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天本報報導的「未來南京擬新建有軌電車線」的消息,令人振奮。其實,南京的城市軌道交通起步很早,100多年前就有小火車穿鬧市區而過,成為市民主要交通工具之一。那「風鼓鐵輪送到家」的熱鬧景象,可謂當時南京城特有的一大奇觀呢。蔡寒兵
興建
聘英國人為總工程師,
動用白銀40萬兩
「揚子江頭看落霞,秦淮河上響鳴蛙,乘車直入華燈市,風鼓鐵輪送到家。」
「小火車,跑得快,坐一坐,真痛快。」
這些小曲,上世紀三四十年代在南京街頭廣為流傳,說的就是當年溝通南京下關與中華門之間的市區鐵路。
清末,下關成為重要的水路交通口岸,但通往城區的交通極不方便。1907年,兩江總督端方奏請朝廷,要求在南京興建一條連接滬寧鐵路、直達市區的鐵路。這就是真正意義上的城市軌道交通線。
經清政府批准,他委派江南商務總辦王燮為工程總辦,聘請英國人格林森為總工程師,動用白銀40萬兩,當年10月動工,次年12月竣工,全長計工部尺23裡(約7.3公裡)。這條鐵路於1909年正式通車,名為「寧省鐵路」。線路上配備英制機車兩臺、頭等和二等客車兩輛、三等客車六輛,以及貨車四輛。另有花車一輛,內部裝飾富麗堂皇,不過長年停放在督署站,是作為兩江總督出行之專車的。此外,還配有鐵質水箱車一輛。因當時南京尚無自來水,督署即以此車到江口汲取江水。
開通
當時票價僅十文錢一站路,經濟又快捷
這條城中鐵路,實際上是滬寧鐵路的支線,無論其鋼軌、軌距還是機車、車身,都與滬寧鐵路上的一樣。只是,由於限定在市區行駛,線路短、站距近,行車速度很慢,所以市民習慣稱之為「小鐵路」或者「小火車」。
當時,小火車從下關江邊出發,跨惠民河、經柵欄門,從金川門入城,然後駛向三牌樓、丁家橋、無量庵(今鼓樓),再東拐至北極閣南麓,跨珍珠河,在今太平北路東側折向南,走督署衙門(今「總統府」)東牆外到今白下路為止。沿線設有江口站(位於今下關長航客運碼頭附近)、下關站、三牌樓站、無量庵站(位於今鼓樓附近)、督署站(位於今長江路)、萬壽宮站(位於今白下路附近),共6個站點。車站建築以江口站最為豪華,雙層洋樓,下層候車室地面鋪的是當年普通人家難得一見的花瓷磚。可惜後來毀於日軍侵華戰火。
寧省鐵路通車後即開行了市內客車,南北對開,一天數趟,從根本上改變了南京城的交通狀況,給市民和商賈帶來了極大的便利。當時票價僅十文錢一站路,還可以帶貨,與此前的馬車、小船等主要交通工具相比,既經濟又快捷,所以營業狀況極好。
1910年,南京舉辦「南洋勸業會」,會場設在丁家橋、玄武門、三牌樓之間,展期歷時半年,成為當時一大盛事。為了便於運送展品和賓客往來,從丁家橋修了條鐵路支線進入會場,並專門設了一個車站,定名為勸業會站(後改名為丁家橋站)。展會期間,鐵路每月載客數十萬人,為「該路創辦以來空前之繁盛時代」。
1912年1月1日,孫中山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他先從上海乘坐滬寧鐵路列車到達南京下關車站,然後就是改乘市內小火車直達督署站(後稱國府站),再換乘馬車進入總統府就職的。
可惜,從1912年直到1927年,被改名為江寧鐵路的這條鐵路線及其設施被糟蹋得不成樣子。軍閥混戰中,機車常被調去作為「軍用」,客貨運業務時常被迫停頓,鐵路職工工資都發不出來。
南延
20多年後,為小鐵路出城新闢雨花門
新中國成立後,考慮到「小火車」縱貫南京全城,穿行鬧市,全線平交道口達30多處,對市區交通安全不利,加上噪聲影響環境和城市發展等因素,遂於1958年7月將京市鐵路拆除。從此,在南京市區運行了近50年的「小火車」消失了。而作為中國城市軌道交通先驅,它仍可謂中國城市交通發展史上精彩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