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朝始祖的原型本是最早的農神,但被戰國以後傳說的神農氏取代

2020-12-20 林屋公子

我們知道,周朝的始祖是后稷。《史記·周本紀》說后稷是堯舜時期的人物,但這屬於春秋戰國時的附會。那麼,后稷到底是什麼時代的人呢?其實仔細看《周本紀》的話,會發現本身有疏漏,既然后稷是夏朝之前的人,而兒子不窋又夏朝末年的人,那麼后稷不是經歷了整個夏朝四百多年?這當然是說不過去的。不過這也難不倒註疏家,他們認為后稷族世代擔任「后稷」一職,而「去稷不務」的不窋是最後一個社稷。

這段史料來自《國語·周語》,從文獻本身來看當然是通順的,但驗之其他文獻,還是有矛盾存在。同樣在《周語》中,就提到「后稷勤周,十有五世而興」,那麼后稷到周朝建立就正好是十五世。從《周本紀》來看,先周世系是:后稷—不窋—鞠—慶節—皇僕—差弗—毀隃—公非—高圉—亞圉—公叔祖類—古公亶父—公季—文王—武王,這也正好就是十五世。所以說,早期周人並未把后稷當作一個世職,而僅僅視為是一個人物而已。

那麼,為什麼會有這樣的矛盾呢?其實很好理解,正是因為周人記憶中的真正人祖是不窋。不窋以上是誰已經不清楚了。后稷本身是個擬構祖先,所以列於不窋之上。而戰國時期又將后稷劃入帝嚳時期、堯舜時期,這樣才出現后稷經歷了整個夏朝的情況。換而言之,《周本紀》的周人始祖是五帝后稷、夏末后稷和不窋,但實際上他們在譜系中形成情況卻是相反的,先有不窋、再有后稷、最後才拆分為世代后稷。這正是顧頡剛老主張的「古史層累說」。

古人對於土地和糧食非常重視,由此產生了社(土)神崇拜稷(農)神崇拜,後世用「社稷」代稱國家正源於此。周人一方面以后稷為自己祖先,另一方面保持對后稷的農神崇拜。西周時期尚無黃帝、堯舜的記載,當時最古老的兩位先王就是大禹和后稷。他們說大禹、后稷勤政而死,所以大禹被奉為社神,而后稷被奉為稷神。春秋中期的頌詩《詩經·魯頌·閟宮》提到后稷「奄有下土,纘禹之緒」,成為了大禹之後的人物,代表地位有所削減。

而到春秋後期,大家不再認可只有后稷一個農神,於是就誕生了烈山氏的說法。根據《左傳》,晉人蔡墨稱夏朝之前的稷神是烈山氏之子柱,而商朝開始的稷神才是后稷。也把后稷的時間段限定在了夏朝之後。《禮記》有類似記載,惟「烈山氏子柱」作「厲山氏子農」,「烈」「厲」通用,「烈山」大概本來說的是燒山墾殖,代表的是一段社會進程;但是被通假「厲」後,就慢慢與春秋厲國附會上,成為厲地(今湖北隨縣)一帶的祖先神。

戰國時期百家爭鳴,諸子為了託古改制,對於古史有不同的擬構,神農傳說由此大盛。有巢氏、燧人氏、神農氏這種,明顯原型不是一個氏族的名稱,而是一段歷史進程的縮影。這樣的擬構不能說完全是正確的,比如目前沒有證據人類住過樹上,但農業一定是有起源的。神農氏就這樣被製造了出來,並且取代了烈山氏成為最早的農神。此時神農氏與炎帝還尚無瓜葛,《史記·封禪書》曰:「神農封泰山,禪云云;炎帝封泰山,禪云云」,這分明當作兩家。

但是在漢代,神農卻與炎帝合流了。大概傳說神農是黃帝之前的部落,而炎帝又是黃帝的手下敗將,所以在《世本》就有了「炎帝神農氏」的說法。炎帝一作赤帝,在五行中本屬南方,而沒有什麼存在感的厲國也在南方,所以炎帝又與厲山氏合流。東漢鄭玄注《禮記·祭法》,就提到厲山氏就是炎帝,到今天隨縣厲山鎮還有「神農故裡」和「神農祭」。神農因為與炎帝合流,重要性全面碾壓后稷,作為周人始祖的后稷,反而默默無聞了。

后稷身份從高到低的變化,還可以反映在《周語》中。在《周語》中,西周有「后稷」一個官職,作為農業生產的主管,但其地位卻比司空、司徒、太保、太師、太史、宗伯這些都低,這當然不是西周的現實制度,金文中不存在「后稷」這個官職,只能是春秋戰國的擬構。西周時期后稷是周人的祖先神,怎麼可能淪為一個中等官職稱號呢?

實際上,后稷與神農一樣,都是從神轉化為人的。當然,在古史傳說中,神與人經常互相轉化,人被神化、神被人化,這都很常見。比如關羽是真實存在的歷史人物,但在後世被尊為武聖人,可以說是從人轉化為神的。但還有一種人物,從最早期記錄開始,就沒有多少真實事跡。雖然不窋以上肯定還有其他先祖,但是通過對后稷文獻的分析,這些基本都來自周人的神化。周人真正記憶中的先祖是不窋,又把崇奉的稷神改造為后稷,才列為最早的祖先。

顧頡剛先生在《答劉胡兩先生書》中提出的「四個打破」的觀念,即「打破民族出於一元的觀念」、「打破地域向來一統的觀念」、「打破古史人化的觀念」、「打破古代為黃金世界的觀念」。既然后稷的原型只是稷神,那麼他不屬於現實任何一個時代。《史記》中對大禹后稷身份和經歷的記載,當然是屬於可推翻的非信史範疇,不能作為上古史和西周史對待。但並非說這些記錄毫無價值,只不過體現的更多是戰國秦漢儒家「大一統」和「法先王」的政治哲學。

《竹書紀年》說「后稷放帝子丹朱於丹水」;《淮南子》說「后稷壠在建木西,其人死復甦,其半魚,在其間」;《易林》說「稷為堯使,西見王母,拜求百福,賜我嘉子」。這些后稷在儒家經典之外的n種面貌,也都是後世的傳說,沒什麼可信度了。

(本文為林屋公子《周朝八百年》系列005)

作者林屋公子,文史作家,主攻先秦秦漢史。出版著作《先秦古國志》《先秦古國志之吳越春秋》《山海經全畫集》三種,作品散見於《國家人文歷史》、網易歷史頻道等紙刊媒體。感謝閱讀,歡迎關注!

相關焦點

  • 中國上古八大姓,他們才是最早的貴族
    因為早期人類社會中,不知其父者多,因而養育孩子的母系社會自然形成,但文明形成後逐漸被父系系統取代,今日特別是在簡單群落中比較常見。但有些雄性大量死亡的情況,例如經歷戰爭的父系社會,母系制度會回歸一部分。在中國上古社會的母系氏族時期,產生了最早的八個姓,他們可以說是中國最早的貴族。
  • 國史十六講:關於炎帝、黃帝的傳說
    因為它產生於歷史,是先民中口耳相傳的故事,在沒有文字記載的史前時代,它具有無可取代的歷史價值,反映了遠古歷史的某個側面。「三皇」「五帝」構成了傳說時代的歷史系統,關於他們的傳說異彩紛呈,蔚為大觀。因而「三皇」、「五帝」究竟對應哪些傳說人物、有各種說法。
  • 神農氏是越南人?越南學者:神農的稱法符合越南語的構詞法順序
    源自北方遊牧民族的古代中國人向南徵戰拓展版圖後沿用當地百越民族神農的傳說,才讓後來的中國人誤以為神農源自中國。或許有些人以為「神農氏是越南人」的說法只是少數越南學者的偏見。其實不然!越南的許多民間傳說與信仰也都呼應陳玉添教授等學者的主張,譬如,於2012年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認可登錄為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越南雄王祭拜信仰。雄王就是傳說中神農的後代子孫。
  • 中華民族人文始祖(三)—— ​炎帝(神農氏)
    本    名炎帝字    號神農氏,魁隗氏,連山氏,列山氏,朱襄出生地有爭議去世時間上古時期國籍中國職    業部落首領性    別男別    稱赤帝,農皇,神農大帝,五榖神農大帝所處時代新石器時代出生時間上古時期主要成就發明醫藥,制耒耜種五穀,製作陶器,開闢集市,聯合黃帝打敗蚩尤民族西戎族姜姓部落尊    稱農皇、神農大帝
  • 揭秘:歷史上的神農氏與炎帝是否為同一人
    傳七帝,於公元前4766年,被神農氏炎帝政權取代。 神農氏政權傳八帝,被黃帝所取代。 神農嘗百草 神農氏統治時代,先民們還處於採食野生瓜果,捕魚獵獸為食的漁獵時代,並不識五穀為何物。當時,人們不懂得運用草藥治病,因此,經常有人病死,先民的壽命很短。神農氏為使部落擺脫這一困境,不辭辛苦,跋山涉水,行遍三湘大地。
  • 十二生肖起源最早可追溯到戰國,族群始祖盤瓠竟是狗年的由來!
    "十二生肖"源於中國東漢王充的《論衡·物勢篇》是我國最早完整出現十二生肖文獻資料。湖北雲夢睡虎地秦簡和甘肅天水放馬灘秦簡出土,證明十二生肖起源於中國.湖北出土睡虎地竹簡,其中就記載了中國最早的十二生肖.
  • 我國傳說中的始祖女媧原型是什麼,為何人首蛇身
    女媧,是我我國神話故事中造人的始祖。然而就是這樣一個偉大的存在,卻和我們人類不一樣,因為她是人首蛇身。因此後來者就推測出了各種猜測,甚至於女媧來自外星,是個外星人的說法也有很多人接受。然而根據我的查閱,發現女媧的原型和起源來自以下幾點。女媧的原型和起源是什麼?
  • 戰國七雄疆域圖,哪國的最大?
    齊國,周代諸侯國,疆域為位於今天山東,始封君為周武王國師、軍師太公望,傳至齊康公時大夫田和放逐齊康公於海島,自立為君,田齊至此取代姜齊成為諸侯國楚國,是周代時期位於長江流域的諸侯國,國君為羋姓、熊氏,周成王時期封楚人首領熊繹為子爵,建立楚國燕國,周朝時期的周王族諸侯國之一
  • 神農氏與保康茶的傳說
    只見漫山遍野之中,奼紫嫣紅的奇花異草,圍裹著翠綠的茶園,"茶"色天香,撩人心魄,仿佛一下子進入了由神農氏與保康茶的傳說構成的遠古時代。   話說上古時期,天下黎民在部落首領神農氏的引導下採果狩獵,過著悠然自在的生活。可是,慢慢有些人得了這樣或那樣的疾病,因無法醫治,眼睜睜地看著一個個死去。神農氏瞧在眼裡,疼在心頭,怎樣為百姓治病呢?
  • 中國歷史傳說時期最早的宗祖神:黃帝
    軒轅黃帝為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黃帝(前2697-前2599年)少典之子,本姓公孫,長居姬水,因改姓姬,居軒轅之丘(在今河南新鄭西北),故號軒轅氏,出生、創業和建都於有熊(今河南新鄭),故亦稱有熊氏,因有土德之瑞,故號黃帝。他首先統一華夏族的偉績而載入史冊。
  • 中華民族始祖炎帝神農氏的安寢福地-炎陵,鑲嵌在株洲的一塊瑰寶
    知道炎陵的人們可能都是從它是中華民族始祖炎帝神農氏的安寢福地而得知,在以前炎陵與其他三個兄弟:株洲縣,醴陵,茶陵並成為株洲的東南四縣。今天就來給大家介紹炎陵的幾個值得遊玩的景點,希望以後對大家遊玩炎陵有所幫助。
  • 神農氏在三峽之遺蹤和三峽之中草藥文化
    在那沒有文化記載的年代,歷史是在口頭上流傳的,這「神農架」和「神農溪」,便是中華民族農業始祖留在三峽的珍貴遺蹟。三峽地區民間相傳:巴人、土家居住獨特的「吊腳樓」就是受神農氏搭架的啟示而建造的木屋,反映了人類從穴居、巢(樹)居到屋居的文明演進;神農溪中漂流的那別具一格的「豌豆角」小木船,也是仿神農氏的獨木舟而建造的……滄海桑田,歲月悠悠,遠古傳說佳話,仍在滋潤著三峽人民的心田。
  • 庚子年 農曆十月十五祭神農氏
    這些藥物,有的酸,有的甜,有的苦,有的辣;吃下去以後,有的使人寒冷,有的令人燥熱,有的清涼爽口,有的溫潤滋養;有的能止痛,有的能消腫,有的使人嘔吐、腹瀉,也有的讓人精力倍增,甚至還有的具有強烈的毒性,服食之後,痛苦難當。即使是經常會遇到可怕的毒性草藥,甚至威脅生命,神農氏依然抱著為民除病的信念,沒有一刻耽擱的採摘、服食、品嘗和記錄。
  • 戰國七雄的始祖分別是誰?三國君主以地名為姓,齊燕國君很有名
    後來由於周天子沒了存在感,所以就出現了大國吞小國的現象,到了戰國時代也就只有七雄了。據《史記》所載,在七雄裡僅有齊、燕2國最早為武王所封,其他的國就是後來才出現的。那麼戰國七雄的始祖都分別是誰呢?燕國的始祖叫姬奭。這個姬奭是武王姬發的親兄弟,人稱召公。由於他是周武王的親兄弟,所以燕國可說是周的姬姓宗室國家。
  • 為什麼傳說中會有燧人氏、有巢氏、神農氏這樣的人名
    於是又一位勇敢的人冒險從著火過的山林中取回了一些火種,將其保存起來供以後生活需要。就這樣,人們有了火,也懂得了火的使用。就這樣抵禦嚴寒,防禦野獸,而且吃烤熟的食物也使得人類的體質大大的增強了,減少了人類在當時那個洪荒世界的艱苦!在古歷史中,最早學會使用火的地方叫做「燧明國」。而第一個為人類取來火種的勇士,也被人們稱為「燧人氏」!
  • 從神話傳說、城市、鐵騎、文字、共同的文化認同到「中華」!
    本卷講述的,是從商朝到春秋戰國的歷史,商朝是中國有確切文字記載和考古佐證的第一個世界公認的王朝,但商朝的國家結構和之後的中國朝代還有很大差異,作者把商周時代的中國稱為「城市國家",同時認為,正是周朝和戰國時代的技術進步與文化認同,把之前城邦林立的中國統一為一個新的共同體:中華。
  • 春秋戰國時代的「西周國」,跟周朝有什麼關係
    武王伐紂之後,定都鎬京,分封天下諸侯,建立了周朝,爾後,周朝因犬戎入侵而東遷洛邑,從此周天子的權威逐漸喪失殆盡,直至最後為秦所滅,歷史上把遷都前後的周朝分為西周和東周。東周又被劃分為春秋和戰國兩個時代,不過我們縱觀整個春秋戰國時代,除了有春秋五霸、戰國七雄、漢陽諸姬、泗上十二諸侯等諸侯國上鏡之外,還有一個特別奇葩的諸侯國,他就是西周,這個西周讓人不禁想起平王東遷之前的周王朝也被稱為西周,那麼,西周公是不是就是周王呢?
  • 越南總理與數萬人冒雨祭祀人文始祖,此始祖為神農氏炎帝後裔
    當地數萬人冒雨祭祀越南人文始祖雄王(相傳雄王為神農氏炎帝涇陽王后裔)。4月25日清晨六點開始,在越南總理阮春福等的帶領下,各界人士冒雨來到富壽省越池市雄王歷史遺蹟區祭祀越南人為始祖雄王。今年雄王祭祖大典暨雄王廟會為期5天,從4月21日至25日即農曆3月初6至10。圖為4月25日清晨六點雄王祭祖大典現場人山人海。
  • 戰國時期不可一世的楚國國君,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稱王的?
    圖片:諸侯國君主乘坐馬車劇照二、「出頭鳥」楚國的來源因為周朝時的諸侯國太多,除了戰國七雄以外其餘諸侯國很少有人知曉,再加上當時禮樂崩壞,也缺乏足夠的資料記載,所以諸侯國中是哪個國家先稱王就無從得知了。各朝各代總有不安分的人,相信在周朝也不例外,我們此次所說的只是戰國七雄中哪一個國家先進行稱王,在這七個國家中,最早敢於直接挑釁周天子權威,成為天下所有諸侯國「榜樣」的,便是當時被稱為「蠻夷」的楚國。楚國是一個多元化的國家,最早可以追溯到黃帝身上,郭沫若的書籍中曾說,楚本蠻夷,亦即淮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