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濟南鄉師,1929年8月在濟南北園白鶴莊(今明湖中學校)創辦,初稱山東省立第一鄉村師範學校,1934年改稱山東省立濟南簡易鄉村師範學校,1935年遷址濟南黃臺桑園,1936年改稱山東省鄉村建設專科學校附設鄉村師範學校。1937年秋,日本侵略者進逼山東,學校南遷,途中停辦。1929年11月,被譽為「摧不垮的戰鬥堡壘」「白色恐怖下的一顆紅星」「白區裡的一所紅色學校」的中共濟南鄉師支部建立。
多年前,在淄博張店的舊書攤上,我淘得一冊山東省立第一鄉村師範學校《國文講義》。之所以購買這冊《國文講義》,因在「中共濟南鄉師黨史陳列室」(濟南明湖中學校內),我未見到類似的物件。近日,重讀這冊《國文講義》,確知它為當年舊物,從中可得到一些歷史信息。
圖1.山東省省立第一鄉村師範學校1932年《國文講義》封面
這冊《國文講義》封面,寫有「雨村」的字樣,鈐「張克霖印」;扉頁鈐「張克霖」印。張克霖,何須人也?中共濟南市委黨史資料徵集研究委員會、中共濟南市天橋區委委員會編《堅強的戰鬥堡壘——中共濟南鄉師支部》收「濟南鄉師學生名單」,在「三級一班」中,有「張克霖,別號雨村,性別男,籍貫桓臺」。濟南鄉師創建於1929年8月,「三級」是1931年錄取的學生。自1930年「二級」開始,濟南鄉師的招生對象為初中畢業,學制四年,其中預科一年。「三級」共錄取學生73名,分兩個班,「三級一班」37人。結合封面「1932」的字樣,這冊《國文講義》,是1932年濟南鄉師「三級一班」學生張克霖使用的課本。
圖2.「張克霖印」和「張克霖」印
圖3.《堅強的戰鬥堡壘——中共濟南鄉師支部》濟南鄉師「三級一班」學生名單
有關張克霖的經歷,尚不得而知。在《國文講義》裡,金署海「我的書亡」後,有著鋼筆寫上去的一段文字:「我每次看著這篇信,總是流著很酸的眼淚。因為樸君的境遇,多少和我的境遇相仿,所以很自然的起了共鳴作用。但我只是流眼淚,而沒有樸君的勇氣,在此我不能不自慚形穢。不過處此這樣的社會裡,大部分人還不自覺。一個人終於是犧牲的,然而還能等侯等著社會自己改變嗎?凡一社會之創造,總免不了犧牲的。樸君這樣的人,現正需要著呢!1935.7.11,識」。這段文字,沒有署名,但從這冊《國文講義》寫上的其他字跡來看,當為張克霖所「識」。「我的書亡」是我(樸君)寫給朋友金君的信。信中講述了樸君的故事。樸君試圖通過拼命勞作來改變家庭的困境,在屢屢碰壁後,加入到了改變社會的隊伍。從張克霖這段文字來看,他的家境似乎與樸君相仿。他雖欣賞並贊成樸君的志向,卻「沒有樸君的勇氣」。關於張克霖的家境,《堅強的戰鬥堡壘——中共濟南鄉師支部》:「鄉師學生每月可領取津貼五元,用於下一個月的夥食還可略有結餘……家長是農民的佔84%,不少學生家境貧寒」。張克霖等濟南鄉師學生的家境貧寒,應該是相對的。濟南鄉師招收的是初中學歷的學生,當年能夠供得起子女完成初中學業的家庭,恐怕多少是有點餘錢的。
圖4.1935年,張克霖在《國文講義》「我的書亡」後,寫的一段文字
這冊《國文講義》,為石印本,筒子頁線裝,印有文字的共129筒,內頁書口印有「山東省立第一鄉村師範」。共收詩文、劇本21篇。
圖5.《國文講義》目錄之一
圖6.《國文講義》目錄之二
《國文講義》所收篇目為:
1.華漢著《文藝思潮的社會背景》。華漢(1902-1993),即陽翰笙,中國新文化運動先驅者之一。
2.朝鮮崔署海著《我的書亡》。未標註譯者,文後有「1930.2.23,譯」。
3.楊邨人著《兩個典型的女姓》(獨幕劇)。楊邨人(1901-1955),太陽社主要創建人之一。
4.郭沫若著《我們的文化》。
5.何大白著《中國新興文學的意義》。何大白(1895一1979),即鄭伯奇(鄭隆謹),1921年加入創造社。
6.日本林房雄著,林伯修譯《繭》。
7.馬彥祥著《<西線無戰事>序言》(三級一、二用)。馬彥祥(1907-1988)。小說《西線無戰事》,德國雷馬克著。
8.匈牙利拉慈古著,沈雁冰譯《復歸故鄉》(二級一、二用)。
9.馮鏗著《樂園的幻滅》(三級一、二用)。馮鏗(1907-1931),女,1929年5月加入中國共產黨,左聯五烈士之一。
10.俄國高爾基著,張友松譯《二十六個男子與一個少女》(三級一、二用)。
11.魯迅著《雜感》(三級一、二用)。
12.郭沫若著《中國社會的歷史的發展階段》(選自《中國古代社會研究》)(三級一、二用)。
13.華維素著《給某夫人的信》(詩)(三級一、二用)。華維素(1901—1931),即蔣光慈,太陽社主要創建人之一。
14.俄國葉賢林著,郭沫若譯《變形》(詩)(三級一、二用)。
15..俄國呵裡辛著,郭沫若譯《逢衣人》(詩)(三級一、二用)。
16.日本森山啟著,陳白水譯《短命的女兒》(詩)(三級一、二用)。
17.日本中村正立著,陳白水譯《謝謝小姐的眼淚》(詩)(三級一、二用)。
18.王森然著《文學由象牙之塔到十字街頭》(三級一、二用)。王森然(1895-1984),名樾。
19.馮至著《烏鴉》(三級一、二用)。馮至(1905-1993)。
20.菊池寬著,田漢譯《父歸》(三級一、二用)。
21.趙景深著《文學與情感》(三級一、二用)。趙景深(1902—1985)。
註:(1)「三級一、二用」「二級一、二用」,是用小字印在內頁邊欄處。(2)《烏鴉》《父歸》《文學與情感》,篇名在「目錄」中為用筆添加,內容頁碼亦獨立編排。
圖7.《國文講義》中,華漢《文藝思潮的社會背景》
圖8.《國文講義》中,馮至《烏鴉》
張克霖在《國文講義》上,留下不少筆記(疑多為課堂筆記)。其中在郭沫若《中國社會的歷史的發展階段》一文的頁眉間,有二「筆記」。其一,「列寧說:『標語死板,意志當清』。」其二,「卡爾(馬克思)說:『區分種種時代工具的,不在於製造甚麼,乃在於怎樣(生產方式)用怎麼的生產工具去製造。生產工具不僅是人類的動力之發展的測量器,而且是在其中實行勞動社會關係之指示器』。」「筆記」其一,不知現譯為何。「筆記」其二,現譯為:「各種經濟時代的區別,不在於生產什麼,而在於怎樣生產,用什麼勞動資料生產。勞動資料不僅是人類勞動力發展的測量器,而且是勞動藉以進行的社會關係的指示器。」
圖9.《國文講義》上,張克霖「筆記」其一
圖10.《國文講義》上,張克霖「筆記」其二
1932年的這冊《國文講義》,為什麼會收錄如此內容?為什麼會岀現上述兩段「筆記」呢?事出是有因的。
據《堅強的戰鬥堡壘——中共濟南鄉師支部》,1929年11月,中共濟南鄉師支部建立。1929年8月至1932年7月,鞠思敏(1872–1944)任濟南鄉師校長。鞠思敏「是山東省著名的教育家,他熱愛國家,思想開明,治學民主,愛護學生,後人譽他為『山東的蔡元培』」。1932年7月錢振東繼任濟南鄉師校長(至1935年1月),「繼任校長思想正統保守,秉承反動政府的意旨行事……但仍有田佩之、武新宇、吳天石等一批進步教師先後應聘來校……在1932年冬的全校演講比賽上,入學不久的趙建民同學仍可以暢述他的進步觀點……鄉師在一定程度上還保持了鞠思敏校長從建校之初創立的民主治校風氣」。
我想,如果把這冊1932年的《國學講義》影印發行,應該是個不錯的主意,它不僅能為了解當年的濟南鄉師有所幫助,其中的一些文章現在也不易找到了。至於這冊的《國學講義》歸宿,我已經想好了,如果「中共濟南鄉師黨史陳列室」需要,就捐給它。
【附】一冊1933年入學的學生使用的濟南鄉師《地學通論》
此《地學通論》,為石印本,筒子頁線裝,印有文字的共60筒,內頁書口印有「地學通論」和「山東省立第一鄉村師範學校」。封面用毛筆寫有「地理通論」。
圖1.山東省省立第一鄉村師範學校《地學通論》封面
圖2.山東省省立第一鄉村師範學校《地學通論》內頁
此《地學通論》,封面寫有「王瑞璞」,頁內鈐「王瑞璞」印。據《堅強的戰鬥堡壘——中共濟南鄉師支部》所收「濟南鄉師學生名單」,在「五級二班」中,有「王瑞璞,別號琢璧,性別男,籍貫鄆城」。「五級」是1933年錄取的學生。「五級」共錄取學生72名,分兩個班,「五級二班」37人。可知,此《地學通論》,是1933年入學的濟南鄉師「五級二班」學生王瑞璞使用的課本。
圖3.「王瑞璞」.印
圖4.《堅強的戰鬥堡壘——中共濟南鄉師支部》濟南鄉師「五級二班」學生名單
此《地學通論》,為「自然地理學」,有:緒論,第一章天界地理學,第二章陸界地理學,第三章海洋地理學,第四章氣候地理學,第五章生物地理學。
又,此《地學通論》,封面鈐有「福(?)所得金石之印」,不知何人所鈐。
圖5.「福(?)所得金石之印」
2020.4.2
(文/圖 壹點文史研究院特邀專家 郇起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