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耳山位於五蓮縣東北部,在許孟、松柏、戶部三鄉鎮交界處。因主峰兩尖並舉,狀如馬耳,故名。總面積42平方公裡,主峰海拔707米,為魯東南第一高峰。
馬耳山,面積廣大,峰巒峻峭,林木參天,蒼松蔥鬱,翠竹颯颯,溝壑縱橫,峰奇石異,風景煞是怡人。山上有五老峰、松垛峰、仙人洞、龍王泉、隱龍寺等勝景古蹟。歷代文人墨客每到清明時節和九月重陽,爭相登山遊覽,並留下了膾炙人口的詩句。唐代詩人肖穎士有「茲山表東服,遠近瞻其名」的五言長詩《遊馬耳山》。宋代文人蘇軾知密州(今諸城市)時,在《雪後書北臺壁二首》中寫道:「試掃北臺看馬耳,未遂埋沒有雙尖。」在另一首詩中有「孤雲落日在馬耳」的佳句。
馬耳山高聳如雲,神奇莫測,自古至今在民間流傳著它那動人心弦的故事。
馬耳山頂峰有大小各一的高峭雙耳,小者似被削去一尖。相傳,楊二郎劈山救母時,發憤擔山趕太陽。當他挑起馬耳山和九仙山向東海走去時,這山臥著身子怎麼也不走,氣得楊二郎用鞭子將它的耳朵尖削去一塊,形成現狀。它雖然挨了鞭子還是不走,楊二郎又用扁擔猛勁朝它的背上、肋下各捅一下,由於用勁過猛,背上生成寬敞幽深的仙人洞,肋下生成常年不涸的龍王泉。
仙人洞縱深幾十米,能容幾千人,它多次使人遇難呈祥。1945年5月23日,日偽軍掃蕩馬耳山時,把我軍民千餘人圍困在山上,男女老少都躲進仙人洞,八路軍、武工隊、當地民兵奮力抵抗,打退敵人數次進攻。日近中午,就在敵我短兵相接的關鍵時刻,突然天空陰雲密布,雷聲大作,風雨交加,雨雹齊襲,把日偽敵寇打得暈頭轉向,狼狽逃竄,遇難群眾安全突出重圍。從此敵人再也不敢上山騷擾,人民稱此洞為神奇的仙人洞。
馬耳山的雲也是神奇的。白雲幾縷生在山腰,迴繞如帶,集於馬耳山主峰,由淡到濃,由白變黑,直到將雙耳團團掩住。每到此時,有雨無疑,因此群眾有「馬耳山戴帽,大雨必到」的民諺,是自然的天氣預報。關於馬耳山上的奇雲描寫,王貴雲先生在《海隅奧秘》一書中作了細緻形象的描寫,故不再贅述。
馬耳山的北山坡有座隱龍寺,傳說它曾搭救過乾隆皇帝。
清朝盛世時期,乾隆皇帝下江南體察民情,路經山東,祭祀了泰山之後,又到魯東南觀賞久負盛名的馬耳山。為了行路方便他扮做一名商人,並有兩個武藝高強的小廝護駕。三人剛到山下,從叢林中竄出一夥劫路強盜,攔住去路,強令留下錢財。乾隆皇帝是歷史上武藝高強的君王,有誰是他的敵手,略加左右抵擋,便跑進了山後坡上的石龍寺,躲藏在大殿中的神像後面。殿簷下的蜘蛛見皇帝駕到,後邊又有歹人追趕,即用蛛絲將殿門口網了個嚴實,似好久無人進去過一般。歹人趕到大殿前一看,門口蛛絲緊盤,灰垢累累,客商定無曾進入,遂撒腿向山頂追去。
乾隆皇帝得救了,立即將石龍寺封為隱龍寺,從此香火日盛一日,遍傳千裡。
攝影:劉加祥、陳恕焱、戈石、大川;「隱龍寺」由諸城進行了重建,命名為「永隆寺」,圖片源自網絡。
歡迎老鄉轉發助力馬耳山開發。
公 告
隨著馬耳山的招商開發,到馬耳山旅遊者日漸增多,請勿在山上野炊或帶火種上山,注意護林防火。
招商電話:0633-5473888。
五蓮縣許孟鎮馬耳山旅遊開發辦公室
2015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