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中山下葬南京紫金山墓地巧合之謎

2021-01-19 老時光

人們都知道,孫中山葬在南京是孫先生自己選擇的。 1925年3月12日上午9時30分,孫中山在北平鐵獅子胡同行館逝世。當孫中山病勢垂危時,宋慶齡、孫科及汪精衛、何香凝等就在病榻一角,商議他的後事。當汪精衛說出將孫中山死後葬在北京景山時,已昏睡過去的孫中山,此時突然醒來,說:「不對,不對,我要葬在紫金山。」這就是孫中山臨終前主動提出要安葬在南京經過。

早在民國初年(公元1912年),孫中山在南京任臨時大總統的時候,曾幾次到過紫金山。據民國官方資料記載,這一年的3月10日,已46歲、辭去臨時大總統職務的孫中山,與中國國民黨元老和早期主要領導人之一、曾任國民黨中央常務委員會主席胡漢民等人,到紫金山打獵散心。坐下休息時,孫中山看到這裡背負青山,前臨平川,氣勢十分雄偉,笑對左右幕僚說:「待我他日辭世後,願向國民乞此一壞土,以安置軀殼爾。」

這是孫中山最早希望葬在南京的記錄。但紫金山很大,孫中山當時並未留下將來葬地的標記,也無人當真記錄。在他病逝後,陵址的卜擇便成了問題。目前的陵址在紫金第二高峰小茅山陽坡,這是怎麼定下來的?

原來這塊墓地,是孫夫人宋慶齡親女士,親自爬到山上,為先生選定的。

事情的經過是這樣:遵照孫中山歸葬南京紫金山的遺願,葬事籌備委員會成立前,北京治喪處就已派後曾任民國政府主席的林森,趕往南京初勘葬地。林森返回北京後向治喪處作了匯報,由治喪處代表與當時的段祺瑞政府接洽。

孫中山葬事籌備處成立後,首先由家屬及葬事籌備處代表林煥廷、葉楚傖等人,到南京實地勘察墓址,並確定工作順序進行。4月21日早晨,宋慶齡、孫科等由上海抵寧,上午出席了南京各界追悼孫中山大會,下午即赴紫金山相地。

宋慶齡一行先至「虎山」,這裡是明孝陵西側的一座小丘,地勢較低,不宜作墓址,當時便否定了。隨即登山向東行,至小茅山,途中發現有兩處小坡,當天未能作出決定。

第二天再次登山相度,宋慶齡執意由陡峭險峻的北坡,登上紫金山頂。從山頂行至小茅山萬福寺(此寺廟位於現在中山陵東北的一段平臺上),從山頂上往南向前看,發現紫霞湖附近也有一處平臺,但面積較小,不合用。

當時有人建議,陵址選在山茅山山頂,暗裡的意思是孫中山的功績比山高,宋慶齡表示不宜,小茅南坡向陽處適粗宜,這就是現在的陵址位置。當時作了一番實地勘察,但並未最後定奪,宋慶齡便回了上海。

4月23日晚,葬事籌備委員會召開了第二次會議,將宋慶齡的意見提了出來,遂確定紫金山的第二高峰小茅山南坡為墓址所在地,並派主任幹事楊杏佛赴南京接洽圈地、測量、照相,做好建陵前的準備工作。

宋慶齡懂不懂風水術,外界不太清楚,但相中的陵址確是堪輿家眼裡的「風水寶地」,這也許是一種巧合。熟悉江南地理的人士都應該知道,紫鐘山座臥於南京東郊朝陽門外,東西長約14公裡,南北寬約7公裡,總面積約有20多平方公。因山上有紫色頁巖層,在陽光照映下,遠看紫金生耀而得名,自古就是人們百年後的夢想福地。

南京的山脈蜿蜒起伏,拋若遊龍,故古人稱南京為「鍾阜龍蟠」。從現有資料上可以知道,紫金山共有三大峰,第一峰即主峰,名北高峰,海拔468米;第二峰偏於東南,名小茅山,海拔360米,此即中山陵所在;第三峰偏於西南,由於太平天國曾在山上築天堡城,故稱天堡山,中國著名的紫金山天文臺,即選建在此山頂上。

為什麼小茅山一帶是紫金山最佳的葬處?原來到近代,大明王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孝陵所在的「王氣」已弱,小茅山一帶成龍脈最聚氣之處。在古代,紫金山曾有鐘山、蔣山等別名,但能代表紫金山地理形勢的是這個名稱——「龍山」(東南幾十裡外還有「青龍山」)。

紫金山的「龍脈」是江南小龍小龍,「大龍」是「茅山山脈」。

茅山一直被列為道教之「第一福地,第八洞天」,「龍身」在今江蘇省句容市,龍首即在紫金山,朱元璋當年將宮城選建的紫金山西南麓,死後葬在紫金山,正是相信了明代風水大師劉基的這番話。

目前中山陵所在山脈為什麼起名小茅山?就是因為風貌如茅山,勝境賽茅山,當然也是道家的聖地。現代勘測結果顯示,紫金山確是茅山的餘脈,這證實了古代堪輿家所謂的「一脈相承」說。

朱元璋的孝陵營造在紫金山南麓的「獨龍阜」,此地離中山陵很近,在小茅山西側。當年這是劉基等明代的堪輿家最看好的地方,朱元璋也很欣賞。朱元璋與孫中山如今是「鄰居」了。

有人說,宋慶齡選擇了靠近小茅山的陽坡做了孫中山萬年葬地,太巧合。迷信者則認為,這裡有一種「因果」,這是孫中山死後「尋宗」——

當年,孫中山走上革命道路,是帶著「復明」思想的,視明朝為中華民族的「正宗」,而不認滿清王朝。所以,在決定辭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時,孫中山曾帶著一班「近代民主精英」,去祭拜朱元璋的孝陵。孫中山還現宣讀了《祭明陵文》,稱「負疚在躬,尚無以對我高皇帝在天之靈」。

近來又有新的發現,孫中山希望死葬在紫金山,還有一大巧合——「問祖」之謎。

這要簡單說點南京的「風水史」,南京是算起來是「十朝故都」,而非六朝。最先相信南京能成為帝王霸業守成地的人是秦始皇。秦始皇在統一六國後,東南方南京所在地方出現「天子氣」,於是東巡到南京「鎮壓」這股氣。當時,他找一鄧南京附近的一座山,這山很奇特,山頂方平如官印,身邊的術士告訴他這是「天印」,「天子氣」即此山所出,即謂「天印山」。此山就是現在的位於南京江寧區的方山,於是秦始皇令人將天印山的「龍脖子」割斷,讓河水倒流,這條河就是現在的「秦淮河」,「秦淮」一名便源於秦始皇的「秦」。

南京起興於三國時期。當時最欣賞南京風水的是蜀國丞相諸葛亮。他乘舟東來,吳國向孫權「借荊州」時,從今城西的清涼山(當年臨時)附近碼頭上岸,騎馬前行。來到清涼山時,他駐馬而觀,禁不住叫好——「真乃虎踞龍蟠地也」。後來,諸葛亮駐馬地一帶便叫了「虎遺關」、「龍蟠裡」。此地名至今尚存,在江蘇省人民醫院西側(到南京旅遊的客人,遊了中山陵、明孝陵,忘記到此一遊,是遺憾喲)。

孫權相信了「金陵帝王洲」一說,定都金陵,史稱「東吳大帝」,南京從此才「龍翻身」,成為中國長江流域「第一帝都」。

孫權死後,葬在哪?就在紫金山。這與孫中山有什麼關係?大有關係。原來,從新發現的孫氏家譜上發現,孫中山竟然是孫權的後裔,這不是「問祖」麼?!

孫權是春秋時期著名軍事家孫武的後代。孫武經伍胥推薦,得到吳王闔閭的重用,遂成一代名將。吳國被越國滅亡後,孫武的後人便在今浙江的富春一帶隱居了下來。「富春孫氏」成為中國境內一大旺族。1980年代,孫中山的家譜在廣東被發現,族譜名叫《富春孫氏宗譜》。溯源而上,孫中山的祖先就是富春孫姓。

其實早在1930年代,著名歷史學家、客家文化研究開拓者羅香林(1906年-1978年)教授,便考證過孫中山的家世,於1933年出版了《國父家世源流考》一書,證實過孫中山的祖上是從浙江遷居福建,再遷居廣東的。

孫權墓後來也被發現了,竟然也在中山陵附近,具體地點在明孝陵左前方的高嶺上,離民國大漢奸汪精衛被毀墓穴很近。這與史書中記載當年朱元璋建孝陵時,稱孫權是條好漢讓他守陵,才未將其墓毀掉的說法,完全一致。

孫權墓當年與應該與中山陵一樣的宏大。十幾年前,江蘇省有關部門曾將探測孫權墓作為一個課題來做,最後由江蘇省地震局地震工程研究院科研人員,運用磁測技術發現了此墓。附帶說一句,孫權墓的地宮呈「甲」字狀,墓道向西,全部是開山鑿石而成,工程量非常大,當時應該動用了很多人力。至於孫權墓是否被盜了,目前還不得而知。

古人有「祖墳福澤子孫,子孫彰顯先人」一說。孫權死於公元前252年,早讓人忘記了。1677年後,孫中山的下葬此於,讓人們重新記起了這位東吳大帝,真還有點「子孫彰顯先人」的味道,不知名的墓地也有了名字——「梅花山」。我在採訪中發現,此山確是沾了中山陵的光,孫中山下葬後,國民政府在此廣植梅花,梅花長大成海,山成名。

孫中山下葬紫金山「問祖」之外,還有一個「巧合」不得不說一下。第一個葬在南京的帝王是孫權,至目前,最後一個葬在南京的「帝王」是臨時大總統孫中山。這算不算是又一種因果輪迴?

實際上,孫中山下葬紫金山有太多的巧合,如紫金山漢代時曾叫過「鐘山」,兩千年後真的葬了一個「中山」;近人稱孫中山比朱元璋「高明」,中山陵址真的比明孝陵高一坡度;孫中山首次說出死後葬紫金後在3月10日,而病逝日在3月12日,竟然就在前後;建造帝王陵一定會死人,中山陵的設計者呂彥直未等陵墓告成就死了……

但也有不存在不巧合的遺憾,宋慶齡自己為孫中山選好陵址,死後卻拒葬於紫金山。

相關焦點

  • 蔣介石給自己選了三處墓地,為何至今仍然沒有下葬?
    中國古代的帝王將相十分看重自己的身後之事,對於葬地的選擇十分慎重。蔣介石具有濃厚的傳統思想,當他還在大陸時,不到花甲之年,就給自己選好了墓地,墓址共有三處。蔣介石最早選定的第一處墓址,是在其母王採玉的墓旁。
  • 令人敬仰的人文聖地紫金山遊記
    猛然想起,原來朱元璋當年建立明朝,定都於此,那時南京稱為 應天府。於是,來到了明孝陵的博物館。進入大門,便可看見一匹青銅澆鑄的戰馬,戰馬旁邊是朱元璋,馬皇后以及幾位親信大臣的塑像,神情威嚴,皇家風範迎面而來。館內陳列著明孝陵的地理位置示意圖,朱元璋的生平事跡介紹,明孝陵名稱的由來以及修建始末,明孝陵內部結構的縮微版。朱元璋是一個謎一樣的皇帝。
  • 南京最厲害的墓地:圈整座紫金山,高過明孝陵且明令不許有更高墓
    1925年3月12日上午9點30分,孫中山先生因膽囊癌在北平鐵獅子胡同行轅與世長辭。逝世前一天,孫中山提出效仿列寧保留遺體,並要求葬於南京。臨終前他還對宋慶齡、汪精衛等人說:「吾死之後,可葬於南京紫金山麓,因南京為臨時政府成立之地,所以不可忘辛亥革命也。」其實早在1912年3月,孫中山在紫金山打獵時就曾對胡漢民說:「等我他日辭世後,願向國人乞此一抔土,以安置軀殼爾。」
  • 孫中山逝世前後發生的大事揭秘
    但據有關史料和于右任、張繼等回憶文章披露,皆證明《遺囑》的最初起草者為吳稚暉,只是因為由汪精衛將吳起草的稿子面喻了先生,特別是在孫中山《遺囑》和見證人籤字後,又別有用心的在文末註明了「筆記者」汪兆銘之故。另外自稱國民黨理論家的戴季陶也對外宣稱自己是《遺囑》的起草人,此為國民黨一大公案。四、紫金山建陵緣由。
  • 蔣介石死了42年了,為啥到現在還沒下葬?緣於他生前說的一句話
    讓人奇怪的是,蔣介石還沒有下葬。為什麼呢?和他生前說的一句話有關!那麼,蔣介石為啥選擇停屍在這裡而不下葬呢?原來,1973年3月29 日,蔣介石病重時,囑咐蔣經國時說:「我死後,你將靈柩暫厝慈湖,那兒風景好,很像我們奉化老家。」為啥暫厝慈湖,而不下葬呢?原來,蔣介石到大陸後曾經多次對家人和下屬說,自己百年之後,不要葬在臺灣,而是要葬在南京。
  • 孫中山逝世後,南京差點改名,最後香山挺身而出,成為現在的中山
    是巧合嗎?到底是他因為出生地而取名孫中山,還是因為他而將中山市改名?在1925年前,中山市還不叫中山,而是叫做「香山」。孫中山先生逝世後,為了紀念他,便將他的出生地改名為「中山」。其實在此之前,原本打算的是將南京改為中山,而後遭到不少人的反對才作罷。
  • 蔣介石為何在南京選墓地 而不是故鄉奉化?
    蔣介石為何在南京選墓地 而不是故鄉奉化?對於長眠之地,蔣介石在生前就已選定,就在南京的中山陵和明孝陵之間,紫金山南麓、紫霞湖東岸。之所以選擇這裡,一是因為這裡是風水寶地,前面有水、後面靠山,再說南京人一直有句俗話,叫「日出紫金,日落棲霞」。二是蔣介石生前一直以中山先生的學生和信徒自居,死後也希望能守望中山先生。
  • 登臨紫金山,感受自然、人文景觀之美
    「鐘山龍蟠,石城虎踞,此帝王之宅也」,這句出自諸葛亮的千古名言,稱讚的正是如今南京東郊著名的鐘山風景區。地處長江下遊的南京,是國家首批歷史文化名城、中華文明的重要發祥地、在中國歷史上具有特殊的地位與價值。
  • 本地人眼中的避暑勝地紫金山,外地人眼中的景點南京中山陵
    說起中山陵,他坐落在南京市玄武區中山門外的紫金山中,是紫金山風景區最核心的部分。紫金山風景區很大,遊客們可以選擇乘坐景區電動車來節省時間和體力。中山陵顧名思義是偉大的愛國主義者、中國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孫中山先生的陵寢。孫中山先生一舉推翻了兩千年的封建帝制」。是我們偉大的民族英雄,中國人民習慣性的尊稱先生一聲「國父」。中山陵依山而建,從南到北依次為博愛坊、墓道、陵門、石階、碑亭、祭堂和墓室等。
  • 紫金山、鐘山指的是同一座山,南京人為什麼更喜歡叫紫金山?
    知道紫金山這個地名,應該是中學時看到的紫金山天文臺。中山陵這個景點一直都知道,但是沒想到中山陵就在紫金山上。到了南京才知道,原來紫金山也叫鐘山,孫中山先生的陵寢、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的孝陵也在紫金山。最近才知道,共和國勳章獲得者鍾南山出生在南京,他名字中的山指的就是鐘山,出生時的醫院在鐘山之南。
  • 臺媒揭秘:孫中山真正死因與遺體未解之謎
    據臺灣中時新聞網報導,孫中山先生的歷史與事跡數十年來仍有許多疑點,其中有關孫中山先生的死因與遺體去向,坊間仍有許多傳聞與未解之謎。孫中山去世時,黨內元老胡漢民在海內外發起籌建中山紀念堂計劃,在大陸各地建立孫中山紀念堂。
  • 蔣介石靈柩為什麼至今沒有下葬?因為他曾經為自己秘密選擇一塊墓地!
    1946年的時候,國民政府頒布還都令,在凱旋迴南京之後,他就開始為自己挑選百年之後的歸宿之地了。為此,他還專門從浙江的雪竇寺,請來寺中懂得陰陽風水之術的長老。 這位長老來到南京,弄清楚了蔣介石的意圖之後,就在朱元璋的孝陵和中山陵之間為他尋覓龍穴。明孝陵位於南京紫金山南麓獨龍阜玩珠峰下,中山陵就在孝陵的東側。
  • 江蘇景觀:江蘇南京中山陵的獨特之處
    江蘇景觀:江蘇南京中山陵的獨特之處文/江蘇景致中山陵,光看名字就知道這是孫中山先生的陵墓,雖然他當時是在北京去世的,但是他最後的囑託卻是希望葬在南京紫金山。通往中山陵的路就叫陵園路,到處都是以孫中山先生命名的東西,可見他對於這個城市,這個國家的意義。陵園路的兩側,種著南京的地標性植物——梧桐。兩邊的樹木高大,陽光只能從頭頂灑下來一星半點。在入口有一個牌坊,因為孫中山先生經常用「博愛」這兩個字寫來送給別人作為激勵,所以這個牌坊上就有他親手寫的博愛兩個字,當然,肯定是他的筆跡,但不是親自寫上去的。
  • 南京旅遊攻略之紫金山
    小小上期有說道,梅花山雖在明孝陵景區可是是屬於紫金山麓,今天小小就為大家介紹一下南京的代表紫金山。紫金山位於南京市玄武區境內,又稱鐘山、蔣山、神烈山,是江南四大名山之一,有「金陵毓秀」的美譽,是南京名勝古蹟薈萃之地,世界文化遺產——明孝陵所在地,全國首批國家5A級旅遊景區——鐘山風景名勝區位於紫金山南麓。
  • 康熙參拜了6次,洪秀全、孫中山都要跪拜
    朱元璋所在的墓地即為明孝陵,坐落在今天南京紫金山南麓的一座山峰下面,佔據的可謂是塊風水絕佳的珍稀之地。更是被歷史上的很多君王、或者重要的領導人物所祭拜過。令人好奇的是,康熙作為一個清朝的皇帝,為什麼要對前朝的皇帝如此重視,而且拜一次不夠還祭拜過六次?總結來說,主要原因在於三點:一、為了體現清王朝建立與延續是順應天理的。
  • 孫中山逝世前後的秘聞軼事:遺體易換了四副棺材?
    但現在的孫中山陵園管理處並沒有這些內臟切片和臘塊標本,據說1949年國民黨從南京撤退時被孫科帶走了。中山陵為何選址紫金山孫中山是廣東香山人,晚年病逝於北平,他在南京的時間很短暫,為何陵址卻選在南京紫金山呢?
  • 南京十大未解之謎,最後一個恐怕此生無解了!
    如果說世界未解之謎很遙遠,那麼南京的這十大未解之謎卻很真實。恐怖情節即將發生,膽小者勿入。朱元璋死後真身葬在哪兒?在南京,有關明王朝開國皇帝朱元璋下葬的傳言不少,相當詭異。朱元璋詭計多端,傳說在他下葬那天,應天府十三座城門,罕見地同時打開,每個城門裡面都抬出了大棺材。朱元璋這是要絕了盜墓賊的念想。
  • 孫中山的遺體曾兩次險些被毀,蘇聯送來水晶棺,沒有派上用場?
    ——喬治·屈維廉(英)文章類型|歷史文化字數|1054,閱讀約3分鐘抗日戰爭爆發,南京淪陷舉國震驚,蔣慌忙逃命到重慶,但有一件大事蔣沒有做,那就是帶走「國父」孫中山先生的遺體。難保日軍不會毀掉孫中山先生的遺體。
  • 地圖控發現驚人巧合 杭州倒過來酷似南京
    「京杭大運河對應秦淮河;長江一橋(大橋)對應錢塘江一橋(大橋);杭州動物園對應南京紅山動物園……」網友「西湖弄潮兒」列舉說。  大家都知道,南京和杭州都是古老的城市,那麼兩座老城出現這樣的相似點,難道真的只是巧合嗎?有網友認為,這種巧合其實蘊含著一定的必然。從人類的歷史上來看,人類有逐水而居的習慣,並且不斷追逐著水流更換居住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