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方家胡同
北京方家胡同位於自古京城文化核心地帶,北臨國子監、孔廟地區,東有雍和宮創意產業園、保利劇院,南有著名的首都劇場,西有南鑼鼓巷文化街區、中戲、國家話劇院、鐘鼓樓,在豐厚文化積澱的沃土中,被傳統文化環抱。
循郡王府方家胡同13號、15號,循郡王名永璋,是乾隆皇帝第三子,死後追封循郡王爵。該府建築布局規整,現該府保存較好,為北京市重點保護文物。
地址:北京市東城區安內大街方家胡同
二、五道營胡同
五道營胡同是安定門內大街路東從北往南數的第一條胡同,胡同自西向東溝通安定門內大街和雍和宮大街。(朋友去雍和宮上香,逛地壇公園時順便可以看看)據傳,明代此地為駐紮守城軍隊的營房,稱「武德衛營」,清代改稱「五道營」,1965年整頓地名時又改稱為「五道營胡同」,這可是原汁原味的老北京胡同。
就在七八年前,一位英國人攜妻子第一個把餐吧開進了五道營胡同,名叫「葡萄院兒」,從此這裡進進出出的國際友人絡繹不絕,後來又有希臘人開了「朋坐西廚堂」餐廳,其後又有其他外國人開了不少咖啡廳酒吧吸引了大批的中外食客;不少國人看到商機,也紛紛開店,除了吃的還開了中外稀奇古怪的小商品商店,使這裡一下子聞名京城。說到根兒還是外國人喜歡老北京的胡同風情,讓五道營在短短的幾年內聚起人氣兒,使這裡成為即北京什剎海、菸袋斜街、南鑼鼓巷以後又一條文化示範胡同。
地址:北京市東城區北部,安定門立交橋東側
三、海柏胡同
在北京,除了充滿生活氣息的老胡同,也有像這樣的胡同廢墟。海柏胡同位於北京市宣武區東北部,東起北極巷,西至西茶食胡同,因有遼金時海波寺得名。古剎海波寺久廢。明時胡同稱海波寺街。清時稱海北寺街,民國時沿用,1965年改今名。清代著名文學家朱彝尊,字錫鬯(chàng),號竹坨(cha),曾居住此巷的順德會館。院內有古藤,朱彝尊d的書房即稱古藤書屋。今古藤書屋尚在,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海柏胡同有廣西穎州、灃州、潮州、順德等會館,均存,然面目皆非。
地址:北京市宣武區東北部,東起北極巷,西至西茶食胡同
四、校場口胡同
校場口胡同位於西城區西北部。東起宣武門外大街,西至老牆根街。因軍隊演武、操練得名。明代有將軍教場一二三四五條胡同地名 。清鑲藍旗駐宣武門內,營房設槐柏樹街西側。清時,各旗均在所在門外設教場、演武廳、熟練騎射、操練技務。此處的校場口當是校場的出入之地。後成街,教與校通用,1965年定今名。
大約在光緒末年,廢八股,廢舊式弓箭比試及科舉制度,校場遂廢。此地逐漸成了居民住宅區。
地址:位於西城區,東起宣武門外大街,西至老牆根街
五、東交民巷
東交民巷誕生於13世紀末馬可·波羅訪華的那個時期,在這裡要注意文明攝影,不讓拍的地方最好不要隨便舉起相機。可以與當地居民簡單溝通,能了解到不同建築的許多歷史故事。當時,江南的糧食通過大運河運抵元大都,就在這裡卸放,這條小巷就是漕運地,由於當時這條胡同有元代控制漕運米糧進京稅務所和海關,因而成為南糧北運咽喉要地,所以而得名江米巷。在舊中國時為使館區,是北京市東城區的一條胡同。
主要景點:
東交民巷天主堂,又名聖彌厄爾教堂、法國教堂,位於北京市東城區東交民巷甲13號,是一座建於1901年的兩層哥德式建築。東交民巷天主堂以其正門上方精美的天使造像而聞名。
地址:西起天安門廣場東路,東至崇文門內大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