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麗的運河古都,江北水城的城中央,坐落著一所美麗的學校——東昌府區興華路小學。2017年,迎著解決城區大班額的東風,在區委、區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它抖落歷史風塵,迎來新生。這個新生不僅僅是校園面積由原來的5483平方米一下擴建為28252 平方米,更是迎來了指向提升學生核心素養的「生長課程」實踐發展新良機。
學校發展
課 改 先 行
近年來,區教體局局長於炳凱十分重視課堂教學改革,在多次會議上強調推動工作展開。2018年10月,於炳凱深入到興華路小學課堂進行聽課,指導工作。伴隨著全球關注的核心素養教育日益加強,興華路小學響應區教改精神,推出「生長課程」實踐,在注重學生主體地位、實踐能力的前提下,全力培養學生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
興華路小學校長劉文軍在「生長課程」啟動儀式上說:「區委、區政府給了孩子們這麼漂亮的校園,那麼,我們興華路人就一定緊緊圍繞立德樹人的根本要求,堅持以人為本,發展每一位學生的核心素養!」變革來源於對現實的清醒認識。面對重教輕學、單調機械的課堂教學,2015年,業務校長金敏經過深思熟慮,成立了生長課程研發團隊,帶領團隊以梳理知識體系為起點,開啟了探索生長課程的跋涉歷程,摸索出「知識結構+兒童認知結構+課堂教學」的課程框架。
篳路藍縷
梳 理 體 系 建 構 課 程
興華路小學的生長課程就是以學生思維發展和素養生長為核心理念,以完整的知識結構為基礎,以實驗室為起點,以項目化學習為引導,通過重整教材、重建課堂、重構師生活動,讓學生的創新性學習從傳統教室走向實驗室、由校園走向家庭和社會,進而促進教師和學生學科核心素養的共同發展,真正在踐行「以人為本」的新時代教育理念,所以,該校的生長課程因更加符合當代學生核心素養的發展需求,已顯現出蓬勃的生命力。以數學學科為例,課程研發組根據數學系統門類強的特點,把小學數學六年的教材縱向梳理成11條知識體系,重構了教材,提出了「種子課」「生長課」「延伸課」的概念。
所謂「種子課」,就是在每條體系的起點或節點的課,都是非常關鍵的課,稱為「種子課」。後面藉助「種子課」經驗,可自主學習的課稱為生長課。比如《釐米的認識》一課就是有關長度測量體系的「種子課」。當教師對釐米的屬性、產生過程、尺子的組成原理、釐米表象的建立及釐米的學習方法等進行深研精講、深耕細作,這節課的學習經驗就會對後續的課提供生長力,學生可以藉助這節課的經驗和方法自主學習後續的課。
如今,關於數學知識梳理的架構體系已建構成型,英語「自然拼讀」「繪本閱讀」融入學科整合課程也在緊鑼密鼓實踐探索中。
突破壁壘 建實驗室
進行「再創造式」學習
在聊城大學教科院院長於源溟和教育局領導的指導下,該校突破傳統意義上的教室,以「實驗室」為起點,以「項目化學習」為指引,讓學生的學習從傳統教室走向實驗室、走向校園,走向家庭和社會。
學校花費大氣力建設了高標準的綜合實驗室,購買了十餘類結構化學具,讓學生進行「再創造式」學習。學生在操作學具的實驗中,經歷由直觀感知到表象認識、再到概念形成、最後拓展運用的探究過程,很好地解決了數學抽象和兒童具象思維之間的矛盾。
建立數學步道,開展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組在校園裡建立數學實踐坊,選取校園內12處蘊含數學元素的場景,挖掘其中所蘊含的數學問題,並編輯成《數學實踐手冊》,指導學生由室內走向室外進行實踐活動。在「籃球場大發現」場景裡,學生可以在籃球場上尋找各種幾何圖形,測量場地周長、面積,他們自由組合、自主分工,實踐過程中既有頭腦風暴,更有爭辯後的自主反思,感受數學就在身邊、就在眼前。
繪製數學文化牆。為豐富學生的數學文化素養,金敏副校長和她的團隊走進數學歷史的長河,對11條知識體系進行「追根溯源」,編輯成兒童通俗易懂的數學畫卷,張貼成一道亮麗的風景線,讓學生感受數學的源遠流長,品味數學的無窮魅力,從中領悟數學文化、滋養數學精神。
語文學科基於「生長課程」理念,實行「單元整合、主題式學習」,劉文軍提出了語文學科「單元主題項目化學習」的設想,並大膽進行了課改探究與實踐。學校將「一課一學」的傳統課堂整合為「基礎過關課、精讀課、略讀課、拓展閱讀課、讀寫結合課、綜合訓練課」的「單元整合,多課並進」教學模式。在課改的基礎上,圍繞語文「單元主題項目化學習」進行了「尋找春天」「種植幸福」「我是小導遊」「豬年話豬趣」等系列項目化綜合實踐活動,語文「單元主題項目化學習」真正把課堂歸還給學生,把質疑問難歸還給學生,把自主學習歸還給學生。課堂簡約、高效、開放而又充滿活力。
創新探索 重建課堂
效 果 令 人 驚 喜
教育的真正目的在於激發學生內心潛在的發明意識和喚醒學生內在生命力。
興華路小學利用每周六節的大教研時間,組織教師進行同課異構、賽課、曬課等多種形式,引導教師學習先進教學理念、掌握先進教學方式,重建課堂,重構師生活動,探索更適應學生的學習模式。為確保人人有活動、人人有參與、人人有話說,學校以探究任務單為抓手,以小組合作為主要學習方式,形成「三環五步教學流程」。「三環」即課前預習、課中探索、課後延伸。「五步」即情境導入、明確目標;組內交流、修改思路;全班展示、完善提升;追問點撥、串聯織網;總結提升、檢測反饋。還探索出「種子課的三段式操作流程」「生長課的1+4自主探究流程」「知識梳理課的三圖四構自主學習流程」等幾種課堂實施類型。
現在,小組學習已然成為學校課堂上的常態方式。四年級紀老師的話代表了老師的心聲:「教了快一輩子課了,每次都累得口乾舌燥,可還是教不會。現在好了,先讓學生根據任務單來講,學生之間互相提問、解答,老師只是在學生解答不清楚的地方或比較重要的地方重點講講、點撥一下就行,輕鬆多了,而且效果比原來還好。」
改變更多的還是學生。小組學習大大培養了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與合作探究能力,學生精神面貌大為改觀。學生不再是知識的被動接受者,而是化身為知識的探究者、實踐者,每個學生變得活潑、開朗,學習主動性大為提高。重建的課堂成為學生展示的舞臺、探究的場地,不斷激蕩起思維的浪濤、不時碰撞數思維的火花。
生長課程的改革實踐才剛剛開展了一年多的時間,竟帶來這麼多可喜的變化,作為課程體系研發的倡導者、實施者,副校長金敏感到無比欣慰;看到這些變化,作為課改實踐的策劃者、掌舵人,校長劉文軍感到由衷安慰。但他們卻沒有滿足,他們以「做幸福老師、育快樂學生」為辦學理念,培養勤於實踐、樂於探索、良好習慣、人格健全的新時代接班人為辦學目標,紮實做好課程改革的每一個細節,讓生長課程促進孩子們更加茁壯成長。
記者:劉繼林
通訊員:田少博 段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