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百年前出現小火車 孫中山曾乘坐就任大總統

2021-01-20 中國新聞網

南京百年前出現小火車 孫中山曾乘坐就任大總統
2014-06-11 14:01:27來源:南京日報作者:責任編輯:唐云云

  前天本報報導的「未來南京擬新建有軌電車線」的消息,令人振奮。其實,南京的城市軌道交通起步很早,100多年前就有小火車穿鬧市區而過,成為市民主要交通工具之一。那「風鼓鐵輪送到家」的熱鬧景象,可謂當時南京城特有的一大奇觀呢。蔡寒兵

  興建

  聘英國人為總工程師,

  動用白銀40萬兩

  「揚子江頭看落霞,秦淮河上響鳴蛙,乘車直入華燈市,風鼓鐵輪送到家。」

  「小火車,跑得快,坐一坐,真痛快。」

  這些小曲,上世紀三四十年代在南京街頭廣為流傳,說的就是當年溝通南京下關與中華門之間的市區鐵路。

  清末,下關成為重要的水路交通口岸,但通往城區的交通極不方便。1907年,兩江總督端方奏請朝廷,要求在南京興建一條連接滬寧鐵路、直達市區的鐵路。這就是真正意義上的城市軌道交通線。

  經清政府批准,他委派江南商務總辦王燮為工程總辦,聘請英國人格林森為總工程師,動用白銀40萬兩,當年10月動工,次年12月竣工,全長計工部尺23裡(約7.3公裡)。這條鐵路於1909年正式通車,名為「寧省鐵路」。線路上配備英制機車兩臺、頭等和二等客車兩輛、三等客車六輛,以及貨車四輛。另有花車一輛,內部裝飾富麗堂皇,不過長年停放在督署站,是作為兩江總督出行之專車的。此外,還配有鐵質水箱車一輛。因當時南京尚無自來水,督署即以此車到江口汲取江水。

  開通

  當時票價僅十文錢一站路,經濟又快捷

  這條城中鐵路,實際上是滬寧鐵路的支線,無論其鋼軌、軌距還是機車、車身,都與滬寧鐵路上的一樣。只是,由於限定在市區行駛,線路短、站距近,行車速度很慢,所以市民習慣稱之為「小鐵路」或者「小火車」。

  當時,小火車從下關江邊出發,跨惠民河、經柵欄門,從金川門入城,然後駛向三牌樓、丁家橋、無量庵(今鼓樓),再東拐至北極閣南麓,跨珍珠河,在今太平北路東側折向南,走督署衙門(今「總統府」)東牆外到今白下路為止。沿線設有江口站(位於今下關長航客運碼頭附近)、下關站、三牌樓站、無量庵站(位於今鼓樓附近)、督署站(位於今長江路)、萬壽宮站(位於今白下路附近),共6個站點。車站建築以江口站最為豪華,雙層洋樓,下層候車室地面鋪的是當年普通人家難得一見的花瓷磚。可惜後來毀於日軍侵華戰火。

  寧省鐵路通車後即開行了市內客車,南北對開,一天數趟,從根本上改變了南京城的交通狀況,給市民和商賈帶來了極大的便利。當時票價僅十文錢一站路,還可以帶貨,與此前的馬車、小船等主要交通工具相比,既經濟又快捷,所以營業狀況極好。

  1910年,南京舉辦「南洋勸業會」,會場設在丁家橋、玄武門、三牌樓之間,展期歷時半年,成為當時一大盛事。為了便於運送展品和賓客往來,從丁家橋修了條鐵路支線進入會場,並專門設了一個車站,定名為勸業會站(後改名為丁家橋站)。展會期間,鐵路每月載客數十萬人,為「該路創辦以來空前之繁盛時代」。

  1912年1月1日,孫中山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他先從上海乘坐滬寧鐵路列車到達南京下關車站,然後就是改乘市內小火車直達督署站(後稱國府站),再換乘馬車進入總統府就職的。

  可惜,從1912年直到1927年,被改名為江寧鐵路的這條鐵路線及其設施被糟蹋得不成樣子。軍閥混戰中,機車常被調去作為「軍用」,客貨運業務時常被迫停頓,鐵路職工工資都發不出來。

  南延

  20多年後,為小鐵路出城新闢雨花門

  新中國成立後,考慮到「小火車」縱貫南京全城,穿行鬧市,全線平交道口達30多處,對市區交通安全不利,加上噪聲影響環境和城市發展等因素,遂於1958年7月將京市鐵路拆除。從此,在南京市區運行了近50年的「小火車」消失了。而作為中國城市軌道交通先驅,它仍可謂中國城市交通發展史上精彩一章。

相關焦點

  • 孫中山宣誓就任大總統的典禮,為何放在深夜舉行?
    我們知道,民國是1912年1月1日成立的,這一天孫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職,舉行了臨時大總統就職典禮。時間是當天夜裡十點之後。大總統就職,是普通同慶的喜事,為何要選在夜裡舉行呢?並不是孫中山和他的團隊有什麼見不得人的事,而是源於孫中山的焦頭爛額和他的一項計劃。孫中山在當大總統前,長期在外流亡,直到1911年12月25日才回來趕到了上海。12月29日當選臨時大總統,他把就職典禮安排在了1912年的元旦,從當選到就職有三天時間。
  • 南京最吸引人的景點:孫中山曾在此就任大總統,記載了民國興衰史
    要說南京最吸引人的景點,那絕對不能不提記載民國興衰史的總統府。南京總統府是一處位於南京市中心的近代建築群,因為是過去中華民國舊址。孫中山先生曾在此就任臨時大總統,所以南京人都稱這裡為總統府。與中山陵、玄武湖、夫子廟一樣,是現在南京旅遊的地標性建築群之一。
  • 南京這座皇家花園:康熙六下江南4次住這,孫中山在此就任大總統
    1912年就任臨時大總統的孫中山,辦公室前的雕像悲情,如曹雪芹作為長江懷抱中的城市,南京的冬天總是沉溺在陰鬱之中:一天中少見陽光,不是淅淅瀝瀝8頭可愛的小石獅盤坐於其上,僅有兩座小石拱橋與岸相接。孫中山就任臨時大總統時,曾設事務處於此,故此閣又稱中山堂。
  • 孫中山去職,袁世凱就任大總統,卻因就職地搞出一場「兵諫」
    1912年1月1日,孫中山在南京正式宣告中華民國成立,並就任臨時大總統,改用民國紀年,民國成立這年稱為民國元年。在辛亥革命爆發後,南方革命軍與北方的袁世凱曾密切接觸過,待中華民國正式宣告成立之後,袁世凱正式宣布贊同共和制時,革命軍就推舉袁世凱為臨時大總統。
  • 孫中山竟然只是備選!1912年民國大總統4位候選人,誰才是眾望所歸
    導語 人們普遍知道,孫中山是中華民國首任臨時大總統。而後袁世凱玩弄權術,使得孫中山等革命派被迫向他交權,竊取了辛亥革命成果,就任臨時大總統。
  • 5月5日:孫中山宣誓就任中華民國大總統
    1921年5月5日,孫中山在廣州宣誓就任中華民國大總統。    1922年5月5日,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廣州召開,蔡和森、鄧中夏、張太雷等參加大會,會上宣告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成立,1925年1月26日團的名稱改為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
  • 這場兵變讓袁世凱如願以償地就任大總統,開始為期四年的執政生涯
    清朝滅亡前夕,南方革命派在南京成立了以孫中山為大總統的中華民國臨時政府,後來因為財力不濟無法組織大規模北伐戰爭完成歷史使命,被迫與掌控北方實權的立憲派領袖袁世凱進行談判。雙方最後達成由立憲派負責終結奄奄一息的清王朝,作為交換條件,事成之後由袁世凱出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
  • 遊南京總統府:觀1912年孫中山的辦公室,思自家茅廬之格局!
    大家好我是吹夢,在中國發展史上,南京自古以來都多次被列為國都。1912年,孫文(孫中山)先生在南京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以南京為首都。而總統府就是當時孫中山辦公的地方。整個府邸建築中西結合,主要分為中、東、西3區,中區主要是國民政府、總統府及所屬機構;西區是孫中山的臨時大總統辦公室、秘書處和西花園等;東區主要是行政院舊址、馬廄和東花園。1912年孫中山先生在這裡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門樓:門樓是總統府標誌性建築,原址為兩江總督署大門。
  • 回望消逝60年的南京小火車
    說的是南京市區小火車的方便快捷。光陰荏苒,這條曾令南京人引以自豪、中國最早的城市軌道交通,闊別南京已整整60年。在南京地鐵日益發達的今天,再現當年小火車的光影片段,聊作對小火車的紀念!1912年孫中山乘小火車進南京1912年1月1日,孫中山先生由上海乘滬寧鐵路列車抵南京後,改乘小火車直達兩江總督署,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南京臨時政府撤銷後,北洋軍閥袁世凱藉口財政困難不發給南京軍隊軍餉。南京留守府只得將小火車抵押給上海的日商,借得20萬元勉強度日,小火車為南京的10萬大軍留了一條生路。
  • 孫中山臨時大總統印璽在哪裡?(圖)
    孫中山臨時大總統印璽見證了中國由封建帝制轉向民主共和的歷史性的關鍵一步,但這枚印璽的蹤跡成迷。臺北「國父紀念館」副館長曾一士(圖)先生10年前籌劃「中山文物真跡大展」和「海峽兩岸孫中山紀念地史料陳列展」,是兩岸50年來第一次中山文物史料聯合大展,幾乎囊括兩岸及海內外中山遺物。展覽發現,眾多展品中獨缺孫中山臨時大總統印璽。數10年來,曾一士研究追尋這枚印璽,但至今不知印璽下落。圖為曾一士先生在「國父紀念館」展示當年中山真跡展圖錄中的臨時大總統印模(即印文)。
  • 南京城內的小火車(民國南京)
    但南京人習慣稱其為「小火車」。其實,這條鐵路不論是鋼軌、軌距,還是機車、車輛、都和滬寧鐵路設備並無兩樣,只因僅限在市內行駛、線路短、站間距離短,所以才有「小火車」之稱。市內走火車,在當時可以算是南京一奇。
  • 孫中山就任大總統的禮服,按《周易》製作,後來是如何成為國服...
    顧名思義,中山裝即是以中國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孫中山命名的男用套裝。1912年,孫中山就任中華民國大總統,他在就職典禮上穿著的禮服,就是後來流行開來的中山裝了,不過當時尚未叫響其名。再往前追溯,1902年,越南華僑黃隆生製作出中山裝的雛形。
  • 「老南京」:漫步留有「小火車」輪跡的街巷
    閱讀《老南京》刊登的《鼓樓小火車站那些事》,令我十分感慨,與文章作者韓今相仿,也曾與小火車有過零距離接觸。近年來,我幾度饒有興致地沿當年貫穿南京城南北的這條「大動脈」追蹤探尋,在城市面貌日新月異,舊有痕跡稍縱即逝的時刻,很幸運,還是採擷到了一些珍稀的,略顯模糊的珍貴遺蹟。
  • 孫中山下葬南京紫金山墓地巧合之謎
    人們都知道,孫中山葬在南京是孫先生自己選擇的。 1925年3月12日上午9時30分,孫中山在北平鐵獅子胡同行館逝世。當孫中山病勢垂危時,宋慶齡、孫科及汪精衛、何香凝等就在病榻一角,商議他的後事。當汪精衛說出將孫中山死後葬在北京景山時,已昏睡過去的孫中山,此時突然醒來,說:「不對,不對,我要葬在紫金山。」這就是孫中山臨終前主動提出要安葬在南京經過。
  • 南京「孫中山臨時大總統府」,近代歷史的見證者
    南京是中國四大古都之一,四大古都分別是:西安、洛陽、南京、北京。南京「總統府」最早為明朝的漢王府,到了清朝是兩江總督府。1919年1月1日。孫中山在這裡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南京「總統府」從孫中山開始,就成為了當時的國家中心所在地。
  • 辛亥革命百年:踏訪孫中山來臺時下榻的梅屋敷
    辛亥革命百年:踏訪孫中山來臺時下榻的梅屋敷 2011年10月12日 08:07 來源:中新社 字號:  小  中  大 轉發
  • 同樣是大總統,袁世凱墓叫「林」,孫中山墓叫「陵」,誰更厲害?
    同樣是大總統,袁世凱墓叫「林」,孫中山墓叫「陵」,誰更厲害?在中國近代史上,可以說是人才輩出,各路人士粉墨登場。歷史對於各人從來都是褒獎不一,特別是當兩位十分具有爭議的人物放在一起的時候,總會引發一番大討論。
  • 上世紀南京有一條市內鐵路 民間俗稱為「小火車」
    「小火車」拆除已經快60年了,最近,有讀者告訴「老南京」版,城北下關還保留著一些鐵軌,有可能是小火車的遺蹟。他呼籲將老鐵軌列為文物,或者設置介紹牌,讓後人記得「南京小火車」。廢棄的老鐵軌曾經的「小火車」「到現在,我還記得那吐著黑煙,速度比現在的電動車快不了多少的『小火車』。」
  • 民國時期為何選擇南京作為首都
    據有關資料記載,早在1887 年,孫中山就對中國首都的選擇有過縝密的考慮,他曾主張「一都四京」,一都即武漢,四京即西京重慶、東京江寧、南京廣州、北京順天。可見,孫中山關於首都的第一選擇,應是武昌。由於武昌地處中原腹地,乃九省通衢,是辛亥革命諸次起義中第一個在省會城市取得成功的地方,況且又是孫中山的一貫主張,並得到章太炎的支持。
  • 南京「總統府」景區大堂揭頂大修 春節後開放
    總統府大堂已搭起腳手架,正式開始修繕105年前,孫中山先生在南京總統府大堂宣誓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場景壯觀;如今,因上了年紀,大堂患上了「骨質酥鬆」、屋脊漏水、地面沉降等疾病。現場磚瓦全部掀掉,搭起了腳手架站在總統府大門前,那棟正中間的建築,便是氣勢恢宏的大堂。它是總統府主體建築的一部分,經由穿堂與二堂相連。歷史上,大堂曾是太平天國時期洪秀全的金龍殿。同治九年(1870),兩江總督曾國藩重建了兩江總督署大堂,即現在的大堂。1912年,孫中山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的典禮,也是在大堂舉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