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未都:世界各大博物館都靠中國文物撐著,不然沒幾個還能開下去

2020-12-25 問史能有幾多愁

我國作為碩果僅存的四大文明古國之一,其歷史文化的源遠流長最讓世界震驚。雖然朝代不斷更迭交替,可是其核心思想卻始終沒有動搖,並且孕育了大量凝聚著古人智慧的珍貴文物,隨著歷史的流逝傳承至今,這些古董文物印證著我國上下五千年的璀璨文明,更是各個朝代興盛哀榮的縮影。只可惜隨著近代戰亂頻頻,許多國寶級的珍貴文物被戰爭殃及,或是流失海外,或是化為灰燼。

圓明園十二銅首

很多博物館從事者都曾感嘆,如果世界各大博物館都去掉中國文物的話,那麼還能撐得下去的估計沒幾個,比如羅浮宮、大都會博物館、鮑爾博物館等,其中英國的大英博物館裡,它珍藏了中國上萬件文物,其中可稱為國寶級別的就有幾十件,有件驚豔世界的隋朝漢白玉佛像,就被當做「鎮館之寶」陳列在樓梯間處,任何正在上下樓的人眼球都會被它吸引。

隋代漢白玉佛像

這些文物的流失無非是兩個原因,一是戰爭期間被侵略者掠奪;二是文物販子利慾薰心走私。馬未都在某檔子節目談到了這一點,他頗為痛心疾首,隨後話鋒一轉,又表示出了一些欣慰,他告訴觀眾,我國文物保護意識已經在逐步提升,國家包括民眾都在有意識追回文物,國家通過談判交流,索回在戰爭期間被掠走的寶貝,而民眾則通過海外競拍的方式,將許多被倒賣到海外的國內珍寶拍回,讓我國流失海外的文物「回流」。

馬未都

在共同努力之下,其成效也顯而易見,已經有大量的文物得以重回祖國懷抱,但很多通過盜賣手段遺失在海外的寶貝,就很難再通過拍賣和交涉要回,畢竟人家從口袋掏了錢買回家珍藏的,願意還過來那是「情分」,不願意還我們也沒轍。馬未都舉了個例子,1976年的時候,龍華寺出土了一尊東魏時期的蟬冠菩薩像,由於年代比較久遠,菩薩像在土裡就已經斷成了三節,文物修復人員沒日沒夜的幹,才把菩薩像修復得恢復原樣。

蟬冠菩薩像

就是這麼一尊耗費了無數人心血的珍寶,卻在20多年後被人偷運到了英國市場,在這個流通渠道下,1995年時,日本的美秀博物館將菩薩像高價買走。由於這件寶貝是美秀博物館通過正規渠道購買的,所以我國沒辦法直接索要回來,但就此罷手也讓人不甘心,幸虧當時菩薩像出土時保存有它的影像資料。於是經過漫長的6年談判,雙方終於了一致,美秀博物館同意將菩薩像無償歸還,但還附帶了兩個條件。

一是歸還期限要延長到十年後,二是每隔五年菩薩像又得運回日本展出,馬未都表示,這兩個條件已經算是比較人道的了,否則人家一口咬定這是他們正規購買的東西,哪怕我國有證據也沒辦法多說什麼,畢竟他們可以抵賴說,只是兩件東西長得比較像,我國誤認為這是那尊菩薩像了。而美秀博物館最終肯歸還寶貝,這裡面無非也有兩點原因。

成功把寶貝追回

其一,我國發展勢頭越來越迅猛,在國際舞臺上影響力越來越大,很多國家都得賣我們一個面子;其二,我國回收海外流失的文物決心不可撼動,若想通過抵賴犯渾私吞我國文物,那可得掂量掂量會有什麼下場。馬未都最後感嘆,希望總有一天能看到,所有流失海外的文物全部回歸,這一天他盼望很久了。

相關焦點

  • 馬未都:最珍貴的中國文物都流失在西方?錯!還在國內!
    著名文化學者、觀復博物館館長馬未都先生這樣說:「我們辦博物館的從來不說『鎮館之寶』,如果觀眾只關注所謂『鎮館之寶』,那才真是白來一趟。最好的文物,未必最貴。中國文物,在世界任何地方展出,都能代表中國文化。」海外有很多中國文物,但最珍貴的還是在中國。
  • 馬未都:大英博物館裡的中國文物,就像自家孩子被別人收養一樣!
    說到中國傳統文化的另一種體現,古董文物算是文化體現的一份子了。很多人喜歡古董文物,而聊到它,就不得不提到一個專業人士,大家都稱他為馬爺(馬未都)。馬未都收藏的文物到底有多少,據外人透露他自己也數不清楚,光幾個庫房裡的東西都是精品之中的精品,而且還有一些都放到了他的觀復博物館裡。說起他與古董的故事,馬未都不止一次提到過自己與國外一些文物之間發生的故事。
  • 世界四大博物館為何沒有故宮博物館?馬未都:我們應該為此驕傲
    故宮對於我們的意義不言而喻,但令人奇怪的是,在評選世界四大博物館時,故宮居然沒能入選,難道是故宮不夠資格嗎?想要了解這個問題,我們得先知道世界四大博物館都是什麼,世界四大博物館分布於四個國家,分別是:「大英博物館」(英國)、「羅浮宮博物館」(法國)、「艾爾米塔什博物館」(俄羅斯)、「大都會博物館」(美國),其中排名首位的當屬大英博物館,它是建館最早的博物館之一,整個博物館藏有800多萬件藏品,除了英國自己國家的寶物之外,還有其他國家的文物,比如埃及、印度等等,可以說是囊括了全世界的奇珍異寶
  • 馬未都:我去參觀博物館,發現館藏文物被調包,連大氣都不敢出!
    馬未都:我去參觀博物館,發現館藏文物被調包,連大氣都不敢出!提起博物館,可能有很多喜歡文物的朋友經常去,博物館裡面收藏的大多都是各種有著珍貴价值的文物,有些還是價值連城的國寶,當然,去看的各位肯定都是「只可遠觀不可褻玩」,畢竟文物這麼珍貴,肯定都要保護好。
  • 專訪觀復博物館館長馬未都:「我的博物館你沒來不能想像,來了不能...
    從收藏到展覽再到博物館:讓時代共享文物「我們已經存在22年了,我們是5000個博物館裡唯一交企業所得稅的。我們不依賴於企業生存,我們靠自身的能力。」馬未都希望通過寵物貓,和更年輕的觀眾達成溝通的橋梁:在觀復博物館的觀復商店中,以卡通觀復貓為創意品牌的團扇、椅墊、馬克杯、玻璃酒杯不計其數。除了通過觀復貓衍生文創商品,觀復博物館還通過觀復貓講述文物和中國文化故事:《觀復貓講文物》《觀復貓小學館——雲朵朵除妖記》《觀復貓演義》等書籍便在「觀復貓+文化」的模式依託下應運而生。
  • 馬未都出新作《國寶100》:清楚國寶根源,才知道我們來自何處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 記者 師文靜9月3日,觀復博物館創辦人馬未都歷經兩年研究創作的重磅新書《國寶100》在線上首發。此書,以馬未都精挑細選的100件中華文明瑰寶為主線,以100件國寶,100個故事,講述中國歷史的魅力。
  • 馬未都:把電視上的鑑定專家放到市場上,大部分專家都活不下去
    說起馬未都,很多人都是從電視上一個個公知談話節目裡知道的他,他給人留下的印象就是一位知識淵博的老者。而他本人其實也是很厲害的作家、編劇,除此之外,他還是古董文玩收藏界數一數二的「大佬」。他參與創立的個人博物館至今仍然開放,他本人更是對古董文玩的鑑賞有著自己的一套理論,讓人信服。
  • 馬未都新作《國寶100》線上首發
    2020年9月3日,觀復博物館創辦人馬未都歷經兩年創作的新書《國寶100》在線上首發。書中以馬未都精挑細選的100件中華文明瑰寶為主線,以100件國寶,100個故事,講述中國歷史的魅力。我這叫口吐蓮花吧,金口一開他就找著了,所以每件東西都有它的傳奇,傳奇色彩是不一樣的。記者:中國珍貴的文物數不勝數,這次您書中提到的100件文物,遴選標準是怎樣的?書中有河北博物院藏長信宮燈,您對這件文物有什麼印象?
  • 「撿漏專家」馬未都:欲將百億身家捐贈博物館,可惜兒子有意見
    他雖然學歷低,但他對傳統文化的積累,絕對超過了99%的專家,在潘家園舊貨市場靠「撿漏」發家的他,已經擁有一個市值400億的博物館。從作家到一個身家幾百億的博物館館主,馬未都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在30多年的時間裡,完成了一次華麗的蛻變。
  • 馬未都發家史:古董這麼多卻從不收字畫?王朔:撿破爛的能沒點數
    導讀:說到到當今的收藏大家,那肯定有馬未都的一分子,到如今,很多人都認為馬未都就是"古玩行"的代名詞,這個經歷了三十多年的收藏經驗,上到陶瓷玉器,下到家具錢幣,幾乎什麼都有,連馬未都都不顧謙虛稱自己的私人博物館品種多面積大,在私人博物館裡可以當第一,可是為什麼什麼文物都收的私人博物館裡卻沒有書畫呢?
  • ​馬未都:觀復博物館的5件鎮館之寶,件件都價值上億,不可不看
    馬未都:觀復博物館的5件鎮館之寶,件件都價值上億,不可不看眾所周知,馬未都是觀復博物館的創始人,當年他為了成立觀復博物館可謂是東奔西跑,在他的努力下,這個全國第一家私人博物館終於被批准成立,第二年博物館就正式對外開放,當時的展廳面積只有400
  • 楓丹白露宮被盜文物不止15件 收藏家馬未都分析案件線索
    失竊的藏傳佛教禮器金曼扎(資料圖片)作為中國第一家私人博物館觀復博物館的創始人和館長,馬未都曾親往楓丹白露宮的中國館。楓丹白露宮,這座據說由朱自清譯名的法國歷代君王狩獵行宮,佔地面積達0.87平方公裡,比故宮還大。馬未都說,在如此之大的範圍內,各國珍寶藏館分散各處,加上安保人員不足,參觀人數有限,使得竊賊有機可乘。從中國館的情況看,馬未都說,中國館原為國王臥室,面積不大,平時也不開放,閉館多年。
  • 文化學者馬未都接受採訪 盛讚西安的博物館有特色
    馬未都 記者 尚洪濤 攝用文物講述歷史,是撥開歷史迷霧的一種特殊方式。日前,著名文化學者馬未都推出了自己投入兩年心血完成的新作《國寶100》,試圖向普通讀者揭開國寶背後的傳奇與歷史。9月3日,馬未都接受了本報記者的微信採訪,談文物,聊歷史之外,他也向陝西豎起大拇指,「陝西人的文物自豪感全國第一!」從東漢銅奔馬、曾侯乙編鐘,到戰國杜虎符、西漢長信宮燈,再到《清明上河圖》、圓明園獸首銅像……《國寶100》中,馬未都從全世界的博物館中遴選出100件中國文物,詳細講述,分別涉及青銅、陶瓷、玉器、漆器、家具、法書、碑帖、繪畫。
  • 世界四大博物館,為何沒有故宮博物院?馬未都的解釋,一針見血
    世界四大博物館,為何沒有故宮博物院?馬未都的解釋,一針見血眾所周知,世界四大博物館,是法國的羅浮宮、英國的大英博物館、俄羅斯的艾爾米塔什博物館以及美國的大都會博物館。這四大博物館,卻偏偏沒有故宮博物院。
  • 馬未都和他的博物館有什麼故事,如何評價馬未都這個人呢?
    博物館裡面都是老馬精心的收藏,大致有瓷器館、家具館、油畫館、工藝館、影像館、門窗館這些展區,都做的非常精美和現代化,能讓過來的訪客一睹從古至今的藝術品古董文物的韻味之美。最精美的是瓷器展區,裡面有宋代至清代上千年間各種精美的官窯民窯的瓷器N件,五大名窯(汝、鈞、官、哥、定)全都有收藏,可謂饕餮盛宴。
  • 香港荷李活道,流入世界各大博物館的古物都是出自它!
    加之1976後,內地文物藝術品交易被放開,大量文物通過民間交易或走私的渠道湧入荷里活道,香港順勢成為中國文物的交易、集散中心。隨著文物藝術品收藏和鑑賞活動在香港漸成時尚,文化名流、企業家、醫生、藝術家紛紛加盟,應運而生出香港兩大收藏團體,即「敏求精舍」和「求知雅集」,這兩大團體網羅的收藏大家,可以說,成為香港古玩市場的中堅。
  • 馬未都:故宮的專家都非常厲害,但在這點上,他們不可能比得上我
    北京故宮北京故宮大概是每個中國人都很嚮往的地方吧!這座凝聚了古人智慧的宏偉建築早已成為了中國的象徵,它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保存最為完整的木質結構古建築之一,是聞名全世界的世界文化遺產。故宮是明清兩代的皇家宮殿,它的建設不僅是為了給帝王提供居住、辦公的場所,更是古代帝王權力的象徵,明清兩代共有二十四位皇帝在此居住過。
  • 馬未都的起家史:為啥偏偏不收中國字畫?王朔:撿破爛的能沒點數
    在中國歷史上,滄海桑田,更朝換代都是屢見不鮮的事情,曾經威勢顯赫的王朝一夕崩塌,而這些王朝卻創造了許多的物質文明,在王朝輪換和更迭之中,見證每個朝代的文物古藏卻在歷史的風煙中被保留了下來,現在成為了今人憑弔歷史的依據,而提起古玩和收藏,就有一個名字不得不被提起,那就是收藏界的一個重量級人物——馬爺馬未都
  • 馬未都:唯一主動歸還中國頂級文物的日本女人,值得欽佩
    據馬未都先生講述,2008年1月,時任國家文物局局長,現任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專程趕赴日本迎回了一尊嬋冠菩薩像,這是一尊世界上極為罕見的佛教造像,距今1500多年。她在深山裡蓋了一座博物館,請的是貝聿銘設計,貝聿銘當時都封山了,老太太說,我不跟你探討錢的問題,我只是希望你能夠幫我設計這個博物館。所有的建築家都有博物館情節,把設計博物館視為莫大的榮譽,所以貝聿銘先生答應為此重新出山。
  • 馬未都:世界四大博物館,居然沒有「故宮」,你都知道哪幾個?
    但是故宮卻不位於「世界四大博物館」之列,雖然這有些讓人氣憤,但是這四大博物館也有著自己的實力,你都知道哪幾個?世界四大博物館,讓我們一一盤點,看看它們到底哪裡優於故宮。現今收藏了800多萬件世界各地的文物珍品,當然有很多都是戰爭掠奪來的,其中不乏有來自中國的文物,但這些都是歷史遺留問題,現在它們是屬於世界的珍貴藝術文化。18世紀至19世紀中期,英國工業發達,是世界強國,不斷對外擴張,大量的珍貴文物被運往倫敦,其中就有很多珍品來自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