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都知道,孫中山葬在南京是孫先生自己選擇的。 1925年3月12日上午9時30分,孫中山在北平鐵獅子胡同行館逝世。當孫中山病勢垂危時,宋慶齡、孫科及汪精衛、何香凝等就在病榻一角,商議他的後事。當汪精衛說出將孫中山死後葬在北京景山時,已昏睡過去的孫中山,此時突然醒來,說:「不對,不對,我要葬在紫金山。」這就是孫中山臨終前主動提出要安葬在南京經過。
早在民國初年(公元1912年),孫中山在南京任臨時大總統的時候,曾幾次到過紫金山。據民國官方資料記載,這一年的3月10日,已46歲、辭去臨時大總統職務的孫中山,與中國國民黨元老和早期主要領導人之一、曾任國民黨中央常務委員會主席胡漢民等人,到紫金山打獵散心。坐下休息時,孫中山看到這裡背負青山,前臨平川,氣勢十分雄偉,笑對左右幕僚說:「待我他日辭世後,願向國民乞此一壞土,以安置軀殼爾。」
這是孫中山最早希望葬在南京的記錄。但紫金山很大,孫中山當時並未留下將來葬地的標記,也無人當真記錄。在他病逝後,陵址的卜擇便成了問題。目前的陵址在紫金第二高峰小茅山陽坡,這是怎麼定下來的?
原來這塊墓地,是孫夫人宋慶齡親女士,親自爬到山上,為先生選定的。
事情的經過是這樣:遵照孫中山歸葬南京紫金山的遺願,葬事籌備委員會成立前,北京治喪處就已派後曾任民國政府主席的林森,趕往南京初勘葬地。林森返回北京後向治喪處作了匯報,由治喪處代表與當時的段祺瑞政府接洽。
孫中山葬事籌備處成立後,首先由家屬及葬事籌備處代表林煥廷、葉楚傖等人,到南京實地勘察墓址,並確定工作順序進行。4月21日早晨,宋慶齡、孫科等由上海抵寧,上午出席了南京各界追悼孫中山大會,下午即赴紫金山相地。
宋慶齡一行先至「虎山」,這裡是明孝陵西側的一座小丘,地勢較低,不宜作墓址,當時便否定了。隨即登山向東行,至小茅山,途中發現有兩處小坡,當天未能作出決定。
第二天再次登山相度,宋慶齡執意由陡峭險峻的北坡,登上紫金山頂。從山頂行至小茅山萬福寺(此寺廟位於現在中山陵東北的一段平臺上),從山頂上往南向前看,發現紫霞湖附近也有一處平臺,但面積較小,不合用。
當時有人建議,陵址選在山茅山山頂,暗裡的意思是孫中山的功績比山高,宋慶齡表示不宜,小茅南坡向陽處適粗宜,這就是現在的陵址位置。當時作了一番實地勘察,但並未最後定奪,宋慶齡便回了上海。
4月23日晚,葬事籌備委員會召開了第二次會議,將宋慶齡的意見提了出來,遂確定紫金山的第二高峰小茅山南坡為墓址所在地,並派主任幹事楊杏佛赴南京接洽圈地、測量、照相,做好建陵前的準備工作。
宋慶齡懂不懂風水術,外界不太清楚,但相中的陵址確是堪輿家眼裡的「風水寶地」,這也許是一種巧合。熟悉江南地理的人士都應該知道,紫鐘山座臥於南京東郊朝陽門外,東西長約14公裡,南北寬約7公裡,總面積約有20多平方公。因山上有紫色頁巖層,在陽光照映下,遠看紫金生耀而得名,自古就是人們百年後的夢想福地。
南京的山脈蜿蜒起伏,拋若遊龍,故古人稱南京為「鍾阜龍蟠」。從現有資料上可以知道,紫金山共有三大峰,第一峰即主峰,名北高峰,海拔468米;第二峰偏於東南,名小茅山,海拔360米,此即中山陵所在;第三峰偏於西南,由於太平天國曾在山上築天堡城,故稱天堡山,中國著名的紫金山天文臺,即選建在此山頂上。
為什麼小茅山一帶是紫金山最佳的葬處?原來到近代,大明王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孝陵所在的「王氣」已弱,小茅山一帶成龍脈最聚氣之處。在古代,紫金山曾有鐘山、蔣山等別名,但能代表紫金山地理形勢的是這個名稱——「龍山」(東南幾十裡外還有「青龍山」)。
紫金山的「龍脈」是江南小龍小龍,「大龍」是「茅山山脈」。
茅山一直被列為道教之「第一福地,第八洞天」,「龍身」在今江蘇省句容市,龍首即在紫金山,朱元璋當年將宮城選建的紫金山西南麓,死後葬在紫金山,正是相信了明代風水大師劉基的這番話。
目前中山陵所在山脈為什麼起名小茅山?就是因為風貌如茅山,勝境賽茅山,當然也是道家的聖地。現代勘測結果顯示,紫金山確是茅山的餘脈,這證實了古代堪輿家所謂的「一脈相承」說。
朱元璋的孝陵營造在紫金山南麓的「獨龍阜」,此地離中山陵很近,在小茅山西側。當年這是劉基等明代的堪輿家最看好的地方,朱元璋也很欣賞。朱元璋與孫中山如今是「鄰居」了。
有人說,宋慶齡選擇了靠近小茅山的陽坡做了孫中山萬年葬地,太巧合。迷信者則認為,這裡有一種「因果」,這是孫中山死後「尋宗」——
當年,孫中山走上革命道路,是帶著「復明」思想的,視明朝為中華民族的「正宗」,而不認滿清王朝。所以,在決定辭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時,孫中山曾帶著一班「近代民主精英」,去祭拜朱元璋的孝陵。孫中山還現宣讀了《祭明陵文》,稱「負疚在躬,尚無以對我高皇帝在天之靈」。
近來又有新的發現,孫中山希望死葬在紫金山,還有一大巧合——「問祖」之謎。
這要簡單說點南京的「風水史」,南京是算起來是「十朝故都」,而非六朝。最先相信南京能成為帝王霸業守成地的人是秦始皇。秦始皇在統一六國後,東南方南京所在地方出現「天子氣」,於是東巡到南京「鎮壓」這股氣。當時,他找一鄧南京附近的一座山,這山很奇特,山頂方平如官印,身邊的術士告訴他這是「天印」,「天子氣」即此山所出,即謂「天印山」。此山就是現在的位於南京江寧區的方山,於是秦始皇令人將天印山的「龍脖子」割斷,讓河水倒流,這條河就是現在的「秦淮河」,「秦淮」一名便源於秦始皇的「秦」。
南京起興於三國時期。當時最欣賞南京風水的是蜀國丞相諸葛亮。他乘舟東來,吳國向孫權「借荊州」時,從今城西的清涼山(當年臨時)附近碼頭上岸,騎馬前行。來到清涼山時,他駐馬而觀,禁不住叫好——「真乃虎踞龍蟠地也」。後來,諸葛亮駐馬地一帶便叫了「虎遺關」、「龍蟠裡」。此地名至今尚存,在江蘇省人民醫院西側(到南京旅遊的客人,遊了中山陵、明孝陵,忘記到此一遊,是遺憾喲)。
孫權相信了「金陵帝王洲」一說,定都金陵,史稱「東吳大帝」,南京從此才「龍翻身」,成為中國長江流域「第一帝都」。
孫權死後,葬在哪?就在紫金山。這與孫中山有什麼關係?大有關係。原來,從新發現的孫氏家譜上發現,孫中山竟然是孫權的後裔,這不是「問祖」麼?!
孫權是春秋時期著名軍事家孫武的後代。孫武經伍胥推薦,得到吳王闔閭的重用,遂成一代名將。吳國被越國滅亡後,孫武的後人便在今浙江的富春一帶隱居了下來。「富春孫氏」成為中國境內一大旺族。1980年代,孫中山的家譜在廣東被發現,族譜名叫《富春孫氏宗譜》。溯源而上,孫中山的祖先就是富春孫姓。
其實早在1930年代,著名歷史學家、客家文化研究開拓者羅香林(1906年-1978年)教授,便考證過孫中山的家世,於1933年出版了《國父家世源流考》一書,證實過孫中山的祖上是從浙江遷居福建,再遷居廣東的。
孫權墓後來也被發現了,竟然也在中山陵附近,具體地點在明孝陵左前方的高嶺上,離民國大漢奸汪精衛被毀墓穴很近。這與史書中記載當年朱元璋建孝陵時,稱孫權是條好漢讓他守陵,才未將其墓毀掉的說法,完全一致。
孫權墓當年與應該與中山陵一樣的宏大。十幾年前,江蘇省有關部門曾將探測孫權墓作為一個課題來做,最後由江蘇省地震局地震工程研究院科研人員,運用磁測技術發現了此墓。附帶說一句,孫權墓的地宮呈「甲」字狀,墓道向西,全部是開山鑿石而成,工程量非常大,當時應該動用了很多人力。至於孫權墓是否被盜了,目前還不得而知。
古人有「祖墳福澤子孫,子孫彰顯先人」一說。孫權死於公元前252年,早讓人忘記了。1677年後,孫中山的下葬此於,讓人們重新記起了這位東吳大帝,真還有點「子孫彰顯先人」的味道,不知名的墓地也有了名字——「梅花山」。我在採訪中發現,此山確是沾了中山陵的光,孫中山下葬後,國民政府在此廣植梅花,梅花長大成海,山成名。
孫中山下葬紫金山「問祖」之外,還有一個「巧合」不得不說一下。第一個葬在南京的帝王是孫權,至目前,最後一個葬在南京的「帝王」是臨時大總統孫中山。這算不算是又一種因果輪迴?
實際上,孫中山下葬紫金山有太多的巧合,如紫金山漢代時曾叫過「鐘山」,兩千年後真的葬了一個「中山」;近人稱孫中山比朱元璋「高明」,中山陵址真的比明孝陵高一坡度;孫中山首次說出死後葬紫金後在3月10日,而病逝日在3月12日,竟然就在前後;建造帝王陵一定會死人,中山陵的設計者呂彥直未等陵墓告成就死了……
但也有不存在不巧合的遺憾,宋慶齡自己為孫中山選好陵址,死後卻拒葬於紫金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