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春節習俗有哪些?十二生肖起源何時?各地餛飩有什麼不同?

2020-12-12 中國網

南京春節習俗有哪些?十二生肖起源何時?各地餛飩有什麼不同?

發布時間: 2016-01-27 16:55:55   |  來源: 新華報業網   |  責任編輯: 許晴晴

  「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掃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宰公雞;二十八,把面發;二十九,蒸饅頭;三十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這首熟悉的《臘月歌》,描寫了我國北方的年俗。那麼在南京,農曆新年前後又是什麼樣的呢?馬上就快到猴年春節了,十二生肖作為悠久的民俗文化符號,其中有什麼有趣的故事?前天,南京秦淮區月牙湖街道衛橋南航社區舉辦了一場中華年俗系列文化講座,為孩子們上了一趟有意思的「年味課」。交匯點記者徐昇

  年俗講座歡笑不斷

  「你知道春節的習俗有哪些嗎?」「中華十二生肖是從什麼時候起源的?為什麼取數十二,而且選擇了鼠牛虎兔龍蛇馬羊猴雞狗豬這些動物? 」1月25日早晨,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幼兒園的退休教師馬祚鴻開始了她的年味課堂。

  「這個我知道,媽媽給我講過故事,傳說軒轅黃帝要選十二動物擔任宮廷衛士,貓託老鼠報名,結果老鼠忘了,從此貓見老鼠就尋仇。原本推牛為首,老鼠偷偷爬上牛背佔先機。豬跑得最慢,是最後一名。」一位小朋友摸摸腦袋,率先舉手回答,現場一片歡聲笑語。

  馬祚鴻老師告訴小朋友們,中華十二生肖最早可追溯到遠古黃帝時代,起源於北方以畜牧業為主的少數民族。後來在民族融合的過程中,華夏民族將這種以動物來紀年的方式吸收到自己的文化中,是華夏先民對動物崇拜、圖騰崇拜以及早期天文學的結晶。十二年循環反覆一次,一次為一輪。在古人眼裡,「十二」是個十分重要的吉祥數字,故取數十二。歐洲國家沒有類似中國的十二生肖,但他們將自己出生月份與天上的星座聯繫起來,形成星座學說。

  接著,馬老師跟小朋友講解了這十二種動物代表的人各有什麼特點,十二生肖含義新趣說、十二生肖成語,還拿出與它們相關的郵票和工藝品等,孩子們聽得津津有味。

  家長孩子一起包餛飩

  年俗課結束後,孩子們期待已久的手工勞動活動終於到來,這期的主題是包餛飩。社區熱心居民王鳳羽和馬厚誠詳細講解了包餛飩的步驟後,孩子們爭先恐後地拿皮、包餡、點水、拿捏,忙得不亦樂乎。平時孩子們忙著上課、考試,跟父母學做家務的機會很少,更別說自己動手包餛飩。

  王鳳羽告訴大家,餛飩最早起源於中國北方,不過卻在南方被發揚光大。廣東叫雲吞,四川叫抄手,江西稱清湯,湖北叫包面。關於餛飩的包法也是多種多樣,有各種形狀的。同學們一邊仔細聽著,一邊觀察王鳳羽和馬厚誠老人的動作。

  王同學把餛飩皮攤在手掌心,挑一些肉餡放在中間,沿著兩個角對著折變成三角形,手捏餛飩皮,沾點水,捏一捏,大功告成。雖說成品的模樣不算多好看,卻讓一同來參加活動的奶奶笑的合不攏嘴。「平時全家人慣著他,一點家務活兒也不讓他做。今天你看他,忙活得多開心,有模有樣的。而且還能讓孩子感受到傳統春節的氣氛。」王同學的奶奶笑著說,小孫子還嚷著回家要給父母包餛鈍吃。

  月牙湖街道衛橋南航社區副主任朱曉娟告訴交匯點記者,今年已經是社區第六年舉辦中華年俗系列活動了,參與對象是6-14歲的孩子,每一年都會圍繞「年俗」「年味」設計主題,比如為什麼過年要守歲,拜年的方式有哪些,壓歲錢的由來,門神和貼春聯是怎麼來的,教孩子們包春卷、包餃子、包餛飩,讓家長忙年時一定讓孩子們參與體驗,觀察感受。

  退休教師組「智囊團」

  朱曉娟說,今年社區的中華年俗活動有20多個孩子和8個家長參與。每年社區會在孩子們放寒假前開會討論今年的活動主題,列計劃,然後在小區張貼宣傳單,邀請家長和孩子一起參加。相比爸爸媽媽的言語灌輸,孩子的親身體驗,才是更直觀和更有效的年俗教育方式。

  「過去在南京春節的民俗裡,放爆竹、貼春聯、看花燈,掃塵、祭祖、拜年是必不可少的,現在快節奏的都市生活讓年味越來越淡,孩子們很難體會過去的過春節的樂趣了。以前教孩子包春卷,今年我們教包餛飩,下次打算和孩子們一起寫春聯、剪窗花。」朱曉娟說,社區每年為孩子們設計的「年味」活動總是特別受歡迎,活動室裡格外熱鬧,今年把周圍社區的小朋友都吸引來了,比如長江路小學分校雛鷹小分隊的6個同學也來聽課、學包餛飩。

  社區活動搞得有聲有色,多虧了「智囊團」的大力幫忙。記者了解到,因為衛橋南航社區的居民有不少是退休教師,有幼兒園、小學、中學和大學老師。他們和鍾情一生的講臺告別後,在社區校外輔導站找到了跟孩子們在一起的機會。

  就拿今年76歲的歐陽科諭老師來說,她原本是南京二十九中語文老師,退休後從2005年起便擔任社區關工委常務副主任。歐陽老師,慈祥的笑容,爽朗、豁達的性格,快人快語,渾身洋溢著超越年齡的朝氣與活力。她經常輔導鄰裡孩子學習語文、迎戰中考,還為校外輔導站的教學動腦筋、想辦法,挖掘老學生、老朋友、親屬等資源組織生動、有趣、新穎的活動。堅持了六年的中華年俗系列文化講座就是歐陽科諭創辦的,她為講座準備講稿、PPT,設計互動環節,眾口稱讚。

  延伸閱讀>>>

  社區寒暑假

  成孩子的校外課堂

  交匯點記者了解到,衛橋南航社區每年寒暑假都會策劃文化活動,成為不少小學生的「校外課堂」。2012年,社區特聘中國昆蟲協會會員、享譽全國蝴蝶界專家的張松奎老師為校外輔導員,那一年暑假,張松奎作為《探尋「美的精靈」蝴蝶之秘》課外活動的主講老師,教孩子們觀察的方法及注意事項,還獲得了青少年科技活動比賽二等獎。

  「夏天,南京的天空總少不了五彩斑斕的蝴蝶。每年南京的上空,都有什麼樣的蝴蝶在飛,今年又有什麼不一樣?」張松奎老師向孩子們詳細介紹了南京蝴蝶譜的變化,各種蝴蝶知識,通過淺顯易懂的講解和生動有趣的遊戲向孩子們傳遞環保科普常識。除了講座,親身到大自然去觀察、體驗也是活動的重頭戲。張老師帶著孩子們到紫金山實地觀察,而且每個人都像模像樣地交出了小論文、觀察筆記和活動心得。

  那次暑期活動,歐陽科諭老師給孩子們介紹有關蝶文化的知識,引導孩子們自行搜集有關蝶的詩詞、民間故事、歌曲、繪畫、服飾,並製作卡片。最後,社區還製作了光碟,評選出優秀作品,擴大了孩子們的知識視野,培養環保意識。

  如今,衛橋南航社區的少兒文化科普活動已經名聲在外,吸引越來越多的退休老師擔當「智囊團」,也吸引其他社區乃至全街道孩子們積極參與,在孩子成長過程中留下獨特的記憶。

相關焦點

  • 中秋節的起源是什麼,何時發展成全國性節日,又有哪些習俗
    中秋節的起源是什麼?何時發展成全國性節日的?中秋節又有哪些習俗?中秋節起源其實一開始,還不叫這個名字,而是叫「祭月節」。太陽和月亮,在古代都是被人們崇拜的對象,所以每年都會有一個時間,會舉行專門的祭月活動。因為人們相信,月亮上面有「月神」,只有拜祭月神,月神才會降福人間。
  • 各地春節習俗有多不同?
    食俗:  南方北方各不同  民以食為天,作為中國人最重要的傳統節日,春節就更注重「吃」了。民間有段流傳甚廣的歌謠:  小孩小孩你別饞,過了臘八就是年。臘八粥,喝幾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掃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燉羊肉;二十七,宰公雞,二十八,把面發;二十九,蒸饅頭,三十晚上鬧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
  • 東西方節日文化的代表,春節與聖誕節有什麼不同,有哪些相同
    中西方文化兩大節日,春節與聖誕節有什麼不同,有哪些相同文/@成長新視點春節與聖誕節,是東西方兩個最大的傳統節日,各自代表了東西方的節日文化和民族文化,具有鮮明的地域文化特點。春節與聖誕節相比,相同點有節日目的和節日影響兩點,不同點有節日時間、起源由來、活動習俗、特殊美食和過節人群等五個方面。一、相同點。1.節日目的。春節和聖誕節,最初設立的目的都是祭祀和紀念,只是彼此祭祀和紀念的對象不同。2.節日影響。
  • 元宵節快到了,春節燈會有哪些傳統習俗?各地都有哪些燈會
    燈會是中國一種古老的民俗文化,一般指春節前後至元宵節時,舉辦的大型燈飾展覽活動,並常常附帶有一些民俗活動,極具傳統性和地方特色。鬥燈是我國延續了上千年的傳統民俗,始於古時人們在鄉間田野持火把驅蟲趕獸;後來,火把演變成了花燈,特別是春節期間,各地紛紛舉辦燈會。
  • 我國幅員遼闊各地民族習俗更是不盡相同,春節的吃食都有哪些呢?
    春節食俗,可追溯到先秦,《詩經》即有過年喝「春酒」的記載。漢代催的《四明月令》載:「正月元旦,是謂正日……各上椒酒於其家長,稱觴舉壽,鑫鑫如也。」北宋王安石著名的《元日》詩:爆竹聲中一除歲,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詩中描繪的春節三大習俗中,就有飲屠蘇酒。
  • 夏至起源於祭祀,是古代一個重要節日,都有哪些習俗流傳至今?
    其實,他們看重的節日除了會放假的春節、清明、端午、中秋之外,還有一個節日就是冬至節,廣東很多企業是會提前一個小時下班,給員工一個過冬至節的時間,真正的詮釋了什麼是「冬至大如年」。過冬至節的習慣由來已久,最早可以追溯到先秦時期,其實,有一個節日在古代和冬至節一樣重要,那便是夏至節。
  • 春節貼春聯的習俗起源於何時?
    春節貼春聯的習俗起源於何時?在中國有很多古時候留下來的傳統節日,有著很豐富的歷史淵源。春節這個節日算是最大的一個。在春節當天舉國歡慶,家家團圓吃著年夜飯看著春晚,樂不思蜀。然而在春節這一天有很多傳統習俗,比如年夜飯、拜年、守歲等等,當然貼春聯也是必不可少的習俗。那麼大家對貼春聯的習俗又了解多少呢?貼春聯又是起源於何時呢?接下來就和小編一起了解一下吧!在春節這一天家家戶戶都要在家門口兩側,貼上大紅春聯,寓意著喜慶吉祥。說起春聯的起源,是由古代的桃符演變而來的。
  • 春節有哪些傳統食物?春節你家鄉必吃的美食是什麼?
    如果過年的時候不吃這些美食,總感覺缺少了些什麼。那麼,春節必吃的傳統美食有哪些呢?14種過年要吃的美食,哪種是你家鄉春節必吃的呢?1、餃子在北方的年夜飯桌上,餃子是任何山珍海味都無法替代的一道大宴美食。
  • 冬至時節起源與習俗
    下面是小編收集推薦的冬至時節有什麼起源,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冬至起源冬至是24節氣中最早被制訂的一個,是上古時期根據天象物候確定陽氣漸漸開始回升而定出的節氣。因此,冬至日是北半球各地一年中白晝最短的一天,並且越往北白晝越短。在北極圈以北,這一天太陽整日都在地平線之下,成為北半球一年中極夜範圍最廣的一天。對北半球各地而言,冬至也是全年正午太陽高度最低的一天。就北京市區來說,冬至這天白晝僅有9小時20分,而正午太陽高度也僅有26°42'。冬至這天,北半球得到的太陽輻射最少,比南半球少了約50%。冬至節節即一陽生,新歲實始。
  • 元宵節各地習俗有哪些?元宵節的特色活動有哪些?
    因為各個地區人們的生活習慣不同,所以元宵節的習俗也是不一樣的。那么元宵節各地的習俗有哪些?又有哪些特色活動呢?  一、元宵節各地習俗  2、北京  老北京最熱鬧的節日不是春節,而是元宵節。一年一度的上元燈會、舞龍舞獅、老北京叫賣等老北京民俗味十足的元宵節傳統節目,是老北京市民期待這個節日的一大原因。傳統的老北京元宵節活動主要由花會、燈會、吃元宵3個部分組成。  3、廣東省  南雄鬧花燈時,父母取龍燈上之龍鬚線給小兒系帶,據說可保兒童無疾病。
  • 古代社會有哪些飲食文化和食俗禮儀?餃子與餛飩是同一種食物嗎?
    古代社會有哪些飲食習俗和禮儀?淺論餃子與餛飩的「前世今生」當飲食與文化融為一體並相得益彰之時,一定是社會發展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否則食物作為人類生存與發展的必需品,在尚未滿足基本溫飽之時肯定與文化毫無瓜葛。而文化作為一種既無形又有形的複雜概念,其實也是物質與精神文明達到一定高度之後的產物。
  • 我國各地「奇葩」春節習俗,腦洞之外有深遠美好寓意
    春節是我國最隆重的傳統節日,在春節期間,全國各地均會舉行各種賀歲活動,各地因地域文化不同而又存在著習俗內容或細節上的差異,帶有濃鬱的各地域特色。以下是我國春節期間全國各地獨特的習俗,你知道多少?春節期間我國各地的獨特習俗:1、天津:剁「小人」天津人稱正月初五為「破五」,這一天,家家戶戶吃餃子,菜板要剁得叮咚響,讓四鄰聽見,以示正在剁「小人」。
  • 鬧元宵:安徽各地元宵節習俗有哪些?
    安徽元宵習俗2:六安「送燈」在六安,不同的地區習俗也有一點不一樣,在金寨縣山區元宵節人們會放鞭炮慶祝節日,這個習俗在很多地方都保留著,和安徽南邊城市不一樣,靠北邊的地區在元宵節還有「送燈」的習俗,而送的燈是面燈,面燈是指用玉米面、蕎麥麵等做的燈。有些地方用白面做的叫「銀燈」,用玉米面做的叫「金燈」,用養麥麵做的叫「鐵燈」。
  • 2017年春節民俗盤點 全國各地的春節有哪些習俗?
    春節習俗,實際上是一種抹不去的民俗文化,它意味著家人團聚的溫馨,辭舊迎新的輕鬆和期盼。提起春節的過法,人們腦海中通常會想到年夜飯吃餃子、貼春聯、掛年畫、放鞭炮、大拜年等習俗。但是俗話說:「百裡不同風,千裡不同俗」。同樣一個春節,在大江南北,過法卻不盡相同,許多地方都有著自己獨特的春節習俗,其中不少一直延續至今。
  • 扁食與餛飩的區別是什麼?餛飩的包法有哪些
    扁食和餛飩,相信大家在日常生活中都是有吃到過的,它們的做法大致相同,基本上都是用白色的皮,包裹著餡料,然後下鍋燉煮之後就可以食用,很多人就在疑惑扁食與餛飩的區別是什麼?餛飩的包法有哪些? 一、扁食與餛飩的區別是什麼
  • 正月初七「人日節」有哪些習俗?「七日貼人於帳」的習俗源於何時
    正月初七「人日節」有哪些習俗?「七日貼人於帳」的習俗源於何時正月初七一到傳統春節也就過了一大半,但是這並不意味著已經沒有任何習俗可以遵循。相信很多生活在北方的人,在很小的時候就都聽過「人日節」。在這一天家長會給小孩子們擀麵條,希望孩子們吃過麵條之後,能夠好運連連、長命百歲。
  • 2019春節有哪些過年民俗?2019豬年安徽各地春節過年習俗盤點
    2019年金豬送福,春節喜氣洋洋迎屠蘇。越來越多的人說,新年沒有年味,但所謂年味,除了節日的歡鬧、家人團聚的喜悅之外,也少不了各地特色的民俗活動,舞蹈、雜耍、戲劇、唱腔...賞民俗,品年味年味溢滿各地。2019年春節,安徽過年習俗有哪些?
  • 「小寒」這天全國各地都有哪些習俗?
    根據我國長期以來的氣象記錄,在北方地區小寒節氣比大寒節氣更冷,在北方有「小寒勝大寒」一說;但對於南方大部地區,全年最低氣溫仍然會出現在大寒節氣內。小寒全國各地都有哪些食俗?俗話說,「小寒大寒,冷成冰團」。小寒正處二九、三九時段,「冷在三九、四九」,其嚴寒程度也就可想而知了。飲食上,涮羊肉火鍋、吃糖炒慄子、烤白薯成為小寒時尚。
  • 全國各地的餛飩,有不同的名字
    【北京】中國北方等地通常稱為餛飩。 【四川】俗稱抄手,川人嗜辣,有道名菜叫做「紅油抄手」。 (「抄手」有「牽起你的手」之意) 【重慶】重慶稱抄手,重慶東北部的開州區、萬州、雲陽等地稱包面【湖北】有人也稱為水餃(武漢地區稱呼)、包面(湖北其他地區稱呼)。
  • 春節祝福 你知道初一到初七有哪些習俗?
    春節祝福 你知道初一到初七有哪些習俗?時間:2020-01-25 15:14   來源:今日頭條   責任編輯:毛青青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春節祝福 你知道初一到初七有哪些習俗? 一年裡最溫暖、最紅火的節日 春 節 終!於!要!來!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