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臺灣如何將生意做成文化!

2021-02-22 志起未來商學院

在上海世博會後期,遊人與工作者都已略顯疲態,唯有臺灣館逆市而上,很小的一座袖珍展館引來絡繹不絕的遊客,好評如潮。來訪者的一致評價是「驚奇」、「驚喜」、「精緻」。喝罷展館送上的高山茶,把小杯子立在手心上,你都會驚喜地發現它居然是一盞小小的天燈。

是什麼令臺灣館如此火暴?答案唯有一個——創意。臺灣市場小,競爭非常殘酷,尤其是文化工作者,這促使越來越多的工作者為了創造產品的價值,用說故事的方式賣米、賣禮物,並把創意融入與生活關聯的儘可能多的企業。種種共性與特殊性,或能給中國大陸蓄勢待發的文創產業以一定啟發。

臺灣文創業的前世今生

輿論一般認為:臺灣的社會環境開放而自由,而經歷過「文革」的大陸相對僵化。其實,臺灣也曾經歷威權時代。上世紀五六十年代,臺灣的小孩子被集體主義所束縛。已故作家三毛曾撰文回顧,小學時代曾被老師問及理想,她回答想做一個拾荒人,結果被老師痛斥「沒有人生目標」,後來在作文裡把理想改成想當醫生才令老師讚賞。

禁錮的環境往往造就奇才。當今臺灣文化藝術界的主流大家,大多是不為那個時代所認可的人。玩轉相聲和舞臺劇的賴聲川,當年的至愛其實是美術,但是當他在聯考中發現所有考生創作的國畫都如出一轍時,他開始覺得落榜也不是什麼壞事。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正是這些主流藝術家們中壯年的鼎盛時期。他們在這一時期的藝術創作開始藉助迅猛發展的科技和日益開放的社會氛圍大放異彩,為臺灣文化創意的產業化之路奠定了根基。

臺灣文化創意產業是什麼?早前,臺灣並未作出明確的定義和統計。因此,在相關發展計劃中,根據臺灣經濟研究院分類的稅務行業而定出的「文化、運動與休閒服務業」,包含出版、電影及錄像帶、手工藝品、古物、古董買賣、廣播電視甚至文化觀光、婚紗攝影等16類,每一類都吸引著臺灣本地、亞洲乃至世界的目光。

北京方家胡同的一家臺灣生活品小店裡,各式各樣的小玩意像是一道道謎語,主要設計者、來自臺灣的女孩孫淑玲介紹每一件東西都會讓大家「猜猜看這是什麼」。盒子裡放著一對青銅色犀牛頭造型的陶土小製品,大家猜:「是擺飾吧?」「不對。」孫淑玲拿起一個翻轉過來,原來是一個茶杯,「喝完茶,杯子帶著餘溫,還可以拿來按摩脖子,而且『犀牛翻轉』蘊涵一個意思——扭轉乾坤。這樣的杯子口彩好,是很好的禮品。同樣大小的普通陶土杯只能賣到幾塊錢,而這樣的杯子能賣到380元。」

臺灣很多設計師整天創意產品時,都在尋找跟人精神上的一點勾連,讓人在使用產品時能觸動內心。現在是個物質充沛的時代,但是物質不能讓內心滿溢。創意產品的作用就是讓心滿一點、再滿一點。

文化、科技與藝術的結合,讓小小的臺灣變得精彩多元。臺灣的企業98%是中小企業,它們因為創意充滿活力。

把生意做成文化

很多人提及文創產業的時候,往往認為創意跟特定的產業有關,比如電影、演藝、出版等。但其實,創意是跟所有產業的結合。那麼,如何用「文化」蘊生「創意」,繼而創造出「產業」,而且是創造出比「半導體」和「製造代工」更有魅力的產業,始終是臺灣文化創意產業政策中的一片疑雲。但是,這個疑問在不斷的探索中得到了答案。創意,對很多臺灣業者來說,是千萬臺幣的生意,更是文化與生活的傳承。

臺灣花蓮七星潭社區的七星柴魚博物館,是一個成功轉型的創意生活產業企業。在日本殖民統治時期,受日本飲食文化影響,柴魚產業在當地風靡一時,柴魚食品大量出口到日本。隨著日本殖民統治結束,柴魚產業逐漸走向沒落,柴魚工廠面臨倒閉。但如何使日趨完善、精湛的制魚技藝繼承保存下去?如何使花蓮在產業特色上保持島內獨有的特性?

於是,他們將原來的柴魚工廠打造成以捕魚、制魚技術為核心的,以動態演示、現場實景勘察、靜態展示、專業解說員服務、趣味活動、商品販賣為衍生服務環節的多功能博物館。整個建築物保留了工廠原貌。位於地下一層的烤魚工廠車間原樣保留,參觀遊覽者可以對當年的製作實景一覽無餘,身臨其境。二樓、三樓為人們提供臺灣東海岸漁業生態環境介紹、魚類品種及活動介紹、當年捕魚的技術、器具及零件介紹。整個過程下來,觀者對花蓮的地域文化、柴魚文化有了「深度體驗」,原有的柴魚製作工廠變成了一個可結合旅遊觀光的多元複合經營產業,煥發出新的市場活力。

臺灣創意生活產業的興起與創立,是隨著臺灣地方經濟發展、文化生活打造活動應運而生,與社區整體營造計劃緊密聯繫。近幾年,當地人越來越知道品位創造產品的價值,他們不再跟其他人比價格,而希望比的是品位。

大陸向臺灣學什麼

在大陸很多地方,常常可以看到地方政府在瘋狂發展文化園區。但在臺灣,不發展這種集聚區的理由是臺灣土地非常貴,沒有政府的資金或者預算發展創業集聚區。臺灣採取了另外的一種方式——來自於街區。跟倫敦、紐約、巴黎一樣,臺灣創意最精彩的城市都是街區非常精彩的城市。

臺灣的製造業、電子產業之所以非常強,是因為那裡有非常完整的產業創新系統。對於學生的產業創新系統,他們有創新的輔導,還有更高級的輔導目標,就是創造所謂的重要的競爭優勢,大陸所沒有的東西他們一定要創造出來。這就是產業輔導系統,在臺灣正在被積極地推動。

開放的環境也是臺灣所特有的。當地人很喜歡把各式各樣的創意引到臺灣,比如奔牛節,讓畫家在牛身上創作,創作出各式各樣的牛,放在各個地點上。這本來是國外的想法,臺灣可以吸收這樣的觀念,讓它在臺灣發生。這種開放性不一定跟市場、貨幣有關,但對創意工作者來說,這是非常重要的,因為這些所謂的活動,就是讓創意人才有很好的舞臺。臺灣做到了這一點。

本文由北京志起未來營銷諮詢集團發布。轉載請標明出處!

點擊文章左下方的「閱讀原文」,即可進入志起未來微店,李老師親筆籤名著作任您選購喲!

相關焦點

  • 學習臺灣:把生意做成文化
    因此,在相關發展計劃中,根據臺灣經濟研究院分類的稅務行業而定出的「文化、運動與休閒服務業」,包含出版、電影及錄像帶、手工藝品、古物、古董買賣、廣播電視甚至文化觀光、婚紗攝影等16類,每一類都吸引著臺灣本地、亞洲乃至世界的目光。北京方家胡同的一家臺灣生活品小店裡,各式各樣的小玩意像是一道道謎語,主要設計者、來自臺灣的女孩孫淑玲介紹每一件東西都會叫記者「猜猜看這是什麼」。
  • 「朕知道了」膠帶兩岸爆紅 臺灣把生意做成文化
    創意紙膠帶「朕知道了」兩岸爆紅   臺灣把生意做成了文化  臺北故宮日前推出的創意紙膠帶「朕知道了」,最近在海峽兩岸爆紅,簡單四字霸氣十足讓許多民眾掀起收藏熱。作品兩次推出,瞬間被搶購一空,臺灣的文創產品再次引起人們的關注。
  • 臺灣創意產業的創業故事:把生意做成文化
    臺灣創意產業的創業故事:把生意做成文化  把生意做成文化  如何用「文化」蘊生「創意」,繼而創造出「產業」,而且是創造出比「半導體」和「製造代工」更有魅力的產業,始終是臺灣「文化創意產業」政策中的一片疑雲
  • 騰訊是如何將一隻「企鵝公仔」做成IP生意的?
    (原標題:騰訊是如何將一隻「企鵝公仔」做成IP生意的?)如果說中國的移動網際網路公司中有哪家能夠將自己的吉祥物玩偶做成一門生意的,騰訊肯定是第一個。因為你肯定見過不止一個版本的以QQ企鵝形象為設計靈感的玩具產品或表情包,並且它還是有價出售的。
  • 臺灣島內「工廠裡的博物館」 將產業做成文化
    位於南投縣水裡鄉頂崁村的水裡蛇窯是臺灣現有最古老、最具傳統代表性的柴燒窯。其創辦者南投制陶師傅林江松,鑑於作為木材集散地的水裡燃料豐富且陶土質佳,頗適合制陶,便於一九二七年砌築窯爐生產陶器至今。接掌蛇窯第三代掌門人時,正逢此行業面臨淘汰之階段,於是期許自己不讓臺灣最古老的蛇窯在這一代消失,極力思索其生存之道,最後決定讓蛇窯扮演文化教育的角色。  臺灣南投縣埔裡鎮鐵山路的廣興紙寮,與水裡蛇窯一樣,當該產業在當地由盛轉衰後,選擇了兼顧文化作為本廠長期生存的新契機。一九九五年廣興紙寮毅然轉型,將手工造紙與旅遊觀光、造紙文化、造紙教育相結合,使遊客能夠在觀光的同時參與其中。
  • 臺灣「桐花祭」如何將一朵花做成價值百億?
    臺灣桐花祭,將不知名的桐花資源,結合文化背景開創了一片藍海,創造的產值已經超過800億新臺幣。一朵朵初看其貌不揚的油桐花,如何在十多年的時間裡成為萬千遊客的寵兒?今天地道農旅地道君帶你走進臺灣桐花祭,看她是怎麼一步一步走向成功的?又有哪些成功經驗可以借鑑?
  • 如何把一份小炒飯做成連鎖大生意?
    由於家庭親族都做餐飲生意,劉飛從小對餐飲行業就非常喜歡。他認為,炒飯這個品類在餐飲市場有很大的品牌機會。炒飯是主食,在中國歷史非常悠久,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受眾面非常廣;炒飯操作簡單,出餐快,還可任意搭配;同時,炒飯便於打包配送,稍長時間的運輸後,口味口感也不會受太多影響;還有一點很重要,目前炒飯品類在全國範圍內尚未出現有明顯競爭力或規模化的品牌,市場幾乎空白,發展潛力巨大。
  • 如何將「看不起」的小生意做成新賽道:美桐一號首創「共享式」私人...
    美桐一號總部院子時空隧道入口木牌「服務」,在很多老一輩的人心目當中,是一個不入眼的生意,曾經和買菜、快餐、打的一起被評為「最小的生意」。就是這樣的一個「看不起」的小生意,來自松山湖的美桐一號卻將它做成了一個新賽道。  創業家邀請美桐一號創始人島主來分享,她是如何通過一年時間將一門「看不起」的小生意,做成新賽道大行業的。
  • 把生意做成文化,把體驗做到極致!
    看更多文化旅遊 如何用「文化」蘊生「創意」,繼而創造出「產業」,在這方面,薰衣草森林做得非常傑出。創意,對他們來說,是一門6億臺幣的生意,更是文化與生活的傳承。 手工作坊裡的價目表,把一個個賺錢的項目說成是一個夢想的實驗室,生意成了一種文化,成了一門藝術。
  • 線上分享會 | 從臺灣經驗看如何發展在地文化品牌
    對於來訪臺灣的旅客而言,人手一盒鳳梨酥或許就是臺灣的印象,這方寸之間的樸實酸甜造就了臺灣鳳梨酥年產值近200億的都市傳說,也帶給了每年1000萬臺灣旅客味蕾中長時間彌留記憶深處的臺灣味。做品牌和做生意很不一樣,品牌是很有想像空間和故事性的,臺灣在過去二十年中,陸續發展出很多從本土出發,帶有當地文化風味的品牌,這些品牌立足臺灣,放眼國際,例如前面所提到被譽為臺灣鳳梨酥中的愛馬仕——微熱山丘,在品牌開始時,如何挖掘本土文化屬性,建立品牌基礎,制定品牌策略?如何形成差異化,打開銷路和建立品牌形象?
  • 臺灣林百貨考察-項目做成旅遊景點 活動做成文化盛事
    除臺北外,臺灣其他城市街鋪晚上生意均較為冷清,晚上過了20:00,街上就很少見客流了。晚上冷清的臺南街頭(向左滑動圖片可查看更多圖片)臺灣的大部分城市均有夜市傳統,主幹道上雖然冷落稀疏,小街小巷中的夜市反倒是人聲鼎沸。在去林百貨的路上,經過一個小夜市,在夜市和主幹道之間見縫插針的設置了一個叫比漾廣場的貨櫃小市集。
  • 臺灣的民宿,如果原汁原味搬到大陸,生意會好嗎?
    然後惡狠狠地說:不爭氣的東西,你看看人家臺灣民宿,那才是民宿。我想到一個有趣的問題:很多人豔羨的臺灣民宿,如果原汁原味地搬到大陸,生意會怎麼樣?你猜!臺灣民宿好不好?當然好。主人情懷、文化融入、體驗設計……都展現得淋漓盡致。但臺灣的民宿如果搬到大陸,生意會好嗎?
  • 「待用文化」聽說過嗎?這家香港老牌酒樓把好事做成了好生意
    今年,和「第五屆中國新生代企業家組織暨中國新生代企業家調研」一同推進的「商業向善 · 演講大賽」,這些優秀的年輕一代企業家將親身講述自己的商業理想和商業實踐,讓我們感受到他們的豐富內在,讓商業向善的力量被更多人感受到。 社會責任投資做得好的企業,給予投資者的回報會比較高,而且越來越多人相信,為社會做好事是一門好的生意。
  • 訪學丨臺灣商業是如何利用「文化」突圍的?——我們看臺灣(一)
    此次訪學同學們還赴誠品書店(臺灣的文化名片)、臺灣國光劇團(臺灣目前唯一的公立京劇團)、臺北國際醫旅(首創臺灣醫療新模式-體驗經濟)、臺灣奧美整合行銷傳播集團(中國最大的整合行銷傳播集團)、羅門哈斯亞太研磨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等知名企業實地參觀學習。
  • 「朕」來洛陽了,臺灣霓光創意走進洛陽恒生科技園!
    除了出門就要買點東西的旅遊心態,還有就是,這些東西真的不同,不同在於有故事,有文化,有氣氛,賣家賣給你的不僅僅是一件T恤、一個布包,而是加了點驚喜、加了點新奇、加了點你認為很高級的東西。這些東西就是文化,當產品融入了文化,這件產品就成了文創品。  臺灣,真的很擅長把生意做成文化。
  • 林百貨-項目做成旅遊景點 活動做成文化盛事
    除臺北外,臺灣其他城市街鋪晚上生意均較為冷清,晚上過了20:00,街上就很少見客流了。晚上冷清的臺南街頭(向左滑動圖片可查看更多圖片)臺灣的大部分城市均有夜市傳統,主幹道上雖然冷落稀疏,小街小巷中的夜市反倒是人聲鼎沸。
  • 創業做生意,如何發現賺錢的方向和商機?看完這個故事,恍然大悟
    創業做生意,如何發現賺錢的方向和商機?看完「康師傅」的這個故事,恍然大悟。「康師傅」是眾所周知的方便麵品牌,但他創始人並不姓康,而是臺灣頂新集團的魏應行。那麼,魏應行最初是如何選擇做方便麵的生意呢?是如何發現其中的賺錢商機的呢?魏應行早在1988年,就開始到大陸創業,先後推出「清香食用油」、「康萊蛋酥卷」和另外一種蓖麻油產品,並依靠雄厚的資金實力大做電視廣告,然而,廣告雖然做得聲勢浩大,也給人留下了印象,但因為當時大陸大多數人的消費水平還只是剛剛過了溫飽階段,所以,這些略顯「高級」的產品並沒有贏得市場,產品紛紛陷入滯銷,最後均以失敗而告終。
  • 在臺灣感受文化創意之美
    太極影音董事長黃寶雲女士介紹說,這是他們製作的裸眼3D故宮藏畫動畫片,臺北故宮還授權該公司將一些字畫製成高仿真作品出售。把文化做成生意很聰明,把生意做成文化更是技高一籌。擁恆文創園區是一座山,在這塊53公頃的文化園區中,有五星級酒店、頗具觀賞性的士兵持槍表演,半山腰上由10萬個小風車插成的「巨大黃鴨」在微風中漾成一片黃色波浪。如果不說,誰能想到這竟是一處墓園!
  • 越南街邊小吃,大媽把雞蛋餅做成「花」,3元一個,生意火到爆
    越南街邊小吃,大媽把雞蛋餅做成「花」,3元一個,生意火到爆因為地域和氣候的不同,每個地區的飲食有很大差異,各個國家都有獨特的飲食文化,有豐富多彩的特色美食。隨著全球化的發展,各國在很多方面都有了深刻的交流,無論是文化經濟還是美食。越來越多的外國人來到中國,體驗我們的傳統文化,並且被中國美食深深吸引,而中國人也喜歡去外國旅行,享受美食美景。相信很多朋友去過越南吧,不知道大家對越南的美食有沒有了解呢?
  • 看臺灣經典小鎮,如何打造文旅IP
    究其來源,原來是百年前的山民,將墾殖收穫集中在此地販售,所以這裡才叫做集集。在集集小鎮,火車也變成一種文化,奔馳近九十年的臺鐵支線集集線小火車,不但是集集小鎮最珍貴的活古蹟,也是全臺發展觀光火車的成功範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