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掃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宰公雞;二十八,把面發;二十九,蒸饅頭;三十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這首熟悉的《臘月歌》,描寫了我國北方的年俗。那麼在南京,農曆新年前後又是什麼樣的呢?馬上就快到猴年春節了,十二生肖作為悠久的民俗文化符號,其中有什麼有趣的故事?前天,南京秦淮區月牙湖街道衛橋南航社區舉辦了一場中華年俗系列文化講座,為孩子們上了一趟有意思的「年味課」。交匯點記者徐昇
年俗講座歡笑不斷
「你知道春節的習俗有哪些嗎?」「中華十二生肖是從什麼時候起源的?為什麼取數十二,而且選擇了鼠牛虎兔龍蛇馬羊猴雞狗豬這些動物? 」1月25日早晨,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幼兒園的退休教師馬祚鴻開始了她的年味課堂。
「這個我知道,媽媽給我講過故事,傳說軒轅黃帝要選十二動物擔任宮廷衛士,貓託老鼠報名,結果老鼠忘了,從此貓見老鼠就尋仇。原本推牛為首,老鼠偷偷爬上牛背佔先機。豬跑得最慢,是最後一名。」一位小朋友摸摸腦袋,率先舉手回答,現場一片歡聲笑語。
馬祚鴻老師告訴小朋友們,中華十二生肖最早可追溯到遠古黃帝時代,起源於北方以畜牧業為主的少數民族。後來在民族融合的過程中,華夏民族將這種以動物來紀年的方式吸收到自己的文化中,是華夏先民對動物崇拜、圖騰崇拜以及早期天文學的結晶。十二年循環反覆一次,一次為一輪。在古人眼裡,「十二」是個十分重要的吉祥數字,故取數十二。歐洲國家沒有類似中國的十二生肖,但他們將自己出生月份與天上的星座聯繫起來,形成星座學說。
接著,馬老師跟小朋友講解了這十二種動物代表的人各有什麼特點,十二生肖含義新趣說、十二生肖成語,還拿出與它們相關的郵票和工藝品等,孩子們聽得津津有味。
家長孩子一起包餛飩
年俗課結束後,孩子們期待已久的手工勞動活動終於到來,這期的主題是包餛飩。社區熱心居民王鳳羽和馬厚誠詳細講解了包餛飩的步驟後,孩子們爭先恐後地拿皮、包餡、點水、拿捏,忙得不亦樂乎。平時孩子們忙著上課、考試,跟父母學做家務的機會很少,更別說自己動手包餛飩。
王鳳羽告訴大家,餛飩最早起源於中國北方,不過卻在南方被發揚光大。廣東叫雲吞,四川叫抄手,江西稱清湯,湖北叫包面。關於餛飩的包法也是多種多樣,有各種形狀的。同學們一邊仔細聽著,一邊觀察王鳳羽和馬厚誠老人的動作。
王同學把餛飩皮攤在手掌心,挑一些肉餡放在中間,沿著兩個角對著折變成三角形,手捏餛飩皮,沾點水,捏一捏,大功告成。雖說成品的模樣不算多好看,卻讓一同來參加活動的奶奶笑的合不攏嘴。「平時全家人慣著他,一點家務活兒也不讓他做。今天你看他,忙活得多開心,有模有樣的。而且還能讓孩子感受到傳統春節的氣氛。」王同學的奶奶笑著說,小孫子還嚷著回家要給父母包餛鈍吃。
月牙湖街道衛橋南航社區副主任朱曉娟告訴交匯點記者,今年已經是社區第六年舉辦中華年俗系列活動了,參與對象是6-14歲的孩子,每一年都會圍繞「年俗」「年味」設計主題,比如為什麼過年要守歲,拜年的方式有哪些,壓歲錢的由來,門神和貼春聯是怎麼來的,教孩子們包春卷、包餃子、包餛飩,讓家長忙年時一定讓孩子們參與體驗,觀察感受。
退休教師組「智囊團」
朱曉娟說,今年社區的中華年俗活動有20多個孩子和8個家長參與。每年社區會在孩子們放寒假前開會討論今年的活動主題,列計劃,然後在小區張貼宣傳單,邀請家長和孩子一起參加。相比爸爸媽媽的言語灌輸,孩子的親身體驗,才是更直觀和更有效的年俗教育方式。
「過去在南京春節的民俗裡,放爆竹、貼春聯、看花燈,掃塵、祭祖、拜年是必不可少的,現在快節奏的都市生活讓年味越來越淡,孩子們很難體會過去的過春節的樂趣了。以前教孩子包春卷,今年我們教包餛飩,下次打算和孩子們一起寫春聯、剪窗花。」朱曉娟說,社區每年為孩子們設計的「年味」活動總是特別受歡迎,活動室裡格外熱鬧,今年把周圍社區的小朋友都吸引來了,比如長江路小學分校雛鷹小分隊的6個同學也來聽課、學包餛飩。
社區活動搞得有聲有色,多虧了「智囊團」的大力幫忙。記者了解到,因為衛橋南航社區的居民有不少是退休教師,有幼兒園、小學、中學和大學老師。他們和鍾情一生的講臺告別後,在社區校外輔導站找到了跟孩子們在一起的機會。
就拿今年76歲的歐陽科諭老師來說,她原本是南京二十九中語文老師,退休後從2005年起便擔任社區關工委常務副主任。歐陽老師,慈祥的笑容,爽朗、豁達的性格,快人快語,渾身洋溢著超越年齡的朝氣與活力。她經常輔導鄰裡孩子學習語文、迎戰中考,還為校外輔導站的教學動腦筋、想辦法,挖掘老學生、老朋友、親屬等資源組織生動、有趣、新穎的活動。堅持了六年的中華年俗系列文化講座就是歐陽科諭創辦的,她為講座準備講稿、PPT,設計互動環節,眾口稱讚。
延伸閱讀>>>
社區寒暑假
成孩子的校外課堂
交匯點記者了解到,衛橋南航社區每年寒暑假都會策劃文化活動,成為不少小學生的「校外課堂」。2012年,社區特聘中國昆蟲協會會員、享譽全國蝴蝶界專家的張松奎老師為校外輔導員,那一年暑假,張松奎作為《探尋「美的精靈」蝴蝶之秘》課外活動的主講老師,教孩子們觀察的方法及注意事項,還獲得了青少年科技活動比賽二等獎。
「夏天,南京的天空總少不了五彩斑斕的蝴蝶。每年南京的上空,都有什麼樣的蝴蝶在飛,今年又有什麼不一樣?」張松奎老師向孩子們詳細介紹了南京蝴蝶譜的變化,各種蝴蝶知識,通過淺顯易懂的講解和生動有趣的遊戲向孩子們傳遞環保科普常識。除了講座,親身到大自然去觀察、體驗也是活動的重頭戲。張老師帶著孩子們到紫金山實地觀察,而且每個人都像模像樣地交出了小論文、觀察筆記和活動心得。
那次暑期活動,歐陽科諭老師給孩子們介紹有關蝶文化的知識,引導孩子們自行搜集有關蝶的詩詞、民間故事、歌曲、繪畫、服飾,並製作卡片。最後,社區還製作了光碟,評選出優秀作品,擴大了孩子們的知識視野,培養環保意識。
如今,衛橋南航社區的少兒文化科普活動已經名聲在外,吸引越來越多的退休老師擔當「智囊團」,也吸引其他社區乃至全街道孩子們積極參與,在孩子成長過程中留下獨特的記憶。