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死後,秦始皇挖了他的墳,孔子後人:挖的好!

2020-12-15 變形球

孔子在我國是聖人一般的存在,其實不僅僅是在我國,在世界上孔子的地位都是不一般的。孔子的身份地位尊貴,這死後的墓肯定也不能草草了之,在世界上現存的就有很多的孔廟來紀念孔子這個偉大的聖人,更有孔林這龐大的家族墓地。孔林,也叫至聖林,在孔林中還有一條聖水,而這個聖水,居然是秦始皇幫忙挖的。

秦始皇怎麼會幫孔子修建陵墓呢?說起來應該沒有人會相信,但是事實確實是如此。有人問了,秦始皇這麼討厭孔子,甚至還將有關於孔子的書全燒了,「焚書坑儒」的故事人盡皆知,怎麼會幫孔子修建陵墓呢?難道是秦始皇對「焚書坑儒」這一行為產生了內疚之心?

其實,孔林這塊地方是孔子自己選的,在《史記·孔子世家》中就有記載,孔子在直到自己的生命即將結束的時候,把自己的弟子子貢叫過來,說自己的陽壽將盡,想要選一塊自己的墓地,於是子貢就陪著孔子走遍了山東的山山水水,最後在曲阜城北的泗水河之濱選了一塊地,這就成了後來我們看見的孔林了。

在秦朝統治年間,秦始皇不是沒有對孔林動過「壞腦筋」,當時的秦始皇認為光是「焚書坑儒」還遠遠不夠,於是又跑到了孔林,想要摧毀孔林,派兵將孔林裡的樹給砍了,還挖坑引水,試圖將孔林淹沒,破壞孔林的風水。但是當時的孔林「風景」很好,到處都是山山水水,哪裡是輕易能淹的呢?秦始皇挖孔子陵墓的這個行為,不僅沒有毀掉孔林,還幫了他一個大忙。

原來,孔子的後代一直想給孔子的陵墓挖一個水渠,但是又一直沒有挖成,秦始皇的這個舉動就算是幫孔子的後代「鬆土」了,挖出了一道又一道的水渠,再加上秦朝僅僅挖了幾年就退位了,以後的歷代皇帝們又都對孔子的主張非常讚賞,自然也就對孔子的陵墓十分敬畏,於是時不時的就派人到孔林裡修整,這就形成了現在我們在孔林中看到的「聖水」。

孔林現在的面積已經有2平方公裡,前前後後共修整過13次,擴增植株5次,擴充林地3次,現在的林地植株已經多達10萬株,孔子及其後代世世代代都被埋葬在這孔林中,相信以後的規模還會擴大,在1994年,孔林也被列為《世界遺產名錄》,是難以複製的奇蹟,也不知道秦始皇知道後會不會生氣呢?另外,在孔林中還有一個奇特的現象,就是孔林中的聖水不會幹涸,裡面除了孔子及其後代種下的樹之外鮮有其他的動物,這又是為什麼呢?難道是孔子在天上也在默默的守護著他的陵墓嗎?這其中的緣由我們不得而知,只能希望日後的科技能夠越來越發達,從而揭開這一謎底吧。

相關焦點

  • 寸土寸金的活人世界 分分鐘被孔子家族墓地秒殺
    對這個全稱肯定判斷語句,有一組數據闊以說明這「三最」:它已經綿延至今2400多年;佔地3000多畝,面積比曲阜城還大;據史書記載,孔子死後就埋在這裡。與他相伴的,是孔家生生不息有家譜記載的直系10萬子孫後代。
  • 世界上最大的家族墓地,有十萬座墳冢,為何卻烏鴉不棲蛇類遠避?
    孔子是我們中國人都非常熟悉的古人了,他素有「萬世師表」之名,他創立的儒學在我國古代封建社會受到極高的推崇,對中國文化影響深遠,中國人熱情好客、尊師重道、禮尚往來、尊老愛幼的美德都是受了儒家文化的影響,所以孔子可以說是我們所有後人的老師,說他有萬世師表之名一點都不為過,就連古代帝王也都對孔子極為尊敬,經常舉辦祭奠孔夫子的活動,那麼名聲如此顯赫的人
  • 50多年前孔子墓曾被打開,為何墓內卻什麼都沒有呢?
    孔子被稱為中國傳統文化的象徵,創立的儒家學說,對中國文化影響深。孔子的思想不僅僅影響了我國兩千多年,在全世界都有廣泛的影響力。自漢代以後,祭孔活動延續不斷。規模也逐步提升,明清時期達到頂峰,被稱為「國之大典」。滿清入主中原,順治帝定都北京,他在京師國子監立文廟,內有大成殿,專門舉行一年一度的祭孔大典,並尊孔子為「大成至聖文宣先師」。
  • 孔子墓是假的?300人動用炸藥挖開孔墳,裡面竟沒有東西!
    漢武帝時期,魯恭王為了擴建府邸,破壞了孔子舊居,不過壞事做成了好事。經過秦始皇焚書坑儒後,儒家典籍大量失傳,後面傳世主要靠幾位記憶力超群的人默寫下來的,但是難免存在錯漏。這次毀壞孔子舊居的行動,居然在牆壁中發現了一批重要書籍,包括當時存在爭議的《尚書》。如果與後來的磨難比較,孔家的這點磨難不算什麼。
  • 墳和墓有什麼區別?別搞混了
    對於墳、墓、陵、冢的認識,一般人都會認為:人死之後,入土為安。帝王之家稱陵;王侯將相稱冢,平頭百姓稱墳。實則以5000年文化來講,區別還是不少。按照《史記》記載:若死亡,皇帝稱「崩」,諸侯稱「薨」,士大夫稱「卒」,老百姓稱「死」。足見在喪葬上,等級之嚴格。帝王的墓叫陵,如北京的十三陵,那兒埋了明朝十三個皇帝。東陵,西陵是大清皇帝的墳墓。
  • 孔子最慘的弟子,直接被剁成肉醬,他死後孔子傷心過度而死
    仲由,字子路,他比孔子小9歲而已,卻心甘情願的拜在孔子門下,跟著孔子學習。子路的出身比較低微,小時候家裡很貧窮,經常是衣不蔽體,食不果腹,挖野菜充飢是常有的事情,有時候為了爭奪食物,不惜和他人打架鬥毆。根據《史記》記載,子路性格粗獷,逞強好勝,性格豪爽,平日裡喜歡戴一頂雞冠帽,腰上還要佩戴一把破劍或是砍刀,儼然一副二流子的形象。
  • 1966年孔子墓蒙難:墳冢被掘 聖賢頭顱被當球踢
    大成殿的孔子像胸前貼上「頭號大壞蛋「的標語,用繩子將大成殿孔子像及其他十七座泥胎像拉出來,斷頭、腰斬、開膛、破肚。    劉亞偉記得,那天吃完早飯,聽說譚厚蘭要帶領北京來的紅衛兵去扒孔子墓,他和一幫孩子跑到孔林看熱鬧。他們趕到時,孔子墓周圍已經擠滿了人,擠不進去的便爬到樹上和圍牆上,負責維持秩序的紅衛兵手挽手拉起了人牆。濟寧地區和曲阜縣的幾位領導跟在譚厚蘭後面,再往後,是一大串帶著高帽子的「牛鬼蛇神」。
  • 電影《孔子》劇情被孔家後人批
    由國際級巨星周潤發主演,《雍正王朝》《喬家大院》胡玫導演執導的史詩電影《孔子》可說是未演先轟動,不僅是影史上第一部把孔子生平故事搬上銀幕的史詩電影,備受國際矚目,《孔子》更是明年年初最被看好的華語電影之一,而電影中周潤發精湛的演技廣獲好評,更有人說之後任何人飾演孔子都無法超越發哥的演技。
  • 孔子,生前一介平民布衣,死後是如何封王千年,成為中國第一人?
    在傳統中國,孔子之教既是政教的指導原則,也是社會的凝聚力。這一點,從歷代王朝不斷拔高孔子地位,到尊崇孔子後人,再到將孔廟祭祀逐漸升格為國家大典,歷朝曾有許多位帝王親臨孔廟朝聖祭孔,足見皇權與孔子的親密關係。這也導致了一個有趣現象,孔子生前如同喪家之犬,顛沛流離;死後卻不斷被追封,最終封王千餘年,我想這應該是中國第一人了吧。
  • 孔子的埋葬地被稱作什麼?古代的墓葬等級分明,弄錯了真出糗
    傳說中啊,曹操死後設有72疑冢。為什麼曹操的埋葬之地被稱為冢呢?因為曹操當時並沒有稱帝,所以只能稱之為冢。在古代,人們對死亡特別敬畏,但又特別忌諱。所以在人死後,便用不同的詞來指代死亡,這些詞是根據當時社會上存在的等級制度,以及身份不同來劃分的。在古代的喪葬習俗中,對於埋葬之地,有陵、冢、墓、墳之分,它們又有什麼區別呢?分別用來埋葬哪種人?今天三少就和大家一起來聊聊。
  • 孔子誤會顏回的故事,秒殺當今所有雞湯
    《呂氏春秋》裡有過這樣的記錄:孔子周遊列國,因為兵荒馬亂,遊學的旅途很辛苦,每日的三餐都沒有著落,只好在荒郊野外摘野果,挖野菜充飢
  • 儒家四聖,孔子、顏回、孟子、曾國藩
    孔子明知不可為而為之。最慘的時候,惶惶如喪家之犬!死後並沒有後來的風光。三間茅屋做弟子逢年過節祭祀用。但是,孔子的夢想被無數人繼承,在後人的努力下,孔子登上了神壇成了聖人。很多人不了解孔子的理想,學而優則仕。孔子的人生態度,非常理想化。學習好了,有時間就做做官,檢驗一下自己的理想和現實的差異。
  • 孔子故裡小故事,聖人門前洙水河的來歷
    孔子七十三歲那年,生過一場大病,經子貢、曾參等門生精心護理,病體才逐漸康復。這天早晨,子貢、子路、曾參等又買了酒、肉,興衝衝來看望孔子。老遠就看到孔子拄著拐杖站在門口,近前來,只見他面色陰鬱,正低聲唱著歌:泰山要倒,梁柱要斷,人也像草木啊,要枯要爛。
  • 孔子門下弟子三千,七十二賢人,為何只有他最得孔子喜愛
    對於孔子,想必大家都不會陌生。孔子是兩千多年前春秋時期的魯國人,是我國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他提出「仁」的學說,「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仍然對後世有著深遠的影響。孔子主張有教無類,無論是達官貴族,還是平民百姓,都可以到他的門下學習。所以孔子門下有弟子三千,其中七十二位最為有名,又稱為七十二賢人。那孔子的那麼多弟子中又有哪些人比較出名,在歷史上留下了名字呢?比較出名的有顏回、子路、冉求、曾參等人,那麼孔子最欣賞的人是誰呢,毫無疑問是顏回。為什麼這麼說呢,我們從孔子稱讚顏回的話中就可以略知一二。
  • 朱元璋一生殘忍,卻做了一件好事:永不錄用孔子後人!
    這個人大家都熟悉,他就是明朝的草根皇帝朱元璋。那麼他為什麼要打壓儒學呢?大家就都知道明朝有一個叫劉伯溫的人,是朱元璋的寵臣。這位奇葩的臣子跟他的君主是一樣的。對儒學不屑一顧,甚至覺得儒學是『』邪說『』。 有一天,朱元璋和劉伯溫聊到了儒學。劉伯溫覺得孔子根本就沒有真真正正的做過官,怎麼能知道為官之道治國之道。而論語只不過是孔子和他學生坐在一起論道談經留下來的言論。怎麼能僅憑一部論語就談治國呢?
  • 現在孔子的後人怎麼樣了?還應該受到尊重嗎?
    孔子從漢代起一步一步的被封建統治者推上神壇,成為統治者麻醉民眾思想維護封建統治的得力工具,充分說明其核心思想與我們推動社會發展進步是格格不入的。不否認孔子著述有許多有價值,應繼承和發揚的東西,但全盤肯定孔子思想,甚至將之推崇為優秀的不得逾越的民族文化傳統,繼續造神,是絕對有百害的。
  • 孔子墓蒙難記:紅衛兵小將搗毀中華文化命脈
    誰知,他的話音未落,學生們便高呼「打倒王化田」,「打倒孔老二的看家狗」。  「孔墳可以挖掉」  林傑提醒譚厚蘭,「孔子已經死了兩千多年了,現在還來搞他,現實意義究竟在哪裡?這是你們去山東之前首先要搞清楚的問題。」
  • 孔子後人現在還享受衍聖公待遇嗎?
    但,有這麼一個家族,始於宋至和二年(1055年),歷經宋、元、明、清、民國,長盛不衰,它便是孔子嫡系子孫的「衍聖公」家族,歷經八百餘年,直至1935年,國民政府改封衍聖公孔德成為大成至聖先師奉祀官止。而這也是孔子後人的「衍聖公家族」,之所以能成為中國歷史上繁榮時間最長的家族的主要原因。只要統治者還用儒家思想治國,那麼衍聖公家族就不會衰落。但,隨著辛亥革命的爆發,延續兩千多年的封建社會被推翻,沒有了皇帝,儒家學說的衰弱也成為必然。
  • 秦始皇陵為何無人敢挖?衛星照片曝光後,學者:果然是千古一帝!
    秦始皇出生於長平之戰後的邯鄲,年少的時候和母親趙姬一起在趙國為質,他的父親嬴異人自己跑路回國,當上太子後才把他們母子倆接回去。年少的嬴政和趙姬在趙國的日子肯定不好過,或許正是因為有了這樣的童年經歷,才讓他對死亡這件事特別在意,從他13歲登基開始,就在為自己準備陵寢,他的陵墓規模之大,或許沒有其他的帝王可以超越,秦始皇陵現在還沒有被發掘,為什麼無人敢挖呢?
  • 「世界的孔子·國際漫畫」大賽 顛覆「孔子像」
    孔子後人孔維勤在「與孔子後人話孔子」座談會上演講。  騎著自行車的孔子、玩手機的孔子、腳蹬帆布鞋的孔子……來自畫冊《世界的孔子:孔子與中國國際漫畫大賽精品集》中的孔子形象,絕對顛覆你腦海裡的孔子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