廢舊自行車沒出路?北京八裡莊東裡和感化胡同3號院是這麼做的

2020-12-11 北京日報客戶端

走進樓梯間,堆著破自行車;打開電梯門,堆著破自行車;來到停車棚,還是破自行車……堆在社區沒人騎,想清理卻有車主跳出來阻止,現如今,破舊自行車已經成為社區一景。

如何清理老舊自行車,京城的部分社區也在尋找著合適的方案——回收造景、社區共享,讓舊自行車挪挪地兒,才能找到新路。

請點擊輸入圖信建裡

現場▼

破車佔領小區車棚

陶然亭地鐵站向西,走進信建裡小區南門不足20米,就能看到綠色圍欄搭起的自行車棚。

一字形的自行車棚體量不小,目測裝上七八十輛自行車毫無問題,可如今這裡卻成了廢舊自行車的「樂園」——棚內自行車大多滿身蒙塵,看起來已在這裡安臥了不少時日。這其中,還有廢置不用的電動自行車與殘疾人摩託。

「清理一下的話,大家也不用費勁推車上樓。」信建裡居民劉先生表示,車棚裡的廢舊自行車都是日積月累所致,本來居民也會把自己的車停到車棚裡,由於近年來車棚無人管理,可用空間越來越小,居民只能把車停在樓門外或者推上樓:「我們這兒都沒電梯,如果有地方停,誰願意往上搬。」

而在信建裡小區西門,還有一個自行車棚同樣堆滿了舊車。也許是因為長期廢棄無法停放新車,停車棚已被上了鎖。但誰上的鎖,裡面的車屬於誰,記者詢問了幾名居民,均沒有得到答案。

除了停車棚裡,散落在小區內部的廢舊自行車,則被一些居民施以「妙用」,如在小區西門附近的停車場處,就有幾輛廢舊自行車被當成佔車位的工具。

距離信建裡不遠的另一處小區裡,廢舊自行車同樣佔領了車棚。這個位於裡仁街東口的小區,停車棚中大多都是破舊的不成形的自行車,車棚正中央,還有一輛破三輪車翻倒在地。

「破窗效應」也在這裡顯現——除了各式廢舊車輛,車棚裡還堆了不少其他廢品,幾乎成了一座垃圾棚。

「旁邊都是舊車,好車也不敢停到這邊來,萬一讓人弄走了怎麼辦?」居民孫莉表示,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小區停車棚淪為垃圾棚也是長期無人管理的結果。小區隨處可見的破舊車輛,也給小區居民「車可以亂扔」的印象,進一步加劇了問題的嚴重性:「本來有車可以賣廢品,但現在看你家佔車位用,乾脆我也推樓下佔車位,成惡性循環了。」

樓下舊車當道,諸多小區的樓道內部,同樣是廢舊自行車的「博物館」。乃至於樓道裡堆幾輛舊車,都成了許多老舊小區的「招牌」特色。

「我家這車兩年沒動過地方了,可你說扔了吧,萬一哪天還騎呢?」居民李悅家門口,停著三輛自行車,其中一輛黑色的「24女車」,如今已經成了灰色。李悅坦言,自打她搬家來此,兩年多的時間,這輛自行車從沒動過地方。就在她家對面,也有一輛廢棄已久的自行車,家家如此,鄰居之間反倒相安無事:「誰也別挑誰的理。」

難點▼

居民難覓回收途徑

在管理者眼中,廢舊自行車的清理工作,則是老大難問題——即便是落滿灰塵、年久失修,自行車也是居民的財產。無論是街道居委會,還是小區物業,大多不願介入管理。

「你別看平時沒人騎,你要清理就有主了。」一位小區物業工作人員表示,廢舊自行車問題曾有業主反映,但物業只清理了破舊的共享單車,卻沒有移動自行車,因為核對業主、徵得業主同意的工作過於繁瑣——按照工作流程,每輛廢舊自行車都應該與業主溝通,徵得同意才能處理。而這幾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別說我們能不能聯繫得上,聯繫上了又有哪個業主同意?」

與小區廢舊自行車越來越多對應的,則是管理手段和回收途徑的日漸稀缺,畢竟從「三大轉」退位之後,自行車對於老百姓的重要性,也日落西山。

「以前車棚有人看著,車也金貴,現在都沒人管了。」居民李先生表示,自己曾經住在單位宿舍樓所在的小區,那時自行車棚有專人管理,但隨著近十年來的發展,「看車棚」的工作早已消失不見。這也導致車輛被廢棄後,得不到及時地處理,等到確認廢棄時,往往都隔了幾年時間。

管車的人沒了,收車的途徑也少了。在信建裡小區附近不到500米的道路拐角,就有一處修車攤,不過攤主表示,原來收車的業務早已放棄:「不賺錢還惹麻煩。」

修車攤不願收舊車,資源回收的經營者,對於廢舊自行車的態度也頗為曖昧。記者以車主身份,諮詢了小區周邊的數家資源回收經營者。其大多數都以小區不讓進場等理由拒絕上門回收,而給出的回收價格,也與廢鐵幾無二致。

「原來我問過一次,才給我20元,還愛答不理的。」信建裡居民楊女士表示,曾有過動力清理家中的廢舊自行車,但沒有找到方便合適的途徑,因此至今沒有行動。而老舊小區老人居多,搬運破舊的自行車實屬不便:「前幾天附近小區有上門回收舊物的,給點錢還送花,我覺得這種形式就很好。如果來我們小區回收,我願意把車換成花,給我20塊也認了。」

出路▼

藝術改造舊車新生

朝陽區八裡莊東裡12號樓下,五顏六色的金屬護欄頗顯獨特出挑。

走近一看才發現,這排約有百米長的沿街圍欄,是由自行車零件重組、焊接而成——所有零件被噴塗成各種顏色,自行車的鋼圈被截為幾段,拼湊成弧形的曲線;車把、車架則拼湊成各式人物運動的圖案。

這是八裡莊街道處理老舊自行車的一次嘗試,2017年8月,八裡莊街道聯合綠芽公益組織對廢舊自行車經過統一回收處理。據媒體報導,在經過走訪調查、登記造冊、分類處理、鼓勵報廢、循環再利用等過程後,社區內廢舊自行車被一次性清理、利用。其中,藝術護欄的製作,便用掉了約300輛廢舊自行車。

八裡莊街道工作人員介紹,廢舊自行車變身藝術圍欄前,街道對居民做了大量宣傳工作,也引入了專業的社會組織予以設計、製作,因此獲得了居民的支持。通過製作圍欄,社區也得以清理了大量廢舊自行車,並把清理廢舊車輛納入了社區環境整治的工作中:「自這個活動以後,小區的廢舊自行車就少很多了。」

位於長椿街附近的感化胡同3號院,同樣採用了廢舊自行車改為藝術造景的方式。走進小區,就能看到綠地中「停放」著許多塗裝成粉色、藍色的自行車,而這些自行車的車筐、後座中都擺著花盆,設計感十足的自行車加上鮮豔的花朵,成為小區綠化的獨特點綴。

「點綴了社區,也讓大家看到,廢品也能有新生。」感化胡同3號院居民高巖表示,社區給廢舊自行車找到出路,不僅可以美化社區,更多的是改變居民「敝帚自珍」的意識。也希望類似的活動可以持續下去:「唯一有點遺憾是這些車在外面放久了,又有些髒了,如果定期清理一下會更好。」

相比於回收造景的「靜」,南平裡社區則選擇讓廢舊自行車「動」起來。通過回收、維修廢舊自行車,南平裡打造了四十餘輛「社區共享單車」,專供本社區居民免費使用。

「維護這批共享單車的運營,其實並不難。」南平裡社區黨委書記張蕊表示,將殭屍自行車改為共享單車,屬於因地制宜的選擇——位於機場生活區,小區與周邊公共設施有一定距離,常見的共享單車在小區配置又不多,通過回收居民的舊自行車進行改造,既解決了自行車廢棄的問題,也解決了小區居民的出行問題。而在自行車回收改造後,社區只需要定期進行自行車維修和零配件更換,便可維持共享單車的運行:「目前我們小區還有四十多輛單車在使用。」

讓居民主動將自行車「共享」出來,社區也花了一定心思,張蕊介紹,社區通過廢舊自行車兌換紀念品的方式,鼓勵居民廢物再利用。在首期自行車回收過後,社區還會定期舉行類似的回收活動,並將收上來的自行車用於文化改裝等用途:「未來我們還會針對自行車舉辦新的升級活動,進一步促進居民的回收再利用意識。」

來源:北京晚報

記者:吳楠 文並攝

流程編輯:吳越

相關焦點

  • 朝陽八裡莊街道變廢為寶 廢舊自行車焊成藝術護欄
    老舊小區「促提升」再出新招,北京晨報記者從朝陽區八裡莊街道了解到,街道通過置換生活用品回收了300多輛廢舊自行車,焊接成具有藝術範兒的綠地護欄(右圖)。在京棉新城北區,剛剛安裝好的護欄一亮相,就引起了附近居民的圍觀。長度100多米的護欄由車架、飛輪等各種自行車零件焊接而成,零件上噴著五顏六色的彩漆,頗具藝術範兒。
  • 朝陽區八裡莊街道:廢舊自行車變藝術護欄
    社區的樓道中、角落裡,總堆放著一輛輛破舊的自行車。把它們收集起來,通過火拆、改裝、噴漆,打造成一個個頗有藝術範兒的護欄。這是朝陽區八裡莊街道提升社區環境的新嘗試。近日,北京青年報記者來到十裡堡東裡128號樓,樓下的一片三角形綠地上工人們正焊接護欄。
  • 北京市朝陽區300輛廢舊自行車變身「藝術護欄」
    法制晚報·看法新聞(記者 蒲長廷)近日,北京市朝陽區八裡莊東裡12號樓下,工作人員剛剛將新的護欄安好,引起了附近居民的圍觀。走進一看,這段長度為100餘米的護欄是由大小不同的自行車焊接而成。往遠了瞧,每輛自行車都塗有不同顏色,居民笑稱「有藝術範」,圍欄是用近300輛廢舊自行車焊接的。
  • 北京十大著名胡同,沒去過胡同和沒呆過北京一樣!
    當年住在北城一帶的旗人大都有抽菸的嗜好,北京城裡的菸葉行業因此而發展起來。抽菸講究用菸袋,住在斜街上的人家看準了行情一戶挨一戶地開起了菸袋鋪。日子久了,「打魚廳斜街」和「鼓樓斜街」漸漸聽不到了,「菸袋斜街」卻是越叫越響。東頭入口像菸袋嘴兒,西頭入口折向南邊,通往銀錠橋,看上去活象菸袋鍋兒。
  • 北京胡同|①燈草胡同:孟小冬與梅蘭芳的曾住地
    帶您逛北京胡同作為有800年建都史的北京城,除了有金碧輝煌的皇家宮殿和精美絕倫的皇家園林,更有接地氣兒的胡同院落,那些曾經遍布京城的大小胡同是這個城市的毛細血管,更能體現出北京的真實面目,走在胡同中老百姓日常生活的煙火氣撲面而來,如果您想真正了解北京
  • 北京的胡同和胡同裡的北京人...懷念!
    聊聊那些年在胡同裡發生過的事!,在清末廢兩改之前,北京全城的錢莊,糧店和各大商業商號每天早晨都要到錢市參加交易將銀兩換成制錢,或者反之。東交民巷西起天安門廣場東路,東至崇文門內大街,全長近3公裡,是老北京最長的一條胡同。東交民巷在舊中國時為使館區。
  • 《一輛自行車》:感受原汁原味的北京胡同
    想看到老北京胡同的舊貌嗎?想了解胡同裡真實的日常生活嗎?中國少年兒童新聞出版總社「九色鹿繪本館」又添新成員,從小生活在北京胡同裡的畫家於大武最新力作《一輛自行車》近日出版,他用記憶和筆墨,講述了童年在胡同裡騎自行車的故事,讓你看到原汁原味的北京胡同。上個世紀50年代,男孩「我」還住在安定門內的一條胡同裡。那時候北京的自行車很少見,而且都是大大的二八自行車。
  • 汪曾祺:胡同裡的北京人,真有你的!
    北京人留戀的是胡同的拐彎抹角;想念的是胡同裡熟悉的飯香。別再和我們說哪些店土,哪些是網紅哪裡應該有個咖啡館兒了...來這裡告訴您,北京的胡同有什麼...北京的胡同,離不開哪些「人情味兒」熱鬧的大雜院,一個大雜院裡住著十幾戶人家,大家相處的如同一家人,遠親不如近鄰就是這麼個禮兒。報箱兒每個院兒的大門上都有一個,訂份《北京晚報》是北京人的習慣。
  • 西城廣內街道感化胡同、長椿苑等小區居民:老牆根菜場啥時能重開
    「原來說4個月就整好,現在兩年多了還沒動靜。」「吃個早餐、買個菜很不方便。大市場啥時能開啊?」最近,家住西城區廣安門內街道感化胡同、長椿苑等小區多名居民致電本報,反映位於家門口的天和早市、老牆根菜市場因升級改造閉市,現已逾期兩年仍未開張,呼籲菜市場儘快完成改造開張,緩解居民買菜難。記者到老牆根菜市場調查。
  • 盤點老北京胡同文化裡的六大最具特色的胡同
    北京胡同裡弄的這種地方特色,大部分形成於元、明、清三個朝代,是了解北京傳統文化和風土人情的最好去處。目前,北京胡同遊主要有南北兩條線路。南線集中在前門附近,北線集中在什剎海一帶。遊胡同的最好兩種方式一是人力車,二是自行車。
  • 八裡莊居民「眾籌」建起生態園
    最近,朝陽八裡莊的慈一居小區建起了一座生態園。園子裡,居民的廢棄自行車、馬桶、雨靴、輪胎等物件變成藝術品,既美化環境,又清理了堆物堆料。走進細瞧,不少居民家中的廢棄物都有了新用途。帶橫梁的28自行車立在入口處,車筐成了「花盆」,裡頭的小花草長得蓬蓬勃勃,腳蹬和後座被改造成了花園指引牌。順著石頭小路往裡走,廢舊雨靴、花生油桶,甚至是裝修時廢棄的馬桶和洗手盆,都成了花盆。生態園中還有一張石桌、幾方石凳,也是利用居民家中剩餘的建材拼接成的。
  • 拆除最後12公裡廢舊鐵軌 八裡莊片區將破繭重生(組圖)
    (原標題:拆除最後12公裡廢舊鐵軌 八裡莊片區將破繭重生(組圖))
  • 東斜街,胡同裡的「邪門歪道」
    這條金水河自和義門(西直門)南水關進城,過甘石橋分為南北兩支,北支沿著如今的東斜街向東北流,南支則是沿著靈境胡同一直向東。而西斜街則是金水河分支之前的一段。午後,走進胡同裡,人影稀疏,樹影婆娑。騎板車的大哥進了小院,困頓的小商店老闆在門口藤椅上打盹兒,賣主食的大姐在灶臺前忙碌,25號的囊坑烤肉烤肉店門口貼著正在休息……胡同裡處處都是生活的氣息。
  • 八裡莊東裡小區9號院地面塌陷,貨車一頭扎入坑中,事發時並未超載
    今晨6時許,朝陽區八裡莊東裡小區9號院地面突發塌陷事故,導致一輛廂式貨車車頭陷入地下。記者在現場看到,一輛廂式貨車頭朝下陷入坑中,現場已經拉起警戒線。司機已從貨車駕駛室的車窗中爬出,並未受傷。當時車窗戶開著,我就立馬爬出來了,沒受傷。」張師傅說。記者從居委會王姓工作人員處獲悉,此次意外事故是居民先發現的,當時聽到了巨大的響動。居委會、街道第一時間做出反應,聯繫了產權單位,同時通知路政等相關部門協助處理事件。地面塌陷影響了部分小區居民生活供水。
  • 北京藏龍臥虎的一條胡同
    當時,夫婦二人都是外交界的重要人物,但在這個院子裡,更多的是兩人的日常生活,與長久陪伴。章含之所著《跨過厚厚的大紅門》一書,記錄了她在史家胡同51號的許多鮮為人知的故事,將她對史家胡同51號深深眷戀的感情融化在字裡行間裡,感人至深。
  • 北京胡同裡的秘密
    胡同,也叫「裡弄(lòng)」「巷弄」「巷」,是指城鎮或鄉村裡主要街道之間的、比較小的街道,一直通向居民區的內部。它是溝通當地交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根據道路通達情況,胡同分為死胡同和活胡同。前者只有一個開口,末端深入居民區,並且在其內部中斷;而後者則溝通兩條或者更多的主幹街道。
  • 北京胡同影像 留下胡同深處的故事
    每一條北京胡同都是一本內容豐富的故事書,細細讀來可以了解到北京歷史的面貌。這些歷經700多年的老胡同,有些成為熱門的旅遊勝地,有的破敗不堪,面臨消失危機,但無論如何都是攝影師的心頭好。13號、15號,循郡王名永璋,是乾隆皇帝第三子,死後追封循郡王爵。
  • 北京多個小區拆除私搭亂建 八裡莊東裡街道啟動消防隱患大排查
    本報記者深入到最近曾失火的海澱區天秀花園荷塘月舍、朝陽區八裡莊東裡、東城區廣渠家園等小區,以及到天秀花園古月園、西城區椿樹園等小區探訪,發現消防安全隱患仍大量存在。12月14日,本報以《消防設施癱瘓隱患重重》為題,對這些消防設施癱瘓、消防隱患重重等問題進行報導,朝陽區八裡莊街道辦事處及時啟動了消防安全隱患的大排查、大整治。
  • 小區裡廢舊自行車怎麼清理?這裡的居民能用它換生活用品
    廢舊的自行車和三輪車,佔地又不美觀,成了居民心中的一件煩心事兒。今天,玉橋街道玉橋東裡南社區以黨建為引領,開啟以舊換物活動,鼓勵居民用手中的廢棄自行車來兌換生活用品。玉橋街道辦事處副主任薛美麗告訴記者,小區裡的「殭屍車」越來越多,佔了很多空間,導致居民日常使用的自行車都快沒地方放了。之前街道治理過好幾輪,也貼過告示請居民自行清理,但清理了一批又反彈一批,效果始終不明顯,居民們意見很大,成了大伙兒的一件煩心事兒。「很多居民的車不用了也不捨得扔,還當『寶貝』留著,也不讓我們清理,佔領了很多空間。」
  • 騎單車穿越北京胡同,不走一圈太可惜了!
    當交通擁堵、汽車尾氣、無處停車越來越影響我們開車出行的便利和心情時,自行車,這個曾經一度落伍的交通工具,在「低碳生活」呼聲日高的當下,華麗一轉身,再次成了出行和休閒的寵兒。在北京,胡同不僅僅是這座城市的脈絡,它更是老北京生活的場所,是京城歷史文化發展演化的重要舞臺。趁著春暖花開,和小編一起騎單車串胡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