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諸城歷史悠久、奇山異水多、古蹟遍布縣境各地,名人輩出,千姿百態的神話傳說故事特別多。這一方面表現了諸城勞動人們的智慧,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到諸城文化的淵源。
關於奇山異水的傳說。它多是通過富有神話色彩的故事,對諸城境內的奇山異水做藝術解釋,而表達勞動人們的愛憎。前面我們已經說到的五蓮山光明寺的來歷、常山雩亭的故事都屬於這一類。另外,黑龍溝、青龍潭都有美麗的傳說。馬耳山的傳說尤其傳奇。
在諸城與五蓮交界的地方,有座山叫馬耳山。山南北走向,象一匹伏臥的白馬,馬頭朝北,尾向南,山頂支煞著一雙尖尖的耳朵。馬尾後面和馬腿東面,各有一座小山,分別叫做閻王鼻子山(形如人鼻)和石人山(形如站立的老人)。很久以前,這裡並沒有山,只是一片草地。草地旁邊的茅屋裡住著一位80多歲的老人。他獨身一個,大人孩子都稱他作鄒老爹。他以為財主活閻王放馬為生。太陽一出他就到財主家將馬趕出,傍晚再將馬趕回去,然後獨自一人回到草棚裡睡覺。活閻王待鄒老爹十分嚴厲,莫說少一匹馬,即使偶爾哪匹馬掛破皮,也要挨鞭子抽,三天不給飯吃。所以鄒老爹每天不止一次地數馬的匹數,生怕丟掉一匹。這一天,他數來數去,竟多了一匹馬。
鄒老爹很快就認出了多的一匹馬是與眾不同的白馬。鄒老爹走近前,白馬卻一步步朝他走來,把頭偎在他的懷裡,聞聞他的臂,舔舔他的手,說:「老人家,我本是東海的白龍馬,是為您作伴來的。」此後,白龍馬一直伴隨鄒老爹在草地上過夜。這白龍馬還有特異的本領:只要豎起耳朵,長嘯三聲,天就會下雨。天長日久,鄒老爹有一匹白龍寶馬的消息傳到活閻王的耳朵裡。他想若有了白龍馬,呼風喚雨,該有多少老百姓進貢送禮。於是,他帶領家丁到草地去捉白馬。
這些持棍棒的傢伙哪是白龍馬的對手,活閻王勾通知縣,領來三千官兵把草地圍了個水洩不通。茅屋裡,鄒老爹聽見外邊喊聲震天,很是難過。白龍馬望著老爹,親切地舔了舔老人的手背,然後,猛地轉過身,箭一般朝官兵衝去。白龍馬所到之處,官兵紛紛倒地。但無奈官兵如蟻,白龍馬漸漸支持不住,被絆馬索絆住前腿,摔倒在地,恰好趕來的活閻王沒命地撲過來,一把拽住白龍馬的尾巴。哪知白龍馬又突然躍起,照準活閻王的臉部就是一蹄子,不偏不斜,正中其鼻子。
活閻王大叫一聲,仰面倒下,當場絕了氣。而白龍馬也精疲力盡,慢慢倒了下去,再也沒爬起來。白龍馬一直臥在那裡,面朝北,仰著頭,聳立著那雙尖尖的耳朵。活閻王的屍體也留在那兒,只是身子被泥土淤住,露出那隻血糊糊的鼻子。尋找白龍馬的鄒老爹跑到白龍馬的身旁,站在那兒,千聲萬聲地呼喚,希望它能醒來。天長日久,就出現了現在的馬耳山、閻王鼻子和石人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