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年輕人回歸傳統節日 洋節僅是狂歡的理由

2020-12-20 搜狐網

  洋節、洋文化並不能滿足年輕人的內心需要,很多年輕人內心非常重視傳統節日

  新華網北京2月1日專電(記者張淼淼 劉江)喧鬧的鞭炮和絢麗的煙花,讓姜疆對今年的春節充滿了深深回味。這個外表時尚、性格開朗的北京一所大學三年級女生表示,可以燃放煙花爆竹的北京春節令她重溫了兒時的歡樂。

  去年8月,姜疆和另外兩名大學生以陳述人的身份參加了北京新的煙花爆竹管理地方法規聽證會。在電視直播現場,她滿懷激情地表示,從1993年實施禁放開始起,北京曾經把只有響聲但沒有火藥的「歡樂球」作為煙花爆竹的替代品。然而,歡樂球的年代很快過去,因為其無法點燃人們內心的激情。

  姜疆對傳統習俗的「懷舊」情緒並非偶然,參加聽證的另外兩名大學生同樣表達了回歸傳統的渴望。他們都表示,中國年味越來越淡的主要原因是社會丟掉了傳統民俗,洋節、洋文化並不能滿足年輕人的內心需要。

  洋節僅僅是個狂歡的理由

  「在聖誕狂歡的氣氛下,我們會去跳跳舞、唱唱歌,但僅此而已。聖誕節或者情人節只是給自己一個狂歡的理由。」

  「形式上的歡樂並不能代表內心的感動,我們始終不可能完全感受聖誕節的快樂,就像記憶裡春節的煙花和年夜飯、中秋的月亮、端午的粽香始終不會被聖誕樹和火雞替代。」今年26歲的李姍姍在北京從事影視製作工作,她並不認同時下國內媒體討論熱烈的「中國傳統節日走向衰落,正在被西方節日埋沒」。

  北京師範大學文化院教授萬建中認為,目前國內年輕人對傳統節日表現冷淡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如果審視他們的內心,會發現其對傳統節日的關注和認同超乎人們的想像。

  不久前,萬建中教授帶領北京師範大學的幾位學生對100多位不同年齡、身份的人做了一份「春節、中秋、聖誕以及情人節等10個節日你最想過哪一個」的問卷調查,受訪者中近七成是年輕人。調查結果顯示,97%的人將春節排在第一位,中秋、端午、元宵等傳統節日也都依次排在前幾位,答案的相似度達到80%以上。

  此外,萬建中在收回的問卷中還發現了一個有趣細節。不少受訪者在「情人節」旁邊的空白處寫上了「七夕」,有的甚至划去「情人節」用「七夕」代替,並在一旁做了說明:「我們自己也有情人節。」記者在採訪中也了解到,近兩年來,在北京半數以上的年輕戀人都例行在「七夕」這天安排觀天象、吃飯、看電影等特殊活動。

  「七夕」的復興甚至開始帶動了旅遊業的發展。2005年8月中國武夷山組織了「七夕風情節」,安排情侶們在玉女峰、大王峰間搭起一座「鵲橋」浪漫相會。在活動開始的一個月前,7700對情侶的名額就滿了。有關方面稱,雖然沒有具體統計,但可以肯定的是,當時景區的客流量已經遠遠超過了常年旅遊旺季的平均數。

  傳統節日需要形式上的刻意安排

  萬建中認為,「其實很多年輕人內心非常重視中國傳統節日,並且也越來越希望有時間按照傳統的方式度過這些承載特殊文化含義的節日。」

  傳統文化對年輕一代潛移默化的影響力是根深蒂固的。在北京四通工控公司工作的遼寧小夥子徐峰說,最希望放假好好過的是中秋節。「中秋是個團圓的日子,真的很希望有假期可以回家陪伴父母。」每年看到中秋節單位分發的月餅,他都傷感不已。

  「然而這些傳統節日不是法定假日,如果不是趕上雙休日,就根本沒有時間慶祝。」萬建中表示,造成年輕一代在形式上忽視傳統節日的一個重要原因是沒有「時間」。

  「過節的首要條件是時間,要花時間準備傳統節日帶有特殊含義的食品、器具;花時間問候親朋、盡到禮數;甚至整理心情,融入節日氛圍這些也都需時間。」萬建中對記者說,快節奏的都市生活迫使一切從簡的心理狀態滲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由於沒有時間,祖孫幾代人一起淘糯米、洗紅棗,包粽子、打月餅的過程濃縮成了下班之後匆忙趕去超市買幾個粽子、月餅或者元宵吃一頓就算是過了節。

  在日前召開的北京市政協十屆四次會議上,國防大學軍建政工教研部教授嶽忠強等多位委員都提出,北京應率先在端午、中秋以及元宵節等傳統節日實行放假。

  委員們普遍認為,「傳統文化、習俗只有一次次地重演和強化,才能重新被記憶、傳承。」

  從傳統文化尋找現代精神資源

  有趣的是,推動中國年輕人對中華儒家文化進行再認識和尊崇的一股特殊力量,卻是源於外來文化的影響。在中國掀起的一波又一波「韓流」中,非常引人注目的是對韓國電視的追捧,那些吃麥當勞、穿耐克鞋、看好萊塢長大的上世紀八十年代年輕人,成為最「鐵桿」的韓劇迷。

  韓國電視劇導演張鬥義認為,韓劇之所以打動包括中國觀眾在內的很多東方觀眾,原因可能就是劇中所體現的儒教傳統。那種有些森嚴的長幼尊卑關係、幾代同堂的生活方式以及孝順父母、重視家庭、謙恭有禮的人生態度,激起了老年人的懷舊情緒,也讓年輕人感受到濃鬱東方傳統的魅力。

  就讀於中國傳媒大學的許天佼對於中國傳統節日態度的轉變,正是受到「韓劇」的觸動。「韓劇《看了又看》中講韓國人過自己的傳統節日,一定要喝年糕湯,提議去商店買現成年糕的年輕人受到家裡老人的斥責,老人講年糕湯就是要全家一起動手做,味道也能純正。」許天佼覺得,老人所謂的純正味道指的是一家團圓的幸福,就像年糕一樣緊緊地粘在一起。

  「中國重大傳統節日的主題都是強調家庭倫理價值,吃各種複雜的食物也是為了感受家庭生活的溫馨。」許天佼對幼時與母親一起泡棕葉過端午的情景仍記憶猶新。

  此外,現代社會的快節奏生活和激烈競爭,也使中國年輕人經受著巨大的心理壓力,農耕文化強調的自然與親情,則為他們找到了緩解現實衝突的精神資源。徐峰說,與家人的團聚能使你的心靈感到安寧和慰藉。

  專家表示,政府應考慮通過立法把傳統節日作為法定節日固定下來,首先要給人們一個過節的時間,然後應與假日經濟、文化產業結合起來加以發展和改造。比如清明節舉辦放風箏比賽、拔河比賽;端午節舉辦「賽龍舟」大賽等,「這些節日不但可以增強中華民族的凝聚力和自豪感,加強對傳統文化的宣傳與認同,而且對於促進假日經濟、節日經濟也有所幫助。」

相關焦點

  • 洋節遭遇空前清冷 年輕人說「中國節」更有意思
    洋節遭遇空前清冷 年輕人說「中國節」更有意思時間:2020-12-24 15:28   來源:今日頭條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要不要過聖誕節?洋節遭遇空前清冷 年輕人說中國節更有意思 聖誕節最初起源於宗教,是西方最盛大的節日之一,其重要程度類似於我國的春節。
  • 年輕人偏愛洋節 外國人如何過萬聖節
    隨著全球化發展,文化交流與融合加強,萬聖節文化逐漸受到孩子們和年輕人的追捧,在全球流行。萬聖節在中國受年輕人熱捧萬聖節前夜的主題是鬼怪、魔法和與魔法有關的事物,迎合了年輕人的獵奇心理,受到眾多年輕人熱捧。
  • 中國人為什麼過不動傳統節日了?我們當反思什麼?【洋節vs傳統節日】
    而年輕人之所以喜歡洋節日,不過在於,洋節日和中國傳統節日相比,氣氛包裝起來有很好的商業基礎,節日內涵更簡單單調,能得到更多人一致的理解。 比如聖誕節,用聖誕樹裝點,小禮物花襪子等等就可以很快烘託節日氣氛。
  • 今年聖誕節,「洋節」遭遇空前清冷,年輕人說「中國節」更有意思
    不知從何時起,聖誕節在我國也變成了盛大的節日,進入12月後,年輕人們就開始期待聖誕節的到來,為聖誕節的狂歡做足準備,待節日到來之際,親朋好友之間會相互贈送聖誕果、聖誕賀卡等有明顯「中國味」的聖誕禮物來表達美好的祝願。
  • 今年聖誕節,「洋節」遭遇空前清冷,年輕人說「中國節」更好玩
    不知從何時起,聖誕節在我國也變成了盛大的節日,進入12月後,年輕人們就開始期待聖誕節的到來,為聖誕節的狂歡做足準備,待節日到來之際,親朋好友之間會相互贈送聖誕果、聖誕賀卡等有明顯「中國味」的聖誕禮物來表達美好的祝願。
  • 為什麼中國年輕人喜歡過「洋節」,老年人卻嗤之以鼻?原因很簡單
    為什麼中國年輕人喜歡過「洋節」,老年人卻嗤之以鼻?原因很簡單平安夜、聖誕節馬上就要來了,身邊的年輕人早已摩拳擦掌,約朋友、訂餐廳、定禮物、有對象的叫上對象過二人世界,沒對象的叫上一群朋友來個單身狂歡。近年來這些洋節在中國可謂是風靡一時,年輕人愛的不行,有些老年人卻嗤之以鼻,中國人的節日都過不完,為什麼外國節日這麼上心?為什麼中國年輕人這麼喜歡過洋節呢?中國傳統文化是長幼有序、長尊幼卑多年媳婦熬成婆,傳統節日講究一家人團聚,其中的規矩和氛圍就是晚輩對長輩的迎合。
  • 父親節不是洋節日
    父親節快樂父親節,顧名思義就是感恩父親的節日,始發於美國,最早可以追溯到二十世紀初,很多人覺得這其實是個洋節日,那就錯了,我國的父親節也是有歷史源頭的。而今,中國也應該發起創立自己的父親節。「父」字形同「八八」,且「八八」讀音也與「爸爸」諧音,故號召上海市民,一同來過「八八父親節」。當時,日軍雖敗局已定,但尚未投降,上海仍在其控制之下,這一倡議「暗中表示懷念祖國之意」,實有風險。文章末尾,公開署名的首倡者共10人,分別是:顏惠慶、袁希濂、陳青士、梅蘭芳、史致富、嚴獨鶴、費穆、陸幹臣、富文壽、張一渠。
  • 對于洋節日,誰愛過誰過
    明天是聖誕節,這個節日起源於基督教聖子耶穌的誕辰,是教徒們的節日,跟中國的傳統節日無關,至少和不信基督教的人無關。所以,平安夜否大餐,是否狂歡,是否出去消費,誰願意過誰過,和佬哥無關。聖誕節何時傳入中國,並大規模興起,不得而知,反正是在改革開放後。
  • 弘揚傳統節日,理性看待洋節
    聖誕節之際,很多商家借著勢頭,到處張燈結彩,聖誕樹、聖誕老人的影子充斥在各大商場廣場,節日氛圍分外濃厚,也吸引了很多中小學生的目光。「洋節」該不該過?2006年的聖誕節前夕,10名來自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和其它名牌大學的博士後一起寫了一封公開信,要求中國人抵制聖誕節,抵抗「西方軟實力」的入侵。
  • 年輕人萬聖節「狂歡」被罵「中國人的恥辱」 媒體:多些寬容與自信
    視頻截圖10月31日萬聖節前夜,不少熱衷於節日的年輕人身著恐怖裝扮出現在各個公共場合,造成一些不良影響,有些人還受到驚嚇。青島地鐵2號線上的一位大叔斥責兩位「萬聖節裝扮」的年輕人,稱其是「中國人的恥辱」;有參加萬聖節的網友反映,身著萬聖節裝扮走在路上,還會招來路人的白眼和無故的謾罵……萬聖節在商業化消費主義的帶動下,更加傾向娛樂化,是年輕人在借節日的氛圍來宣洩壓力,對這偶然的狂歡,大家不妨多點寬容。
  • 有網友在微信群中呼籲「抵制洋節」,昆明年輕人怎麼看?
    隨著蜂擁到市中心過節的眾多年輕人一起出現的亂噴飛雪、交通堵塞、垃圾猛增等問題,多年來一直備受市民詬病,最近幾天,在不少微信群還出現了網民呼籲「保護中國傳統文化,抵制洋節」的文字和視頻,並得到了不少轉發量。年輕人到底為什麼喜歡過洋節?在熱衷過洋節時,對中國傳統節日他們又怎麼看?一起來聽聽昆明年輕人的看法吧。
  • 萬聖節在中國遇冷!為何「洋節日」現況窘迫?
    萬聖節又叫諸聖節,在每年的11月1日,是西方的傳統節日。而萬聖節前夜的10月31日是這個節日最熱鬧的時刻 。為慶祝萬聖節的來臨,小孩會裝扮成各種可愛的鬼怪向逐家逐戶地敲門,要求獲得糖果,否則就會搗蛋。據商家反映,與之相反的是本土節日的熱度爆棚,前段日子的國慶國旗賣到斷貨,大家的購買熱情持續不減。可見今年中國傳統文化節日對外來文化的衝擊力很大。
  • 西方又一洋節日在中國遇冷,被吐槽傷風敗俗,我們喜歡自己的節日
    中國的每個節日都有它的意義,像是最重要的春節、元宵節和中秋節,都是全家團圓的節日,寓意著闔家歡樂,團團圓圓,而有個節則是祭拜祖先,這些在每一個中華人看來這都是十分重要的日子,更是中華民族的傳統。而隨著節日的盛行和國家之間的融合,中國也流行了許多外國的節日,比如說平安夜、聖誕節、情人節、萬聖節等等。
  • 今天 我們如何弘揚中國傳統節日
    可是在繼承和傳承傳統文化的過程中,現實卻不容樂觀。一方面,國人對於弘揚傳統文化,關注傳統節日的意識越來越淡薄,每逢過節,我們關注的並非傳統節日文化,而是各種節日美食。似乎我們的節日總與吃相關聯:春節吃餃子,元宵節吃元宵,端午節吃粽子,中秋節吃月餅……傳統節日變成了美食節,過節變成了聚餐,吃了飯,節便算過完了。
  • 印度傳統節日灑紅節 一場迎接春天的狂歡
    印度傳統節日灑紅節 一場迎接春天的狂歡
  • 七夕節:中國傳統的民間節日
    2020年的七夕節是陽曆8月25日一、節日由來每年的農曆7月初七是七夕節,起源於對自然的崇拜和婦女穿針乞巧的習俗,又稱七巧節、七姐節、女兒節、乞巧節、七娘會、七夕祭、牛公牛婆日等,起是中國民間傳統的節日。
  • 國人過萬聖節:我們應該如何對待洋節?
    在西方,這個節日非常熱鬧的節日。大家都會扮成鬼怪慶祝節日,小孩子還會裝扮成各種鬼怪挨家挨戶去敲門,要求獲得糖果,要不然就搗亂。在網絡上已經出現許多有關萬聖節的熱搜了。在文化交流日益加深的今天,依託網絡的便利性,不同地區的人都能夠感受到他國傳統節日的快樂氣氛。
  • 你家孩子知道多少我國的傳統節日?
    這些「洋節日」深受小孩子和年輕人的喜愛,導致有很多孩子在一聽到「洋節日」就很興奮,反而對我國傳統節日「一問三不知」。清明是祭祀祖先的節日,晚輩們會到墳地或祠堂進行祭拜,以表對先人的緬懷之情,一般在公曆4月5號前後;重陽節雖然也是祭拜的日子,但重陽節的主要活動是登高拜神,在九月初九,「九九」的諧音是「久久」,有「長久」的含義,所以古人認為重陽節是值得慶祝的日子,並很早就開始過此節,最後在1989年,正式將重陽節定為「老人節」。
  • 洋節日在中國幼兒園生根發芽?萬聖節爭相模仿,傳統節日何去何從
    這些家長的憂慮也正是我們的憂慮中國改革開放四十年了,進入世貿組織也有17年了,這些年物質生活極大豐富,全球各地的產品也進入中國,包括文化產品,好萊塢的電影就不必多說,這是市場的效應,人家確實做得比咱好,但是我一直理解不了為什麼這些洋節日也能在中國過的如此流行,以前是聖誕節等西方比較顯著典型的節目,現在是萬聖節、感恩節甚至一些不出名的小節日也在開始流行,我仔細剖析了幾個原因
  • 【組圖】習水土城PK「洋」節 傳統文化吸引上萬遊客掀起狂歡
    來自重慶、四川等省市及貴州本地的萬餘遊客湧入土城古鎮  多彩貴州網訊(本網記者 吳蔚 徐昆 林童)12月24日,西方的平安夜恰逢周末,貴州省習水縣土城古鎮用最「土」傳統文化節目PK洋節狂歡,吸引上萬遊客前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