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節、洋文化並不能滿足年輕人的內心需要,很多年輕人內心非常重視傳統節日
新華網北京2月1日專電(記者張淼淼 劉江)喧鬧的鞭炮和絢麗的煙花,讓姜疆對今年的春節充滿了深深回味。這個外表時尚、性格開朗的北京一所大學三年級女生表示,可以燃放煙花爆竹的北京春節令她重溫了兒時的歡樂。
去年8月,姜疆和另外兩名大學生以陳述人的身份參加了北京新的煙花爆竹管理地方法規聽證會。在電視直播現場,她滿懷激情地表示,從1993年實施禁放開始起,北京曾經把只有響聲但沒有火藥的「歡樂球」作為煙花爆竹的替代品。然而,歡樂球的年代很快過去,因為其無法點燃人們內心的激情。
姜疆對傳統習俗的「懷舊」情緒並非偶然,參加聽證的另外兩名大學生同樣表達了回歸傳統的渴望。他們都表示,中國年味越來越淡的主要原因是社會丟掉了傳統民俗,洋節、洋文化並不能滿足年輕人的內心需要。
洋節僅僅是個狂歡的理由
「在聖誕狂歡的氣氛下,我們會去跳跳舞、唱唱歌,但僅此而已。聖誕節或者情人節只是給自己一個狂歡的理由。」
「形式上的歡樂並不能代表內心的感動,我們始終不可能完全感受聖誕節的快樂,就像記憶裡春節的煙花和年夜飯、中秋的月亮、端午的粽香始終不會被聖誕樹和火雞替代。」今年26歲的李姍姍在北京從事影視製作工作,她並不認同時下國內媒體討論熱烈的「中國傳統節日走向衰落,正在被西方節日埋沒」。
北京師範大學文化院教授萬建中認為,目前國內年輕人對傳統節日表現冷淡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如果審視他們的內心,會發現其對傳統節日的關注和認同超乎人們的想像。
不久前,萬建中教授帶領北京師範大學的幾位學生對100多位不同年齡、身份的人做了一份「春節、中秋、聖誕以及情人節等10個節日你最想過哪一個」的問卷調查,受訪者中近七成是年輕人。調查結果顯示,97%的人將春節排在第一位,中秋、端午、元宵等傳統節日也都依次排在前幾位,答案的相似度達到80%以上。
此外,萬建中在收回的問卷中還發現了一個有趣細節。不少受訪者在「情人節」旁邊的空白處寫上了「七夕」,有的甚至划去「情人節」用「七夕」代替,並在一旁做了說明:「我們自己也有情人節。」記者在採訪中也了解到,近兩年來,在北京半數以上的年輕戀人都例行在「七夕」這天安排觀天象、吃飯、看電影等特殊活動。
「七夕」的復興甚至開始帶動了旅遊業的發展。2005年8月中國武夷山組織了「七夕風情節」,安排情侶們在玉女峰、大王峰間搭起一座「鵲橋」浪漫相會。在活動開始的一個月前,7700對情侶的名額就滿了。有關方面稱,雖然沒有具體統計,但可以肯定的是,當時景區的客流量已經遠遠超過了常年旅遊旺季的平均數。
傳統節日需要形式上的刻意安排
萬建中認為,「其實很多年輕人內心非常重視中國傳統節日,並且也越來越希望有時間按照傳統的方式度過這些承載特殊文化含義的節日。」
傳統文化對年輕一代潛移默化的影響力是根深蒂固的。在北京四通工控公司工作的遼寧小夥子徐峰說,最希望放假好好過的是中秋節。「中秋是個團圓的日子,真的很希望有假期可以回家陪伴父母。」每年看到中秋節單位分發的月餅,他都傷感不已。
「然而這些傳統節日不是法定假日,如果不是趕上雙休日,就根本沒有時間慶祝。」萬建中表示,造成年輕一代在形式上忽視傳統節日的一個重要原因是沒有「時間」。
「過節的首要條件是時間,要花時間準備傳統節日帶有特殊含義的食品、器具;花時間問候親朋、盡到禮數;甚至整理心情,融入節日氛圍這些也都需時間。」萬建中對記者說,快節奏的都市生活迫使一切從簡的心理狀態滲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由於沒有時間,祖孫幾代人一起淘糯米、洗紅棗,包粽子、打月餅的過程濃縮成了下班之後匆忙趕去超市買幾個粽子、月餅或者元宵吃一頓就算是過了節。
在日前召開的北京市政協十屆四次會議上,國防大學軍建政工教研部教授嶽忠強等多位委員都提出,北京應率先在端午、中秋以及元宵節等傳統節日實行放假。
委員們普遍認為,「傳統文化、習俗只有一次次地重演和強化,才能重新被記憶、傳承。」
從傳統文化尋找現代精神資源
有趣的是,推動中國年輕人對中華儒家文化進行再認識和尊崇的一股特殊力量,卻是源於外來文化的影響。在中國掀起的一波又一波「韓流」中,非常引人注目的是對韓國電視的追捧,那些吃麥當勞、穿耐克鞋、看好萊塢長大的上世紀八十年代年輕人,成為最「鐵桿」的韓劇迷。
韓國電視劇導演張鬥義認為,韓劇之所以打動包括中國觀眾在內的很多東方觀眾,原因可能就是劇中所體現的儒教傳統。那種有些森嚴的長幼尊卑關係、幾代同堂的生活方式以及孝順父母、重視家庭、謙恭有禮的人生態度,激起了老年人的懷舊情緒,也讓年輕人感受到濃鬱東方傳統的魅力。
就讀於中國傳媒大學的許天佼對於中國傳統節日態度的轉變,正是受到「韓劇」的觸動。「韓劇《看了又看》中講韓國人過自己的傳統節日,一定要喝年糕湯,提議去商店買現成年糕的年輕人受到家裡老人的斥責,老人講年糕湯就是要全家一起動手做,味道也能純正。」許天佼覺得,老人所謂的純正味道指的是一家團圓的幸福,就像年糕一樣緊緊地粘在一起。
「中國重大傳統節日的主題都是強調家庭倫理價值,吃各種複雜的食物也是為了感受家庭生活的溫馨。」許天佼對幼時與母親一起泡棕葉過端午的情景仍記憶猶新。
此外,現代社會的快節奏生活和激烈競爭,也使中國年輕人經受著巨大的心理壓力,農耕文化強調的自然與親情,則為他們找到了緩解現實衝突的精神資源。徐峰說,與家人的團聚能使你的心靈感到安寧和慰藉。
專家表示,政府應考慮通過立法把傳統節日作為法定節日固定下來,首先要給人們一個過節的時間,然後應與假日經濟、文化產業結合起來加以發展和改造。比如清明節舉辦放風箏比賽、拔河比賽;端午節舉辦「賽龍舟」大賽等,「這些節日不但可以增強中華民族的凝聚力和自豪感,加強對傳統文化的宣傳與認同,而且對於促進假日經濟、節日經濟也有所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