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9-28 14:50 | 浙江新聞客戶端記者 | 顏明芬
由豐子愷國際文化協會、竹久夢二伊香保紀念館主辦的「詩·韻——當豐子愷邂逅竹久夢二」展覽,於9月25日起至10月3日在香港亞洲協會香港中心賽馬會廳舉行。
據悉,此次共展出竹久夢二畫作40幅及豐子愷作品80幅,展品分別來自日本竹久夢二伊香保紀念館及豐子愷家族,其中竹久夢二的作品為首次走出日本展出。展覽共分為5個板塊,包括:大時代下的中國與日本,竹久夢二對豐子愷的觸動與豐子愷的學習,竹久夢二的藝術,豐子愷的繪畫,以及竹久夢二、豐子愷的繪畫之差異比較。
恰逢中日友好條約締結40周年,亦是豐子愷誕辰120周年,聯展為觀眾傳達藝術無疆界、友誼春長在美好意願的同時,更試圖探索竹久夢二與豐子愷兩位藝術大家作品的共通點與迥異之處。
其實,豐子愷並沒有見過竹久夢二,而是在地攤上買到一本畫冊——竹久夢二早期的作品集《春之卷》,從此打開了新的藝術之門。當時豐子愷放棄了西畫的學習,竹久夢二作品中的文學性給了他很大啟發,轉而求諸毛筆以改良中國畫的突破。
豐子愷買下《春之卷》很快就回國了,並託好友黃涵秋買到竹久夢二《夏》《秋》《冬》幾本畫冊。後來豐子愷到上虞的白馬湖教書,朱自清、俞平伯、夏丏尊都在,當時他繪畫為自娛,畫好之後貼在門上,朋友們看到之後覺得畫面有趣,於是鼓勵他發表和繼續創作,這才水到渠成地有了他的《古詩新畫》。
此次展覽中所呈現的竹久夢二早期版本的《春之卷》,與豐子愷的《古詩新畫》對比,便找到了他藝術靈感的源頭。正如豐子愷的長外孫宋菲君所言,「若沒有竹久夢二,可能後來就沒有『子愷漫畫』,又可能『子愷漫畫』會是另一種風格。」
豐子愷把素未謀面的竹久夢二尊為老師。時至今日,我們依然能從他的畫作中感受到溫暖,同時又不乏他對於藝術創作的探討。在敘述自己的藝術創作時,豐子愷不止一次談及竹久夢二作品中「東洋的趣味」「西洋的構圖」「抒情的詩性」對自己的觸動和影響,這3點他受用終身。
溫柔歸來
愛孩子,愛家鄉,是豐子愷先生的最大特點。此次展覽的最後一站,也將來到桐鄉。
恰逢豐子愷誕辰120周年,豐子愷幼子豐新枚之子豐羽,有心為爺爺策劃紀念展覽,原本在香港的一場展覽變成四地五場,分別在香港(2場)、杭州、北京及豐子愷故鄉桐鄉舉辦。但這並不是一場巡展,五場展覽主題不一,將呈現出一個立體的豐子愷。
桐鄉站很特別,開展的11月9日正好是豐子愷誕辰120周年的紀念日。
桐鄉站的主題為「我自愛桐鄉」,將藝術家置於鄉情與鄉愁上,勾勒出這位從桐鄉石門鎮走出去的少年,如何成長成一位知名藝術家的生動過程,並充分展現豐子愷終生熱愛家鄉的濃濃情意。展覽分兩個單元:豐子愷的藝術人生和豐氏家學。
豐子愷的7位兒女和諸多孫輩,在學術上都有諸多成就。豐子愷誕辰120周年系列展策展人王一竹在公開報導中曾說,整個展覽的準備中,多次得到豐子愷家族的支持,這種中國人的家族文化與家庭教育,正是她想在桐鄉呈現的。
「在作品的選擇上我們有特殊的考量,一定是以前沒在桐鄉公開展示過的。其中《給恩狗的畫》,是豐子愷先生為幼子豐新枚先生創作的,畫的內容是新枚先生成長過程中的小故事,題跋的文字必須用桐鄉話來念,這批作品以前沒有到過桐鄉。想像一下,這批作品用鄉音讀出時,趣味一定比我們的感覺更豐富。」王一竹表示。
◆新聞助讀
竹久夢二(1884-1934),本名竹久茂次郎,日本明治、大正時期的著名畫家、裝幀設計家、詩人和歌人。他的畫獨具風格,多描繪羈旅行怨、美麗的女性和童真童趣。有「大正浪漫的代名詞」、「漂泊的抒情畫家」之稱。
夢二的作品風靡於明治末葉,其創作領域包括日本畫、油畫、水彩畫、木版畫以及詩歌。直至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夢二的作品才逐漸引起了各國學者們的注意,並一致認為:他不僅打通了所謂純藝術與設計、工藝等實用美術的邊界,而且開啟了東洋畫壇的新時代,時至今日依然對日本美術有著極其重要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