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諸城馬耳山的神話故事

2020-12-25 尚策食品機械

由於諸城歷史悠久、奇山異水多、古蹟遍布縣境各地,名人輩出,千姿百態的神話傳說故事特別多。這一方面表現了諸城勞動人們的智慧,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到諸城文化的淵源。

關於奇山異水的傳說。它多是通過富有神話色彩的故事,對諸城境內的奇山異水做藝術解釋,而表達勞動人們的愛憎。前面我們已經說到的五蓮山光明寺的來歷、常山雩亭的故事都屬於這一類。另外,黑龍溝、青龍潭都有美麗的傳說。馬耳山的傳說尤其傳奇。

在諸城與五蓮交界的地方,有座山叫馬耳山。山南北走向,象一匹伏臥的白馬,馬頭朝北,尾向南,山頂支煞著一雙尖尖的耳朵。馬尾後面和馬腿東面,各有一座小山,分別叫做閻王鼻子山(形如人鼻)和石人山(形如站立的老人)。很久以前,這裡並沒有山,只是一片草地。草地旁邊的茅屋裡住著一位80多歲的老人。他獨身一個,大人孩子都稱他作鄒老爹。他以為財主活閻王放馬為生。太陽一出他就到財主家將馬趕出,傍晚再將馬趕回去,然後獨自一人回到草棚裡睡覺。活閻王待鄒老爹十分嚴厲,莫說少一匹馬,即使偶爾哪匹馬掛破皮,也要挨鞭子抽,三天不給飯吃。所以鄒老爹每天不止一次地數馬的匹數,生怕丟掉一匹。這一天,他數來數去,竟多了一匹馬。

鄒老爹很快就認出了多的一匹馬是與眾不同的白馬。鄒老爹走近前,白馬卻一步步朝他走來,把頭偎在他的懷裡,聞聞他的臂,舔舔他的手,說:「老人家,我本是東海的白龍馬,是為您作伴來的。」此後,白龍馬一直伴隨鄒老爹在草地上過夜。這白龍馬還有特異的本領:只要豎起耳朵,長嘯三聲,天就會下雨。天長日久,鄒老爹有一匹白龍寶馬的消息傳到活閻王的耳朵裡。他想若有了白龍馬,呼風喚雨,該有多少老百姓進貢送禮。於是,他帶領家丁到草地去捉白馬。

這些持棍棒的傢伙哪是白龍馬的對手,活閻王勾通知縣,領來三千官兵把草地圍了個水洩不通。茅屋裡,鄒老爹聽見外邊喊聲震天,很是難過。白龍馬望著老爹,親切地舔了舔老人的手背,然後,猛地轉過身,箭一般朝官兵衝去。白龍馬所到之處,官兵紛紛倒地。但無奈官兵如蟻,白龍馬漸漸支持不住,被絆馬索絆住前腿,摔倒在地,恰好趕來的活閻王沒命地撲過來,一把拽住白龍馬的尾巴。哪知白龍馬又突然躍起,照準活閻王的臉部就是一蹄子,不偏不斜,正中其鼻子。

活閻王大叫一聲,仰面倒下,當場絕了氣。而白龍馬也精疲力盡,慢慢倒了下去,再也沒爬起來。白龍馬一直臥在那裡,面朝北,仰著頭,聳立著那雙尖尖的耳朵。活閻王的屍體也留在那兒,只是身子被泥土淤住,露出那隻血糊糊的鼻子。尋找白龍馬的鄒老爹跑到白龍馬的身旁,站在那兒,千聲萬聲地呼喚,希望它能醒來。天長日久,就出現了現在的馬耳山、閻王鼻子和石人山。

相關焦點

  • 【諸城拾遺】馬耳山仙人洞尋幽
    關於仙人洞的傳說也神秘而久遠,大致有三:一是孤高天外的馬耳山經常雲霧繚繞,第一縷雲霧往往首先從仙人洞湧出來;二是仙人洞是海眼,直通東海,曾經有人要試探深淺將扁擔掉進仙人洞裡,後來卻發現扁擔漂到了東海上;三是東晉葛洪葛仙翁曾經在此仙人洞修煉九轉神丹。
  • 馬耳山的文化魅力
    馬耳山的文化體現在記載著許多歷史名人的詩文佳作,這裡留下自宋代以來文人墨客的許多千古絕唱。「不穿棉衣裳,莫上馬耳山梁」,馬耳山植被豐富,過去居住在這一帶的幾個村莊的村民,都去馬耳山拾柴草,主峰706.7米的馬耳山,北邊是昌濰平原,北方冷空氣入侵時,寒風凜冽刺骨,風是經過馬耳山的第一座山,就是提醒人們冬天經過馬耳山時一定要多穿衣服,以免遭受寒凍之苦。
  • 鍾靈毓秀話濰坊:《馬耳山探幽》
    那時我還在老家諸城讀書,遠遠看到城南有一座像馬耳朵的山,一時興起,曾在一個周日的下午約同學騎單車一起去爬山。可走了一程又一程,本來看著很近的山卻怎麼也接近不了,因怕誤了第二天的課,我們只好半途而返。回來後才從別的同學口中知道那座讓我們可望而不可及的山叫——馬耳山。從此,便記住了這座山的名字。
  • 馬耳山上風景獨好!
    馬耳山位於山東省五蓮縣許孟鎮東南6.5公裡處(注:現在此山的東側已經被諸城市開發,但是馬耳山的主峰在許孟鎮境內) ,佔地約40平方公裡,主峰海拔706米,為魯東南第一高山。
  • 探「奇」馬耳山(歡迎老鄉轉發助力開發)
    馬耳山高聳如雲,神奇莫測,自古至今在民間流傳著它那動人心弦的故事。  馬耳山頂峰有大小各一的高峭雙耳,小者似被削去一尖。相傳,楊二郎劈山救母時,發憤擔山趕太陽。  馬耳山的雲也是神奇的。白雲幾縷生在山腰,迴繞如帶,集於馬耳山主峰,由淡到濃,由白變黑,直到將雙耳團團掩住。每到此時,有雨無疑,因此群眾有「馬耳山戴帽,大雨必到」的民諺,是自然的天氣預報。
  • 馬耳山情趣
    馬耳山上有奇遇……立冬剛過,和友人一起來到馬耳山下李家峪村(曾經的李家莊子),35年前我從這裡初中畢業,一切再也不是原來的樣子
  • 諸城南部珍藏著一條旅遊天路,路險景美鮮為人知,自駕路線送給你
    濰坊諸城為全國百強縣,經濟發達,交通便利。在南部山區,近年新修了一條旅遊觀光大道,這條路盤旋於群山之中,穿越崇山峻岭,峰迴路轉,林木蒼翠,又稱諸城天路。具體線路:起自諸城皇華鎮S220省道平日路柳樹店村,一路蜿蜒曲折經龍灣頭、茁山、鵓鴿崖等村,終於魯東南第一高峰馬耳山風景區,全長共計約33公裡
  • 每周學黨史第67期│馬耳山反「掃蕩」
    1945年5月下旬,日軍糾集諸城、莒縣、日照、泊裡等地日、偽軍5000餘人,分4路向濱北諸、莒、日、膠根據地實行迂迴大「掃蕩」,妄圖「圍剿」濱北軍分區和各縣地方武裝以及諸城、日北等縣黨政機關,摧毀五蓮山區抗日根據地。
  • 鶴慶馬耳山上的山珍
    我所知道的馬耳山還有一美食,那便是五味子。馬耳山上的五味子有小五味子和大五味子之分。小時候在馬耳山山腳下放羊,採吃到的是小五味子,而大五味子長在馬耳山山頂。五味子五味俱全,當水果吃自是人間美味,而用冷開水放進鹽巴泡五味子,浸泡在瓶子裡一載半載,五味子鮮紅如初,倒出的液體色如紅酒,味如瓊漿。用酒來浸泡五味子,色澤變得深紅,每晚二兩五味子泡酒下肚,一夜睡得踏實安穩,好睡眠伴你到天亮。
  • 文化諸城風正勁
    諸城市還積極推動鄉風民俗規範治理,制定出臺《關於加快推進全市移風易俗工作的實施意見》《關於加快公墓建設推進移風易俗工作的實施方案》等規範性文件,規定社區、村黨組織負責人兼任紅白理事會會長,倡導喜事新辦、喪事簡辦。市財政拿出專項資金,對符合移風易俗要求辦理喪事的,每起給予500元獎勵,激勵農村婚喪習俗改革,遏制不良風氣,營造文明和諧的輿論氛圍。
  • 懷抱七千萬年歷史,坐擁無數山河美景,濰坊諸城
    △諸城名人館、諸城博物館那些如雷貫耳的名字,那些或纏綿或悲壯的故事,有慷慨悲歌,亦有淺斟低唱,承載著家國情懷,也述說著市井平凡。△常山恐龍博物館、恐龍地質公園、中國暴龍館、馬耳山△馬耳山這一成績也說明,在文化旅遊上,諸城有能力做得更多,也可以做得更多。
  • 霧中的馬耳山究竟有多美,看了你就知道了......
    兒時常聽父親說馬耳山戴帽了,天要下雨了。小小的我覺得馬耳山真神啊,居然能早知道下雨把帽子戴好,他為什麼沒披蓑衣呢?身上不怕雨嗎?
  • 山東半島的小城——諸城
    山東半島的東南,泰沂山脈和膠濰平原的交匯處,有一座小城—諸城。在當時,諸城是一個中生代盆地,這裡枝繁葉茂,氣候溫和,雨水不缺,動物成群,有了大量恐龍。20世紀60年代,這裡發現的「巨型山東龍」馳名中外。你在諸城道路上走著,說不定腳下就有恐龍化石和恐龍蛋,城西呂標鎮庫溝村北嶺的「龍骨澗」更是種類繁多,門類複雜,震驚全世界。諸城也因為這個原因,又叫「龍城」。這裡待人也如走路說話一樣,格外熱情,有一種往上撲的勁。
  • 諸城,一個讓你來了不想走的地方!
    研究制定了《諸城市關於鼓勵發展休閒農莊的意見》,每年組織星級評定,通過獎補激發鎮街(園區)和投資主體發展休閒農莊的積極性。引導發展工業旅遊。將製造業優勢與旅遊業完美嫁接,積極利用汽車、服裝紡織、食品、裝備製造、生物醫藥等產業優勢,打造一批工業旅遊體驗項目。重點開發邁赫機器人大世界,以VR實驗室為核心,深化機器人體驗,以青少年為主要客源群體,培育起諸城市旅遊新的增長點。做優做精紅色旅遊。
  • 馬耳山的春天
    古往今來,多少平民百姓、達官貴人以及文人墨客登上過馬耳山,真正對馬耳山欣賞的,應非蘇軾莫屬。那是惺惺相惜、彼此能懂的欣賞。如果不是這樣,蘇軾怎麼會一次次對它深情凝視,一次次在雪夜佇立,只為可以於紛飛的大雪中遙見馬耳山,低吟心底的鬱郁和深情?  多少個晨昏,多少個深夜,蘇軾站在超然臺上,向遠處眺望,凝視著馬耳山,沉默不語。但吹過的風,飄落的雪,又分明在傳遞著他的話語。
  • 馬耳山放鬆身心好去處
    (原標題:馬耳山放鬆身心好去處)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進入四月下旬的瀋陽,正是梨花盛開的好時節,花瓣白如凝脂,花蕊粉若瓊漿,素潔中別有一番清麗。「五一」小長假,不用長途跋涉,出城不足40公裡,馬耳山生態旅遊區就是觀賞梨花的好去處。
  • @諸城人!明早8點58分,20萬元文化和旅遊定向消費券等你來領
    第四屆山東文化和旅遊惠民消費季(諸城專場) 20萬省文化和旅遊定向券活動來襲活動地點市張擇端文化街區(藝海廣場)活動內容 1、「中國龍城,盡美諸城組織潤竹山文旅、馬耳山、環亞麥肯錫、陽光國旅、龍馬假日旅行社、教育旅行社、四季遊國旅、嘉華旅行社等文化旅遊企業開展種類豐富的文化旅遊主題活動。
  • 【五蓮】馬耳山的傳說
    馬耳山西部有一個雁子嶺,雁子嶺邊上有一個池塘,大雁南飛時經常在此落腳,有些大雁北飛時也留下在此補充食物,雁子嶺由此而得名。馬耳山下有一個村子叫大馬鞍,村裡有這么弟兄倆,老大叫石頭,老二叫木頭,他們住著五間草房,種著九畝薄地。老大娶了媳婦以後,兄弟倆還是一起過日子。有一天,兄弟來商量著,再蓋上一間屋,將來老二娶上媳婦,每人三件草房,再養上兩頭牛,一家一頭牛耕地。
  • 《小超訪談錄》走進馬耳山艾東小學
    馬耳山艾東小學位於山東省諸城市風景秀麗的馬耳山北麓,雖然這裡地勢偏遠,交通不便,但這兒的孩子們卻活潑快樂,幸福滿滿。從今年的3月份開始,來自青島的80後小夫妻——何靜、畢藝來到這裡做起了志願者,11月29日,《小超訪談錄》欄目組又協同兒童教育專家金華老師,來到馬耳山小學,同他們以及校長庸增剛一起,給孩子們上了一堂特殊的音樂課。       每次到馬耳山艾東小學做志願者,畢藝都要驅車300公裡以上,為的是陪妻子何靜給山裡的孩子帶來外面世界的精彩。
  • 五蓮縣許孟鎮鎮書記「推銷」馬耳山
    2月17日,記者到許孟鎮採訪,一見面,張善國就拿出一沓馬耳山的宣傳畫冊和招商手冊,張嘴就為馬耳山當上了「推銷員」。  張善國說,年前年後,他一直忙著為馬耳山出畫冊、拍視頻,為馬耳山東奔西走。「春節假期,我接待了三波來自北京、上海等地的客商,見了親朋好友、老鄉同學,最多的話題,也就是如何開發好馬耳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