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過商鋪林立、人頭攢動的龍頭路,行至福建路、龍頭路、晃巖路的交叉口(今福建路43號),躍入眼帘的是一座呈現著上世紀鼓浪嶼華僑洋樓常見風格的磚混結構建築,這便是閩南聖教書局舊址所在。
閩南聖教書局舊址建築面積200餘平方米,高三層,平屋頂,小巧簡約,在街道拐角處相當細膩地作了切角處理,便於行人通過。外牆採用清水紅磚砌築,窗套、樓層間腰線都用白色洗石子工藝的仿石裝飾,白色線條與紅磚牆體形成鮮明的色彩對比,雖整體風格十分簡練卻絲毫不失美觀。
聖教書局的前身為1844年赴鼓浪嶼傳教的基督教倫敦公會教士施約翰(J.Stronach)夫婦組織的「廈門聖經會」,是當時倫敦聖書公會在廈門的地方組織。1908年,該組織和美國歸正教會成員在協和禮拜堂商定聯合成立閩南聖教書局,出版發行與宗教布道相關的書籍和手冊,並且代售上海聖書公會出版的《聖經》和萃經堂代印的閩南白話字版《閩南聖詩》《閩語注音字典》等書籍。
起初閩南聖教書局的活動地點在鼓浪嶼大埭路(今龍頭路466號)。1932年,又選擇在福建路、龍頭路、晃巖路的交叉口建起了現在這幢三層洋樓供聖教書局作為新址,進一步擴大了業務。除出售聖經、聖詩外,聖教書局還委託廈門倍文印刷所和鼓浪嶼啟新印刷所印刷《聖經教義》等書籍,其中僅用白話字印刷的書籍就有100多種。
閩南白話字作為最早的漢字羅馬字拼音化實踐,1850年由美國傳教士羅啻(R. Elihu Doty)創始。白話字免去了學漢語的諸多環節,進行直接溝通,解決了傳教士的語言障礙問題。其後白話字基督教典籍以及白話字讀物的印刷與發行,更是將白話字落實到了書面上、課堂上,極大地方便了向當時眾多不懂漢字的民眾、包括大多是文盲的婦女傳教的行為,聖經得以在短時間內推廣,同時白話字本身也真正傳播開來。
當時聖教書局所印的書籍除了在廈鼓出售外,還銷售到了閩南各地和東南亞地區,其影響力可見一斑。
閩南聖教書局舊址原貌至今保存完整,現如今,它也有了新的「任務」。位於福建路、龍頭路、晃巖路的交叉口的它,因為地理位置上的優勢,自然成為了鼓浪嶼商鋪選址的熱門之選。
聖教書局作為20世紀鼓浪嶼本地與外國基督教徒共同創辦的文化機構,在展示上個世紀鼓浪嶼建築文化的多元魅力之餘,它的身上還承載著一段傳教文化的歷史,寄存著豐富的歷史價值。它曾見證閩南白話字的創立推廣,以及白話字在文化交流傳播中起到的重要作用,記錄下文化交融所觸發的閩南地方傳統文化的發展和創新。雖現已不再作為書局使用,但它仍讓人感覺書香餘韻留存,如同一位已經完成自身使命、看遍世間百態的老人,內心寧靜地於鬧市之中,坐看雲捲雲舒、聆聽海聲波濤。
解鎖更多廈門好去處
掃描下方二維碼馬上辦理
暢玩24大景區(項目)
—END—
來源:鼓浪嶼管委會
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如果分享內容侵犯您的版權或者所標來源非第一原創,請聯繫,我們會及時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