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世博會後期,遊人與工作者都已略顯疲態,唯有臺灣館逆市而上,很小的一座袖珍展館引來絡繹不絕的遊客,好評如潮。來訪者的一致評價是「驚奇」、「驚喜」、「精緻」。喝罷展館送上的高山茶,把小杯子立在手心上,你都會驚喜地發現它居然是一盞小小的天燈。
是什麼令臺灣館如此火暴?答案唯有一個——創意。臺灣市場小,競爭非常殘酷,尤其是文化工作者,這促使越來越多的工作者為了創造產品的價值,用說故事的方式賣米、賣禮物,並把創意融入與生活關聯的儘可能多的企業。種種共性與特殊性,或能給中國大陸蓄勢待發的文創產業以一定啟發。
臺灣文創業的前世今生
輿論一般認為:臺灣的社會環境開放而自由,而經歷過「文革」的大陸相對僵化。其實,臺灣也曾經歷威權時代。上世紀五六十年代,臺灣的小孩子被集體主義所束縛。已故作家三毛曾撰文回顧,小學時代曾被老師問及理想,她回答想做一個拾荒人,結果被老師痛斥「沒有人生目標」,後來在作文裡把理想改成想當醫生才令老師讚賞。
禁錮的環境往往造就奇才。當今臺灣文化藝術界的主流大家,大多是不為那個時代所認可的人。玩轉相聲和舞臺劇的賴聲川,當年的至愛其實是美術,但是當他在聯考中發現所有考生創作的國畫都如出一轍時,他開始覺得落榜也不是什麼壞事。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正是這些主流藝術家們中壯年的鼎盛時期。他們在這一時期的藝術創作開始藉助迅猛發展的科技和日益開放的社會氛圍大放異彩,為臺灣文化創意的產業化之路奠定了根基。
臺灣文化創意產業是什麼?早前,臺灣並未作出明確的定義和統計。因此,在相關發展計劃中,根據臺灣經濟研究院分類的稅務行業而定出的「文化、運動與休閒服務業」,包含出版、電影及錄像帶、手工藝品、古物、古董買賣、廣播電視甚至文化觀光、婚紗攝影等16類,每一類都吸引著臺灣本地、亞洲乃至世界的目光。
北京方家胡同的一家臺灣生活品小店裡,各式各樣的小玩意像是一道道謎語,主要設計者、來自臺灣的女孩孫淑玲介紹每一件東西都會讓大家「猜猜看這是什麼」。盒子裡放著一對青銅色犀牛頭造型的陶土小製品,大家猜:「是擺飾吧?」「不對。」孫淑玲拿起一個翻轉過來,原來是一個茶杯,「喝完茶,杯子帶著餘溫,還可以拿來按摩脖子,而且『犀牛翻轉』蘊涵一個意思——扭轉乾坤。這樣的杯子口彩好,是很好的禮品。同樣大小的普通陶土杯只能賣到幾塊錢,而這樣的杯子能賣到380元。」
臺灣很多設計師整天創意產品時,都在尋找跟人精神上的一點勾連,讓人在使用產品時能觸動內心。現在是個物質充沛的時代,但是物質不能讓內心滿溢。創意產品的作用就是讓心滿一點、再滿一點。
文化、科技與藝術的結合,讓小小的臺灣變得精彩多元。臺灣的企業98%是中小企業,它們因為創意充滿活力。
把生意做成文化
很多人提及文創產業的時候,往往認為創意跟特定的產業有關,比如電影、演藝、出版等。但其實,創意是跟所有產業的結合。那麼,如何用「文化」蘊生「創意」,繼而創造出「產業」,而且是創造出比「半導體」和「製造代工」更有魅力的產業,始終是臺灣文化創意產業政策中的一片疑雲。但是,這個疑問在不斷的探索中得到了答案。創意,對很多臺灣業者來說,是千萬臺幣的生意,更是文化與生活的傳承。
臺灣花蓮七星潭社區的七星柴魚博物館,是一個成功轉型的創意生活產業企業。在日本殖民統治時期,受日本飲食文化影響,柴魚產業在當地風靡一時,柴魚食品大量出口到日本。隨著日本殖民統治結束,柴魚產業逐漸走向沒落,柴魚工廠面臨倒閉。但如何使日趨完善、精湛的制魚技藝繼承保存下去?如何使花蓮在產業特色上保持島內獨有的特性?
於是,他們將原來的柴魚工廠打造成以捕魚、制魚技術為核心的,以動態演示、現場實景勘察、靜態展示、專業解說員服務、趣味活動、商品販賣為衍生服務環節的多功能博物館。整個建築物保留了工廠原貌。位於地下一層的烤魚工廠車間原樣保留,參觀遊覽者可以對當年的製作實景一覽無餘,身臨其境。二樓、三樓為人們提供臺灣東海岸漁業生態環境介紹、魚類品種及活動介紹、當年捕魚的技術、器具及零件介紹。整個過程下來,觀者對花蓮的地域文化、柴魚文化有了「深度體驗」,原有的柴魚製作工廠變成了一個可結合旅遊觀光的多元複合經營產業,煥發出新的市場活力。
臺灣創意生活產業的興起與創立,是隨著臺灣地方經濟發展、文化生活打造活動應運而生,與社區整體營造計劃緊密聯繫。近幾年,當地人越來越知道品位創造產品的價值,他們不再跟其他人比價格,而希望比的是品位。
大陸向臺灣學什麼
在大陸很多地方,常常可以看到地方政府在瘋狂發展文化園區。但在臺灣,不發展這種集聚區的理由是臺灣土地非常貴,沒有政府的資金或者預算發展創業集聚區。臺灣採取了另外的一種方式——來自於街區。跟倫敦、紐約、巴黎一樣,臺灣創意最精彩的城市都是街區非常精彩的城市。
臺灣的製造業、電子產業之所以非常強,是因為那裡有非常完整的產業創新系統。對於學生的產業創新系統,他們有創新的輔導,還有更高級的輔導目標,就是創造所謂的重要的競爭優勢,大陸所沒有的東西他們一定要創造出來。這就是產業輔導系統,在臺灣正在被積極地推動。
開放的環境也是臺灣所特有的。當地人很喜歡把各式各樣的創意引到臺灣,比如奔牛節,讓畫家在牛身上創作,創作出各式各樣的牛,放在各個地點上。這本來是國外的想法,臺灣可以吸收這樣的觀念,讓它在臺灣發生。這種開放性不一定跟市場、貨幣有關,但對創意工作者來說,這是非常重要的,因為這些所謂的活動,就是讓創意人才有很好的舞臺。臺灣做到了這一點。
本文由北京志起未來營銷諮詢集團發布。轉載請標明出處!
點擊文章左下方的「閱讀原文」,即可進入志起未來微店,李老師親筆籤名著作任您選購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