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過新周刊的一篇文章——《槓精正在毀掉中國人的同理心》,深以為然。人沒有同理心有多可怕,看看槓精們的所為就知道了。
而一個孩子缺乏同理心,即使品學兼優,也會逐漸變得光芒黯淡,讓人望而卻步。
前些天看紀錄片《小孩的秘密生活》,其中有一幕印象非常深刻。一群孩子面臨一個「喝苦瓜汁」的挑戰(作為大人的我,心裡滿是拒絕),孩子們表現各異。輪到一個小女孩,喝著喝著哭了起來:「我害怕」,「太苦了」;一個男孩挺身而出:「我幫她」,看得君君心裡是如沐春風般的暖洋洋。
誰家不想有個「小棉襖」、「小暖男」?而這份感同身受的「貼心」,正是「同理心」使然。
同理心帶給孩子的財富,可能遠遠大於任何一項實際的單項能力,它讓一顆心靈自帶光芒,彌足珍貴。生活中,大人們總是關注孩子們的社交能力、挫折教育等方面的培養,卻往往忽略了這一點。
1
什麼是「同理心」?
同理心,是站在對方的角度感同身受,並把這種理解,傳達給對方的一種能力。這其中包含了3個方面的能力,缺一不可:
對別人的情緒感同身受;
知曉情緒背後的原因;
能夠採取合適的行為去安撫別人的情緒;
說起來挺簡單,但真正理解起來並不太容易,我們可以通過一個小短片來幫助理解。
想像一下,假如你是一隻小狐狸,傷心難過、情緒低落,就像陷入了一個黑洞,整個人在躲黑暗的角落瑟瑟發抖。
這時候,你是希望,有一個人也爬到井底,告訴你:「我明白你的感受了,我在這裡陪著你,你不是一個人了。」 還是希望,有一個人,站在高高的井口,對你喊:「天哪,你看起來好可憐啊!」一定是前者對不對?短片裡,那隻笨笨的大熊,就代表著同理心。
為什麼有時候我們發現孩子會抗拒媽媽的安撫?因為當他陷入負面情緒時,等待的是你跟他心靈上的連接,需要的是一顆被理解的同理心;而我們,只是像那隻麋鹿一樣在高處站著,希望孩子能趕快平靜下來。
2
同理心對孩子有多重要?
華盛頓大學醫學院的精神病學家斯坦利格林斯潘指出:一個孩子感知到的共情越多,就越善於社交,未來也會越幸福,他們也更容易養育具有同理心的下一代。相反,如果一個孩子從小缺乏同理心,就會在與人相處時受挫。在幼年時期的社交中,這些孩子也更容易被同齡人排斥在外。
紀錄片《小孩的神秘生活》中,王昱堯就是一個同理心爆棚的小哥哥。節目中有一期杜程一諾被老師選定做班長,但其他幾個小男孩都不服氣,一諾被團團圍住。
這時,王昱堯挺身而出,用他獨有的「獅吼功」保護了小妹妹。儘管什麼頭銜都沒有,卻能在這麼短的時間內得到大家的認可,是因為昱堯有著比同齡人更高的責任心和同理心,讓他更有人格魅力。
還有一個小女孩王美心,人如其名。在好朋友白曼可因為怕輸掉比賽表現出退怯時,美心選擇與她共進退;曼可傷心哭泣時,又是美心給予她最暖心的安慰。
試問這樣有同理心的孩子,有哪個小朋友不願意跟他們交朋友呢?
美國杜克大學和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曾經做過一項調查:研究人員花了20年的時間,跟蹤並記錄了超過750個孩子的成長過程,最終發現那些在幼兒時期就善於分享、更有同理心的孩子,長大後很多都從好學校畢業,並獲得了不錯的工作。
3
怎麼培養孩子的同理心?
不要小看一個孩子,其實他們在兩三歲時,就可以對難過、受傷的同伴表現出「同理心」;到了四歲,「同理心」更是得到了長足的發展,這對孩子提高社交能力、建立友誼都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作為家長,我們要怎麼培養孩子的同理心呢?
1)理解感受他人的情緒
講故事,是培養孩子同理心的一大法寶。故事的敘述,可以幫助孩子理解他人的感受,思考別人在遭遇困難或不幸的時候,我們可以做些什麼。
比如:在繪本《菲菲生氣了》中,當姐姐搶走菲菲的玩具,菲菲表現出來了一系列的情緒反應:「哼!菲菲可氣急了!」、「踢打」、「尖叫」、「悲傷地哭了一會兒」,這些情緒性詞語的運用,可以讓孩子能更好地理解情緒,體會小主人公菲菲的感受。
我們也可以引導孩子,去觀察情緒的不同的表現,比如「眉頭緊皺」、「呼吸急促」、「攥緊拳頭」等等。日程生活中,我們也可以鼓勵孩子描述他人的情緒:「看,那個小妹妹生氣了,正在哇哇大哭」,「小弟弟很喜歡玩兒滑板車,一路咯咯咯不停地笑」……
當孩子習慣描述他人的情緒,會收穫較好的同理心。這是因為當孩子去關注對方的表情,嘗試描述情緒時,他們的大腦會出現與對方相似的情緒腦波(這是大腦的鏡像神經元在起作用),繼而收穫對他人的同理心。
2)言傳身教,播撒善念
同理心是家庭環境和認知發展相互作用的產物。父母的同理心,往往是孩子同理心最好的保護,孩子可以感受到大人身上的「對他人換位思考」的能力,並且去模仿。
兒童心理學家Anthony Wolf指出:在嬰兒時期,如果父母表現出對孩子體貼入微,孩子通過觀察父母及親身體驗而學到了同理心。
所以,當孩子傷心、憤怒時,有大人的安慰和疏導;生病不舒服,能及時得到關心和照顧……這樣的家庭,更容易養育出同理心滿滿的孩子。
3)參與家務勞動
上文王昱堯的媽媽說,在家裡爸爸、媽媽、姥姥各有分工。有一點是從小到大就深入到孩子骨髓裡的,那就是責任感。掃地、擦地、擇菜……這些力所能及的家務勞動,王昱堯一直都在幫忙做。
讓孩子從小就參與到家務勞動中,會讓他意識到自己也是家庭的一份子,除了能增強孩子的責任心和成就感,也會體會到勞動的辛苦和不易。而這,也是一個培養同理心的好方法。
相信有了這樣的體驗和經歷,孩子們就能真的能夠讀懂「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的艱辛,明白一餐一飯來之不易,而不是覺得「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認為「洗碗是很低賤的事情」。
-END-
*註:圖片來源:攝圖網。本文中除標明來源的圖片,其餘均來自網絡公開渠道,不能識別其來源,如有版權爭議,請聯繫公號方。
贏在起點早教學園出品原創文章未經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