球,全國分工和競爭力能及的大都市區,那麼為什麼關鍵是常州呢?
  • 以後去機場方便了 蘇錫常一體化
    終於體會到了坐地鐵回家的快樂歷時四年半,家門口的地鐵終於通車了以後去機場方便了蘇錫常一體化,就連地鐵軌道後期相連沒有什麼問題,城市群發展趨勢,就看是什麼時候的問題,網傳無錫地鐵三號線和蘇州相連我感覺可靠性不大,但是地鐵五號線有這個可能,地鐵五號線主打無錫旅遊線路,明白的自然懂。
  • 中國在建最長最寬的湖底隧道:蘇錫常是最大贏家,預計2021年通車
    隨著現代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私家車的數量也在增加,與此同時問題是交通越來越擁擠,尖峰時間經常堵得一塌糊塗,而且國內各大城市沒人比誰強太多,都說一直在努力改善,今天我要說的是中國在建最長最寬的湖底隧道:蘇錫常是最大贏家,預計2021年通車。
  • 蘇錫常「組團出道」,C位之爭你pick誰?
    不過,從增速看,蘇錫常前三季度GDP同比分別增長2.4%、2.5%和3.2%,常州明顯領先。 更重要的是,隨著長三角一體化深入推進,蘇錫常跨區域合作愈發緊密。例如,今年4月21日,蘇錫常共同籤署了《蘇錫常一體化發展合作備忘錄》,建立蘇錫常一體化發展工作機制。「組團出擊」帶來了更強勁的增長動力。
  • 蘇錫常一體化合作,再通2條跨市毗鄰公交線
    11月24日,第二屆蘇錫常一體化發展合作峰會在無錫召開,記者獲悉,為進一步滿足蘇錫常三市交界地區市民互通出行的需求,無錫開通毗鄰公交731路和26路,線路於11月24日起開始運營!731路(調整延伸)線路走向:由無錫東站始發,途經翠山路、興越路、新華路、錫東大道、錫滬路、新羊大道、育才路、通羊路、錫滬路、練塘大道、練塘中街、苑中路、練塘大道後返回。
  • 過度抽取地下水及高層建築被指誘發地面沉降
    本報北京2月20日電(記者趙展慧)2月20日,中國首部地面沉降防治規劃獲得國務院批覆,此舉意味著全國範圍內的地面沉降防治已經提上議程。此規劃由國土資源部、水利部會同國家發改委、財政部等十部委聯合編制。悄無聲息的沉降帶來的危害卻可以驚天動地。防洪能力下降、城市給水供氣管道因沉降變形破壞,建築物和鐵路地基下沉影響安全……甚至可能讓桑田變滄海。《2011年-2020年全國地面沉降防治規劃》指出,目前全國遭受地面沉降災害的城市超過50個,分布於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內蒙古等20個省區市。
  • 慈湖人家一期地面沉降嚴重·寧波晚報
    小區沉降狀況如何?昨天下午,記者趕往小區進行了實地調查。小區83幢前,這種「U形」弧度更為明顯,由於地面下沉,路面鋪設的板磚高低不平,各類井蓋也有傾斜,記者在經過時還被絆了一下。  為減少高低落差,門前水泥臺階竟澆了4次  小區28幢的住戶劉先生說,小區不開通管道天然氣,居民只好用煤氣瓶。一些老年人住的樓層高沒辦法,只能多交些錢讓煤氣工幫忙把瓶子扛上樓:「我們問過物業,物業說一期不通氣跟地面沉降有關係。
  • 上海明文禁止樓盤開發地下水 地面沉降帶來危害驚天動地
    《2011年—2020年全國地面沉降防治規劃》指出,目前全國遭受地面沉降災害的城市超過50個,全國累計地面沉降量超過200毫米的地區達到7.9萬平方公裡,並有進一步擴大趨勢。而上海正是地面沉降比較嚴重的城市之一。
  • 【清風堂】勤廉史跡 | 蘇錫第 為國理財自儉樸
    【廉史】為國理財自儉樸蘇錫第(1874—約1924),字暮東,清末民初太平永豐嶺下(今屬黃山區)人。蘇錫第少時聰穎異常,才敏超人,光緒二十三年(1897)考中舉人,曾留學日本,回國任職京都工部。因人品正直,辦事果斷,深得尚書鐵良器重。光緒二十九年蘇錫第赴美考察實業,自籌資金十萬元,選運大宗國產茶業、瓷器參加美國聖路易博覽會展銷,推動江西瓷業公司與江寧茶葉研究所茶瓷工藝研究及生產。翌年返回,調至陸軍部軍需總監任軍需司長。
  • 上海中心大廈封頂 再次引發高層建築地面沉降擔憂
    日前,上海中心大廈(開業時間:2017)封頂再次引發地面沉降擔憂,有專家甚至預言,也許幾十年後部分城市會消失。   不少地質學家將城市地面沉降歸咎於過度攝取地下水和修建高層建築,前者毫無疑問,後者卻引來不少質疑。但不管對建築有多大影響,地面沉降的影響已經逐漸顯現。
  • 寧波:慈湖人家地面沉降 或與工期緊和地質條件有關
    居民們說,這一切都是因為小區地面沉降嚴重。昨日寧波晚報對此報導後,引起了廣泛關注。記者隨後就小區地面為何出現大面積沉降,又如何解決沉降等問題採訪了相關部門。(寧波:慈湖人家一期地面沉降 2300多戶居民叫苦不迭)  開發商曾是江北安置建設管理中心直屬企業  關於慈湖人家地面沉降以及房屋質量問題,昨天,記者在江北區政府網站上找到了一篇《關於寧波市「慈湖人家」安置小區質量問題的答覆》,這個答覆發表於2007年底,負責答覆的是江北區建設局
  • 中國在建最長最寬的湖底隧道:蘇錫常三地有福了,明年即將通車!
    中國在建最長最寬的湖底隧道:蘇錫常三地有福了,明年即將通車! 隨著現代生活節奏的不斷加快,人口增加,為了生活便利,有越來越多的人選擇了買車,私家車數量的不斷增加,城市發展也住在同時進行,所以,交通就越來越擁擠,這也成為了一個城市發展的最大障礙,當上下班的路上,更是堵得水洩不通。
  • 蘇州市惠民休閒年卡六一開售 蘇錫常81處景點遊玩
    據了解,本期惠民休閒年卡將在價格保持全年198元不變的基礎上再次擴容,市民一年可累計100次遊玩蘇錫常等地81處景點。
  • 寧波:慈湖人家一期地面沉降 2300多戶居民叫苦不迭
    地面沉降使得落水管傾斜變形。對此,記者在調查中聽居民們說,這一切都是因為慈湖人家一期地面沉降嚴重,小區內鋪設的管道很多已經損壞。而關於地面沉降的問題,居民們多方投訴反映,得到的回答總是無果。小區沉降狀況如何?昨天下午,記者趕往小區進行了實地調查。
  • 1號線莘莊站南廣場地面結構沉降 自動扶梯停用
    原標題: 1號線莘莊站南廣場地面結構沉降 自動扶梯停用近日,受周邊施工的影響,地鐵1號線莘莊站南廣場發生地面結構沉降,導致連接車站的廣場天橋主橋與引橋接縫處產生間隙。據介紹,為保障由此上下樓、進出站的乘客安全,車站從春節前即暫停了該區域2臺自動扶梯及1臺無障礙電梯的使用,並對該區域採取封閉隔離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