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南聖教書局,安靜的百年時光記錄者,所印閩南白話字典當年遠銷東南亞

2022-01-17 廈門旅遊年卡

走過商鋪林立、人頭攢動的龍頭路,行至福建路、龍頭路、晃巖路的交叉口(今福建路43號),躍入眼帘的是一座呈現著上世紀鼓浪嶼華僑洋樓常見風格的磚混結構建築,這便是閩南聖教書局舊址所在。

閩南聖教書局舊址建築面積200餘平方米,高三層,平屋頂,小巧簡約,在街道拐角處相當細膩地作了切角處理,便於行人通過。外牆採用清水紅磚砌築,窗套、樓層間腰線都用白色洗石子工藝的仿石裝飾,白色線條與紅磚牆體形成鮮明的色彩對比,雖整體風格十分簡練卻絲毫不失美觀。

聖教書局的前身為1844年赴鼓浪嶼傳教的基督教倫敦公會教士施約翰(J.Stronach)夫婦組織的「廈門聖經會」,是當時倫敦聖書公會在廈門的地方組織。1908年,該組織和美國歸正教會成員在協和禮拜堂商定聯合成立閩南聖教書局,出版發行與宗教布道相關的書籍和手冊,並且代售上海聖書公會出版的《聖經》和萃經堂代印的閩南白話字版《閩南聖詩》《閩語注音字典》等書籍。

起初閩南聖教書局的活動地點在鼓浪嶼大埭路(今龍頭路466號)。1932年,又選擇在福建路、龍頭路、晃巖路的交叉口建起了現在這幢三層洋樓供聖教書局作為新址,進一步擴大了業務。除出售聖經、聖詩外,聖教書局還委託廈門倍文印刷所和鼓浪嶼啟新印刷所印刷《聖經教義》等書籍,其中僅用白話字印刷的書籍就有100多種。

閩南白話字作為最早的漢字羅馬字拼音化實踐,1850年由美國傳教士羅啻(R. Elihu Doty)創始。白話字免去了學漢語的諸多環節,進行直接溝通,解決了傳教士的語言障礙問題。其後白話字基督教典籍以及白話字讀物的印刷與發行,更是將白話字落實到了書面上、課堂上,極大地方便了向當時眾多不懂漢字的民眾、包括大多是文盲的婦女傳教的行為,聖經得以在短時間內推廣,同時白話字本身也真正傳播開來。

當時聖教書局所印的書籍除了在廈鼓出售外,還銷售到了閩南各地和東南亞地區,其影響力可見一斑。

閩南聖教書局舊址原貌至今保存完整,現如今,它也有了新的「任務」。位於福建路、龍頭路、晃巖路的交叉口的它,因為地理位置上的優勢,自然成為了鼓浪嶼商鋪選址的熱門之選。

聖教書局作為20世紀鼓浪嶼本地與外國基督教徒共同創辦的文化機構,在展示上個世紀鼓浪嶼建築文化的多元魅力之餘,它的身上還承載著一段傳教文化的歷史,寄存著豐富的歷史價值。它曾見證閩南白話字的創立推廣,以及白話字在文化交流傳播中起到的重要作用,記錄下文化交融所觸發的閩南地方傳統文化的發展和創新。雖現已不再作為書局使用,但它仍讓人感覺書香餘韻留存,如同一位已經完成自身使命、看遍世間百態的老人,內心寧靜地於鬧市之中,坐看雲捲雲舒、聆聽海聲波濤。

解鎖更多廈門好去處

掃描下方二維碼馬上辦理

暢玩24大景區(項目)

—END—

來源:鼓浪嶼管委會

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如果分享內容侵犯您的版權或者所標來源非第一原創,請聯繫,我們會及時處理。

相關焦點

  • 鼓浪嶼閩南聖教書局所印閩南白話字典當年遠銷東南亞
    坐落在今天福建路43號的這棟小樓,便是曾經的閩南聖教書局(Southern Fujian Christian Bookstore)舊址。這是一個閩南教會專門服務教徒的書店,而裡面擺放的閩南白話字編印的教會典籍則成了她最大的特色。  正是因為這個特色,讓她顯得如此與眾不同。
  • 探鼓浪嶼閩南聖教書局舊址 白話字典曾銷東南亞
    坐落在今天福建路43號的這棟小樓,便是曾經的閩南聖教書局(Southern Fujian Christian Bookstore)舊址。這是一個閩南教會專門服務教徒的書店,而裡面擺放的閩南白話字編印的教會典籍則成了她最大的特色。正是因為這個特色,讓她顯得如此與眾不同。她就像是一條引線,串聯著閩南白話字從誕生到改進、到向閩南甚至東南亞地區傳播、再逐漸淡出歷史舞臺的過程。
  • Amoy其實是閩南白話字!鼓浪嶼上這棟小樓藏著你不知道的閩南文化史【內附獲獎名單】
    坐落在今天福建路43號的這棟小樓,便是曾經的閩南聖教書局(Southern Fujian Christian Bookstore)舊址。閩南聖教書局出版的羅馬白話字母課本在鼓浪嶼,對白話字傳播功不可沒的,還有經營萃經堂的白氏家族和管理閩南聖教書局的莊氏父子。
  • Amoy其實是閩南白話字!連漢語拼音都是受這種字啟發而來的
    坐落在今天福建路43號的這棟小樓,便是曾經的閩南聖教書局(Southern Fujian Christian Bookstore)舊址。閩南聖教書局出版的羅馬白話字母課本在鼓浪嶼,對白話字傳播功不可沒的,還有經營萃經堂的白氏家族和管理閩南聖教書局的莊氏父子。
  • 118歲《廈門音個字典》回到廈門 見證閩南白話字發展史
    日前,集美居民駱中民經過多年尋找,終於買到了一本老字典——1902年版《廈門音個字典》。此前,他還收集到1873年印刷的原版《廈英大辭典》、1913年的原版《廈門音新字典》。其中,《廈英大辭典》是第一部大型廈門腔白話漢英詞典。三本字典在當今都極為少見,具有很高的研究和收藏價值。駱中民收集的閩南白話字字典品相良好。
  • 閩聲雜誌︱記載近代閩南東西方語言交融的羅馬字僑批
    羅馬字又稱閩南白話字,其源頭可以追溯到1815年馬禮遜在馬六甲開辦的英華學院所擬定的漢語羅馬字方案。1850年,教會羅馬字開始在在廈門推行,起初設計這種羅馬字是為了幫助傳教士學習廈門話。後來,教會就用羅馬字來翻譯《聖經》。第一個用廈門話羅馬字翻譯《聖經》的是養雅各,隨後羅馬字使用在教會的教學上。
  • 組圖:閩南龜印工藝守望者
    組圖:閩南龜印工藝守望者 去年,他被廈門指定為龜印工藝的第五代傳人,被稱為「最後的龜印雕刻師」。張斌 攝   「龜文化」在閩南地區由來已久,逢年過節,閩南人都會以龜祭祖、祭神,象徵著吉祥如意。龜印就是它的模具,把捏好的糯米包上餡料,往龜印上一扣壓,一個布滿花紋的「龜」就成形了。過去的年代,閩南人即便遠渡重洋,身邊也要帶一把龜印,讓漂泊的鄉愁有一個寄託。
  • 閩南語也有字典《彚音妙悟》
    「我找了好多年,好不容易才找到了這本字典。」近日,晉江靈源街道靈水社?的吳式鄙老人給記者翻看了他的心愛之物閩南語字典《增補彚音妙悟》。身為閩南人,您一定會講一口麻溜的閩南語,卻未必知道,原來咱們閩南語也有字典呢!  閩南語是中國八大古老方言之一,有古漢語的「活化石」之稱。作為硏究學習閩南語的字典,《彚音妙悟》是閩南文化的瑰寶。
  • 百年國營茶廠打造新年大禮盒,都是記憶中的閩南滋味!
    茶廠專注於烏龍茶的製作超百年,多次榮獲國家和省部級烏龍茶評比金獎。其中的水仙、佛手、鐵觀音等茶品,更成為福建茶葉的名片,深受東南亞華僑喜愛,是舌尖上的鄉愁解藥。▲ 攝於八十年代茶廠松鶴《隺喜》茶禮,重現百年茶廠風味——閩南水仙、閩南烏龍搭配老字號茶點。用復刻經典的方式,致敬回味無窮的時光。
  • 【閩南】閩南話的歷史你知道嗎?
    漳州和泉州是語言學範疇內所指的各種閩南方言的發源地,所有的閩南方言,其源頭都是漳州話和泉州話。漳、泉方言內部有些許差異,主要是音韻系統方面微有區別,但相互之間有嚴格地對應關係;語法及用詞則基本一致。明清以來出現的廈門話和臺灣話(兩者高度接近),都是直接由漳、泉各縣(市)方言混合而成,均體現了亦漳亦泉、不漳不泉的特點。基於此,廈門話和臺灣話亦被國內外人士視為典型的閩南話。
  • 閩南民間信仰在華僑華人中的傳播與作用
    (三)在當地社會產生一定影響  閩南民間信仰隨著華僑出國,傳播到海外各地以後,在華僑華人與當地人民共同開發建設當地社會的過程中,某些部分已經逐漸與當地宗教信仰互相融合,並為當地居民所接受。例如,泰國普吉主祀清水祖師的福元宮,「到廟祭禱的除了華僑華人以外,還有暹羅人。」
  • 盤點閩南技藝:你所知道和不知道的閩南技藝
    惠安石雕藝術源於黃河流域,又融會外來文化與技藝精華,與建築藝術交相輝映,經長期磨合發展,形成了獨特的藝術風格和文化內涵,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一朵奇葩,也是南派石雕藝術的代表和閩南文化的瑰寶。佛妝服飾技藝閩南地區宮廟隨處可見,隨之衍生的神佛頭像雕刻、紙帽製作、服飾刺繡技藝在民間代代相傳。按照學術概念,佛裝,即佛所披著之衣。
  • 閩南話和廣府白話各片區方言發音出現差異是什麼原因?
    廣東的粵語也不一定都能互通的,有些土白話也是需要一段時間才能適應的,比如香山方言(包括中山石歧話、珠海澳門白話)就和廣州話有區別,東莞寶安方言以及四邑話(新會、恩平、開平、臺山)區別更大,而吳川化州人一開口就很有喜感,如同說相聲,也不太好懂。
  • 閩南方言的代表——廈門話
    一個方言區或一個省內的某個方言點之所以能逐步發展成為這個方言的代表,除了方言發展的內在因素外,更主要的是外在原因,即由人們共同的交際需要所決定。在交際方面,該方言點在本方言區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等方面均處於中心地位,或者是由於該方言點的地域和方言使用的人口比其他方言點更大、更多等等。
  • 這座百年閩南特色建築,被打造成精品民宿,身處鬧市卻鬧中取靜
    當年高考的失利,為了躲避家裡的責罵,一個人一個包就來廈門打暑假工,無奈選擇了廈門一所高校,最後還是選擇了回去復讀,這幾年兜兜轉轉的也去了廈門好多次,每次都是匆匆的來,終於有機會找個安靜的地方,好好品味廈門這個充滿閩南文化特色的城。於是我選擇了廈門後院,雖然身處鬧市的曾厝垵,但是卻鬧中取靜。廈門後院1882客棧位於廈門曾厝垵文創漁村的西邊社,離珍珠灣只要步行兩分鐘,靜謐而安逸。
  • 南安有個閩南民居大觀園,20多座百年古厝集於一村
    觀山村,地處群山環抱中,具有獨特的歷史文化和秀美的自然風光,素有「閩南民居大觀園」之稱。村內共有二十多座百年以上古大厝,除了閩南古大厝,南洋風格建築隨處可見,還有閩南風格的燕尾脊。觀山古大厝不僅建造精美,並且富含華僑南下南洋打拼的辛酸血淚,每一幢紅磚古厝背後都藏著故事,凝結著最草根的民間智慧。
  • 【吃吃看閩南古早味】一家專做閩南小吃的店,閩南人記憶裡的老味道!
    古早的手藝  閩南人記憶裡的舊時光  刻在味蕾上的老味道  都在這裡被喚醒了...
  • 閩南移民的「島嶼情結」:海南、臺灣以及閩浙沿海的小島們
    跨越瓊州海峽後,閩南人終於「發現」了新的移民寶地——海南島。以此為標誌,從海南到淅江,再到臺灣、東南亞諸島,閩南語的擴張進入了「海島時代」。閩南人大規模登上海南島的時代大致在宋朝。有趣的是,登島的海南人把海南島上的其他語言稱作「黎話」。
  • 閩南西雙版納,這個被低估的泉州老牌山城,去了就想住下來
    岵山鎮,還是個閩南建築博物館,從明代至近代的閩南傳統古居有350多座。古街、古寨、古厝、古寺和古民居,遍布其間,古街上人來車往但又祥和安靜。典型的閩南傳統風格的古厝、四百年歷史的原始古寨、石頭堆砌的石城寨落,自然田園風光獨特迷人。
  • 來自三沙的閩南鄉愁
    或滯留辦公室,翻翻網頁,碼碼文字;或一個人漫無目的的溜達,深味溶在時光裡淡淡的鄉愁。走著走著,不知不覺總會拐進太康路東頭的一家三沙美食店。只要讓霞浦人知道你是講閩南話的,他們一定會告訴你,有機會要去三沙走走,那裡也講閩南話,只要在霞浦三沙,你講閩南話,你一定會從精明的三沙人眼裡讀出熱情的火苗:呀!你是從祖家來的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