痴迷於不含菸草的中藥清香味,他家六代傳承手工鼻煙

2021-01-21 新時報

王昱的工作室裡滿是清香,聞不到一點「煙味兒」。桌上一個個玻璃罐裡盛放著他的「作品」——不同香型的鼻煙。旁邊是薄荷葉、冰片等多種原材料,卻不見菸草身影。王昱製作的鼻煙不含菸草,以各類草藥手工混合研磨後發酵、陳化而成,花香、木香夾雜其中。清香的氣味有著提神醒腦的作用。

23日,王昱研磨藥材,製作鼻煙。

古裝劇中不時出現的鼻煙在現實生活中算是不折不扣的「小眾」產品,而曾經用以盛放的鼻煙壺已是一項收藏門類。王昱家中制煙手藝已經傳承六代,自小的薰陶讓他對鼻煙有些痴迷。「所謂堅持傳承本質都源自喜愛,自己摸索出來的『火候』特別有成就感。」王昱說。

23日,王昱研磨藥材,製作鼻煙。

鼻煙粉末裡的「大學問」

聊起制煙工藝,王昱一下打開了話匣子。各種各樣的鼻煙粉末並非簡單磨成細粉而已。揉碎、搗爛、混合、發酵、加料、封缸、陳化等等步驟一個都不能少。「其實最初選材就影響了最後鼻煙的好壞,好料才能出好煙。」王昱說,「挑選後的使用同樣有講究,比如薄荷葉要用隔年的,蒼耳子要用炒熟的,棗花香型的鼻煙要用棗花和熟透落地的棗一起燻……封缸後要陳化至少3年,各種藥材的味道才能充分混合,所以制煙的周期都是三四年起步。」

制煙的時間點同樣考究。王昱一年只做兩「季」煙,清明前後和三伏時節。「山東在這兩個時間點的氣候特別適合做鼻煙,溫度和溼度搭配得特別好。其實自古山東做鼻煙就很有名,除了氣候特點之外,本地的藥材豐富,而且質量也高,為制煙創造了很好的條件。」

王昱家族制煙的手藝已經有200多年的歷史,直到今天他仍然堅持使用家族傳承的手工製作方式。在他看來,制煙如同做菜一樣,只有用手才能精細地掌握「火候」,而這種「火候」是機器難以替代的。「手工製作限制了產量,我一年最多也就做400多斤,做得不多但是可以保證原汁原味的傳統鼻菸品質。」說著,王昱擺動著手掌,他的雙手因為常年揉藥制煙變得格外粗糙,掌心被「染」得發黃。

爺爺制煙的「小幫手」

如今,王昱已經年過五十,已制煙大半生。他最早對鼻煙的認識源自從小的耳濡目染。到王昱這一代,他們家製作鼻煙的手藝已經傳承了六代。小時候,在爺爺身邊看他碾磨原料、製作鼻煙是王昱的一項樂趣。「其實那時候也不太懂,就是對中草藥比較感興趣。再加上沒有玩具,制煙的工具還有些瓶瓶罐罐自然容易引起我的興趣。」王昱說。

爺爺的制煙原料還會成為王昱小時候的惡作劇「道具」。上學的時候,他會偷偷拿一把蒼耳子放在同學的板凳上。「蒼耳子也是一種藥材,表面有些倒刺,同學不注意坐下就會被扎得蹦起來,我的惡作劇就得逞了。」回憶起來,王昱不好意思地笑笑說,「不過回到家裡免不得要挨訓,我爸爸有時候還會拿戒尺打我手。」

其實,王昱在玩耍之餘已經開始接觸手工制煙。那個年代家裡缺少合適的工具,搗碎藥材的步驟只能靠蒜臼子代替。洗刷多遍晾乾後,王昱便會負責聞一聞「檢驗」蒜味是否被徹底清除。隨後搗碎的工作便落在他的身上。

傳統制煙遇上「好時候」

20多歲時,王昱正式開始制煙。儘管有祖傳的「方子」,他獨自製煙並不順利。製作工藝稍有不慎,鼻煙的味道就出現偏差。封缸時不夠嚴密,整缸煙都可能「前功盡棄」。「方子就像是一把開門的鑰匙,開始的時候要按照方子一步一步來。後來就會感覺融會貫通,摸透了每種藥材的特點和作用之後就可以做一些調整和創新。」

制煙伊始,王昱最愁的就是銷路。漸漸地,他製作的鼻煙在小圈子裡有了好口碑。戲曲演員和美術從業者是他的主要客戶。隨著傳統手藝被越來越多的人認可,他成為市級非遺傳承人,營銷方式也開始多樣化。「我用『喜面』作為品牌,其實鼻煙原來也被稱為『吸面』,後來演變成『喜面』。短視頻興起後,我也學著上傳一些傳統鼻煙知識,一般看的人只有幾百,但是能讓越來越多的人了解這項傳統手藝我就覺得很知足。」

王昱將製作好的鼻煙灌入壺內

王昱將盛放鼻煙的罐體用臘封住

多年來,王昱也曾收過徒弟,只是堅持下來的寥寥無幾。每當有徒弟放棄,他都會表示理解。鼻煙製作消耗時間產量有限,而收入可能比不上一份好工作,年輕人很難堅持。「我自己做這個也賺不了什麼錢,全靠別的生意收入支撐。不過,我11歲的兒子從小對藥草和鼻煙很感興趣,希望他也可以像我小時候受薰陶一樣喜歡上製作鼻煙,以後可以把這門手藝繼續傳承下去。」

相關焦點

  • 老北京的鼻煙和鼻煙壺
    根據配方,鼻煙又有不同的品種,呂宋產的菸草原來叫淡巴菰,也有人叫它金絲薰,把這種經過晾曬,富有油分子的幹菸葉子製作成粗細、溼度、色澤、刺激程度、以及香味不同的粉末,然後還要加入名貴的藥材,封貯在陶缸裡埋入地下陳化一年以上,才可以作為成品的鼻煙出售。鼻煙到了中國受茶葉燻制的影響,有的還要窨以玫瑰花或者茉莉花的香氣。
  • 咀嚼菸草和吸鼻煙同樣致癌
    新華網巴黎11月26日電(記者楊駿)世界衛生組織下屬的國際癌症研究中心日前發布研究報告稱,咀嚼菸草和吸鼻煙等習慣與吸菸一樣,會使人罹患癌症,原因是菸草中特有的致癌物也會進入人體。  總部設在法國裡昂的國際癌症研究中心在報告中說,世界上至少有近億人有咀嚼菸草的習慣,而把菸葉放在鼻子下聞的吸鼻煙行為在一些地區也頗為流行。
  • 鼻煙是煙嗎,吸鼻煙是否有害健康呢,鼻煙壺被當成個藥罐子
    不一樣的菸草這樣精美的藝術品,在一開始的時候居然是以藥罐子的身份出現的。鼻煙壺是鼻煙的容器,鼻煙則是一種鼻吸無煙的菸草製品。鼻煙是用比較好的菸葉,經過曬乾 、發酵等等一系列的操作後,再加入好的藥材以及香料,最後磨成粉末製成。
  • 乾隆喜歡吸食鼻煙,因小太監粗心犯錯,還誕生了宮廷「御製露」
    圖片與內容無關,請勿對號入座)鼻煙是一種粉末,有別於現在的香菸,其主要是由菸葉發酵而來,並且還加入了大量的中藥和香料,有時還需要經過數年的密封窖藏,即「陳化」,所以說這是一種真正的高級「香菸」。另外,它的吸食方式也比較簡單,無需點燃,直接用手指蘸點,然後吸入鼻孔即可。據記載,在16世紀,西方國家的貴族階層,就以吸食鼻煙為時尚。
  • 「志說北京」鼻煙與《紅樓夢》
    這段細節描寫的是寶玉給晴雯吸鼻煙治感冒的情景,這說明晴雯在寶玉心目中的地位非同一般。那麼鼻煙又是一種什麼東西?它作為一種奢侈品在北京的歷史上又是怎樣傳開的呢?鼻煙是一種特殊的菸草製品,以富有油分且香味較好的高級曬菸葉,和入某些藥材、甜料、香料,磨成粉末,裝在密封容器如蠟丸中陳化數年以至數十年後而成。吸菸時,以手指粘上煙末送到鼻孔,輕輕吸入。
  • 千姿百態話菸具鼻煙壺上的革命先行者
    菸草屬於茄科草本植物,1492年哥倫布發現南美新大陸後將其從多巴哥帶回歐洲,從此這種神奇的菸草風靡世界。吸菸離不開菸具,菸具的出現與普及是各種菸草製品傳承的歷史必然。菸具數百年來記錄了菸草發展的歷史演變、民俗文化的蹤跡,同時,也是全世界包括中國歷代能工巧匠藝術、智慧和才華的結晶。
  • 鼻煙是個啥東西?為啥在明清時代受很多人喜歡呢?
    「鼻煙」,顧名思義是以鼻吸食的一種一種菸草。如今吸食鼻煙的人已經不多,但在明清時期,這東西特別招有錢有地位的人喜歡,認為是一種顯得特別貴氣、高級的嗜好。如今吸食鼻煙的人已經不多,但在北京的前門逛一圈仍然能看到賣鼻煙和鼻煙壺的老字號。那麼,問題來了。1.鼻煙這種東西為什麼會流行起來?2.古代的人為什麼喜歡吸食鼻煙呢?咱們慢慢來說。
  • 北京八旗子弟的鼻煙文化
    今天我們來簡單介紹一下——鼻煙文化。八旗子弟在清代以來一直是享樂文化的代表,他們往往帶動了社會的主流趨勢,他們賞玩的小把件兒,往往精工細作,有些甚至專供皇家,鼻煙壺就是其中的代表。鼻煙,又叫聞煙,如其名字所述,即以鼻子吸聞之菸草。製作鼻煙是一件非常複雜的事,將優質菸草研磨成極其細膩的粉狀,加入中草藥,麝香、冰山、熊膽粉、薄荷、生黃等天然植物。
  • 蒙古國人不抽香菸抽「鼻煙」,「鼻煙壺」用瑪瑙做成價格過萬
    中國人日常抽的是香菸,而在我國北方的近鄰蒙古國吸聞鼻煙是很多當地人的習慣,逢年過節或者貴賓到來,不是以茶相待,而是按傳統禮儀遞上白玉鼻煙壺。圖為蒙古國人常抽的鼻煙,做工十分講究。鼻煙是一種菸草製品,用富有高級油分和香味的幹菸葉加入名貴藥材,磨成粉末裝入密封容器陳化而成,以手指送少量到鼻孔。過年時蒙古人會互相交換鼻煙壺表示尊重,鼻煙也是每家必備的待客之物。如有客來,從長者開始,年少者依次與客人遞換鼻煙壺。
  • 西方的鼻煙盒,為何到了中國變成了鼻煙壺?
    鼻煙在十七世紀的西方是一種高等消費品,它是一種將菸葉由幹法或溼法工藝加工而成的菸草粉末製品,最初由歐洲傳入中國。裝在大小不同的各種玻璃瓶裡,口蓋密封后,配套置於匣內,再用木箱包裝,由海船運入我國。北京故宮博物院還收藏著清宮留下的十九世紀進口的整裝匣煙。隨著西方鼻煙的傳入,盛鼻煙的器具也傳入我國。
  • JIM:鼻煙或會增加個體患2型糖尿病的風險
    (瑞典鼻煙或浸漬菸草)的個體患2型糖尿病的風險會增加70%。鼻煙是發酵菸葉粉末調香而成,並以鼻吸用的一種無煙菸草製品。據瑞典公共衛生機構數據顯示,在瑞典大約有19%的男性及4%的女性會攝入鼻煙,同樣在人群中2型糖尿病也非常普遍,大約有7%的成年人會被診斷為糖尿病,而且有高達20%的人群都處於糖尿病發病風險區域,糖尿病或許還會誘發個體出現多種併發症,比如心血管疾病或者過早死亡等。
  • 清代的鼻煙意境,吸著鼻煙且欣賞著鼻煙壺!鼻煙壺成套用具欣賞!
    ,到後來自製鼻煙,使得鼻煙壺尺寸從小巧細緻到大可盈握,成為一種時尚。搭配材質各異的煙碟,有旅行或家居用的成組鼻煙壺;甚至成盒作為陳設賞玩,更有拿來賞賜,整盒盛裝的瓷胎鼻煙壺;還有實用的鼻煙用具。想像在桌几或榻上,吸著鼻煙且欣賞著鼻煙壺,是屬於清代的鼻煙意境。
  • 歷經六代傳承讓流傳百年萬應紫金膏彰顯非遺物質文化光芒
    歷經六代傳承讓流傳百年萬應紫金膏彰顯非遺物質文化光芒桂孝樹走進沙河老街一家有名的牙科醫生診所,這是一家很小又有點陳舊的診所
  • 老字號「昆中藥」全新迎接慢病時代
    600多年來,昆中藥將「大藥厚德,痌瘝在抱」作為一脈相承的使命。從最早的起源店「朱氏雙美號」(1381年),到清道光六年,昆中藥人採雲南之道地藥材,啟《滇南本草》之配方,以「體德堂」等為號,精工修合出了一批精品中藥;從鄭氏女金丹、再造丸、糊藥,到清肺化痰丸、阮氏上清丸、感冒疏(蘇)風丸、舒肝散、天麻(祛風)丸、金花(消痤)丸。
  • 鼻煙的來歷以及鼻煙壺的來歷
    清代瑪瑙鼻煙壺說起鼻煙壺相信大家都不陌生,精巧可愛的小玩意,任誰見了都是人見人愛。鼻煙壺顧名思義,就是用來裝鼻煙的容器。在明代的時候,進口的鼻煙價格一度等同於白銀,起初不被明代上層人士所接受,還一度被當時朝廷禁止。明崇禎十二年曾下詔:「犯者論死」,到了崇禎十五年又被解禁,具體什麼原因解禁已無從查起,有人猜測是因為有人將鼻煙進貢到了宮裡,皇帝也愛上了。
  • 天風證券:新型菸草向陽而生未來可期
    菲莫國際目前已經開發出包括IQOS在內的四種獨特的低風險菸草產品系列,分為兩大產品種類——加熱型菸草製品和無煙產品(不含菸草):平臺1:IQOS,通過電子加熱支架對HEETS(專用煙彈)進行加熱不燃燒處理,從而產生含尼古丁成分的蒸氣,是目前菲莫國際最具競爭力的低風險菸草產品。
  • 漫談鼻煙文化,老古鼻煙可能復興嗎?
    鼻煙起源鼻煙今夕鼻煙源自南美洲印第安部落,是將上等菸葉磨成細粉,加入花卉等香料,經發酵後密封陳化而成。鼻煙進入中國至20世紀,捲菸工業化生產逆轉了鼻煙消費風氣。鼻煙逐漸淡出大眾生活。品吸鼻煙的夫婦吸聞鼻煙,可以提振精神,提高注意力和工作效率。鼻菸具備的健康與環保屬性,正在驅動鼻煙文化在全世界範圍內復興。
  • 青島市非遺傳承人孫志芳:從小痴迷做手工花燈「巨作」創造世界紀錄
    現在的孫志芳是青島市非遺傳承人,對於手工花燈,他痴迷了一輩子,」人活著能做自己喜歡的事,真是太幸福了。現在在家裡可以專心花燈,還有這麼多人喜歡,我很知足。「孫志芳告訴告訴記者,「我老家在昌邑縣飲馬公社瀏河鄉(緊挨平度),盛產全國著名的昌邑綢,現在很多人都在養蠶的,父母從農村來青島打工,農忙時還回老家種地,我就生在青島。」
  • 「道醫濟世堂」第十九代傳人 痴迷創新40餘年的「專利大王」
    2020年10月3日,中國評論網貴州採編中心主任盧曉梅聯動遵義人全媒體慕名前往貴州清鎮市紅楓湖,採訪「道醫濟世堂」第九代傳人,痴迷創新40餘年的「專利大王」陳文才。為更好的弘揚和傳承我國中醫這一千年文化瑰寶,經請示「道醫濟世堂」第十八代傳人陳道禮同意,2018年12月,第十九代傳人陳文才將「道醫濟世堂」正式更名為「華夏百歲堂」。更名後,陳文才認真整理「道醫濟世堂」的老祖宗留下來的各類中醫著述、口傳草擬的手稿等。
  • 臺灣屏東百年手工打鐵店第三代楊永耀盼傳承
    華夏經緯網7月17日訊:據臺灣「中時電子報」報導,臺灣屏東枋寮永興鐵店是百年老店,也是枋寮至恆春一帶唯一手工打鐵店,目前傳至第三代楊永耀。他32年前開始學功夫,接手至今22年,回顧過往,坦言數度想當逃兵,直到看見產業人才凋零才明白父親的苦心,也才深知傳承的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