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四大石窟指的是甘肅莫高窟、山西雲岡石窟、洛陽龍門石窟、甘肅麥積山石窟。但少人意識到,四大石窟中,只有甘肅麥積山石窟的佛像是以泥塑為主的,而且麥積山石窟的絕大部分石窟都位於懸崖上,位置險峻,難以進入。麥積山因山形酷似麥垛而得名,意思就是麥垛山,是不是有些土氣?
許多人也不會意識到,也許四大石窟中最先消失的就是麥積山石窟。
麥積山位於甘肅省天水市麥積區,是小隴山中的一座孤峰,高142米,因山形酷似麥垛而得名。
麥積山石窟始鑿於十六國的後秦時期,現存有221座洞窟、10632身泥塑石雕、1300餘平方米壁畫。麥積山石窟的一個重要特徵是窟內佛像幾乎都是泥塑,據傳言是因為麥積山之石不宜精刻,麥積山石窟內大小佛像眾多,其中最高的佛像高約16米,最小的佛像僅十幾釐米。麥積山造像特點質樸、細膩,形象逼真。以其精美的泥塑藝術聞名世界,被譽為東方雕塑藝術陳列館。
01東方最大的泥彩塑藝術陳列館
在世界雕塑史上,只有我國盛行用泥塑製作成品造像,也可說是我國的獨創。這種塑造藝術,和前代的俑像雕塑有著傳統上的關係,難得的是未經過窯燒的泥塑像竟能保存1000多年而仍不朽壞,確屬難能可貴。
麥積山石窟與其它三大石窟相比,泥塑藝術特別突出。
第13窟,隋代,佛與菩薩,也稱東崖大佛。中間的釋迦牟尼高約17米,兩側的菩薩則高13米,懸立崖面,一副「觀照大千」的神態。中間扶膝而坐的釋迦牟尼表情莊嚴肅穆,兩旁的大勢至菩薩和觀世音菩薩面帶微笑,極其慈祥,似在喜悅地迎來送往賓客。面對佛像,我們無不感受到了他們的善意。
據說,當初這龕造像也是「藏身」於石窟之中,後來在唐代經歷地震,石窟被震塌,便成了「露天大佛」。如今所見,是南宋紹興年間(1145-1157年)重塑的佛像。
麥積山石窟,在後世所存的造像有上千,且由於壁畫遠比敦煌少,使塑像顯得更突出,為此,有人稱譽麥積山是「東方最大的泥彩塑藝術陳列館」。
02麥積山石窟的一個顯著特點是洞窟所處位置極其險峻
由於麥積山的石質柔軟不適合精細雕刻,歷代洞窟造像大多採用泥塑方式造像。但令人驚奇的是,麥積山石窟竟然開鑿在懸崖峭壁之上,洞窟「密如蜂房」,石窟間有棧道「凌空飛架」,層層相疊,其驚險陡峻為世罕見,形成一個宏偉壯觀的立體建築群。
洞窟大都開鑿在懸崖峭壁之上,洞窟之間全靠架設在崖面上的凌空棧道通達。遊人攀登著這些蜿蜒曲折的凌空棧道才能瀏覽洞窟,怎不令人驚心動魄?
古人曾稱讚這些工程:「峭壁之間,鐫石成佛,萬龕千窟。碎自人力,疑是神功。」
附近群眾中還流傳著「砍完南山柴,修起麥積崖」,「先有萬丈柴,後有麥積崖」的諺語。可見當時開鑿洞窟,修建棧道工程之艱巨、宏大。
在麥積山的洞窟間,為了方便遊覽修了別具一格的「崖閣」。在東崖泥塑大佛頭上15米高處的七佛閣,是中國典型的漢式崖閣建築,建在離地面50米以上的峭壁上,開鑿於公元6世紀中葉。麥積山石窟雖以泥塑為主,但也有一定數量的石雕和壁畫。麥積山石窟被列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新架和修復了1300多米的凌空棧道,使遊人能順利登臨所有洞窟。
七佛閣的東面是千佛廊,一共258尊佛像分兩層六排排列。上層四排從下面直接可以看到。下層兩排有加建了房簷的棧閣,遊客可參觀。
東西崖相連的部分東側是麥積山石窟最輝煌的上七佛閣,建於北周,又名散花樓。
中七佛閣。創作於北周,宋、明、清曾多次重修。是大型崖閣式建築,前有棧閣,後並列開七龕。
這些精美的藝術作品都遠在離地面幾十米以上的高空,如果沒有這些人工建築,那麼遊人就只好「望佛興嘆」了。
但說回來了,有專家斷言,與其它大型石窟相比,麥積山石窟之所以被盜相對較輕,或許就是因為它的位置險要吧!
大家對此有何見教呢?歡迎回復、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